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校园“等文化”多年的校园文化建设,使得当代大学生整体上呈现出活力、友善,进取、好学的精神面貌。但同时,一种隐性的,因目标缺失而导致心理和行为上的盲目消极的自我敷衍现象,也在校园中悄悄的蔓延。有些学者将这种现象概括为“迷茫”。这种消极的自我敷衍现象集中的表现为“等”,即等待时间的消逝。等吃饭,等上课,等下课,等睡觉,等放假等毕业。我们把这种“等”的现象形象的概括为“校园等文化”,它是一种独特的校园亚文化。(一)“等文化”的概念“等文化”可以定义为:当学生的个体需求与社会环境发生冲突时,由于没有找到解决这一冲突的办法或途径而使自己陷入一种盲目等待、敷衍了事的,群体性心理和行为上的消极状态。(二
2、)“等文化”的特征1、等文化主体为在校大学生;2、等文化表现为一种盲目等待、敷衍了事的群体性心理;3、等文化包含逃课、课堂手机、课桌涂鸦、寝室网游、考试作弊等行为表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既有现行高等教育体制、培养机制和不合理的教育方式方法和教育内容陈旧、滞后;现实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压力加大以及不良现象的影响等外界因素,又有当代青年在成长过程中,因“独生子女现象”而形成的叛逆、孤傲、自我以及严重的生活依赖等非社会适应的个性心理和行为习惯的自身原因。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创新型,适应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今天,如何引导和启发当代大学生克服自身的发展障碍
3、,应当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校大学生“等文化”现象分析正是基于上述原因而提出的。通过对“校园等文化”群体范围及其对个人的影响深度做出一个客观的分析。二、“等文化”现象形成的原因分析近年来,众多的学者、院校及其他各类社会组织都在从各方面对大学生现状进行不断地研究。我们在中国知网以“大学生现状”为关键字搜索出相关文献及期刊有近千条评述。诸如惰性心理、迷茫、就业困境等。这些研究不仅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也为我们的调查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意义的指导。但同时我们也发现,诸多的研究大都侧重于外部观察,而鲜有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进行的分析。本文正是从这方面,即以与大学生个体的成长息息相关的生活环
4、境,发现并提出了等文化现象,从对大学生个性养成和心理影响的决定性作用这一角度而进行分析,提出来“三条鱼”分析法。(一)“三条鱼”分析法的概念和内容1、概念:以生活在海里,缸里,河边快干涸的水坑里的三种“鱼”的生活状态引喻到人的生活层面,以社会资源背景,生活态度以及所形成的社会现状为出发点,将人们分为三类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2、内容:海里的鱼:以生活在具有辽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的海里的鱼象征着具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包括人际关系资源等),丰富的物质资源和自由发展空间的在校大学生。缸里的鱼:以生活在缸里这有限空间里靠喂养活着的鱼象征有稳定的经济来源能维持正常的生活,社会资源一般,自由发展空间有
5、限的在校大学生。坑里的鱼:以生活在河边快干涸的水坑里的鱼象征物质资源极其有限,社会资源极其有限和自由发展空间极其受限的在校大学生。(二)“三条鱼”的生活现状特征极其分析1、海里的鱼:有极其丰厚的物质资源,丰富的社会资源总后盾,有极其大的自由发展空现为具有极高的“自信心”。2、坑里的鱼:物质资源,社会资源极其匮乏,但也因此有极强的忧患意识,有较强的斗志,同时比较容易重建自信心,通过努力也能获得相应的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源。3、缸里的鱼:物质资源,社会资源能够维持正常的生活,但难以支持跨越性的发展,又不至于使生活变得很窘迫。形成一种所谓的“物质依赖性”,很容易形成对生活的惰性,加上对未来的期望与现实的
6、无奈容易对生活感到迷茫。(三)“三条鱼”假设对大学生问题的分析方法从分类法入手,按照大学生各自不同的成长环境将其大体分为三种情况,并将这三种情况形象的比喻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鱼,即海里的鱼(成长环境优越,发展空间开阔)、鱼缸里的鱼(成长环境一般,发展空间受限)、岸边水坑里的鱼(成长环境艰难,发展空间狭窄)。由此形成“三条鱼”的假设。在此假设的基础上,以“校园等文化”为切入点从大学生自身特点来找出解决在校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四) 缸里“鱼”与“等文化”“缸里鱼”生活现状形成社会问题的过程1由生活现状形成“物质依赖性”;2由“物质依赖性”导致对生活的惰性;3惰性与期望的冲突加上自身的局限形成焦虑心
7、理导致对生活的迷茫;4由迷茫而地生活失去信心,从而导致安于现状、消极等待的现象出现(五)对“缸里鱼”消极等待心理的探索1、等文化形成结构图2、具体内容生活现实背景物质资源,社会资源能够维持正常的生活,但难以支持跨越性的发展,又不至于使生活变得很窘迫。物质依赖性容易让人满足于生活现状,导致动力不足,难以去突破,难以确定目标生活惰性由物质依赖性而形成了惰性,主要表现在鼓不起劲,不愿动弹,没激情,没热情,三分钟热情等心理状态,很难有信念去支撑目标的实现。自身局限性与期望1)由生活现状决定,父辈知识,社交等各领域的缺乏的局限,自身对各领域知识的不足及由于惰性不愿意开拓所形成的局限;2)人对“超现实自我
8、”的一种想象;3)难以找到目标,形成焦虑心理,表现在对生活的不满,经常抱怨,甚至导致更严重的心理问题。迷茫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其表现为长时间没有目标,困惑,有不知所措之感,虽试图改变而又感到无奈、无力,想前进却踯躅,想后退却又不甘消极等待当学生的个体需求与社会环境发生冲突时,由于没有找到解决这一冲突的办法或途径而使自己陷入一种盲目等待、敷衍了事的,群体性心理和行为上的消极状态生活现状形成一种消极的自我敷衍现象,这种消极的自我敷衍现象集中的表现为“等”,即等待时间的消逝。等吃饭,等上课,等下课,等睡觉,等放假等毕业。所以等文化的形成是由现实背景形成的物质依赖性导致生活惰性再加上自身局限性与期望的渴求性形成的消极等待的生活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