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4课崔杼弑其君,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赏析】在这首五言律诗中,诗人抓住“宦游人”对季节变换、景物各异而独有的敏感这一特点来描写,勾画了一幅绚烂明媚的早春图。画面上有五彩缤纷的朝霞,有早开的梅花、吐叶的垂柳,有鸣啼的黄莺、灿烂的阳光、绿色的 叶。这一切显得那样生气勃勃,春意浓郁,给人以美的感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诗人不是静止地去描写,而是通过自己的审美感受,选择具有特征性的景物,摹写春天的气候、景物的变化,精工细腻,准确地表现出那特定的自然景物的优美和神韵。,这首诗抒发了宦游人思乡之情。二、
2、三两联借景抒情,最后一联直抒胸臆。全诗尾联和首联照应,从结构上看浑然一体,语言洗练,对仗工整。,【思考】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感情?又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写作素材积累,知能优化演练,基础自主学案,课堂互动探究,美文佳作欣赏,第14课崔杼弑其君,基础自主学案,病重。,吃喝。,名词,大腿。,当时誓词中的习惯用语。,六、特殊句式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判断句)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嬖(被动句)社稷是主(宾语前置句)将庸何归(宾语前置句)枕尸股而哭(省略句)欲弑公以说于晋(介宾结构后置句)君死,安归(宾语前置句),七、名句默写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
3、为其口实?社稷是养。_,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_,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崔杼弑其君),故君为社稷死,若为己死而为己亡,八、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左丘明(前556前451),_鲁国都君庄(今肥城市石横镇)人,春秋著名史学家,儒学奠基人之一。一说左丘为复姓,双目失明。春秋时有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这种史官。,春秋末期,左丘明即为这种史官。左丘明与孔子同为春秋末期人,二人关系密切。他曾与孔子一同前往周室,鼎力支持孔子从政,受到孔子的好评。相传曾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与_ 梁
4、传同为解释春秋的三传之一,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公羊传,2资料链接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是我国最早的_史书。全书共60卷,记载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悼公四年(前464年)二百五十余年间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有关活动及重大事件,其叙事更至于悼公十四年(前454年)。其内容包括天文历法、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是我国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编年体,九、整体预知,课堂互动探究,文脉探究1如何理解“甲兴,公登台而请,弗许;请盟,弗许;请自刃于庙,弗许公逾墙,又射之,中股,反队,遂弑之”这段话的意思?【提示】埋伏的武士一起出来杀庄公,庄公登上高台请求活命,武士不答应;庄公请求通过盟誓相互
5、和解,武士不答应;庄公请求到太庙自杀,武士不答应庄公跳墙逃跑,武士向他射箭,射中庄公的大腿,他向后跌进墙内,武士们于是就杀死了他。,当失去权力身困高台时,齐庄公丝毫不顾尊严再三求情,一扫往日的威风,现出一副可怜相,置国君的体面于不顾,为了保命,最后甚至想逾墙而逃。他置国家责任于不顾,只为一己私利,“色”令智昏,不辨奸邪,最终落得身死人手的可悲下场。也为后文晏子对他的不满埋下了伏笔。,2晏子如何对待庄公之死?【提示】文中写晏子“枕尸股而哭”“三踊而出”,可见他对庄公之死哀之痛之,但并不敬之颂之,护之效之,因为庄公不是“为社稷死”,而是“为己死”。他信守为国家谋利,为百姓造福,而不唯国君,所以他成
6、为“民之望”。他对崔杼弑君是不满的,但又“乃歃”为其所用,更多考虑的是以社稷的大局为重。这些都表明晏子是一位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贤臣。当然,晏子在崔杼弑君之后的言行,也不无兔入虎穴的机变。,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晏子不死君难”一节?【提示】本文的中心事件是崔杼弑君,但作者在交代完弑君后,又详写晏子不死君难。晏子这种行为在多种书籍中被提到过,古文观止中给予了高度评价。按春秋礼仪,君王非正常死亡,臣民是有理由殉死的,但晏子找了一个很好的借口逃脱了殉死,表明了他的机敏善变。同时他还委婉地谴责了庄公及崔子二人,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庄公死后他能“枕尸股而哭”,又表明了他的正直忠诚。可谓一箭双雕,显示出
7、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4崔杼杀死太史,为什么最终“舍之”?南史氏“执简以往”用意何在?表现出一种什么精神?【提示】崔杼不愿意在历史上留下杀君的罪名,因而杀死太史。但他感到正直的史官是杀不绝的,故“舍之”,南史氏唯恐没有人再敢直书其事,故“执简以往”。,这一小段文字可谓字字千钧。不足六十字,却将我国古代史官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操守写了出来。中国史官向来重视秉笔直书。为了做到了这一点,史家们往往不避讳,不避嫌,不惜牺牲自己,也要保持历史的真实。这种精神可以说是史家的传统。作为史官,一家几人被杀却毫不动摇,甚至感动了南史氏一干人等,足见我国古代史官的伟大和崇高。,5文章是如何刻画崔杼这一人物形象的?
8、【名师点拨】崔杼忍辱含羞,渐生弑心;“不朝”引诱,暗中布设;时机一到,心狠手辣。虽弑君有理,但在当时行之不义(弑君被视为犯上作难),所以,他唯恐真相败露,亮了家丑,担了罪名。当太史记下真相,二兄弟再记时,他连杀三人。直到太史三弟不惧以死仍然直书时,他才意识到正义是压不住的,只好作罢。这说明他弑君理直而心虚,同样不得人心。,即使用现在的平等意识,平民心态去看,通奸与妻,蒙受大辱,也不至于非置人于死地而罢休。崔杼之所以弑君,之所以接二连三杀死无辜太史,是其权重气盛,不可一世(景公是他立的,君主他也不放在眼里),不可侵犯,不可抗拒的地位与霸性决定的。由此折射出君位不稳,大权旁落的政局背景。对晏子的“
9、不死”,“不行”,“不归”,既“舍之”,又用之,表现出崔杼个性的另一面:知人善用,深谋远虑,他留用晏子,是因为晏子“民之望也”,可以其“得民”,稳固自己的地位。,6学完本文,你是如何看待“良史”的?【名师点拨】春秋时期,齐晋两国出现过一个秉笔直书、以身殉道的史官群体,尤以齐国太史兄弟和晋太史董狐最为典型。齐国太史虽因直书“崔杼弑其君”而被权臣崔杼所杀,但太史的两个弟弟却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继续这样写。崔杼慑于太史兄弟三人为秉笔直书而前仆后继的正气,最后终于放下屠刀。晋国太史董狐也因不畏权贵,“书法不隐”,记下“赵盾弑其君”而被孔子称赞为“古之良史”。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就盛赞“在齐太史简,
10、在晋董狐笔”。,细剖深析楼主按照春秋时期的礼仪,君王非正常死亡,臣民是有理由殉死的。但是晏子找了一个很好的、动人的借口,既逃脱了殉死,还谴责了庄公及崔子二人。那么,我们如何去看待晏子这种举动?,沙发这段历史,是历史上有名的“晏子不死君难”,它表现了晏子的聪明耿介、忠诚与正直。文中的晏子是机敏善变的,同时又是无私的,但也不失圆滑世故,甚而可说是“狡猾”。在这里,晏子的精明、正直、明辨是非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在春秋时期,讲究忠君固是一种传统,但晏子却具有超然于上的态度,明确了忠君的界限与尺度。这样既保全了自己,又阐明了道理,其用辞的高超、巧妙令人刮目相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板凳在对待崔子弑君这
11、件事上,晏子表明了自己的原则、立场;对于弑君的不义之举,他斥责了崔子;但其说话技巧是十分高超的,他并没有进行面对面的批判,而是用婉转的方式表达了对崔子的不满。这样,既达到了批判的目的,又达到了明哲保身的效果。,三楼按照常理讲,君王的任务是主持社稷,不是君临老百姓。如果君王为社稷而死,老百姓当然可以与君主同死。因为作为君王的臣民,其责任是供养社稷的,不是单单为自己而生存的。如果臣民为国而亡,那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如果有人为自己的私利而死了,我们大家都要为此而同死、同亡,那就是不义的事情。除了君王是被人立而又被其杀的,怎能为这样的人而死呢。,写作素材积累,描绘人物穷形尽相崔杼弑其君这篇文章所涉及
12、的人物,大都刻画得形象逼真,个性突出,如,齐庄公的荒淫、昏聩,崔杼的专横跋扈、好色,晏子的机敏忠正、善于辞令,太史的耿直,贾举的卖主求荣,挟怨报私,都得以充分地展现。作者写人的方法有几点值得借鉴:(1)在矛盾冲突中显示人物的性格品质、个性,如通过君臣矛盾、主仆矛盾、臣子间的矛盾等,来展现人物的形象;,(2)调动各种艺术手法,如,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详写与略写,动作描写与语言描写,场面描写与细节描写等,多角度多侧面地写出了立体的、丰满的人物形象。随堂练笔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两种描写的手法,写出你心目中的晏子的形象,要求语言富有文采,性格鲜明,100字左右。,1课内素材开发 古代晏婴晏子虽然很有才
13、干,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并没有帮助齐景公维护王权,齐国大家族把持朝政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在晏子生命的最后阶段,齐国的内忧更加严重,陈氏家族势力庞大,大有取代王权的势头。晏子看到了这一点,却没有魄力或能力去改变。,晏子死后,齐景公常常怀念他能经常指出自己的过失。这是晏子的长处,同时也是晏子的短处,他是一个睿智的参谋,却欠缺改变国家命运的魄力和能力。适用话题这则有关晏子的材料可用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正视自己的缺点”、“扬长避短”等有关话题或者材料作文中。,2鲜活素材速递 真假警察那天从东京机场搭乘大巴去神户驶上高速路后,司机把车开得很稳。这时,我注意到前方有一个警察正威严地站在路边。从“
14、他”身边经过时,我特意注视了一番,这才惊讶地发现那个“警察”竟然是用大小如真人的纸板做成的。我很奇怪,日本人用这个纸板“警察”做什么,于是悄悄地问了车上的日本旅客,他们说这是为了吓唬违规行驶的司机。,原来,在日本,每年都有很多人死于酒后驾驶和超速行车造成的交通事故,所以日本政府就在高速公路上设置了这种纸板“警察”。司机看到这种形态逼真的“警察”后,就会谨慎驾驶。更有趣的是,据说过一段时间后,日本的交管部门就会把假警察换成真人,用同样的姿态站在路边执勤。如果有司机怀着侥幸的心理闯关,就会被真警察抓个正着。,如此真真假假的效果,使得高速路上的交通事故大大减少。适用话题这则有关“真假警察”的材料可用
15、于“诚实守信”、“规则”、“方法的重要性”等有关话题作文中。,知能优化演练,美文佳作欣赏,冰雪里的灵魂夏立君李陵小时候,祖父李广一定与他一块朗读过诗经中那篇有名的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对诗意似懂非懂的李陵看着祖父微微翕动的嘴唇,感到祖父的表情是那么深沉而又奇怪,祖父好似看到了血光冲天,好似看到了无边雪原,好似看见了自己留在苍茫大地上的无数脚印。李陵从祖父的声调里听出了这首诗的美。,李广对李陵说:从前有一个人,离开家非常久非常久,当他回来的时候,他发现他家没有了,他的家已经被人做田地来耕种了,黍和稷都长得很高了
16、。小李陵似乎明白了:人不能离家太久,更不能一辈子不回家。公元前99年秋天,李陵率五千步卒出击匈奴,出河西,临大漠。冬天很快降临了,寒潮一阵一阵从漠北扑来。这是一个与他过不去的冬天。至浚稽山一带,在两座峰峦之间,李陵部众与单于率领的三万匈奴骑兵遭遇。,一场惨烈的厮杀之后,单于很快发现他这三万骑兵竟不足以制服李陵五千步卒。单于让部队后撤,很快调来八万余骑,摆成合围之势,紧紧咬住李陵。突围,突围!李陵此时惟一的念头就是突围。英勇的将士击退了匈奴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可单于的包围圈越勒越紧。李陵抽出一支箭,又抽出一支箭。他的箭率领着千百支箭飞向敌阵。可是,忽然之间,他的箭袋空了。他高呼:箭,箭,快给我箭!
17、,可是,几乎在同时,将士们的箭袋全都空了。五千将士的五十万支箭全飞向了匈奴人。从此,李陵一生都没有摆脱赤手张空弓的感觉。他下令解散部队,各自突围。匈奴将士簇拥着单于很快来到李陵跟前。李陵和单于互相看清了对方的面孔。李陵控住马,望一眼天空和大地,望一眼南方,深深叹息一声,下马,投降。,李广如此忠义,他的孙子李陵却投降了。武帝对此耿耿于怀。那些从前赞扬李陵的人现在都说李陵的坏话,他们知道皇帝愿意听什么。武帝问颇有些书生气的司马迁对此事有什么看法。司马迁说:“李陵事亲极孝,与人交往恪守诚信,为国家奋不顾身。这次出征,虽身陷绝境,但杀敌数量巨大。他不死,可能是图谋将来有机会报答陛下”武帝不喜欢这几句话
18、,司马迁受了宫刑。不久,李陵遭受灭族之祸,老母娇妻幼子弱弟都被杀掉了两千年来,面对李陵这个名字,人们一直是一咏三叹。,人们在心灵里为李陵辟出了隐秘的一角。体制总是塑造适合它需要的偶像,而李陵在体制的冷硬面孔之外。李陵在匈奴生活了约二十年,最后死在那里。匈奴人埋葬了他,匈奴人为他哭泣。他的躯体上一直覆盖着厚厚的冰雪。一个蒙羞的灵魂,一个堆积着厚厚冰雪的灵魂,一个插着无数把刀的灵魂,在两千多年前安息了。他埋骨在哪里谁也不知道。重视葬地是农耕民族的传统,他已融入了游牧民族。而他前半生所在的那个民族却不能忘记他。,隔着两千多年的岁月,李陵这个名字为什么总给人异样的感受?人们感受到了李陵灵魂里的冰雪。李
19、陵似乎永远在历史深处沉思默想。我感到历史一直在打扮李陵,但与打扮任何历史人物不同,人们念说着李陵时,总是颤动着那根最敏感最多情的神经。面对李陵这个投降者,人们竟知道了羞愧。人们企图以个人的方式,以一己的情感,融化李陵灵魂里的冰雪。而李陵在冰雪中远去,远去。人们一直遥望着的,是那一个背影。,【赏评】忠义与背叛,刚烈与隐忍,赞美与诋毁;面对李陵,历史显得很隐秘,也很无奈。作者就是以矛盾的李陵为切入点洞察历史:被体制所摒弃的并不是民族所痛恨的。这也是两千年来人们一直“企图以个人的方式,以一己的情感,融化李陵灵魂里的冰雪”的原因所在。本文视角独特,叙述大气,语言睿智,主观情感与客观评价并重,让人信服并感动着。,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点此进入课件目录,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