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1课鸿门宴,清江曲苏庠属玉双飞水满塘,菰蒲深处浴鸳鸯。白苹满棹归来晚,秋著芦花两岸霜。扁舟系岸依林樾,萧萧两鬓吹华发。万事不理醉复醒,长占烟波弄明月。,【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属玉、鸳鸯、白苹、芦花、扁舟、林樾、明月等意象,营造了幽美清新的意境,抒发了放任自适的情感。前六句既是诗人隐逸生活的一日,又是长年生活的缩影。 “万事不理”,指不问人事,不与世事。观其一生出处,这里有着诗人与现实不合作的意味在内。“弄明月”,指赏玩月色。这首诗,以属玉、鸳鸯、菰蒲、白苹、芦花、扁舟、林樾等景物,创造出一种幽美清新的江湖世界,,活动在其间的诗人,又是一位孤高出尘、自由不羁的隐逸者,因此,全诗给人以一种脱尽尘
2、世烟火的感觉,而使苏轼大为赞赏:“此篇若置太白集中,谁复疑其非也?”,【思考】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请简析这些意象的作用。【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写作素材积累,知能优化演练,基础自主学案,课堂互动探究,美文佳作欣赏,第11课鸿门宴,基础自主学案,儿女亲家,意外的变故,小人的谗言,徒步跑,现在别人,指沛公,崤山以东地区,的原因,黄河以北,鱼和肉,六、特殊句式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判断句)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判断句)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沛公军霸上(省略句)欲呼张良与俱去(省略句),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省略句)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3、省略句)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省略句)贪于财货(状语后置句)不然,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句)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句)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七、名句默写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_,_,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_。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_。窃为大王不取也!,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此亡秦之续耳,八、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_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_
4、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西汉,司马谈,司马迁生于龙门,10岁诵古文,20岁外出漫游考察,足迹遍南北,探访古迹,搜集传说,积累史料,为写史记作准备。初任郎中。元封三年(前108)继承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的文献。又随汉武帝出巡封禅。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并正式着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被汉武帝下狱受宫刑。狱中仍继续从事写作。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91年前后终于完成我国最早的通史巨著史记。,2资料链接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和书表的
5、编写体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_ (记历代帝王政迹)、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十表(记大事年月)、三十世家(记侯国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功)五个部分,共五十二万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对后世史学研究有深远影响。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_,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本纪,九、整体预知,课堂互动探究,文脉探究1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
6、的矛盾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张良献策”。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则一点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刘邦施计”、“项伯中计”不必分开来说)“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2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提示】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
7、于化险为夷。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
8、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针办”。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3鸿门宴的座次安排,有什么作用?【提示】“鸿门宴”是两个军事首领间的“会晤”,不适用君臣之间的座次安排。“宾主位东西面,君臣位南北面”(顾炎武日知录)项羽摆鸿门宴,是以军人身份胁迫刘邦赴宴的,而不是以国君的身份。此时,项羽尚未自封“西楚霸王”,也未“放逐义帝”;而刘邦也是与项羽并列的军事统帅,只不过项羽军队在数量上占优势罢了。因此,鸿门宴上的座次,最尊的应是面朝东的席位,而不是亚父所坐的面朝
9、南的席位。,以项羽坐的面朝东的席位为最尊,既符合项羽的性格,又符合由尊到卑的行文顺序。项羽师心自用,狂妄自大,不顾宾主间的礼节,大摇大摆地坐上了最尊的席位,而只让刘邦坐第三等的席位,这正是项羽性格的必然,也反映了项羽和刘邦军事力量上的悬殊。,4“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作者详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提示】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一是语言描写,如“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二是行动描写,如“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
10、畏惧,何等英武。三是外貌描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虽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又突出了张良。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5张良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项伯则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请联系课文说说古人心目中的“义”可作什么样的解释,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名师点拨】古人认为“义”就是“宜”,也就是说,人的言行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就可称为“义”,反之则为“不义”。课文中的曹无伤背叛刘邦向项羽告密,项羽置怀王之约于不
11、顾而欲“击破沛公军”,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说是“不义”。,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哙闯帐护主等等,都可以称之为“义”。项伯救护刘邦可以称之为“义”,这一行为却违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则又可以责之为“不义”。可见“义”是相对的,如同“骨气”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道德标准不同,“义”的内涵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以抽象的“义”作为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则。,6为什么说项羽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名师点拨】项羽的性格是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不善用人,优柔寡断,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他听到曹无伤密报与范增劝说后,大怒,决定消灭刘邦。可是听到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
12、也”等话后,又改变了主意,就答应项伯“善遇之”,等到刘邦到鸿门,说了一番谎话后,他洋洋得意,不仅原谅了刘邦,请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报的来源也说出来,以表明自己本来就对刘邦毫无成见。,宴会上范增多次杀刘示意,他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他也熟视无睹。到了樊哙闯帐,怒目而视,将他有板有眼地训斥一番后,他不仅不暴跳如雷,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其实樊哙的话,是刘邦前边说的话的重复与补充,只是换一个角度来说而已。刘邦的脱逃,他也毫不在意了。到刘邦逃走后,张良奉璧给他,他随手置之座上,没有什么反应。文章写他的细节与对话虽不多,却很能表现他的性格特点。项羽的悲剧注定是他的性格悲剧。,细剖深析楼主
13、对于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纵虎归山,论者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其中大家公认的一点就是“妇人之仁”,你怎么认为?,沙发就当时的形势而言,项羽不必杀刘邦。在反秦斗争中,各大势力结成了同盟,相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刘邦先于项羽入关破咸阳,他为了“待诸侯至而定约束”,退驻霸上,但又怕失去关中,于是派兵守关,“勿内诸侯”。11月,项羽率军西来,闻讯震怒,屯军新丰鸿门,扬言马上要同刘邦开战,“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其谋臣范增也说:“急击勿失!”而项羽之所以有这样大的口气,是因为当时两军力量悬殊。鸿门宴中记载:“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在这样的一种军事力量对比下,项羽
14、想杀刘邦,正大光明地率兵攻打就已胜算在握了,还用得着在鸿门宴上设计暗杀,留下骂名吗?之所以有鸿门一宴,起因在刘邦。项伯估计刘邦必败无疑,特夜告张良,结果晓于刘邦。刘邦深知自己的士卒不足以抵挡项王一击,为避被杀,在张良的安排和项伯的百般叮咛下,第二天亲至项羽军营谢罪,于是项羽留其饮酒,这样才成就了鸿门一宴。可以说这是一场突然的宴会,不仅项羽没有准备,范增也没有准备,所以才导致范增中途找人杀刘邦。而项羽之前没有任何准备,当然此时也就没有杀刘邦之念了。,板凳就项羽的品性而言,项羽也不会杀刘邦。项羽出身贵族,身上不可避免地带有贵族的骄纵之气,对实力低于自己的对手,自然是不放在眼里的。这一点从鸿门宴中的
15、座次安排即可看出。出身贵族的项羽,除了自高自大外,还喜欢什么事都讲究规矩、风度。项羽最初得知刘邦“欲王关中”时大怒,决意要“击破沛公军”,然而当刘邦率百余人登门谢罪之时,他不仅说出告密之人,还留沛公“与饮”。原因就是刘邦已经俯首认罪,并宣称:“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刘邦把自己摆在低位,项羽想必很受用,这时候杀刘邦,岂不是有损自己的大将风度?其实,项羽的这种大将风度,说到底是一种战将风度,什么事都喜欢正大光明一决雌雄。在项羽看来,“拔襄城皆坑之”“坑秦降卒二十余万”(项羽本纪载)和“所过无不残灭”(高祖本纪载)是战将的本色和成绩,谈不上残忍或不忍。,而对仅率百余骑来谢罪的刘邦,在樽俎之间而非
16、战阵之间,此时出手杀人,则未免太失战将的身份,太丢战将的面子了。项羽理想中的情景正是他在广武间所说的:“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明枪实剑,单打独斗,才像个战将的样子。这一点从项羽对樊哙的态度上也可以看出。从某种意义上说,项羽对樊哙的认可应是一种英雄间惺惺相惜的情感。,三楼就双方阵营的谋臣将士而言,项羽不能杀刘邦。鸿门宴一文说得清清楚楚,范增一心想杀刘邦,不仅煽风点火,而且付诸行动。而项羽对刘邦是有怒气的,并且也有称王天下的野心。因此,即使他不会杀刘邦,但范增若为他除掉刘邦,估计他也不会存有异议。不过,刘邦阵营有张良这等谋士,不仅忠心耿耿,而且了解项羽性格,既有谢罪之计,又能很好地安排刘邦出逃;
17、更有樊哙闯帐救主,护主回营。,所以,刘邦能逃脱不能不说是己方将士共同努力的结果。刘邦脱身,不仅己方出力,连项羽阵营的人也出手相助。先有项伯“夜驰之沛公军”,将项羽第二日攻打之事告知;又叮嘱刘邦前来谢罪并在回营后劝项羽从大局出发,“因善遇之”。后又有陈平出召沛公,不仅时间长,而且一直到宴会结束也未见其踪迹,能不令人怀疑吗?由此可见,项羽欲杀刘邦也不是一场鸿门宴就能解决的。,写作素材积累,传神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和盘托出,让读者欣
18、赏评价。“于细微处见真情”。这段细节描写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使人物描写有血有肉有灵魂,而且把人物与众不同的个性凸显出来,从而使人物形象更鲜活。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鸿门宴刘邦献礼情节,项羽与范增两人态度各异,一个安然收下“置之坐上”,一个则“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显示出前者幼稚,轻信,缺乏心计又自视不凡,后者则显得独具见识又急躁易怒。随堂练笔选取生活中你所熟悉的一个人,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一段文字,不少于100字。,1课内素材开发 在中国的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时期像秦末那么风云际会,翻天覆地,演绎了一段段家喻户晓、流传千古的历史故事,其中刘邦和项羽更是绝对
19、主角,这对人中龙虎,顺势而发,揭竿而起,敲响了亡秦的丧钟,开辟了各自的江山。为了帝业,他们更是刀剑相向,奋力厮杀,几番轮回。,刘邦和项羽合力攻秦,相约咸阳。谁入咸阳,就可为王。但刘项之间,实力悬殊,不可相抗。在灭亡了秦朝之后,刘项之间就成为了必然的竞争对手,谁想成王,必要消灭对方。刘项之间的争斗已经开始,可以说鸿门宴就拉开了刘项斗争的序幕,二人在鸿门宴上的不同表现其实已经预示了今后楚汉之争的历史走向。适用话题这则有关项羽和刘邦的材料可用于“性格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等有关话题或者材料作文中。,2鲜活素材速递 由“草根”变“精英”的传奇6月29日,福布斯发布了2010年最有影响力名人排行榜
20、,脱口秀女王奥普拉第四次高居榜首。大家公认,除了美国总统奥巴马,恐怕没有第二个人能够像奥普拉温弗瑞一样,让普通的美国人对人生充满希望。,许多美国人留恋她从“草根”成长为“精英”所迸发出的力量。奥普拉曾在节目中说,“逆境”对她的成功贡献最大,“一个人可以非常清贫、低微,但是不可以没有梦想”。她出生在密西西比的一座小镇,年幼时跟随母亲一起生活,曾遭表哥、叔叔强暴。她14岁时就曾怀孕,之后,她与父亲一起生活,在父亲严格的教育下,奥普拉的生活终于开始呈现光彩。,奥普拉17岁投身广播电视业,24岁开始主持一档脱口秀节目,才华初显。1986年,“奥普拉温弗瑞秀”开播,她开始红遍美国。适用话题本材料可用于“
21、逆境成就辉煌”、“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真诚”、“挫折”等有关话题中。,知能优化演练,美文佳作欣赏,司马祠和谷一说到韩城,自然会想到司马迁。地以人传,由于崇敬司马迁,而对韩城心仪已久。在这次的游览的历程中,韩城的地势之高,城廓之阔,田园之丽,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韩城南边是一个有别于周围山原的盆地,绿树葱茏,良田万顷,疑是到了江南仙境。从这里流入黄河的芝水,使芝川有着天赐的好风水。,与司马迁结缘的汉武帝,曾想长生不死,那些方士官宦之流投其所好,竟在这一带挖到了灵芝。汉武帝喜得瑞药,却也没能活到今天,只是由此将原名为陶渠水的这条河更名为芝水了。过小石桥,穿木牌坊,踏上石砌的古道,便开始了仰
22、望中的登攀。脚下的古道是用宽大厚实的石条铺成的,粗砺坚硬,历经数千年而牢固如初。古道始建于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后,继续开凿了这条悬崖上的交通要道。,楚汉之争,韩信经这儿运过兵;汉武帝祭祀后土,经这儿往返行宫;隋唐末年,李世民经这儿攻入长安;明末李自成经这儿渡龙门,直捣燕京。这条巨石铺砌的古道,缘于不易更改,万年不朽,是另一部书写在石头上的史记。太史公之前之后,这里上演过的金戈铁马的历史活剧,都被载入了有形无形的史册中。而这座历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无形之中负载着史圣无形的精神内涵。,“高山仰止”,是诗经里的名句,嵌在这头顶的牌坊上,正好合了拜谒者的心情。这时,你的脚步已踏入了神道
23、,登九十九级台阶,就可以抵达祠顶了。这条险峻的山脊,是后人垫沟筑起的,砖石砌成的九十九级台阶,用意取之于易经中的释义,九为数之极,九九则至高无上了。皇上的祖祠称九庙,官衔不算高的太史令却有九十九级的神道,确乎有造祠者藐视皇权之意,更具寓义的是说司马迁经受了多么坎坷曲折的磨难,才登上史圣之巅峰。他“以天地为量,不计小耻”,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光照后世。,攀至最高层的祠院,地势开阔了。殿内有若干碑碣,奇妙的是那一块梦碑,说唐朝褚遂良于同州梦见一女子自称司马迁之侍妾,叫随清娱,迁遇难后忧伤而死,褚遂作此墓志铭。是实录还是虚幻,莫衷一是。造于北宋的司马迁泥塑像,不是宫刑后无胡须的“妇人像”,是
24、据芝川乡间寻访到的太史公壮年线描画像塑造的,相传画像出自司马夫人之手,泥塑像面稍北望,是在想念苏武和李陵吧?传说司马迁去世后,是其夫人柳倩娘和子女,将太史公的骨骸运回故地,掩埋在这高岗上的。,有种说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得之天地,不能有丝毫损伤,司马迁受了宫刑,有辱祖先,不能埋入祖茔。这是谁的悲哀呢?我宁可认为,此处枕高山,临大河,气宇轩昂,一览众山小,是史圣最佳的长眠之处。寝宫后是司马迁圆形砖砌墓冢,为元世祖敕命建造的蒙古包状八卦墓,“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非大智大慧者莫属。墓顶一柏分为五指,人称五子登科,形若颤抖的五指,傲指苍穹。,这是天问!我听见史圣在歌唱。这歌声穿越古今,扬善弃
25、恶,与大河一起歌舞。天空有雄鹰飞过,它读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牌坊和山门,再读弧形的古石坡和小桥大路,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赏评】这篇文章以传神的文笔为我们描绘了司马祠的“九十九级神道”、,“泥塑像”、“墓冢”和“墓顶一柏”等景观,它们各自承载了司马迁无形的内涵。这里既有司马迁所经受的磨难,也有他“完人”形象和大智大慧。作者对韩城的人文历史和地理风貌的叙写,凸显了史圣家乡的人杰地灵。文章结尾四个“读”字的运用,提示我们要把司马祠当成历史的大书来解读,同时也引发读者对司马迁人格与精神进行深入思考。文章融历史想象与现实感怀为一体,为这篇游记增添了几分厚重感与文化内涵。,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点此进入课件目录,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