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 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观沧海一、默写观沧海_,_。_,_。_,_。_,_。_,_。_,_。_,_。二、按要求填写诗中原句:1、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_。2、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_,_,_,_。3、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_,_,_,_。三、给下面加点词释义: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四、填空题1、 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_章,作者_,字_,是_(朝代)_家、_家、_。著有孙子略解 、 _ ,诗歌观沧海 、_、_、_等。他的诗以_见称。22、 观沧海写于建安十二年。这一年袁熙和袁尚拥兵占据乌桓,为扫除袁绍的残余势力,
2、曹操率兵北征乌桓,行军途中,经过_,诗人登上山顶,观望大海,心有所感,写下了本诗。3、这是一首写_抒_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_” 。写景时,先_写岛上的_、_,次写海上的_、_,后_写天空中的日月、星辰的运行,将景物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展现了_的感情基调。4、诗歌的三至八句描写站在碣石山上观望到的山海实景,动静结合。如:“_、_、_”写的是动景,“_、_、_”写的是静景。5、 观沧海勾画了一幅_吞吐日月、包蕴万象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_,抒发了他统一_,建功立业的情怀。6、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_的气势。 “何”字体现了作者面对大
3、海的惊奇,因为他看到了山岛的_,树木的_,波涛的_。五、选择题1、本诗的作者会出现在以下哪篇文章中?( )A.武松打虎 B.煮酒论英雄 C.桃花源记 D.崂山道士2、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水何澹澹 何:副词,多么 B山岛竦峙 竦峙:形容词,耸立C若出其中 其:代词,我 D幸甚至哉 至:极点3、下列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 B秋风萧瑟 C若出其中 D百草丰茂4、下面对观沧海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对象。B诗中对海洋摹其形,绘其神,力求表现海洋包容万物、动荡不安的特征。C全诗虚写、实写结合 ,最能反映作者博大
4、胸怀的是实写大海的句子。D诗人借景抒情,把大海的壮阔景象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5、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水何澹澹”六句,诗人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地描绘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B “日月之行”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从两个 “若”字可看出写的是虚景,即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包蕴群星的图景。C这首诗通过描写沧海赞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表现了正处于事业最高峰的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诗人运用了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使意象瑰丽、意
5、境开阔,全诗感情奔放,思想含蓄,显出雄浑苍劲的诗风。6、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 )A.使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描写了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3源于沧海之中。B.使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描写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闪烁,辉映于海面。C.使用夸张、互文的修辞,描写日月、灿烂的银河,好像都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了一样。D.使用夸张、互文修辞,描写日月不停运转,银河灿烂,它们有的没入海底,有的投映到海面。7、对这首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
6、抒写自己的情怀。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D.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围绕“观”字展开。B.诗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的是现实实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写的是虚写想象。C.诗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集中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D.“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中的 “临”是“面临”的意思。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观沧海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 中的第一章。 “日月之行,
7、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B “山岛竦峙”一句中“竦” 与“耸”同义,为“耸立”的意思。C本诗结尾两句,与正文的内容有直接关系,起深化主题的作用。D建安文学时的“三曹”包括本诗作者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10、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
8、从中来,发出感慨。六、判断题(对的打“” ,错的打“” )1、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 )2、 “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实景。 ( )3、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 )4、 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 )5、 “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 “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 )6、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 )4七、课外古文阅读泥(n)古者愚纪昀
9、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干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 ”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注释】角:较量。列说:游说。干:求见。洫(x):田间水道。泥:拘泥。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古人岂欺我哉: 如是日千百遍:2、翻译下列句子:刘
10、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3、下面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刘羽冲刻苦攻读古代兵书和水利书,成为了军事和水利专家。B刘羽冲以自己的实践经验证明了大胆怀疑是非常宝贵的品质。C刘羽冲以失去生命为代价,证明了“读书可以治愚”的道理。D刘羽冲读古书却不知在实际运用中灵活变通,以致一事无成。4、用“”给泥古者愚中画线句子断句。 (限三处)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默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_,_。_,_。二、按要求填写诗中原句:1、诗中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境相似,借月来表达美好祝愿的诗句是:。2、诗中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1、“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意境相近的诗句是:。3、诗中融情于景,突出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写出贬谪之地偏远的诗句是:。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对友人强烈思念的诗句是:。5、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本诗中_可以体现这一观点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6、写景兼点时令并含有飘零之感的诗句是_。7、表明作者写这首诗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_。8、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怀的诗句是_。三、填空题1、本诗作者_,字_,号_,是_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是_ 代诗人。 “左迁”一词的意思是_。62、“杨花落尽子规啼” 选取了_与_两个意象,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
12、子规啼声悲哀。描写了_景色,点明_。采用_的写法,以景写_,衬托李白得知友人贬迁消息后的_,点明了诗歌的主旨。3、“落尽”含有_之感,“子规啼”带有_之恨。“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指_,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来称呼一个人。“过五溪”写出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前两句融情入景,将_和_相结合。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借_抒怀,将_人格化,明月就像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能把自己对朋友的_、_带到夜郎西,体现了浪漫主义诗风。四、选择题1、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愁心”寄给“明月”,随朋友直到僻远之地。B.朋友被贬僻远之地,诗人用夜
13、郎之名,使人联想古夜郎国,以见其边远。C.诗人同情友人的不幸遭遇,把“愁心与明月”一起寄给身处夜郎的友人。D.这是一种艺术想象,最能体现诗人内心同情的深切和真挚。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心情愉悦。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友人对诗人的牵挂和同情。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五、课外古文阅读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14、。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_,_。”1、解释加点字。先自度其足( ) 至之市( ) 而忘操之( ) 遂不得履( )2、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一处,用/) 而 置 之 其 坐 吾 忘 持 度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句子 何不试之以足? 4、文中横线上的课文内容补充完整。_,_。5、这个故事现已成为一个成语,请你再写出两个有关寓言典故的成语:_、_。7次北固山下一、默写次北固山下_,_。_,_。_,_。_?_。二、按要求写出诗句1、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 2、次北固山下以_之小景,写出了_之大景的神韵,表现江面开阔,帆船飞速直
15、前的长江景致,为后人所称道。3、表现诗人思乡思亲之情的诗句是_,_。三、填空题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作者是_代诗人_。2、“次北固山下”的“次”意思是_3、次北固山下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_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_诗。4、首联中的_客_、_行_两个词,已暗含身在异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5、诗的前二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是 _潮_。6、“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集中地表现了诗人_的思想感情。四、选择题81、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B诗的颈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
16、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D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2、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B. 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淼、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送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称道,对这两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B.把“日”和“春”作为新生事物的象征,难以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C.“
17、生”与“入”用了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富有情趣。D.两句诗对、仗工整,明人胡应麟称它“形容景物,妙绝千古”。4、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 ,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与字里行间。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5、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夜幕还没有褪尽,诗人已看到旭日在大海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诗人已感到了春天的气息。B. 这两句诗在描写
18、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神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C. 这两句诗运用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使全句结构工整,语言生动。D. “生”和“入”两字运用动态描写,使全句景物鲜明,境界壮阔。6、下列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运用对偶手法,写“客路”、“行舟”,字里行间已有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之感,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两岸阔”与“潮平”,“一帆悬”与“风正”均有因果关系。“风正”是风大之意。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明诗人到江南正是冬末。诗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阳来得早,好像春天也来得早。“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
19、历来脍灸人口。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与首联呼应,表达了诗人触景生情,怀有无法抑制的思乡之情。7、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9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8、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以眼明心亮的感觉。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
20、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C五、六两句写江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9、品读本诗,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五、课外古文阅
21、读南辕北辙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解释】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之:动词,往,到。 用:资用,即路费。御者:驾车的仆夫。1、解释加点词 我欲之楚( ) 将奚为北面( ) 吾马良( ) 此数者愈善( )2、翻译下列句子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3、成语_出自本文,比喻10天净沙 秋思一、默写天净沙 秋思_,_,_。_,_。二、按要求写出诗句1、天净沙 秋思点明主
22、旨的诗句是_。2、此曲以萧索凄凉之境衬托游子内心悲苦,其中最为典型的两句是:_和_。予以形成对比构成一幅清新、恬静景象的一句是:_。三、填空题1、从诗歌的体裁看,天净沙 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天净沙”是_,“秋思”是_。2、天净沙 秋思作者_,是_代著名_作家、_家。他与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11四、选择题1、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曲
23、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B第一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C“小桥流水人家”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D“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游子”,“天涯”即“极远的地方”。2、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主题)。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
24、现“秋思”。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 28 个字,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物结合,情景交融,生动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之情,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3、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4、对本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此曲语言明白而内涵丰富,景物的描写凝练,但情感尽在景中。B. 曲子用多种意象连缀,在萧瑟凄清的秋景中蕴
25、含着绵绵乡愁。C.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气韵流动、情感一致。D.本曲描绘了天涯游子秋日黄昏行旅图,表现悲秋思乡的情感。5、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B.“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C.“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D.“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6、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下桥流水人
26、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恬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请语”,作品因此更感人。 12D.这首小令仅 28 个字,生动地表下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7、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A. 这首元曲虽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B.“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写出作者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烘托了作者凄苦悲凉的心境。C.此曲作者是马致远,字东篱,元代杂剧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
27、并称“元曲四大家”。D.此曲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8、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A.全曲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喻为“秋思之祖”。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游子眼中所见,“古道西风瘦马”则是游子自身写照。C此曲运用了寓景于情的手法,写出了作者的心理感受以及天涯游子的愁楚悲凉。D.“夕阳西下”一句动静结合,互相映衬,同时也点明了时间。9、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此曲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副深秋的景色图。B.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C.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
28、人,天涯指极远的地方。D.最后两句由景及人,道出天涯游子的心情,断肠是全文主旨。10、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B.“古道西风瘦马”的“瘦”表现了旅人的辛劳。C. 前三句勾勒出“秋”色,末二句点出了“旅”思。D. 这首散曲主要表现秋天的悲凉景象。11、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A.本文前四句写景,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B.本文使用众多意象来表达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C.本文采用悲春这一情感体验方式,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 D.本文只用二十八个字,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准确地传达旅人凄苦的心境。12、选出
29、正确的一项 ( )A.本文寓景于情,刻画出游子凄苦、悲凉的心境。B.末句“断肠人在天涯”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成为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C.本文运用极其华丽、复杂的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D.全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使作品更加动人。13、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13B.“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C.“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D.“断
30、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14、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此曲写出了女子对情人的相思之情。B.秋思是曲牌名,天净沙是题目。C.此曲共描绘了九种景物,刻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D.此曲被誉为“春思之祖”。15、选项错误的是( )A.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B. 全诗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
31、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C. 此曲以九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D. 秋郊夕照图抒发了游子回归故乡的喜悦之情。16、选出正确的一项 ( )A.“古道西风瘦马”,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B.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等。C.马致远被誉为“秋思之祖”。D.全曲前两句写眼中所见,第三句是对游子自身境况的描述,最后两句直抒游子的心理感受。17、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此曲后两句动、静相衬,表现了游子内心的悲凉、愁苦。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表现出曲
32、中游子对温馨家庭的渴望,更体现出游子内心的悲凉、愁苦之情。C.在诗人精心选择和渲染的画面中,渗透着浪迹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朝阳下的孤独与愁苦。D.此曲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18、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C.“夕阳”、“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断肠人”今夜宿谁家?在“小桥流水人家”。 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五、课外古文阅读14_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33、。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注】长:做首领。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子无敢食我也: (2)兽见之皆走:(3)吾为子先行: (4)故遂与之行:2翻译下列句子(1)天帝使我长百兽(2)子以我为不信3根据故事内容写出题目。4请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_。次北固山下答案四1D 2D 3C 4A 5A 6B 7D 8D 9D五 1、想要 何、什么 良好 越2、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 这些条件越好,却离楚国就越远罢了。3、南辕北辙 行动和目的相反(1、贬官 2、杨花 子规 暮春 时令 寓情于景 哀
34、 离别的伤感 3、飘零 离别 王昌龄 写景 叙事 4、月 明月 忧虑关心、思念同情 四 1、C 2、BC)天净沙 秋思参考答案:三 1小令 曲牌名 题目2马致远 元 戏曲 散曲 关汉卿 王实甫 白朴 秋思之祖3枯藤 老树 西风 昏鸦 古道 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四1A 2B 3D 4C 5B 6C 7C 8C 9B 10D 11C 12B 13B 14C 15D 16D 关汉卿 17C 18C五 1(1)不(2)跑(3)你(4)因此152(1)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2)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3狐假虎威4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假借别人的权威,招摇撞骗的人(狐狸),也说明做事如果不加以分析,往往被假象迷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