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强烈推荐文言虚词.ppt

上传人:nacm35 文档编号:10140280 上传时间:2019-10-14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31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强烈推荐文言虚词.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强烈推荐文言虚词.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强烈推荐文言虚词.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强烈推荐文言虚词.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强烈推荐文言虚词.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文言虚词,语文复习系列之六,一、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

2、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

3、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小练习:,、解释下列“之”的意义和用法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3)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下列句中“之”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 (1)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2)顷之,烟炎张天 (3)请与王子往夺之国 (4)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A(1)(2) B(2)(4) C(3)(4) D(1)(3),答案:,、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

4、)我见相如,必辱之。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遽扑之,入石穴中。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 “之“。),二、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

5、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

6、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小练习:,、解释下列句子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而余

7、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2)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 ) (3)吾其还也。( ) (4)其若是,孰能御之?( )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 (7)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8)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9)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10)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11)妻跪问其故。 (12)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 (13)成以其小,劣之。 (14)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15)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16)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17)其为死君乎?,三、而:,(一)作连词,表示各种关系: 1.蟹六

8、跪而二螯。 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5.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6.军惊而坏都舍。,通“如”,好像,如同。 7.吾恂恂而起。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二)用作代词: 8.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

9、译为“你”。,(三)复音虚词: 9.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10.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小练习:,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4、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5、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6、朝而往,暮而归。 7、掩口胡卢而笑。 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9、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1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1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

10、鳝之穴无可寄者。 13秦师轻而无礼。 1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5余闻而愈悲。 16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17灭滑而还。 18吾尝终日而思矣 19而翁归。 20若欲死而父。,四、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用作动词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

11、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

12、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小练习:,(一)、解释下列句中的“为”字的意义: (1)贾家庄几为巡缴所陵迫死 ( ) (2)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 (3)如姬为公子泣 ( ) (4)为人谋而不忠乎 ?( ) (5)今为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6)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 ),(二)、指出“为”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是( ): A 为天下兴利除害 B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 C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D既解貂覆生,为掩户,答案:C,表被动,其余是介词 “替”,1、卒相与欢,为刎颈

13、之交。 2、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 5、因而化怒为悲。 6、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7、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9、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10、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11、为坛而盟。 12、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13、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14、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15、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三)解释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五、以:,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

14、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

15、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 “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

16、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

17、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小练习:,1、下列文句中的“以”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A 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B 以啮人,无御之者 C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D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赵十余年 E 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F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于作文以记之,注释:,都表假设 ,如果,、解释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樊哙侧其盾以撞。 ()忽魂悸以魄动。 ()各各竦立以听。 ()然而隐忍以行。 ()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遂拔以击荆轲。 ()遂自投汨罗以死

18、。 ()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将以衅钟。,六、于:,“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在)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跟、同) 于其身也,

19、则耻师焉(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给),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

20、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小练习:,(一)、解释下列句中“于”字的意义 (1)乃设九宾礼于廷 ( )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 (3)况于将相乎 ( ) (4)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 ) (5)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 ) (6)长于臣 ( ) (7)赵尝五战于秦 ( ),(二)、找出“于”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1、 ): A 战于长勺 B 晋于是始墨 C 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 D 上古竟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答案:,表被动,其它为“在”,(三)解释句中“于”字的用法: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而蓝。 、君幸于赵王。 、受制于人。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不拘于时,学于余。 、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 、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七、则:,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

22、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

23、,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小练习:,、下列句中的“则”与“良人出,则必餍酒肉

24、而后反”的“则”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B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C 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D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答案: A,表示假设关系的结果, 那么。,、解释下列“则”的意义 (1)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 ) (2)芙蕖则不然 ( ) (3)非死则徙耳( ) (4)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 (5)学而不思则罔。( ) (6)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 (7)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 (8)孔子,千古之则。( ),八、因:,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

25、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小练习:,解释下列“因”的意义和用法 (1)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 (2)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 (3)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 (4)恩所加,则思无因喜而谬赏。( ) (5)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樊哙出( ) (6)今中国未闻有因变化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九、所:,1.用作助词

26、。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

27、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凭借、依据等。表示原因的,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小练习:,1、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6、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7、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8、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28、 9、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0、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十、者:,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 “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古之让天之下者,是去监门之苦而离臣虏之劳也。 “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者”有时放在

29、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小练习:,写出下列“者”的用法和意义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 (3)此五者,制胜之道也( ) (4)轻辞古之夫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 ),语助提顿,语助判断,语助,个、样,语助表提顿,十一、且:,1.用作连词。 且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2.用作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

30、。(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小练习:,、下列文句中,“且”作连词但用法不同于其它句的一项是: A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B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C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 河水清且涟漪,C 尚且 ,其它都表并列 ,而且,、解释下列“且”字的意思:,(1)不出,火且尽 (2)兽相食,人且恶之 (3)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且在邦域之中 ()且行千里,谁人不知?,十二、也:,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31、 死生,昼夜事也。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小练习:,指出下列“也”的用法意义: (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 (2)金城千里,子孙万世之业也( ) (3)身死

32、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4)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表判断,表肯定,表疑问,表感叹,表停顿,十三、乎:,1.用作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 2.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师说) 此外,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33、(庖丁解牛),小练习:,找出“乎”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将闾乃仰天大呼天者三,曰:“天乎! 吾无罪!” B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 C 欲安所归乎? D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 ),十四、焉:,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从这里。)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焉:在这件事情上。)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且焉置土石? 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作词尾,相当于“然”、

34、“的样子”。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小练习:,1、指出下列“焉”的意义: (1)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 )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3)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 (4)天下之父母归之,其子焉往( ) (5)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 ),哪,了,于之,哪里,于之,十五、与:,1. 作介词用。 解释为“和”“跟”“同”。例如: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 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作连词用,相当于“和”“及”等,例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语气词,通“欤”,如:吾王庶几无疾病与?,解释下列“与”的意义: (1)与斗卮酒( )

35、(2)桓侯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 ) (3)颇与中国同俗( ) (4)何其爽与?( ) (5)不为者与不能者何异也( ) (6)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 (7)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小练习:,十六、何:,、疑问代词,“哪里”“什么”等,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大王来何操? 、副词,表反问、程度等,如:徐公何能及君也!(怎么)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多么) 、复音虚词“何如”,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小练习:,解释句中“何”字的用法和意义: 、何者?俨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豫州今欲何至?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

36、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十七、乃:,、代词,相当于“你”,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副词,相当于“才”“却”“于是”等,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表判断,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小练习:,解释下列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家祭无忘告乃翁。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甚至),十八、若:,、代词,你(的)、你们(的),如: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 、连词,表假设,如:若能以吴越之地与中国抗衡。 、指示代词,这样的,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复音虚词“若属”“若夫”“若何”:否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你们这些人)若夫淫雨菲菲,连月不开。(句首发语词)若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怎样),小练习:,1、指出下列“若”的用法和意义 (1)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再拜君赐( ) (2)开天辟地以来,随寿而死若寿夭而亡-( ) (3)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 ) (4)若是其甚与( ) (5)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连 ,如果,连 , 或,代 , 你们,动 , 像,动 ,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