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孟子的_仁政_思想对现代的价值及启示.pdf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142037 上传时间:2019-10-14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6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的_仁政_思想对现代的价值及启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孟子的_仁政_思想对现代的价值及启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总第 435期 理 论 界 2010 第 2 期姜 鹏孟子的 “仁政 ”思想对现代的价值及启示孟子 (约公元前 372年 前 289年),名柯,战国末期邹国人 。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 、政治家,具有多方面的理论建树,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全面继承了孔子 “仁者爱人 ”的思想,同时他又在孔子 “仁 ”的基础上发展为 “仁政 ”,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主张王道统一天下,以仁政治理国家 。第二,主张民有恒产,以保证人民的生存权利 。第三,主张薄赋轻税,减轻民众的负担 。第四,主张按农业生产的规律,不抢夺农民的农时 。第五,主张重教化,兴孝悌,老有所养 。第六,反对统治者奢侈浪费,主张与民

2、同乐 。孟子的 “仁政 ”思想对今天仍然有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阐述孟子 “仁政 ”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现代启示 。一 、孟子 “仁政 ”思想的基础1思想基础 孔子仁学思想孟子的 “仁政 ”思想,从思想层面来看,是对孔子“仁 ”学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 。论语 中有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仁就是爱,就是对别人施予爱,这是孔子“仁学 ”思想的核心 。孟子在此基础上,提出 “仁者爱人 ”,“恻隐之心,仁也 。”它构成孟子 “仁政 ”思想的理论出发点 。应该说,孟子继承了孔子的 “仁学 ”思想,并把它发展成为缓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 、巩固地主阶级政权服务的政治纲领 。2理论基础 性善论人性论,即关于

3、人的本质问题,是中国先秦时期思想家们所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 。孟子在历史上第一次从理论的高度提出了人性问题,认为人性本善,主张性善论,并将其作为自己伦理观和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又把 “人性善 ”归结到 “仁 、义 、礼 、智 ”这四种德性上 。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 孟子 公孙丑 ) 孟子把人的四端作为 “人性善 ”的起点,而王者正是因为有了 “四端 ”这些 “不忍之心 ”,才会推行 “不忍人之政 ”,也即 “

4、仁政 ”。因此,孟子先验主义的性善论构成了其“仁政 ”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 、孟子 “仁政 ”思想的主要内容孟子一生讲得最多的就是 “人性善 ”和 “法先王以行仁政 ”这两个问题,而 “仁政 ”思想是孟子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平生孜孜以求的理想 。这是孟子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范畴 。1政治方面第一,以民为本,爱民利民 。民本思想是孟子 “仁政 ”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 。孟子认为,为了得到人民的拥护,君主必须做到 “民所欲,与之聚之 。所恶勿施尔也 。” ( 孟子 梁惠王下 ) 即是说为人君者应该尽量按照人民的愿望施政,决不做人民所反对的事 。孟子还提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孟子

5、 尽心下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孟子 公孙丑下 ) 等思想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 “仁政 ”思想的核心方面就是重民思想 。第二,反对暴政,减轻刑罚 。孟子对统治者的暴政可谓痛心疾首 。他指出: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灭;不甚,则身危国削 。”凡暴虐百姓的国君,都将受到应得的惩罚 。在刑罚方面,孟子反对滥用刑罚,他说: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侯皆曰可杀,勿听 如此,然后可以为父母 。”主张宽省刑罚,反对 “不教而诛 ”。对于犯罪的人,认为应该“罪人不孥 ”,即只惩罚犯罪者本人,不连及妻子儿女 。这些也都是孟子 “仁政 ”思想在政治方面的表现 。第三,轻徭薄赋,减少战争 。在赋税

6、方面,孟子提出“轻赋敛 ”,认为夏商周三代的税收制度较合理,可以效仿 。在战争方面,孟子身处战国,认识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因此,他强烈反对掠夺战争,倡导给人民一个和平 、安(沈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摘要: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 、政治家 。“仁政 ”思想是孟子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平生孜孜以求的理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孟子的 “仁政 ”思想包括以民为本,反对暴政;减轻刑罚,减少战争;制民之产,使民以时;重视商业,轻徭薄赋等重要内容 。研究孟子的 “仁政 ”思想对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历

7、史借鉴意义和现代价值启示 。关键词:孟子; “仁政 ”思想;以民为本;制民之产中图分类号 B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547 ( 2010) 02013202收稿日期 20091109作者简介 姜鹏 ( 1984),男,辽宁营口人,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国学研究 】132总第 435期 理 论 界2010 第 2 期定的生存环境 。这再次体现了:若施 “仁政 ”必先 “爱民 ”“利民 ”的民本原则,这也是孟子 “民本 ”思想的延伸 。第四,与民同乐,尊贤使能 。他说: “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民者,民亦忧其忧

8、;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孟子 梁惠王上 ) 孟子要求国君与民同乐,实际上是对国君腐朽生活的一种限制,以缓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 。这一思想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它也成为其后开明君主调整国家统治与民众关系的准绳 。2经济方面第一,制民之产,实行井田制 。孟子主张 “制民之产 ”,给小民以 “恒产 ”。孟子说: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人民有了固定的产业,才会安分守已;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就会民心思乱,铤而走险 。因此,贤明的君主首先要制民之产,给予农民 “百亩之田 、五亩之宅 ”,让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

9、之田,勿夺其时 ”。使他们 “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生饱,凶年免于死亡 ”。( 孟子 离娄上 ) 为此,他主张把土地所有权制度化,恢复农村公社的 “井田制 ”。第二,使民以时,发展农业 。孟子主张,为人君者应该“使民以时 ”,鼓励人民发展多样化农业,保护生产力,做到不失时机 、有计划地安排多种生产活动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 孟子 梁惠王上 ),认为不侵夺民时,让百姓有计划地从事生产,是人民生活安定富足的基本保证 。第三,重视商业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也发达起来 。对于商业,当时的思想

10、家 、政治家看法各异 。孟子不忽视商业,认为商业的发展是封建经济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并把发展商业作为 “仁政 ”的重要措施之一,并在 “仁政 ”思想中明确规定了 “关市讥而不证 ”( 孟子 梁惠王下 ) 、“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 ”( 孟子 公孙丑上 ) 等内容 。3教育方面孟子的 “仁政 ”思想,主要体现在政治和经济两方面,但孟子作为一位理想主义者,他认为 “仁政 ”能否推行关键在教育 。在早期儒家思想中,重视道德教化一直是儒家思想最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 。孟子同样把道德教化作为其 “仁政 ”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统治者在做到使百姓生产生活稳定 、丰衣足食后,接下来就要对百姓灌输一些必要的

11、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 。孟子主张对百姓要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圣人治天下,使有菽栗如水火;菽栗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 孟子 尽心上 ) 目的在于使民众在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后,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和人伦教化,懂得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孟子 滕文公上 ) 的道理,使五伦关系和谐圆融 。三 、孟子的 “仁政 ”思想对现代的启示孟子的 “仁政 ”思想实际上就是一套以 “仁 ”的精神为核心 、以民本思想为内容的施政方案,但他的这套方案并不适应当时的社会,同时也有其阶级局限性和消极面 。我们要剔除孟子 “仁政 ”思想的糟粕部分,并在吸收其进步

12、性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超越 。孟子 “仁政 ”思想的方向是由君到民,是自上而下的 。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加以改造;而其王道的追求也是我们必须予以否定的 。但是我们更应当看到“仁政 ”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孟子在 “君本 ”盛行的时代提出 “民本 ”原则,提出了另一种看待人民和君主关系的视角,这一点在当时君民等级森严的社会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尤其是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 “仁政 ”思想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仁政 ”强调的是 “仁 ”,而 “仁 ”又是一种美德,把“仁 ”从伦理道德的领域迁移至政治领域, “仁 ”则外化为德治 。在今天,我们党和政府必须坚持德治的治国方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

13、国紧密结合,推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同时,孟子的 “仁政 ”思想坚定了我们对以德治国的信心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道德也在发生嬗变 。在政治生活中,部分人以权谋私 、权钱交易 、贪污受贿 、贪赃枉法,严重背离了人民 、国家的利益 。在孟子的仁政理想中,他特别强调统治者应该勤政爱民 、以民为本 、为民着想 。这样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出抑制腐败的道德资源,也许将更理想 、更具有有实际效果 。在当前,我们必须把 “民本 ”思想升华为民主,让人民由被动服从变为主动参与,由只有义务没有权利转变为不但拥有义务更拥有权利 。孟子的 “仁政 ”思想无外乎一个“仁 ”字,始终贯以 “仁者爱人 ”。从孟

14、子的仁爱到现代的为人民服务,他们有着共同的文化底蕴,内在精神上具有一致性,为人民服务内在地蕴含了传统的仁爱精神 。孟子的 “仁政 ”思想中始终贯穿着 “民本 ”思想,时刻提醒统治者要关心爱护人民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不仅是 “邦本 ”,而且是真正的主人,执政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人民谋利益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为此,党的执政领导方式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 。作为孟子思想的核心部分, “仁政 ”思想在汉代以后曾一度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里的显学,后世与孟子的对话也大都围绕仁政王道民本而展开,这足以显示孟子 “仁政 ”思想的时代进步和深远影响 。今天,我们对孟子的 “仁政 ”思想重新进行解读,能够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提供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撑,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具有特殊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少峰 中国伦理学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2 罗国杰 伦理学 人民出版社, 1989 3 朱贻庭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4 孟子译注 杨伯峻译 中华书局, 2005 5 戴兆国 心性与德性 孟子伦理思想的现代阐释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5 6 鲁丹,吴建 孟子的 “仁政 ”思想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7 ( 2) 责任编辑:烨 子【国学研究 】1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