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儿童心理发展青少年(青春期)名称 婴儿期 幼儿期(学龄前儿童) 童年期(小学阶段)少年期 青年期中年期 老年期年龄 03 岁 36 岁 6、7 岁11、12 11、12 岁14、15岁 14、15 岁17、18 岁 3560 岁 60 岁以后概述1、 动作发展为心理发展创造条件。2、感知觉是个体发展最早、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2、 言语发展重要时期3、 社会性依恋性是情绪情感发展重要标志1、 游戏是主导活动2、 口头言语发展关键期3、 思维活动以具体形象性占主导,并以自我为中心4、 个性倾向性开始形成1、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2、认知发展以学习知识为基础,思维过程为具体运算性,从形象思
2、维向逻辑思维过渡。3、社会发展重视伙伴关系。1、 危机期2、 第二反抗期1、自我意识发展(第二个自我意识发展飞跃期)1、 自我同一性确立第二个青春期 毕生发展动作发展 游戏 社会交往(同伴交往的重要作用) 第二反抗期 自我同一性确立 更年期 毕生发展观特别讲解1、动作发展为心理发展创造条件,心理在活动中产生,并表现在活动中。而动作发展始于条件反射,故,明确稳定的条件反射形成是心理发生的标志。2、动作发展:手的抓握(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独立行走(里程碑)3、规律:整体走向分化;不随意动作走向随意动作;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头尾、远近、大小)1、特征:自主的愉快的活动;对发育、认社会发展重要作用
3、。2、意义:7 点。3、 发展:、1 岁以下的婴儿以成人和儿童间互动游戏为主。2 岁:实物游戏幼儿(3 到 6 岁):象征性游戏童年和少年儿童:规则性游戏4、游戏中的社会发展:(略)(一)对权威的认知达蒙,水平 0(47 岁)不分;水平 1(79 岁)开始重视服从权威的道德定向;水平2(9 岁以上)认识到对权威的服从可以有自觉自愿和被迫两种表现。(二)童年期的社会交往(主要是同伴交往)小学儿童的伙伴关系发展过程:1、 依从性集合关系期(依从教师)2、 平行性集合关系期(小学三四年级,伙伴协同交往趋势)3、 整合性集合关系期(小学五六年级,高峰期,尤六年级)1、两个反抗期(三四岁的幼儿和少年期)
4、的异同。(P154 155)2、第二反抗期的表现:(五点) ;原因(三点) ;帮助少年儿童度过反抗期P155157艾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P157 159)1、老年丧失期2、巴尔特斯毕生发展观(老年阶段心理变化的积极因素。心理发展贯穿一生,总是由生长和衰退两方面结合而成;年龄不是影响心理发展唯一要素,还有社会文化、非规范事件;个体差异性。感知觉退行性明显(发展最早,退行也最早;衰退主要表现是感觉阈限升高,感受性下降;老化最明显的是视觉而后听觉)感觉1、研究方法的突破:习惯化范式(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优先注视范式。(一)感觉 1、视觉:出生数周或数月视觉手段已明显发展;对视觉刺激有偏爱,
5、说明其选择性。2、听觉:表现为对声音的注意和定位、对语音的辨别上。3、肤觉:触觉在三岁前儿童认知中处主导位置;调节体温能力是婴儿适应环境的一个关键。4、味觉和嗅觉:新生儿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是味觉;嗅觉在 24 小时内有表现,个别差异性大。认知发展的趋向: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片面到比较全面;由浅到深;由绝对到相对。个体认知老化感知觉知觉1、空间知觉:形状知觉(3 个月可分辨简单形状) ;深度知觉(吉布森:视崖,6 个月) ;方位知觉(3 岁分上下)2、时间知觉:不稳定正确方位知觉:4 岁分前后,5 岁以自身为中心辨左右;78 岁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听觉明锐度接近成人时间知觉:小学是重要时期最
6、早出现,也最线开始衰退教育因素起正影响;年龄成负影响作用。均有直接和间接。心理过程记忆 1、记忆发生的标志:条件反射出现2、七八个月认生是再认表现3、1 岁的视觉记忆表象是回忆的表现4、13 岁进一步发展记忆1、容量:随年龄而增加,3 岁 3 个;6 岁 6 个2、特点:有意识记、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为主,有意识记迅速发展1、容量增加2、特点:有意超过无意;意义记忆为主导;抽象记忆发展速度超形象记忆。3、记忆策略的运用:(5 岁前无;57 岁不能主动运用;10 岁后稳定)复述(背诵)和组织(归类和系列化)4、记忆的培养和促进:(四点,P148)记忆(70 岁是关键点)2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特点五
7、点)具体形象思维(依表象展开)特点: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直觉行动思维的区别是感知行动内化为表象和区别词的符号功能;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不清晰性和易变性) ;抽象逻辑思维获得初步发展(提问类型“为什么”为主导;概念形成的特点:5 岁用功用,而 5 岁后按类别;概念的基本方式(儿童早期以典型事例为主;而幼儿获得的最基本方式是把有代表性的事例和词结合,属于言语理解方式,是幼儿最基本的方式。 )飞跃发展,基本特点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完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1、思维发展过程的特点:经历质变过程;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体现过渡) ;10 岁左右是转折期(四年级)2、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
8、具体运算阶段)特点是:掌握守恒;可逆性;补偿关系的认知3、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类别体系化;序列化。这两个是思维具体运算阶段的重大成就。心理过程言语1、理论:后天学习理论(强化说:斯金纳和社会学习论:班杜拉)以及先天成熟理论(自然成熟说,生成转化语法理论 LAD:乔姆斯基) ;环境和主题相互作用理论(认知学派:皮亚杰)2、发音:婴儿言语发生于 1014 个月。发展顺序:简单发音阶段(04) ;多音节阶段(49) ;有意义的语音,即学话萌芽阶段(912 个月) 。3 岁儿童可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3、词汇:1 岁和 1 岁半获得第一批,约 50 个;三岁达 10004、语法:1 岁半到 2 岁半是获
9、得母语的基本语法的关键期。三岁基本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具体如下:1 岁到 1 岁半能使用不完整句,如单词句、双词句和电报句;1 岁半到 2 岁多简单句和复杂句;3 岁基本使用完整句。(一) 词汇发展1、词汇量:3 岁 1000;4 岁 1600;5岁 2200;6 岁 30002、内容的丰富和词义的深化3、词类的扩展:3 岁以后逐步掌握各类词汇4、消极词汇和积极词汇(能理解且会正确使用)的消长(二) 语法结构1、 从简单句到复合句2、 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3、 从无修饰句发展到修饰句4、 句子长度的变化幼儿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是人生获得语言的非常重要的时期。注意1、注意的萌芽:无条件
10、反射基础上的定向反射2、3 个月条件反射的定向反射4、 五六个月不随意注意5、 1 岁随意注意的萌芽6、 3 岁以前有意注意个性 气质1、 传统四类2、托马斯,由多到少排:容易型;混合型;迟缓型;困难型。社会化情感1、婴儿的最初社会情结,情感社会化的标志:依恋。2、鲍尔比发展三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有差别社会反应阶段(偏爱母亲,区分陌生人和熟悉人) ;特殊情感联结阶段(专对母亲的情感联结)3、艾斯沃斯三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反抗型(矛盾)3自我意识1 岁无;1 周岁末萌芽:把自己和环境区分;23 岁开始称“我” ,把自己当主体认识,是自我意识的第一个飞跃。3 岁前发展到“自他分化”
11、(第一个飞跃)幼儿则表现在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从依从成人到有独立评价;从对外部行为表现向内在品质评价转化;从简单、笼统的评价发展到较为具体的评价;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向初步客观性评价发展。自立欲求与第一个反抗期1、自我意识分三个阶段:上升期的快速发展期(13 年级) ;平稳过渡期(35) ;第二个上升期(56)从行动性理解到内部品质理解。说明迅速但不匀速,从具体向抽象概括过渡。2、自我评价特点:独立性、批判性和稳定性以及内容不断提高,总趋势从具体到抽象过渡,从对外显行为到内部评价1、青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也是自我意识发展突变期,青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主要是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
12、理想的整合和统一的过程。2、青年期自我意识发展最主要特点:追求本质的自我,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道德判断和道德发展过程1、道德判断不同阶段:(皮亚杰)前道德判断(45 岁,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不能做道德意义的判断) ;他律道德阶段(四五岁七八岁,只注重行为规则,行为后果,不考虑行为意向和动机,也叫道德现实主义) ;自律道德阶段(910 岁以后,道德相对主义结果和动机都考虑)2、儿童道德发展过程:(柯尔伯格)三个时期,六个阶段(P145)说明:1、分类思路:先选出各单元比较特殊的部分组成特别讲解;再按普通心理学(尤心理过程部分)分类,含注意;最后按社会心理学分类。不少内容归类较难,加之本人能力所限,如有不当之处,望各位学友指正。2、内容详略:总体上是重前轻后。而不少内容由于表格限制,没有详细展开,在使用时需要结合书本学习。另外,参考时要注意分号、括号以及冒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