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 言历史和当代的国内外经验证明,土地总体配置的宏观调控,不仅是一个资源分配和资产配置问题,而且是直接涉及生产力布局结构、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社会投资结构、劳动就业结构等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综合调控的关键环节。特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供求失控更是泡沫经济、土地投机、重复建设、生态破坏、权大腐败等滋生的源头,是严重危害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政治安定的大患。因此,在我国特定国情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快速发展期,又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初创阶段,以严格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基本手段的土地宏观管理,是各级人民政府的一项重大的基本职责,也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各级政府的战略任务。绵阳
2、市人民政府为了认真贯彻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 中发(1997 ) 11 号的精神,于 1997 年 10 月起对首轮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本次规划以 1996 年为基期,分 1997 一 2000 年,2001-2010 年两个时段,展望到 2030 年。本规划在巩固 1996 年规划主要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重大修订:一是统一更新了规划基期和基础数据;二是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做到规划期内全市耕地只增不减;三是严格实行了省对市、市对县的非农业建设用地规划总量指标控制的约束机制;四是强化了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实行占
3、、补挂钩政策,建立了严格的占、补平衡制度;五是按规划的用地分区制订了农地、非农地用途管制规则,为实施土地用途转用许可制度提供了依据;六是强化了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件及文本实施规划管制的法律效力。本规划从绵阳市情出发,以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现状特征为基础,以 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 和省下达控制指标为主要依据,确定 1997-2010 年间的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统筹规划、综合平衡,划分了土地利用分区,制定了各区用途管制规则,保证了省、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加大了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提出了实施规划的主要措施,绘制了全市及城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为市人民
4、政府加强全市土地资源的总体开发利用和土地资产的宏观管理提供了法定文本和图件依据。本规划由规划图件、文本、说明书及专题报告集等组成,经法定程序批准后,图件和文本具同等法律效力。规划由市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负责解释。规划如需调整时,必须依法报原批准机关批准。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一、市情概况绵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其地理坐标为东经 10345 -10543, ,北纬 3042-3326,东接广元、南充,南连遂宁,西邻德阳、阿坝,北抵甘肃陇南。土地面积 20267 . 49 平方公里(详查数),占全省幅员的 4.13%,其中耕地 451692 公顷,占全省的 6.79%。辖 6 县、2 区、l 市,l2
5、l 个镇,127 个乡,1996 年末全市总人口为 509.63 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 6.2%,其中非农业人口 91 万人,占全省的 6.6。全市城镇聚居人口 125.91 万人,城镇化水平仅 24 .75%。全市地域呈宽条状,长约 282 公里,宽约 75-125 公里,地势北高南低,高差悬殊大,地貌类型多,海拔高度在 302.7-5400 米之间。全市土壤类型丰富多样,但以水稻土、潮土、新积土、紫色土、黑色石灰岩土和黄土等土类为主,适宜发展农业和林业。绵阳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终年温润、夏热冬暖、春暖秋凉、冬干春早。平均气温为 14.7-17.3,年降水量 825-
6、1417 毫米,无霜期达 300-330 天,良好的气候条件适宜工农业生产。市内水资源比较丰富,河流以涪江水系为主,其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97.2%,水资源总量为 196.13 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为 293 . 28 万千瓦,可开发量 138.35 万千瓦。生物资源丰富。仅维管束植物就达 4500 多种,其中具重要开发价值的经济植物有 2400 多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 48 种;有动物 576 种,其中列办国家重点保护的就有大熊猫、金丝猴等 42 种。绵阳开发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有三国遗踪旅游和国家级翠云廊风景线,唐代大诗人李白故里秀丽的风光,梓潼大庙山的森森古柏,仿故宫的平
7、武报恩寺等景观,文化、旅游资源遍布全境。绵阳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城和以电子工业为主导的新兴信息产业中心城市,也是全国军转民科技兴市试点市。改革、开放十多年来,绵阳的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1996 年国内生产总值 238.48 亿元,其中第一产业 63.5 亿元,第二产业 101.4亿元,第三产业 73.6 亿元,结构为 26.61:42:54:30.86。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 7.99%。工业总产值为 306.7 亿元(90 价),占全省的 18.07%,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 88.54%;地方财政收入为 11.44 亿元,占全省的 7.4%;国民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收人均仅次于
8、成都,居全省第二(见表 1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96 年农业总产值达 102.35 亿元(当年价),占全省的 8.03 %;占全省的 6.77%;油料 18.5 万吨,占全省的 13.9%;肉类总产 27.42 万吨,占全省的 6.32%(见表 1)。绵阳是四川省粮、油、蚕、肉类的主要商品生产基地。各县(市、区)已分别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四川省粮油基地县、瘦肉型猪基地县、蚕茧生产基地县、商品猪生产重点县、速生丰产林基地县。全市农业经济正由传统小农经济向农、林、牧、渔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全面发展。1996 年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90 价)为144.0 亿元,为当年农业
9、总产值的 2.6 倍,成为农村致富奔小康,加速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强大支柱。城市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绵阳市是川西北的交通枢纽。宝成铁路纵贯全境,宝成复线正在建设。成绵高速公路已建成开通,公路网络四通八达。电信事业高速发展。建设中的绵阳机场,将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速对外开放的步伐。绵阳市城镇化滞后。社会就业的一、二、三产业结构仅为 71.5:14.9 :13.7。标志工业化、城镇水平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资源配置结构面临进行重大调整,才能解决就业难和资源利用、经济、社会等深层结构矛盾。绵阳市又是我国西部地带和全省跨世纪发展阶段的主要经济增长点,正在由中等城市向现代化的大城市发展。强化土地
10、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优化土地利用配置,特别是加强耕地保护,实施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是促进全市和全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国民经济现代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十分迫切和极为重要的任务。二、土地利用现状及特征(一)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1.土地利用结构按 1996 年土地资源详查修正核实;全市土地总面积为 2026746 公顷,其空间分布与地类构成见 绵阳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及表 2 。(1)耕地:面积 451692 公顷( 677.54 万亩,统计数为 500.4 万亩),占幅员的 22.29%。其中水田 181047 公顷,占耕地 40.08%,旱地 265549 公顷,占58.79%。(2)园地:面积 39
11、090 公顷(58.64 万亩), 占幅员的 1.93%。其中果园13019 公顷,桑园 17788 公顷,茶园 4940 公顷,其他园地 3343 公顷,分别占园地面积的 33.31%、45.51%、12.64%、8.55%。(3)林地:面积 1092217 公顷(1638.33 万亩),占幅员的 53.88%。其中有林地 719648 公顷,占林地面积的 66.88%。灌木林 276436 公顷,占25.32%。森林覆盖率 35.51%。(4)牧草地:面积 54145 公顷(81.20 万亩),占幅员的 2.67% ,均属天然草地。(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 92359 公顷(138.5
12、4 万亩),占幅员的4.56%。其中城镇用地 12997 公顷(城市 6481 公顷、建制镇 6516 公顷,城市中绵阳城区 4819 公顷,江油城区 1662 公顷), 农村居民点用地 74761 公顷, 独立工矿用地 3523 公顷,特殊用地 1168 公顷,分别占本地类的14.07%、80.95%、3.81%、1.26%。(6)交通用地:共 20233 公顷(30.35 万亩),占幅员的 1.00%。其中:铁路 1070 公顷,公路 6919 公顷,农村道路 12194 公顷,机场 50 公顷,分别占本地类面积的 5.29%、34.20%、60.27%、0.25%。(7)水域:面积 93
13、018 公顷(139.53 万亩),占幅员的 4.59%。其中河流水面 30822 公顷,水库 7350 公顷,坑塘 25491 公顷,滩涂 7615 公顷,沟渠21154 公顷,水工建筑物 586 公顷,分别占水域面积的33.14%、7.90%、27.40%、8.19%、22.74%、0.63%。(8)未利用地:面积 183992 公顷(275.99 万亩),占幅员的 9.08%。其中田坎 100959 公顷,占 54.87%。各县情况见表 2。2土地利用特征全市土地利用具以下特征:(1) 土地资源分布不均,但有利用于山、丘、坝优势互补,发展专业化生产。市境中南部三台、盐亭、梓潼、涪城、游仙
14、、安县、江油七县(市、区)土地占全市幅员的 56.3%,耕地占 86.7%,稻田占 98.7%,人口占 93 . 2 。平武、北川山区县土地占全市幅员的 43.53%,耕地只占 13.3%,稻田仅占 1.3%,人口也仅占 6.8%。因此,丘坝区人平占有土地仅 0.26 公顷,山区人平占有土地高达 2.68 公顷,两者相差近 10 倍。(2)土地利用率高。全市农业生产用地占幅员的 85.91%,非农生产用地(交通、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等)占 5.06%;生产性总用地已占幅员的 90.93%;耕地复种指数达1.95。(3)人均土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一是土地数量较少:人均土地 0.4 公顷(6 亩)
15、,仅占全省、全国人均数的 76%和 45%;现有耕地人平仅 0.09 公顷(1.35 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地矛盾将更加尖锐。二是土地质量较差:耕地中,各种营养元素缺少的面积占 63.77%。其中,速效磷5PPm 的耕地占 35.86%;碱解氮3.3%的耕地占 21 . 17%。耕层旱地20 厘米、稻田15 厘米的耕地占 52.55%。三是耕地后备资源缺乏:未利用土地中,宜农面积约 7000 公顷( 105000亩),但分布零星,大多在高丘和山区,严重缺水,生态脆弱,交通不便,垦殖困难。(4)中低产田土多,深度开发潜力大。低产田土占总耕地面积的 36.7%,中低产田土共占 61.02
16、%。其中低产田占稻田的 20%,低产土占早地的 46.6%,高产稻田仅占 20%,人平仅 0.013 公顷。一般高、中、低产田土粮食亩产相差 100 公斤以上,若将中低产田土加以改造,提高一个地力等级,就可增产粮食 16 万吨以上,相当于净增 1.6 万公顷耕地的年产量。(5)丘坝区耕地比重大,是发展大宗农产品稳产、高产、专业化、集团化生产基地的资源优势。本市丘陵和坝区只占全市幅员的 39.3%,但 87.21%的耕地和 98.7%的稻田却分布在丘坝区。丘坝区的耕地集中成片,土地肥沃,劳力充足,交通路网、水利渠网密集,便于集约化管理;气候适宜,耕地生产率高,是我市发展商品农业和高新技术农经产业
17、的资源优势,也是全市主要粮经作物商品生产基地。(6)城镇化水平低,地区差异大。城镇规模小,布局散乱,主导功能不明,综合实力弱小。全市现有 500 多个城镇和集镇,其中有 121 个镇。1996 年非农业人口90.9 万,仅占总人口 17.8%,城市聚居人口 125.91 万,人口城镇化水平仅24.71%。其中城市聚居人口 64.81 万人占 51.47%,县城 24.04 万人,占19.09%,镇 37.06 万人,占 29.43%。建制镇平均聚居人口仅 1.04 万人,县城以外的镇平均人口 0.36 万人。达到非农业人口 2000 人的设镇标准的城镇主要集中于市境中部和南部平坝浅丘区的沿江两
18、岸,山区两县城镇密度稀少,城镇化水平仅 14.85%,而中部平坝浅丘区城镇化水平达 30%。(二)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垦殖过度、生态失调因人多地少,长期以来,靠毁林开荒扩大耕地,现有25 的陡坡耕地3.07 万公顷。植被遭到破坏,自然生态失衡,水土流失加剧。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已达 10845 平方公里,占幅员的 53.5%,比 50 年代增加 45%。年泥沙流失总量达 6507 万吨,折合 0.5 米厚的耕地 9267 公顷。与此同时,降水量减少,干旱越来越严重,据统计,全市平均 10 年有春早 8 次,夏早 8 次,干旱机率显著增加。2 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全市现有耕地 451692 公顷,(统
19、计数 333360 公顷,)与 1949 年相比,共减少69293 公顷(1039385 亩),净减少 17.21%,年均净减少 1474 公顷(22114 亩),人平耕地减少了 56.0%。人口却急剧增长,1996 年与 1949 年相比,47 年净增 226.06 万人,增长 79.7%,年均增加 4.81 万人。耕地后备资源十分贫乏,人增地减的矛盾日趋严重。3土地结构不合理地类结构和空间布局结构还具有自然农业、前工业社会的特征,与农业产业化、工业化、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土地配置不相适应,其结果造成土地利用粗放、低效。如城镇布局分散,功能结构、规模结构不协调,交通用地比重很小,而农村居民点用地
20、比重和人均指标过高。大农业用地中林地比重很高而森林覆盖率低,林业产值低等,都迫使加强宏观调整。4土地污染日益严重随着工业发展,“三废”排放量越来越大;加之农药、化肥、化学除草剂的大量应用,造成土壤、水体污染,已危及人畜健康。(三)土地利用潜力全市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主要在农村居民点、城镇存量土地和“四低”(低产田土、园地、林地、水面)及“四荒”资源。“四低”、“四荒”资源开发潜力。据绵阳市农业综合开发后备资源调查,全市共有“四低”资源 461953 公顷(6929295 亩),占幅员的 22.83%,占农业后备资源的 86.13%,以中低产田土、低产林地为主,通过改造,可新增耕地1000 公
21、顷。全市有“四荒”资源 109153 公顷(1637295 亩),占占幅员面积的 5.39%。其中荒山、荒地 10233 公顷(153495 亩), 占土地总面积的5.39%,占“四荒”资源的 93.81%;荒滩、荒水 6784 公顷(101760 亩), 占“四荒”资源的 6.21%。“四荒”资源中,宜耕荒地荒滩仅有宜茶、桑、果园荒地 6513 公顷(102195 亩), 宜渔荒水面 2467 公顷(37005 亩)宜林荒山荒滩 62153 公顷(932295 亩)。在改善防洪条件的基础上,可开发 600 多公顷河滩地用于城市建设和工矿企业,从而使非农建设少占耕地。农村居民点及城镇土地的潜力
22、。按 1996 年农业人口 153 万户,418.73 万人,农村居民点占地 74671 公顷计算,人均宅基地 178.5 平方米,户均 488.6 平方米。到 2010 年若将户均宅基地降到 300 平方米,则可节约 28861 公顷(43.3万亩)土地,将其中的 50%复耕,则可新增耕地 14430 公顷(2 1.6 万亩)。此外,科学调整布局,合理规划和严格控制 500 多个城镇和集镇的空间布局结构、功能结构和规模结构,还可节约部分城镇用地。三、土地利用规划目标(一)土地利用方针土地利用总体配置必须遵循以下方针:1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保证全市产业化、工
23、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土地供给和可持续利用。2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生态环境”的土地配置和结构调整方针。3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既保障国家重点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和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产业用地,又保障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确保全市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生态环境,实现 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供用地保障。1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到 2000 年,达到 400 亿元;2010 年达到 1200 亿元,工农业总产值分别达到 900 亿元、3100 亿元。2 二人口及城市化水平发展
24、目标全市总人口由 1996 年的 509.63 万人达到 2000 年的 526 万人,2010 年的568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分别达到 170.5 万人、251.1 万人,城市化水平为:2000 年达 32.4%,2010 年达 44.2%。3粮、棉、油、菜供给保障目标按 2010 年全市达小康的人口目标及其相应消费水平,农产品供给的主要品种需求量为:2000 年需粮 214.7 万吨、油 4.29 万吨、菜 75.15 万吨、棉 2.2 万吨。2010 年需粮 279.7 万吨、油 5.59 万吨、菜 83.92 万吨、棉 3.0 万吨。4农产品产量规划目标2000 年生产粮食 250 万
25、吨,油料 22 万吨,棉花 1.9 万吨,肉类 40 万吨,蛋 9 万吨,奶 0.7 万吨,水果 10 万吨,水产品 3 万吨。2010 年生产粮食 256 万吨,油料 25 万吨,棉花 2.2 万吨,肉类 54.5 万吨,蛋 16 万吨,奶 1.0 万吨,水果 20 万吨,水产品 5 万吨。5. 粮、经、菜生产用地目标据供给保障目标,粮、经、菜生产用耕地保有下限目标为 2000 年 327180公顷,2010 年 308113 公顷。6建设用地供求调控目标建设用地包括城镇、居民点、工矿及交通、水利建设用地,据各部门规划综合预测,1997- 2000 年需增加 9910 公顷,其中占用耕地 5
26、355 公顷;2001-2010 年需增加 14324 公顷,其中占用耕地 7358 公顷;规划期内共需增加24234 公顷,其中占用耕地 12713 公顷。省下达全市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指标共7859 公顷,缺口达 4854 公顷,供需矛盾十分尖锐,成为本规划综合协调、统筹调控的重点和难点。(三)土地利用规划目标规划期正处于我市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期,土地利用结构将随劳动就业结构、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而变化。根据市情,超前对未来发展期的土地总体利用结构和布局作出宏观调控和战略安排,是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1农用地:农用土地以保护耕地、增加林地为主要目标农用
27、土地包括种植业、林业、园地、牧业用地等,到 2000 年,农用地为1636270 公顷,2010 年为 1635834 公顷,以保护耕地、增加林地为基本目标。见表 3 、表 9 及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其分项用地规划目标如下:(1)切实保护耕地1996 年耕地 451692 公顷(统计数 333360 公顷)。2000 年保有 447438 公顷,2010 年保有 437688 公顷。其中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378900 公顷,见表7 、表 8 、表 9 。(2)增加林地,提高森林覆盖率1996 年林地面积 1092217 公顷,2000 年为 11096125 公顷,2010 年为11
28、06262 公顷,森林覆盖率由 35%分别提高到 40%、42.5%。25 以上坡耕地还林17045 公顷,生态环境将得到重大改善。(3)调整园地布局1996 年园地为 39090 公顷,2000 年达 38561 公顷,2010 年达 37739 公顷。园地主要是按山、丘、坝区的自然条件和土地供求状况,实施茶、果上山,结合水保工程、长防工程调整布局,不再占耕地。(4)牧业用地保持不变规划期内牧草地稳定在 54145 公顷。2建设用地:以保证重点,严格控制城镇用地规模为目标非农建设用地,以保证国家重点建设,盘活城镇存量、严控增量,促农房和村、社企业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建设,缩小居民点用地总规模,
29、强化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结构、规模结构、功能结构,与市域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调控重点。规划目标、空间分布见 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和表 3 、表 4。(1)城镇及工矿、农村居民点用地1996 年面积为 92359 公顷,2000 年为 92796 公顷,2010 年为 92935 公顷。用地总量控制目标和分县情况详见表 4-1 及表 8。(2)交通用地1996 年面积为 20233 公顷,2000 年 21020 公顷,2010 年 22390 公顷。主要用于兴建市、县级以上公路、宝成铁路复线、绵阳机场等。见表 4-3。(3)水利用地1996 年水域面积为 93018 公顷,其中水利设
30、施 54581 公顷;2000 年增加到9363.5 公顷,其中水利设施 56217 公顷;2010 年增加到 94216 公顷,其中水利设施 58500 公顷。主要用于武都引水工程及其配套工程。分县控制目标如表 4-4。3未利用地及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期内未利用地面积净减少 2621 公顷;大力推进土地整理,增加耕地13000 公顷,全面实现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与开发整理增加耕地平衡有余。分县目标见表 5。四、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及综合平衡(一)原则1稳定农业用地,切实保护耕地,保障耕地总量动态平衡。2保证交通、水利、能源、高新技术产业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用地。3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以盘活存量为主,严控增
31、量,大力节地挖潜,促粗放用地向集约利用转变,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4合理开发“四荒”、科学整理“四低”,促进农、林、牧、渔业协调、高效发展。(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制订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中心任务之一,必须“开源”与“节流”并举,达到建设占用耕地与开发耕地总量平衡有余。规划期内,各项建设占用耕地总量为 7859 公顷,年均 561 公顷。其中“九五”期占用 2905 公顷,2010 年占用 4954 公顷。省下达退耕还林 17045 公顷,其中“九五”期 4870 公顷、2010 年 12175 公顷。整个规划期内共减少耕地14004 公顷,分县控制指标见表 5 、表
32、 6。规划期内,共开发整理复垦耕地 13000 公顷,年均开发 929 公顷。其中“九五”期开发复垦 4127 公顷,2010 年 8873 公顷,详见表 6。建设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相抵,多开发耕地 5141 公顷。(三)各时段土地结构调整及总体平衡1近期规划(1997-2000 年)到本世纪末,我市国民经济将有较大发展,人民生活将初步实现小康目标。预计全市人口将达到 526 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 32.4 %,中心城市将步入大城市,城镇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土地利用综合平衡总目标是:充分、合理、高效地利用土地,全面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切实保护耕地,在稳定农业用地的基础上,统筹安排城乡非农建设用地
33、,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以维护社会安定,保障国民经济稳定、协调、高效、可持续发展。(1)稳定耕地面积,强化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耕地面积保有 447438 公顷,加强 378900 公顷基本农田的特殊保护。详见表 7 及表 8。(2)节约用地,确保工业、水利、交通等重点项目建设用地。为适应跨世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必须保障水利、工业、交通及重点城镇建设用地。1997-2000 年,非农建设用地净增 5194 公顷,其中占用耕地控制在 2905 公顷以内,详见表 4 、表 10 、表 11。(3)控制农村居民点用地。1997-2000 年期间,农村居民将从 418.73 万人
34、下降到 355.5 万人,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后,实施旧宅基地复耕。农村居民点占地面积由 74671 公顷降至 72336 公顷。严格控制新增宅基地,将 1956 公顷旧宅基地复垦为耕地。(4)调整园林结构。2000 年园地面积达 38561 公顷、林地面积达到1096125 公顷,其中 25 以上坡耕地还林 4870 公顷。林园地利用主要提高现有土地的生产率和经济效益。通过增加投入,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经济林比重和果、桑、茶的产量和质量,建成果、桑(茧)、茶生产基地,促进集约化经营。林地重点是结构调整,结合水土流失治理,营造防护林带,扩建速丰林、多经林基地,使市域森林覆盖率由 35.48 %提高
35、到 40.00%。(5)充分开发宜农荒地、滩涂,推进土地综合整理。至 2000 年开发整理复垦增加耕地 4127 公顷,对十分有限的宜农荒地、滩涂按统一规划,纳入综合开发。通过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整治,合配配置土地资源,“九五”期要改造中低产田土 150 万亩,其中建成吨粮田、双千田 100 万亩。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加快市域经济发展。平衡结果见表 5 表 8 。2中期规划(2001-2010 年)2001-2010 年,土地利用综合平衡重点是:在确保建设占用耕地总量占补平衡的前提下,进一步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强化用途管制,保证工业化、城镇俗高速发展中各类重点非农建设用地的基本供给,
36、大力推进土地整理,全面促进土地利用的两个根本转变,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利用率,为全市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高速发展提供用地保障。规划期,各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4954 公顷,其中城镇居民点及工矿建设占耕地 2928 公顷,交通占 763 公顷,水利占 1134 公顷,详见表 4。共开发耕地8873 公顷,见表 5。其中农村宅基地复耕 4214 公顷,开发可垦荒滩 1891 公顷,开发未利用地 2238 公顷,整理林间荒地 530 公顷,建设占用与开发复垦相抵,净增耕地 3919 公顷。3远期规划(2011-2030 年)2011-2030 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将初步步入现代化,人口城镇化水平将
37、达到 60%以上。全市总人口稳定在 600 万人以内。城镇人口将达 360 万人以上,城镇用地将进一步增加,农村宅基地进一步减少。吃饭与建设的用地矛盾仍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宏观调控的主旋律。在保障人口增长和生活质量提高对农副产品生产用地需求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交通和水利等基础设施,适当增加林地、园地面积,加大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居民点退建还耕为重要内容的土地开发整理力度,调整城乡土地利用结构,稳定耕地面积,仍将成为市、县、乡三级政府土地宏观调控的艰巨任务。该规划时段土地规划调控的战略目标是:各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8000 公顷内,其中城镇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4400 公顷,交通占用 16
38、00 公顷,水利占用 2000 公顷。通过开发复垦共增加耕地 9000 公顷,其中:农村宅基地复耕 6100 公顷,开发可垦河滩地 2500 公顷、开发可垦荒草地 400 公顷。占补相抵,净增耕地 1000 公顷。耕地保有量控制在 45 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仍将保持在 37.89 万公顷以上。五、土地利用分区及用途管制划定土地利用分区,由各级人民政府施行严格的用途管制,是党中央、国务院按我国土地基本国情、国策制订的一项土地管理的治本之策,也是 土地管理法 赋予各级政府的重大职责。(一)分区原则土地用途分区应遵循以下原则:1自然地理特点和环境质量、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现状水平相近;2土地利用现
39、状结构特征和综合开发利用主导方向、整治途径基本一致;3土地宏观配置调控管理和用地制度改革的重点一致;4分区总格局同市级经济区划、国土规划、农业区划、城镇体系规划等相衔接。(二)分区概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和上述原则,全市土地分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三个一级用地区,八个二级用地区,详见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和表 10。分区体系如下:农业用地区1农业用地区(1)基本农田保护区(2)一般农田区2园地区3林业用地区4 牧业用地区建设用地区5城镇建设用地区(1)城镇用地区(2)村镇用地区6独立工矿用地区7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未利用地区8未利用土地
40、区(三)分区用途管制1农业用地区(1)概况该区面积为 612659 公顷,占幅员的 30.23%,主要分布在涪城、游仙、安县、江油、梓撞、盐亭、三台,等县(市、区), 其次是平武、北川两县。详见 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该区分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一般农田区。 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将平坝、丘陵区内的肥田沃土,有水利设施的梯田,经长期改造和建设形成的稳产、高产耕地划定为基本农田,实施特殊保护,共 378900 公顷,保护率 83.9%。基本农田保护区主要分布在涪城、游仙、安县、江油、三台、盐亭、梓撞等县(市、区)的平坝丘陵地区及平武、北川山区县的河谷地带、城镇用地区界外、交通干线和水利干渠沿线等,其
41、用途永久不变。 一般农田区面积为 47888 公顷,包括现有耕地中 25 度以上的陡坡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外的劣地。分布在北川、平武及江油、安县北部山区和三台、盐亭、梓渔等县深丘地区的陡坡耕地和泄洪区内的耕地及劣质耕地。(2)用途管制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农业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四川省基本农田保护实施细则和绵阳市人民政府制订的绵阳市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办法,全面实施市、县、乡三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对全市的耕地使用实施严格的特殊保护和用途管制:严禁擅自将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转为非耕地。禁止在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内建房、建坟、挖砂、采石、采矿、取土、建砖瓦窑。严禁掠夺式经营、利用土地
42、,实行地力培肥、损失补偿制度。凡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市人民政府的规定、按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认真履行基本农田保护的法定职责和义务,合理利用土地,培肥地力,改善生态环境。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管理制度。严禁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堆放垃圾和排放有毒有害的废物、污水。市、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环境保护部门定期对基本农田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监测、评价,制订整治规划、计划并监督实施。严禁违反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和 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 ,擅自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分散建设乡镇企业。城市规划、城镇规划、村镇规划不得突破当地的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和 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 确定的用地控制范围。严格管理农
43、村宅基地。严禁在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内新建农房,鼓励新建农房向小城镇规划区和村镇规划区内集中建设。农房建设用地标准超过 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 规定标准的,除按规定予以处罚外,按占用基本农田征收耕地开垦费的标准缴费。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闲置、荒芜耕地。开发区、小城镇等各类建设用地已办理征地手续,满两年未开发建设的闲置土地,由县以上人民政府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注销土地使用证。对承包经营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的单位或个人弃耕抛荒的,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回土地承包经营权,注销原承包合同,另行发包,限期复耕。2林业用地区(1)概况面积 1102048 公顷,占全市幅员面积的 54.38
44、%。分布见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主要分布在平武的白马、豆叩、木座、木皮、黄羊、大印、锁江、山峰、大桥、水晶、土城、阔达等 23 个乡,禹里、旋坪、开坪、白泥、都贯、小坝等十六个乡,江油枫顺、敬元、雁门等 11 个乡, 安县高川、茶坪等5 个乡及盐亭、梓渔的 25 个乡镇。(2)用途管制:本区内土地主要供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及其服务设施使用,不得擅自转变用途,严禁毁林开荒、采矿、采石,加剧水土流失。鼓励林业用地区内影响林业生产的其他用地,调整到适宜的用地区。禁止林业用地区内的耕地改变用途。除改善生态环境、法律规定确需退耕还林外,其他耕地未经法定程序批准不得擅自改变用途。严禁各类建设占用或破
45、坏水土保护林、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及其他各种防护林的用地。3牧业用地区(1)概况该区面积为 59657 公顷,占全市幅员面积的 2.94%,主要分布在平武、北川两县。(2)用途管制牧业用地区内的土地主要供畜牧业生产使用。鼓励牧业用地区内影响畜牧业生产或现状用途不适宜的其他用调整到适宜的用地区。保护优良草场。开垦牧草地的,必须避免造成水土流失、盐渍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并依照有关规定批准后方可实施。4城镇建设用地区(1)概况该区包括现有全市的两市、6 个县城、121 镇、325 个集镇的建设用地,面积为 20730 公顷,占全市幅员面积的 1.02%。城镇人口由 1996 年的 125.91 万人
46、,发展到 2000 年的 170.5 万人,2010 年的 251.1 万人。城镇化水平由 1996年 24.71%提高到 2000 年的 32.4%,2010 年的 44.2%。城镇建设用地由 1996 年的 12997 公顷达到 2000 年的 15453 公顷,2010 年城镇总用地控制在 20167 公顷以内。该区按城市、县城、镇用地实施市级宏观布局和用地规模控制及分区用途管制。 城市用地区包括现有绵阳中心城市、江油市城区,人口自 1996 年的 64 .81 万,发展到 2000 年 79.6 万和 2010 年的 105 万人,总面积由 1996 年的 6481 公顷,发展到 20
47、00 年的 7401 公顷,2010 年 9252 公顷。城市人均用地自 1996 年的 100 平方米下降到 2010 年的 86 .2 平方米。绵阳城市建设用地区:规划为大城市,城市人口由 1996 年的 45.81 万人,发展到 2000 年的 57.6 万人,2010 年的 75.3 万人。建成区面积由基期的 48.19平方公里,达到 2000 年的 54.89 平方公里,2010 年的 67.3 平方公里。详见表 4-1-4。江油城市用地区:规划为中等城市,人口由现在的 19 万人,发展到 2000年的 22 万人,2010 年的 30 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由现在的 16 .62 平
48、方公里,发展到 2000 年的 19.12 平方公里、2010 年的 23.52 平方公里。 县城建设用地该区包括安县、平武、北川、梓潼、三台、盐亭等 6 个县的县城,城镇人口由 1996 年的 24.04 万人,发展到 2000 年 36.2 万人,2010 年 55 万人,城镇建成区面积由 1996 年 21.45 平方公里,发展到 2000 年的 28.3 平方公里,2010 年的 40.30 平方公里。详见表 4-1-3。 建制镇用地该区包括 102 个建制镇(除划入中心城市和县城所在镇),其中城市近效卫星镇 6 个、省级重点小城镇 27 个。城镇聚居人口由 1996 年的 37.06
49、 万人,发展到 2000 年的 54.7 万人,2010 年的 90.8 万人。镇建成区面积由 1996 年的43.71 平方公里,发展到 2000 年的 53.18 平方公里,2010 年的 69.75 平方公里。详见表 4-1-6 及表 4-1-5。(2)用途管制本规划划定的城镇建设用地区内的土地专项用于城镇建设,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法等有关法规和城镇总体规划。城镇建设用地应当充分利用存量土地特别是闲置土地。确需在规划区内征占耕地的,应当先利用非耕地或劣质耕地。城镇建设用地区内的土地,在批准改变用途以前,应当按原用途使用。严禁撂荒土地。保护和改善城镇生态环境,禁止建设占用规划确定的永久性绿地、菜地和基本农田。5村镇建设用地区(1)概况面积 71418 公顷,占全市幅员面积的 3.52%,分布于各县(市、区)。(2)用途管制村镇建设用地区内的土地主要用于村镇居民住宅、乡(镇)村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等建设,严格执行村镇规划。鼓励通过土地整理,将其他用地区内零散分布的村庄和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