1、走进作品,基础练习,1.连线作者班固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人,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历时21年,撰写汉书,详尽记载了西汉一朝的史事。班固擅长作赋,撰有两都赋幽通赋等。,走进作品,基础练习,2.写作背景公元前3世纪,中国出现了统一的大帝国秦,北方也形成了奴隶制国家匈奴。南北对峙,战争不断。由于秦末农民起义,汉族统治者无暇顾及民族战争。汉初以来,匈奴领袖冒顿单于以其“控弦之士”三十万,东败东胡,北败丁令,西逐大月氏,使“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不断南侵。汉高祖刘邦率部亲征,却在公元前202年被围于平城,不得已只能忍辱和亲。经四朝六十多
2、年,尤其是“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之后,汉武帝凭借雄厚的实力,屡次对匈奴用兵。经过几次大战,匈奴力量减弱,汉朝北方农业区所受到的威胁解除。到汉武帝后期,匈汉间虽还有战争,但规模已远不如以前。汉朝由于国力强盛,早先的和亲政策改为恩威并施,又派使以示亲善之举,表面修好,其实质是乘机窥探对方的虚实。苏武出使匈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走进作品,基础练习,1.注字音,走进作品,基础练习,走进作品,基础练习,2.识通假(1)女为人臣子 同“汝”,第二人称代词“你”(2)头县北阙同“悬”,悬挂(3)与旃毛并咽之同“毡”,毛织的毡毯(4)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通“弆”,收藏(5)空自苦亡人之地同“无”,没有
3、(6)法令亡常同“无”,没有(7)因泣下沾衿同“襟”,衣襟,走进作品,基础练习,(8)与武决去同“诀”,辞别(9)南乡号哭同“向”,向着(10)欧血,旦夕临数月同“呕”,吐(11)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通“夙”,早通“夕”,晚(12)壹别长绝同“一”(13)士众灭兮名已隤阝贵同“颓”,毁坏,走进作品,基础练习,走进作品,基础练习,走进作品,基础练习,走进作品,基础练习,4.辨活用(1)单于壮其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豪壮、勇敢(2)舆归营名词,本义为车子,在这里作状语,用车子拉着(3)空以身膏草野名词用作动词,有肥美、滋润的意思(4)反欲斗两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5)杖汉节牧羊名词用作动词,拄
4、着,手中拿着,走进作品,基础练习,5.分古今(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古义:对男子长辈的尊称今义:岳父(2)卧起操持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3)来时,太夫人已不幸古义:去世今义:不幸运;使人失望、伤心、痛苦等(4)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成全今义:事业上的成绩,走进作品,基础练习,6.明句式(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判断句(2)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断句(3)见犯乃死被动句(4)皆为陛下所成就被动句(5)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6)为降虏于蛮夷介宾短语后置(7)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走进作品,基础练习,7.记常识(1)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述了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
5、共230年的史事。汉书体例上承袭史记而略有变更,全书有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2)断代史: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此体裁创始于班固的汉书。“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的范围。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于断代史。今人所著的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畴。,句段点评,自主探究,素材积累,1.“时汉连伐胡”至“尽归汉使路充国等”。点评这几句话交代了苏武出使
6、匈奴的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严酷的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只是因为“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是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2.“单于愈益欲降之”至“羝乳乃得归”。点评此处先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去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用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坚守着一个使者的使命。这时政治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的
7、斗争。,句段点评,自主探究,素材积累,3.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点评这几句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的诸多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长也!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苏武能为信念执着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话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的共同心声。,句段点评,自主探究,素材积累,1.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个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
8、详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提示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而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句段点评,自主探究,素材积累,2.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为什么?提示苏武在胡地以维护民族气节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
9、匈奴审讯,就会给汉朝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单于明白了苏武的决心,句段点评,自主探究,素材积累,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来看,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句段点评,自主探究,素材积累,3.李陵
10、劝降时所说的“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是实情,苏武为何不接受?提示汉武帝晚年的确残忍,班固继承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语带批判,义正词严。但苏武秉持至高无上的君臣之义,坚定地对李陵说:“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这正是封建士子的道德原则,是苏武尽忠于大汉帝国、至死不渝的表现。,句段点评,自主探究,素材积累,“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血,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千百年来,人们就是这样赞美着那个在千难万苦中仍不放弃信仰和忠诚的汉家孤子。两千多年过去了,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要素。请以“气节”为话题,储备写作素材。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2.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容易看出一个人的气节。 莎士比亚,句段点评,自主探究,素材积累,3.李大钊从被捕到就义,在狱中共22天。为了逼迫李大钊招供,敌人对他施用了多种酷刑,百般折磨。电椅、老虎凳最后竟残忍地拔去了他双手的指甲。 敌人转而采用软化引诱的办法。张作霖的参谋长杨宇霆亲自出马,他以同乡的身份劝降李大钊:“李先生,只要你肯为张大帅、吴大帅效劳,保你官职在我之上。” 李大钊轻蔑地回答:“张作霖是狰狞之子,吴佩孚是狼狈之儿,我岂能为他们效劳。大丈夫生于世间,宁可粗布以御寒,糙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就是断头流血也要保持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