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土壤的成分 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150372 上传时间:2019-10-1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的成分 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土壤的成分 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土壤的成分教学反思一、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教师演示或学生实验。本课设计共安排了五个实验,学生完成两个实验:“观察新鲜土壤”和“观察干燥土壤” ,主要培养学生借助工具进行观察、记录、交流的能力。教师完成“土壤沉积” 、 “燃烧土壤” 、“燃烧土壤溶液”三个实验。 “土壤沉积”实验如果条件许可最好让学生来做,考虑到实验的容器、实验的时间问题,以及实验结果的直观性,我选择教师演示,再加上课前做好的沉积实验展示给学生看,一个可弥补当场不能很明显地看到实验结果的缺陷,另一个让学生感受实验的方法和过程,同样达到教学目的。 “燃烧土壤”和“燃烧土壤的溶液”是让学生感受到借助媒介可以让土壤中肉眼看不到的物质显

2、形,理解“腐殖质、盐分”是土壤中供植物生长的养分。二、利用教材的资源,培养学生看教材、利用教材的习惯。教材是学生学、教师教的载体,具有系统性。在公开课中很少看到教师利用好教材。在讲解课本中显示的科学概念时,可以让学生看书本读,也可把书本内容抄在小黑板上或在实物投影中显示供学生读,一般来说,让学生一起看黑板上的文字读,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一点。 “寻找土壤成分”中的三个实验的现象要求所有学生都记录在书本中,书本上有现成的表格,为什么要重新打印呢,这是资源的浪费。三、提供充足的材料,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在观察“干燥土壤”时介绍颗粒大小的名称时,教师出示尺子,让学生找一厘米,再找一毫米,用手比划

3、2 毫米的长度,画草图讲解“直径”的意思。让学生想象直径十六分之一毫米的粉沙有多大,直径二百五十六分之一的黏土有多大,学生发出惊呼,都说肉眼无法看清。 “沙砾、沙、粉沙、黏土”的概念在观察、比较、想象中建立正确的表象。告诉学生,这是地质学家区分岩石颗粒的方法。再如在学生明白什么是“腐殖质”后,出示不同颜色、不同地方的土壤,问“那一种土壤肥力最好?”学生指黑土,理由里面的腐殖质含量高。这一比较学生对“腐殖质”的理解就更深刻了。而教师必须收集土壤样本,放在玻璃瓶中,让学生一目了然。顺便介绍中国有红土、黄土、黑土、水稻土等一些课外知识。四、教学环节的设计,注意流畅性和操作性。第一环节谈话引入,直奔研

4、究内容。第二个环节“寻找土壤成分” ,安排了五个实验:观察新鲜土壤、干燥土壤,土壤沉积实验,燃烧新鲜土壤、土壤溶液,几个实验一环扣一环,通过直接观察和间接显现的方法,学生对土壤的成分有了更客观的认识。而后提出的“土壤里有哪些生命?”引出了“土壤与生命”的思考,有书本插图引路,学生畅所欲言。最后以高士其的我们的土壤妈妈结束本课,起到了很好的拓展教材的作用。教学环节自然流畅,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教学目标。思考:第一 精简语言,优化提问我从第一次试讲开始语言太口语化这个问题就一直存在,有所改进但还是做的不够到位,只有老师的语言做到清晰并精简才能为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探究,也只有这样的状态下才能

5、优化问题,在学生都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前提下,只需做好过渡和引导就足够了。一般对于本课的内容学生都是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陈述实验过程中的注意点,自己动手,最终自己得出结论并达成共识,教师组织的提问要有过渡和引导的作用,将课堂真正变成学生的课堂。 有时候甚至会因为老师语言不清晰而使学生对知识点产生误解,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所以这是一个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第二 把握教材,合理安排容量 本节课重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土壤的成分,知道土壤的来源以及土壤与生命的关系。观察的方法,注意要点以及实验步骤都要学生进行思考,所以一课时内要把土壤与生命的关系也解析到位时间上肯定不足,合理安排教材

6、内容也十分的重要,这节课中我把土壤的来源在最后几分钟讲解了,但明显感觉学生还不是很理解这个问题,使教学效果打了折扣,这也是以后需要注意的。第三 认清主体 适时放手要时刻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在本堂课的实验环节中我也犯了喧宾夺主这个错误,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该仍学生来确定实验步骤至少在把实验步骤的课件出示后让学生自己来分析哪些步骤是特别重要的,但我直接讲解了实验步骤,在座的有些学生就在这时思想开小差了,如果我把主动权叫给他们,那将是另一番景象。第四 培养严谨,寻求共识 在控制上课节奏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当大多数小组完成实验后,要求还没有做完的小组也停下来一起参与交流。科学课最终得形成研究的共识,虽这一切都是由学生得出的,但也要注重得出结果和过程的严谨性,如一组同学得出一个结论,必须得征得其它小组的同意方能成为共识,从小培养看待问题的方法,也是科学课得培养的科学素养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