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朝的着装,1915年孙中山与宋庆龄,中式菜肴,上西餐馆吃饭,三寸金莲,高跟鞋与被解放的脚,慈禧的御用汽车,古代交通工具轿子,以上几组图片揭示了什么历史信息?这一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近现代中国先进思想,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用,维新派:君主立宪,革命派:民主共和,激进派:民主科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的先进思想 单元知识结构,第20课 西学东渐,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本课知识结构,一、西学东渐的含义 二、19世纪
2、后期中国学习西方的渐进历程(一)西学东渐第一步:开眼看世界 19C40S1、背景 2、倡导者及其主张 3、影响(二)西学东渐的发展: “中体西用” 19C 6090S1、“中体西用”思想的含义2、“中体西”思想的背景3、“中体西”思想的实践4、“中体西用”思想的评价(三) 西学东渐的深入:维新思想 19C 90S1、背景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三、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特点 四、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一、西学东渐的含义,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一般特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斥拒绝,到
3、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它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西学东渐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鸦片战争之前的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鸦片战争期间直到五四运动前后。,(一)西学东渐第一步:开眼看世界 19C40S,1、背景 2、倡导者及其主张 3、影响,(一)西学东渐第一步:开眼看世界 19C40S,阅读下面材料,思考近代国人开眼看世界的背景 材料一: 清朝大学士徐桐对有人把美国翻译成“美利坚”十分恼火,说我们中国什么都是美的,美国还有什么可“美”的?我们中国什么事情都顺利,美国还有什么可“利”的?我们帝国军队的兵器无所不坚,美国还有什么可“坚”的吗?更令人啼笑皆非
4、的是,他认为“西班有牙,葡萄有牙,牙而成国,史所未闻,籍所未有,荒诞不经,无过于此!” 材料二:,工业革命!对外扩张!,1、开眼看世界的背景 (1)统治者闭关锁国愚昧无知 (2)资本主义对中国冲击加剧 (3)中国与西方联系扩大,一、西学东渐第一步:开眼看世界(19c40s) 1、背景 (1)统治者闭关锁国愚昧无知 (2)资本主义对中国冲击加剧 (3)中国与西方联系扩大 2、倡导者及其主张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译各国律例编译四洲志 (2)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外国先进军事制造技术和治军练兵方法以抵抗外国侵略 3、影响:开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潮流,(二)西学东渐的
5、发展:中体西用 19C 6070S,1、“中体西用”的含义以中国的封建纲常名教作为国家的根本,采用西方近代实用科技,挽救清王朝 2、“中体西用”思想提出的背景(1) 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2) 西学的广泛传播 (3) 洋务派继承发展“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3、 “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发动洋务运动,揭开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4、 “中体西用”思想的评价(1)标志着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2)冲击了保守观念,为西学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3)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三) 西学东渐的深入:维新思想 19C 90S,1、背景 (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政治:民族危机的
6、加深;民族资产阶级形成 (3)文化:先进人士对西学认识的深入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康有为: 维新变法第一人 (2)梁启超: 舆论界天之骄子 (3)谭嗣同:冲决纲常礼教网罗的维新勇士 (4)严 复:启蒙思想第一人,三、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特点,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特点: 材料一:中国近代史若以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粗略地勾画其历史轨迹,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抗日战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近代“西学东渐”是在西方列强对中国不断地发动侵略与中国人民顽强地反抗侵略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展开的。 材料二:闯入古老帝国的西学,首先伴随的是西方列强的利炮坚船,
7、接踵而来的是传教士和外交官,最后才是科学家与专业人员;而中国前往西方寻找救国之道的有留学生、出访人员、外交官和职业革命家。在此基础上,中国形成两种文化教育网络:一种是由西方势力特别是教会控制的学校、医院及其他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新闻机构等组成的文教网络。另一种是由中国人仿行西制和西法创办的新式学校、留学教育机构及其他文化设施组成的新式文教网络。通过这一网络培养出一批中国近代新型的知识分子,他们既是旧制度的掘墓人,又是新社会的缔造者,1、历史进程体现出表现出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求知的过程 2、 .西学东渐经历了技术(器物)制度思想三个层次的变化 3、西学东渐过程中伴随着激烈的中外文化碰撞,四、
8、西学东渐的影响,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学东渐的影响 材料一: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论下,初步开始引进西方的武器装备,也出版一些有关西方武器制造以及攻防战术的著作。1861年开始的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理论为指导,大张旗鼓地仿照西方国家的办法,掀起了一股学西方办洋务的热潮;到19世纪90年代,全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潮开始兴起 材料二:在近代“西学东渐”进程中,大体有三种制度引入中国:第一种是维新运动中倡导的君主立宪制,第二种是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制,第三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有新式教育制度、文化制度
9、、经济制度和金融制度等陆续传入中国 材料三:中国有三次大的社会思想观念更新:第一次是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掀起洋务思潮,冲击着陈腐的传统观念,第二次是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时期,西方民主主义制度和民权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第三次是新文化运动时期 材料四:“西学东渐”与教育思潮构成社会变革的一条主线,如改革封建旧教育、太平天国农民教育、洋务主义教育、改良主义教育、民主主义教育、教会教育、新文化运动中的新教育、“三民主义”教育和新民主主义教育等思潮的兴起,都与“西学东渐”有着因果关系,经济方面:发展民族工业 制度方面:促进政治制度变革 思想方面:促进思想的解放 教育方面:近代教育思潮
10、兴起 文化方面:改变传统习俗,材料一 林则徐在广东主持军务期间,积极探求西方军事技术科学,引进西方先进船舰大炮并加以仿制。他主张建立一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新式水师。 材料二 魏源:“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思考探究,(1)林、魏关注的焦点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魏源什么思想?应当如何评价?,(3)从师夷内容和目的看,林、魏思想有何不足之处?,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从反侵略立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表现了一种爱国主义思想。,停留在器物(军事技术)层面,少实践;维护清朝封建统
11、治,太 平 天 国,英法联军,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中国状况,材料二: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中国遭到了更为沉重的打击和失败,严峻的形势使更多的中国人觉醒了,他们明显地意识到,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强大敌人的挑战,提出引进西方近代军事、科技的人士显著增加。不同出身、不同地位的人物,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共识下聚集起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洋务派。他们在中央以奕忻、桂良、文祥等权贵为代表,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封疆大吏,还拥有一大批为革新著书立说、大造舆论的知识分子,以及一批渴望采用先进生产技术的民间工商人士。 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已经趋于平息,第二次鸦片战争也告结束
12、。洋务派利用国内外暂时的和平环境这一有利时机,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引发了一场长达三十年的洋务运动。,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近代海军,近代教育,实践:洋务运动,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体西用思想的评价,材料一:19世纪6090年代,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核心的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学堂,是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洋务派有计划地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据统计,洋务运动期间共派出留学生200多名。这些留学生不但学习到了外国语言文字和近代自然科学、军事技术以及某些社
13、会科学知识,而且得以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情况。他们中的不少人,在以后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詹天佑、严复等 材料二: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体也。轮船、火炮、洋枪、火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意为:艰难勉强地跟着走),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1)中体西用是在中西文化冲突之下中国人所做出的一种反应,标志着中华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 (2)冲击了保守观念,为西学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3)该思想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1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维新思想提出的背景,材料一 :材料二: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业;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盛世危言,(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政治: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产阶级形成 (3)文化:先进人士对西学认识的深入,康 有为(18581927),万木草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天赋定理人人得之,人人皆可平等自立。 康有为 材料二: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用在“中体”中偷运西学的“移花接木”方法,给皇帝“讲必当变法
15、”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 材料三:“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马克思请回答: (1)康有为的代表作品是什么? (2)康有为的主张是什么? (3)如何评价康有为的主张及其“移花接木”之法?,康有为 (1)代表作品: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2)主张:把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典相结合,宣传君主立宪与自由平等理念;把“三世说”与进化论相结合,论证变法的合理性 (3)评价:促进了思想的启蒙;为维新变法思想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的理论依据,减小变法的阻力;反映了资产阶级软弱性和
16、妥协性,梁启超(18731929),阅读材料,归纳梁启超的思想 材料一: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二:要而论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西方之言曰:人人有自主之权。何谓自立之权?各尽其所当为之事。各得其所应有之利,公莫大焉,如此则天下平矣。 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梁启超 1、代表作:变法通议 2、主张:变法图存,伸民权,设议院 3、评价:解放了思想,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材料一:“誓杀尽天下君
17、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仁学引用的法国大革命时期名言 材料二:数千年来,三纲五伦之惨祸烈毒,由是酷焉矣。君以名桎臣,官以名扼民,父以名压子,夫以名困妻,兄弟朋友各挟一名以相抗拒,而仁尚有少存焉者得乎?然而仁之乱于名也,亦其势自然也。 谭嗣同仁学 材料三:势不得不酌取西法,以补吾中国古法之亡谭嗣同,谭嗣同 1、代表作: 仁学 2、主张:批判专制君权、纲常礼教、宗法等级制度、倡导男女平等 3、评价:批判纲常礼教最激烈的人物,严复(18541921),材料一:崇尚自由是西方富强的深层原因,自由是最基本的价值,西方所说的民主是捍卫自由的一种手段,材料二:天行者以物竞为功物各争存,宜者而立者强
18、,强皆昌,不立者弱,弱乃灭亡。 严复天演论,严复 1、代表作: 天演论 2、主张:主张人民享有自由权利;用进化论观点说明变法的道理 3、评价:系统介绍西方近代文化的第一人,将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结合,民权 君主立宪 变法,批判专制君权、纲常礼教、宗法等级制度、倡导男女平等,主张人民享有自由权利;用进化论观点说明变法的道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仁学,天演论,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维新派的宣传家,批判纲常礼教最激烈,系统介绍西方近代文化的第一人,维新思想小结,曾国藩(洋务派) “购(外洋器物)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
19、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倭仁(顽固派) “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便可抵御外辱。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是“以夷变夏”,将毁灭封建法统和伦理道德。张之洞(洋务派)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人心,西学应世事,而必无孛于经矣。”,体用之争,思考,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要分歧是什么?本质目的是否一致?为什么?,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论战的问题,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两派论战的主要内容,顽固派,维新派,祖宗之法不可变, 宁可亡国不可变法,变者天下之公理,反对兴民权,设议院,反对君主立宪,
20、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政体,坚持科举取士,反对西学,变法之本,在育人; 人才之兴,在开学;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西学东渐,政治,经济,西学东渐的历程,课堂小结,练习巩固,1下列对中国近代史上“西学东渐”局面的正确理解是 反映了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侵略 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文化与封建文化的斗争 阻断了中国的独立发展和社会进步 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重要动力之一 B. C. D. 2下列对“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向西方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 其中的“技”重点是指军事技术 已经对中国的落后有了充分认识 ,C,c,3在“向西方学习”问题上,海国图志与资政新篇的主要区别在于 .是否学
21、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是否抵御外来侵略 .是否与外国正常交往 .是否发展资本主义4“外夷奇技,其始皆出中华,久之中华失其传,而外夷袭之”,有诗云:“西夷制器呈奇巧,半是中华旧制来”。这种“西学中源”说的解释目的在于 A反对学习西方 B为变法作解释 C宣传中体西用 D维护中华文化5鲁迅对“中体西用”的描述是: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了外 国本领,仍保存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持有这种基本思想的包括 林则徐 洋务派 早期维新派 维新派 A、 B、 C、 D、,D,A,A,6洋务运动之所以没有达到“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目的,是因为 A.沿用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 B.局
22、限于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C.外国资本的压挤 D.没有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7“西学东渐”逐步向前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中国闭关自守的局面被打破 B、西方思想的传人 C、挽救民族危亡运动的兴起 D、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B,D,8下列说法属于维新思想的是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末”B.“天不变,道亦不变”C.“国者,斯民之公产也;至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D.“立国之道,尚礼仪而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而不在技艺”9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把孔子打扮成主张变革的先师,其目的是 改变孔子儒家宗师的形象 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孔子 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根据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c,C,10
23、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共同主张是 创办新式学堂 鼓励建厂开矿 实行君主立宪 学习西方A、 B、 C、 D、11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是对哪种思想的评价A、洪秀全的绝对平均主义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C、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D、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主张,C,B,12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的最突出作用是: A变法思想宣传 B思想启蒙作用 C师夷长技以制夷 D实行君主立宪13在下列文献中,反映20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是,B,D,14阅读下列
24、材料: 材料一 战舰有尽,而出鬻之船无尽,此船厂之可推广者一。以前民用,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而制之。 海国图志 材料二 曰: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弟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张之洞 材料三 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 材料四 要而论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 梁启超变法通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的
25、作者是?其思想核心是什么?他提出这种思想的目的何在?(6分) (2)材料二中的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个政治派别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主张是什么?在此种思想指导下,他们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他们提出这种主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6分) (3)材料三中郑观应的说法对吗?在当时的中国能设立议院吗?为什么?(6分) (4)材料四与材料一、二的观点的最主要区别是什么? (2分),(1)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目的在于抵抗外来侵略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2)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主张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掀起了洋务运动。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3)不对。不能。郑观应的思想虽然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但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更没有付诸行动,同时封建势力还很强大。(4)材料四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