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入新课,“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大儒张横渠)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铭文。范爱农,清末革命团体光复会成员,在浙江绍兴府学堂求学期间,徐锡麟(光复会重要成员)的学生,在徐锡麟的教诲下,范爱农思想进步,学习勤奋,成绩优异,是绍兴府学堂的高才生,也是徐锡麟的得意门生之一。鲁迅笔下的范爱农是怎样的一位知识分子?,范爱农 鲁迅,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通过几个片段叙述人物一生的方法,了解人物的特点及情感。2.利用课文旁批引发思考,根据注释了解背景,通过阅读在酒楼上和孤独者深入了解人物。3.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探讨范爱农的人生悲剧的意义及其成因,触摸范爱农及作者鲁迅
2、的内心世界。,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选材、组材的特点,刻画人物的本领,学习鲁迅写人叙事的方法。2、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创作心态,思考范爱农悲剧的社会意义。,同学们提出的问题:,1、为什么要写这么一个人? 2、作者为什么要除掉范爱农?3、为什么作者疑心范爱农是自杀的?4、为什么范爱农反对发电报?5、为什么范爱农回故乡后受到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自容?6、为什么作者从非常憎恨范爱农到多年后见面却一见如故?7、作者对范爱农的态度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改变?,8、第9段范爱农的笑容为什么是“我”从没见过的?9、范爱农为什么招人讨厌,而作者却与他为友?10、多年后,两人见面,为什么“是互相的嘲
3、笑和悲哀”?11、“也许明天就收到电报,拆开来一看,是鲁迅来叫我的。”为什么范爱农总时常这么说,其中包含了他怎样的感情?12、写德清被刺的事有什么目的?,鲁迅(18811936)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且介亭杂文等,1898年,18岁的鲁迅,到异地去寻求新的出路,开始接触物理、数学、化学等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并阅读外国文学与科学著作。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的天演论,接受了一种自强、自立、自主的人生哲学,同时强烈地感受到在激烈竞争的世界里,处于落后地位的中华民
4、族的危机。 1902年,鲁迅东渡日本,两年后怀着“科学救国”的梦想,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遇到了藤野严九郎先生那样关心自己的老师,但也不时受到歧视;特别是有一次课堂里放映记录日俄战争的幻灯画片,看到一个替俄军当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旁边竟站着一群中国人在围观。鲁迅受到极大刺激,由此觉悟到医治精神上的麻木比医治身体上的病弱更为重要,改变中国第一要著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当推文艺。,于是鲁迅决定弃医从文。他和朋友们热烈地讨论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并于1903年、1907年、1908年公开发表了第一批论文,提出了“立国”必先“立人”
5、的思想,呼唤“精神界之战士”。,鲁迅于1909年回国后,一直在痛苦地思索,沉默了将近十年。直到1918年五四运动前夕,才在朋友的鼓动下,提笔写了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这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揭露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是一部“吃人”的历史,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小说发表后,引起了社会的极大震动,鲁迅一发不可收,连续写了多篇小说,后来编为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作于1926年,1928年出版)和散文诗野草(作于19241926年,1927年出版)。朝花夕拾是对生命的童年时代(“朝花”)的回忆与重提:民间传
6、说中的“无常”,父亲的病,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幼时的保姆“长妈妈”,一生坎坷的老友范爱农,等等。鲁迅是怀着温馨的爱去回忆的,从中显露出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又内含着一种深沉的悲哀。野草是另一类散文,是“梦”的产物:全书三分之一的篇章都以“我梦见”为开头。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奇诡的世界:夜半时分的幻觉中听见“吃吃”的声音(秋夜);“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影”来“告别”(影的告别);青白的冰谷中看见“死火”,“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摇动,全体冰结,像珊瑚枝”(死火);“狗”追着“人”,大声质问,“人”拼命“逃跑”(狗的驳诘)鲁迅把他在儿时敷演童话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借以表达自己
7、微妙的难以言传的感觉、情绪与心理,对人的生命进行更深层次的哲理思考。鲁迅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读者也因此有机会借野草去窥见鲁迅灵魂的深处。,鲁迅散文的主题,要改良这人生,朝花夕拾,1、朝花夕拾的可贵价值首先表现在它以简洁的展现了从满清到民国一段非同寻常的现代中国历史进程,以及作家这一时期的心路历程。,朝花夕拾,作家以看似独立的十个小故事,举重若轻地采用“点”上的描绘,以“画眼睛、勾灵魂”的方法,虚实相间地完成了三十年心史的勾勒。,鲁迅在进行小说、散文创作的同时,又在新青年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杂文。五四前后,他在北京期间所写的杂文, 编有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集。1926年8月至1927
8、年10月的杂文主要收在而已集里。1927年底,鲁迅定居上海,开始了他“最后十年”的生命历程,并以主要精力进行杂文创作。先后出版有 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等。 鲁迅曾充满自信地说:“中国大众的灵魂,现在是反映在我的杂文里了。”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杂文就是一部活的现代中国人的“人史”。如果要真正了解中国的社会与历史,特别是要了解中国人,那就读读鲁迅的杂文吧。,鲁迅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奉献出了一本小说集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或是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女娲(补天)、后羿(奔月)或是历史中的圣贤人物:孔子、老子等等鲁迅的笔下却全都抹
9、去了英雄的神光,还原于常人、凡人的本相。因此,奔月不写射日英雄后羿当年的赫赫战功,而竭力写他功成名就“以后”,成为普通人的遭遇:天下的鸟兽全被射死,再无用武之地,只能整日为吃食而奔波;被人们冷落、遗忘不说,学生也来暗算自己了,最后连老婆(嫦娥)也远走高飞:这“先驱者的命运”的思考与表现,发人深省。整部故事新编充满了鲁迅式的幽默,而骨子里仍然藏着固有的悲凉;此时的鲁迅正面临死亡的威胁,处于身心交瘁之中,却能写出如此从容、洒脱的文字,这正意味着他的思想与艺术都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1936年10月19日,这位本世纪中国与世界的文学大师,放下了手中的笔;这位思想的巨人,停止了思想。成千上万的普通人
10、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三个字: “民族魂”,鲁迅光辉的一生,得到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崇高评价。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秋瑾与徐锡麟,他们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都是浙江绍兴人,并都曾经留学日本,进行革命活动。1906年春,徐与秋回国。徐
11、集资捐了候补道,秋天去安徽任巡警道兼巡警学堂堂长,暗中准备起义工作。秋瑾先在浙江吴兴浔溪女校任教,不久去上海办中国女报,提倡男女平等。后来回绍兴,与徐锡麟办大通学堂,并主持大通学堂工作。他们组织光复军,徐任首领,秋瑾为协领,暗中联络革命力量。后来他们约定于1907年7月19日,在安徽、浙江同时起义,但因徐的活动已被请政府觉察,随时有被破获的危险,徐乃于7月6日乘学堂毕业大操之际起事,枪杀安徽巡抚恩铭,攻据军械所,因弹尽被捕,当天被害。徐死后被挖了心,给清兵炒食净尽。接着,秋瑾被人告发,清兵于7月13日从杭州入绍,包围大通学堂,秋瑾奋战力尽被捕,7月5日被杀害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秋瑾,秋瑾(1
12、875-1907) 浙江绍兴人,号竞雄,又称鉴湖女侠。1904年自费留日,次年加入同盟会,1906年在上海创办女报,提倡妇女解放,1907年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组织光复军,与徐锡麟分头准备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被害。,范爱农(18831912),名肇基,字斯年,号蔼农。浙江绍兴皇甫庄人,1883年4月9日(清光绪九年三月初三)诞生在一个破落的幕僚家庭中。范爱农3岁丧父,5岁丧母,与妹妹范云姑靠祖母抚养成人。范爱农在浙江绍兴府学堂求学期间,徐锡麟任该校副办(副校长),兼算学、测绘、体操教习。在徐锡麟的教诲下,范爱农思想进步,学习勤奋,成绩优异,是绍兴府学堂的高才生,也是徐锡麟的得意门生之一。
13、,探究:范爱农是不是自杀?有没有自杀的可能性?,可以从几个渠道探究:范爱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主要性格特征是什么?他落水前经历了什么事情?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问题:对人物的刻画,鲁迅一向是主张“画眼睛、勾灵魂”的。在范爱农一文中鲁迅是怎样来描绘范爱农这个人物的?透过这些极节省的文字,范爱农外表之下又有着怎样的灵魂呢?,阮籍常作“青白眼”,阮籍非常鄙视礼法之士,所谓礼法之士主要是投靠司马氏父子的一些人物,这些人多是文人,他们为 虎作伥,仰承司马氏父子的意旨,鼓吹唯法是修,唯礼是克,以礼法、名教为工具,来巩固篡夺来的权利,同时束缚政治反对派的手脚。这种礼法是司马氏集团 用以配合其血腥屠杀政
14、策的一种政治打击异己的手段。阮籍在对付这些礼法之士,最有名的就是他的青白眼。 据说,他的母亲去世之後,稽康的哥哥稽喜来致哀,但因为稽喜是在朝为官的人,也就是阮籍眼中的 礼法之士,於是他也不管守丧期间应有的礼节,就给稽喜一个大白眼;後来稽康带著酒、夹著琴来,他便大喜,马上由白眼转为青眼。从这一段故事中,我们除了可 以发现阮籍对于礼法之士的鄙视外,也可以明显看到他不为礼俗所限制,哀范君三章 (1912年) 鲁迅 (一) 风雨飘摇日,余怀范爱农。 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 世味秋荼苦,人间直道穷。 奈何三月别,竟尔失畸躬。,问题:相传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常作“青白眼”,每对“礼俗之人”即“白眼
15、球对之”。范爱农和阮籍的“白眼”有何共同之处?,眼睛特写:冷眼看世界,鄙视群小,反抗丑恶 愤世嫉俗 语言:冷刺直喜诚 a、“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b、“何必推举呢?自然是主张发电的人罗。” c、“你还不知道?我一向就讨厌你的,不但我,我们。” d、“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 e、“这里又是那样,住不得。你快去罢。” (语言描写、肖像描写),作者围绕范爱农一共写了哪几件事? 范爱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主要性格特征是什么?,东京相识-同乡会争执 故乡重逢-绣花鞋事件 让座风波 绍兴共事-报馆案风波 惊闻噩耗-范爱农之死,范爱农的人生经历:(
16、爱农)向往革命参加革命绝望革命(殉道革命)。,结合文章,归纳范爱农的性格:(冷、热)冷:外表冷静理智,对问题认识深刻 ,态度决绝。热:内心热,对朋友情感深厚,对社会有极大热情。 理性、冷静、固执,倔强,自尊、耿介,坦荡、嫉恶如仇;孤独,冷峻,情绪化;正直,真诚,勤奋,热情;理想坚定,追求光明,执着,不妥协。,你认为作者对范爱农怀有怎样的情感?,鲁迅对范爱农的情感变化的过程 (全文的线索)可恶非常相熟怀念(自责、牵挂),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放笔纵情,东西南北,古今中外,精神的,物质的,现实的,幻想的,都可以信手拈来。但这些材料都是为一个中心服务的。这个中心就是神,就是线索。通过它把零散的材料连
17、串起来。以“情”为线索。散文又称“情文”,是一种长于抒情的文体。“情”是一篇文章中隐伏的线索,它把全篇文字组成有机的整体。以情感为线索,多见于抒情散文,在一些怀人叙事散文中也常常碰到,项脊轩志中记叙三位母性,就用怀念感伤之情为线,,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的内心是痛苦、悲凉的。,豫才先生大鉴:晤经子渊,暨接陈子英函,知大驾已自南京回。听说南京一切措施与杭绍鲁卫,如此世界,实何生为,盖吾辈生成傲骨,未能随波逐流,惟死而已,端无生理。弟于旧历正月二十一日动身来杭,自知不善趋承,断无谋生机会,未能抛得西湖去,故来此小作句留耳。现因承蒙傅励臣函邀担任师校监学事,虽然允他,
18、拟阳月抄返绍一看,为偷生计,如可共事,或暂任数月。,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都说男人的爱喝酒大多都是有些原因的,范爱农是怎样变得爱喝酒的?结合当时的背景及文中的描述谈谈你的看法?,喝酒(细节描写),范爱农对现实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所以,当自己的理想和现实发生冲撞而无法实现,社会秩序依然如故时,他所接受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显得苍白无力。他那原先拥有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热情也逐渐降温消褪。于是乎,范爱农变得爱喝酒了,“酒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其实,“疯话”不疯,而是纵论天下时势的言论,爱喝酒的习惯是在受封建势力排挤、压迫后的借酒浇愁,尽管“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复愁”,而且日后的不幸溺水身亡
19、,据说也因为是喝了点酒的原因,但对当时政治上、经济上饱受打击的范爱农而言,也许酒是他排遣郁闷心情的唯一方法。,(三) 把酒论当世,先生小酒人。 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 此别成终古,从兹绝绪言。 故人云散尽,我亦等轻尘!,鲁迅的“把酒论当世,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的诗句已触及到了辛亥革命之所以未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没有真正唤醒民众。革命为酩酊的民众所不理解,“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真正革命志士又为黑暗的社会现实所不容。,赏析文中有一个重要的细节,即对光复后的绍兴换汤不换药的描述。,其实就是在探讨造成他的朋友悲剧命运的原因。,(二) 海草国门碧,多年老异乡。 狐狸方去穴,桃偶已
20、登场。 故里寒云恶,炎天凛夜长。 独沉清冷水,能否涤愁肠?,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这里我们再看两个例子(对比),(爱农)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
21、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爱农先是什么事也没得做,因为大家讨厌他。他很困难,但还喝酒,是朋友请他的。他已经很少和人们来往,常见的只剩下几个后来认识的较为年青的人了,然而他们似乎也不愿意多听他的牢骚,以为不如讲笑话有趣。,分析:在此我们可以将革命前和革命后的范爱农做一个分析。徐锡麟起义失败后,满清当局通电缉捕爱农,回国后受到了监视。革命失败后,他的境遇确实没有改变,甚至不如已甚。造成他这种结局除了因辛亥革命失败给爱农造成心理创伤外,即是封建势力对他的孤立和迫害以及周围人对他的隔膜和不理解。再看例中的后一句话,孤独的范爱农,没有朋友,“很少和人们来往”,也就“只剩下几个后来认识的较
22、为年青的人了”,然而最终连青年们也将他抛却了。课文的旁边有一句批注:“爱农有笑话好讲吗?”独说爱农,自无“笑话“可讲,如果将他与辛亥革命联系起来,那就不仅有了“笑话”,而且是莫大的嘲讽。,问题:范爱农悲剧是个人悲剧吗?(在当时昏昏噩噩的国度里,范爱农到底是怎么死的还重要吗?那鲁迅刻画这个人物的意义到底何在?)问题:鲁迅为什么要以这片“夕拾”之花来纪念自己也许是最艰难的一段生活呢?(从范爱农一文的字里行间,我们分明可读出鲁迅先生对辛亥革命这一重大事件的深刻反省,从这方面谈谈你的想法?),钱理群先生的一句话:,“带着极大的屈辱,竭诚奉献了一切,却被为之牺牲的年轻一代,以至整个社会无情地抛弃和放逐。
23、”(与鲁迅相遇285页。三联书店,2003年8月),评论者的话:,这话是在写鲁迅,我以为更适于范爱农。范爱农死了,死在了辛亥革命之次年。范爱农是一个革命者,与鲁迅一样是一个精神战士,从某种意义上说, 他的死,是他对腐朽社会强烈不屈的抗争,也是他作为一个精神战士对辛亥革命的生命的薄奠。,鲁迅的“把酒论当世,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的诗句已触及到了辛亥革命之所以未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没有真正唤醒民众。革命为酩酊的民众所不理解,“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真正革命志士又为黑暗的社会现实所不容。在这种情势下,范爱农到底是怎么死的已不再重要,我们再去计较范爱农死的方式已豪无意义,因为在当时浑
24、浑噩噩的国度里,范爱农的死可能是具有不满现实、不屈不挠而又无力改变现实的心志和性格的范爱农们的必然结果。从这个意义而言,范爱农的悲剧就不是孤立、不是个人悲剧,而是具有典型社会意义了。因为,在范爱农身上鲁迅先生看到了那一代处于彷徨、苦海中的知识分子的身影。,范爱农的人生是个悲剧,这个悲剧的形成固然体现着个人理想在无法改变的社会黑暗面前的幻灭,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忽视在这个过程中范爱农自始至终表现出的对理想的坚持和对社会的不妥协。范爱农的死是一件让人难以释怀的惨事,更是体现中国知识分子困境的悲剧。,小结:范爱农是一篇追怀亡友的散文,写于1926年11月18日(而范爱农则死于1912年7月间)。为朝花夕拾之十。它追叙了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不彻底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文章感情深挚,布局精巧,语言幽默,思想深邃,艺术表现力独特,触人深思,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