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 以国际贸易学说为基础的跨国经营理论,第一节 比较优势理论,一、古典的比较优势理论 (一)绝对优势理论 所谓绝对成本,是指某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的绝对差异,即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 主要提出者:亚当斯密,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主要阐明了如下内容: (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 他以制针业为例说明其观点。根据斯密所举的例子,分工前,一个粗工每天至多能制造20枚针;分工后,平均每人每天可制造4800枚针,每个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几百倍。由此可见,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2)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斯密认为,分
2、工既然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每个人专门从事他最有优势的产品的生产,然后彼此交换,则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即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他以家庭之间的分工为例说明了这个道理。如果一件东西购买所花费用比在家内生产的少,就应该去购买而不要在家内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 。裁缝不为自己做鞋子,鞋匠不为自己裁衣服,农场主既不打算自己做鞋子,也不打算缝衣服。他们都认识到,应当把他们的全部精力集中用于比邻人有利地位的职业,用自己的产品去交换其他物品,会比自己生产一切物品得到更多的利益。,(3)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开展国际贸易,对各国都会产生良好
3、效果。 斯密由家庭推及国家,论证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他认为,适用于一国内部不同个人或家庭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他主张,如果外国的产品比自己国内生产的要便宜,那么最好是输出在本国有利的生产条件下生产的产品,去交换外国的产品,而不要自己去生产。 他举例说,在苏格兰可以利用温室种植葡萄,并酿造出同国外一样好的葡萄酒,但要付出比国外高30倍的代价。 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一个国家都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即生产成本绝对低)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国家都是有利的,世界的财富也会因此
4、而增加。,(4)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斯密认为,有利的生产条件来源于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自然禀赋和后天的条件因国家而不同,这就为国际分工提供了基础。 (有利的自然禀赋与后天有利条件分别举例?天丝) 因为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可以使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别国而在该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上处于绝对有利地位。各国按照各自的有利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并使各国从贸易中获益。这便是绝对成本说的基本精神。 如何评价?对现实有指导作用吗?可否举例说明?,绝对优势理论简评 绝对成
5、本其正确的方面,是深刻指出了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意义。各国之间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分工,通过国际贸易使各国都能得利。 加拿大的木材,澳洲铁矿 绝对成本说解决了具有不同优势的国家之间的分工和交换的合理性。但是,这只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例。如果一个国家在各方面都处于绝对的优势,而另一个国家在各方面则都处于劣势,那么,它们应该怎么办? 对此,斯密的理论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的解决是大卫李嘉图的功劳。,二、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
6、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两利取重,两害取轻”。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此情况下,前者应专门生产有利程度最大的商品,而后者应专门生产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通过贸易双方能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劳动所能生产的更多产品,带来劳动的节约,给双方都带来利益。,评价: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
7、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但不足之处在于比较优势说许多假设过于苛刻,不符合经济现实。 由于完全自由竞争的假设、生产资料在国内自由流动和在国际间完全不能自由流动的假设、资源充分利用和充分就业的假设都不符合经济现实。因此在这种严格条件下论证和理论很难作为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指导原则,这样比较优势说的普遍适用性就值得怀疑。,比较优势陷阱 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机会成本的大小来确定本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运用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从而只能获得相对较低的附加值。并且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还会强化这种国际分工形式,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入低附加值环节。 国际贸易发展的现实表明:比较优势战略不能改变发展
8、中国家经济落后面貌,比较优势战略忽略了贸易的动态利益,即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的演进、技术的进步以及制度的创新的推动作用。长期执行单纯的比较优势战略会造成一国的产业结构不能得到升级,而且具有固化原有产业分工的作用,使发展中国家处在国际分工的不利地位(例如非洲初级产品)。 发展中国家必须要调整自己的贸易发展战略,突破比较优势战略的束缚,实行竞争优势战略。所谓竞争优势战略就是指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产业结构升级为特征,全面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分享国际贸易利益的一种强调贸易动态利益的贸易发展战略。,(三)要素禀赋理论 (一)要素禀赋 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
9、素的相对比例 :KL 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则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 要素禀赋 A国 B国劳动 12 3资本 48 60判断:哪个国家是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哪个国家是劳动相对丰富的国家?,要素密集度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 在只有两种商品(X和Y)、两种要素(劳动和资本)的情况下,如果Y商品生产中使用的资本和劳动的比例大于X商品生产中的资本和劳动的比例,则称Y商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而称X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一国的要素禀赋状况取决于与谁比较,与不同
10、的国家比较,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角度不同,结果不同。美国是资本拥有量最多的国家,但是如果以资本/劳动的比率衡量,加拿大的资本要素比美国更丰裕,如果以资本土地的比率来衡量,香港地区的资本丰裕度远远高于美国。,部分国家的要素禀赋,(二)要素禀赋理论 代表人物: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基本观点: 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这种成本差别来自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决定于该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由于各种产品生产所要求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不同,一国在生
11、产密集使用本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较低,而生产密集使用别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比较高,从而形成各国生产和交换产品的价格优势。进而形成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 因此,各国应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 简而言之,如果一国资本相对丰富、价格便宜,劳动相对稀缺、昂贵,该国适宜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另一国劳动相对丰富、价格便宜,资本相对稀缺、昂贵,则该国适宜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国际分工后,贸易双方均可获利。,案例:在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美国工人工资收入不均的现象急剧增长。例如,1
12、970年-1989年间,工资收入在90%的人之上,10%的人之下的男性工人的实际工资增长了15%,工资收入处于10%的人之上,90% 的人之下的工人的实际工资却下降了25%。为什么工资不均的现象在急剧增长呢?很多学者将原因归之于世界贸易的增长,尤其是新兴工业化经济(NIES)中制成品出口的增长,如韩国和中国。新兴工业经济向发达国家出口制成品比重在迅速增长。新兴工业化经济的出口产品明显的在要素密集度上与出口产品大有区别。新兴工业化经济向发达国家出口包括服装、鞋类等其他技术相对简单的产品,而发达国家出口到新兴工业化经济的产品主要是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品,例如化学药品和航空航天产品等。用要素禀赋
13、理论分析上述现象。,许多学者似乎都能直接得出结论:正在发生的一切正是要向要素价格均等化转移。发达国家资本和技术丰裕,新兴工业经济非技术劳动力丰裕。按照要素禀赋理论,双方之间的贸易将提高资本和技术丰裕国家中高技术工人的工资,降低非技术工人的工资。,二、动态的比较优势理论 从动态、长期的观点出发,将古典的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动态化 主要介绍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背景 20 世纪6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其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与美国、西欧共同构成国际直接投资的“大三角”格局。然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较欧美国家不同。 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以中小企业为主,所转让的技术也多为适用
14、技术,比较符合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要素结构及水平。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自然资源开发和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是日本已失去或即将失去比较优势的行业,对外投资是按照这些行业比较成本的顺序依次进行的。 对此,日本学者小岛清(K. Kojima)教授根据日本国情,结合本国特色发展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1978年,在其代表作对外直接投资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主要内容 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开始,并依次进行,凡在本国已趋于比较劣势的生产活动都应通过直接投资依次向外转移。 结果不仅可以使投资国国内的产业结构
15、更加合理、促进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且为东道国提供资本、技术和管理知识,促进其要素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其出口,提高购买力,又使投资国的产品出口有了更广阔的市场,对双方都产生有利的影响。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是互辅的,直接投资扩大了贸易,称为顺贸易导向对外直接投资;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是替代的(解释),不利于贸易的扩大,称为反贸易导向的对外直接投资。 问题:为什么日本型投资导致贸易扩大后果?,小岛清理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呢? 从日本和美国两种类型投资看,日本型属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的投资,而美国型是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分工的投资,实际上是由战后各自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的差异及比较
16、优势发展的差异所造成的。这种差异反映在对外直接投资各有不同特点,随着日本经济实力及产业结构的发展变 化,70 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开始出现了与美国型直接投资“趋同”趋势,小岛清理论只是反映了日本战后一个时期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说明跨国公司投资完全服务于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因此该理论只能说符合特定历史条件下企业直接投资的特点,而不能说具有长远的普遍意义。,联想收购IBM PC业务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视角 2005年5月1日下午3点,联想正式宣布完成收购IBM全球PC业务收购,以17.5亿美元的实际交易价格,收购资产IBM在全球范围的笔记本及台式机业务,获得Think系列品牌。预计未
17、来有三分之二的员工会在中国工作,而且新联想主要的PC生产基地设于中国的深圳、惠阳、北京和上海。本次收购完成后,联想将成为全球第三大PC厂商,年收入规模约120亿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联想长达半年的海外并购终于告一段落,也引发国人的不少思考。 运用小岛清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对联想这起海外并购案进行评析。,(1)日本人的理论说明,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必须从本国的已经处于劣势的产业或者将要处于劣势的产业依次进行。通过这样的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可以改善本国的产业结构,让有限的资源用到更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中去,也可以改善东道国的产业结构,促进他国产业发展。 (2)用这一理论来分析下联想的行为。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18、分工的细化和流水作业的使用使得个人电脑的生产逐渐走向标准化,个人电脑从以前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演化成劳动密集型产品。这样,随着技术优势的丧失,美国对个人电脑的生产就不再具有比较优势,PC产业成为他的边际产业。而在我国,PC业务正好符合现阶段我们的比较优势。,(3)联想的意图是这一收购不仅可拥有新的品牌,而且还可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国和人才,提升企业和产业的竞争力”。 (4)本次并购,IBM可以将甩包袱节省下来的资源去集中精力研发高附加值的产品,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产业结构。事实也是这样,IBM的优势在于处理器,他们卖掉PC业务之后,一心一意去扩张处理器去了。 (5)现阶段,戴尔等都将电脑制
19、造等集中到中国、东南亚等国家,而联想主要赢利还是来自于中国内地也是一个明证。 是不是有点逆向(人力资源成本、制造成本的反向)? 分析:兼并后,联想是否会在美国生产IBM电脑?,第二节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966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提出 其基本涵义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从摇篮到坟墓”(Cradle-to-Grave)的整个过程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的更替,解释美国二战后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时机和区位选择 产品生命周期概念,新产品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 产品创新阶段,其活动主要集中于本国或技术创新国 高水平研发能力、费用、消费,垄断优势得到发挥 产品成熟
20、阶段,开始向国外投资 产品标准化,技术稳定 面临竞争、需降低成本、国内成本加大 为维护国外市场,采取投资方式 产品标准化阶段,国外投资活动增加 竞争更趋激烈,集中于成本和价格 东道国在资源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取代垄断优势 例如手机从欧美到中国的投资生产地点的变换,结论 在国际市场中某一产品所处生命周期不同决定其生产厂地的不同,而国外直接投资则是产品生命过程或产地转移的必然结果。 主要贡献: 分析了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动机问题,论证了区位因素在FDI中的重要性 将企业所有权优势与东道国区位优势结合 正确评价了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企业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 新产品发展初期,
21、通过贸易获超额利润,中后期通过投资降低成本获取利润 将企业所拥有的技术优势及垄断视为伴随产品周期的动态变化过程,分析了技术优势变化对企业FDI的影响,也说明了国际生产格局的形成。,其局限性在于: 一是不能解释跨国公司多种投资行为。如越过出口阶段在多国的市场进行针对性产品生产的行为(多样化设计)。 很多新产品一开始就是在海外设计研究开发,根据不同国家需求特性以海外市场为目标销售 例如食品、化妆品等需求差异大的行业 二是不同产品类别有不同的生命周期,其对制造业以外的行为就不适应。 例如服务业(例如金融会计)的海外投资行为就无法解释 三是不能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 当今世界,产品生命周期具有何种
22、趋势?,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此种理论的指导意义不断减弱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加速发展,技术发明加快,开发周期缩短和灵活加工技术采用是导致产品生命周期大缩短的根本原因 其次,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跨国公司的国际经营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条件 最后,跨国公司的全球竞争也是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的重要诱因。跨国公司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内在地驱使其不断地革新技术、创新营销方式以最短的时间占领国际市场 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对企业营销产生了巨大影响。 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使得人们无法有效识别产品真正在市场中位于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也无法预测何时进入下一阶段,因而对市场营销战略及其调整增加了难度,使其可操作性大打折扣。,判断 1、发展中国家应坚定不移地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发展自己的跨国公司。 2、要素禀赋是一个绝对的概念 3、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4、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产品萌芽阶段就应该对外投资以抢占国际市场 5、所有的产品都有生命周期 6、根据边际扩张理论,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开始进行投资,将会取得贸易扩大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