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方剂学,教材:21世纪课程教材方剂学 对象:中医类,绪 论,方剂学简介,概念方剂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方剂学学习方法方剂学发展简史,方剂具有特定剂型的中药处方,辨证,立法,选药、定量、配伍,组成原则,方剂,剂型、用法,患者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舌苔白腻而厚,脉缓。,辨证:湿滞脾胃证 立法:燥湿健脾,行气和胃。 处方:苍术、厚朴、陈皮各9g 甘草4g (水煎服 每日1剂),方剂是辨证论治的产物,是中医临床防治疾病的主要工具,是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今医家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的载体。,方剂学研究方剂配伍理论及临床应用的学科,方剂的组成原则方剂的配伍
2、方法方剂的适应证候方剂的变化运用,联系基础与临床论治,承上启下 沟通医学与药学新药来源与研究热点,方剂学课程特点,综合性强 与临床联系更为密切,学习目的,融会基础理论 掌握方剂知识 培养应用能力,教学方法,三重三多,重基础、重思考、重自学 测验多、讨论多、提问多,方剂的起源与发展,“源远流长”,起源:单药单方 复方数量:少 多 发展 组方:粗糙 严谨应用:经验 理论,方剂学研究范围方剂的配伍理论与临床应用方剂的作用机理与物质基础 方剂学研究方法传统方法实验方法,本章要点,理解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掌握方剂学发展史上七部重要著作及其意义 了解方剂的研究方法,方剂与辨证论治,方剂与病证,方证相关,丝
3、丝入扣制方、理解、应用、化裁 药证相应,效随证现药同效异,方剂与治法,先有方,后有法治法是后于方药形成的理论 方从法出,以法统方治法是组方的依据 从方见法,以方验法方剂是治法的体现,“八法” 汗、吐、下、和、温、清、补、消,一法之中,八法备焉 八法之中,百法备焉,自学“八法”:作用、目的、适应证、分类 思考:“八法”与方剂的关系如何?“八法”是否能够概括各种治法?,方剂与中药,方以药成 方药互动 方药离合 方中之药与药中之药,本章要点,掌握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理解“八法”的主要内容,掌握“八法”与方剂的关系。,方剂的分类,自学本章,思考下列问题:1.常用的方剂分类方法有哪几种?2.“七方”说与“
4、十剂”说的来源、涵义及其意义如何?3.本教材方剂是如何分类的?,1.按主治分类,病证:五十二病方、伤寒杂病论、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普济方、张氏医通、兰台轨范等。 病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张氏医通等。 脏腑:备急千金要方、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等。 便于按病证索方,但内容重复较多。,2.按组成分类:,“七方”说:始于内经,即大、小、缓、急、奇、偶、复(重)。最早的方剂分类法,蕴含据病情轻重缓急选方制方的思想,但临床价值不大。 主方:祖剂、张氏医通等。创立类方研究方法,便于寻宗究祖,溯流追源,但有时始末欠清。,3.按治法(功用)分类:,“十剂”说: 宣瓜蒂散(涌吐、宣郁之剂,升而上也) 通八正散、
5、芍药汤等(通淋、行滞之剂,流通之意) 补四君子汤、四物汤等(补益之剂) 泄大承气汤(泻下之剂) 轻桑菊饮(解表之剂,轻可去实,轻而扬之),重珍珠母丸、磁朱丸(重镇安神之剂)滑麻子仁丸(润肠通便之剂)涩牡蛎散(固涩之剂)燥平胃散、黄连解毒汤(燥湿、苦燥之剂)湿增液汤(润燥生津之剂)为后人以治法分类方剂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内涵不够清晰,而且许多重要方剂未能概括其中。,4.综合分类:,治法(功用)与主治相结合医方集解、成方切用、成方便读、部分方剂学教材等。,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第一节 药物配伍,一、配伍的概念 二、配伍的目的减毒增效,常见的药物配伍形式,同类相须?药物的配伍应用与加大单味药用药 剂量的效
6、果是否相同?,异类相使根据配伍药物之特征可分为1.功效异中有同,通过协同互补而增效2.利用机体阴阳气血脏腑的相生关系3.以导邪外出为目的(配伍泻下、透散、通腑等药),相反相成相反药性、趋向性、功效相成增强疗效?相反之药增效机理为何?,合法兼治(针对数证兼夹者)温清并施 寒热错杂补泻兼施 虚实夹杂表里同治 表里同病脏腑合治 脏腑同病气血同调 气血同病,制毒纠偏?制毒纠偏还可采用何法?引经报使?治疗疾病是否均须使用引经报使之药?为什么?,药物配伍后的相互作用相互协同,增强疗效相互补充,扩大应用相互制约,减毒纠偏 方剂是药物配伍应用的具体体现。,方剂的组成,“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 “方之
7、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如何使方剂中的药物“各全其性” ?,第一节 方剂的组成原则 依法选方,主从有序 辅反成制,方证相合,第二节 方剂的组方结构君臣佐使,君药,针对证候病机的主要方面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方剂中不可缺少。剂量相对其作臣、佐、使药时较大。,臣药,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使药,引经药调和药,麻黄汤组成麻黄6g 桂枝4g 杏仁9g 甘草3g主治风寒表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苔薄白,脉浮紧。病机风寒束表(主),肺气失宣(次),配伍意义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君) 桂枝助麻黄发汗散邪,温经止痛
8、 (臣) 杏仁降泄肺气,合麻黄增平喘之力 (佐) 甘草调和药性,缓麻、桂峻烈之性(佐使),?,1. 为何麻黄为君,桂枝为臣?2.为何方中无反佐药与引经药?,每首方剂中君臣佐使药不一定俱全,亦非每种意义的臣、佐、使药都具备。 方中每味药并不一定仅任一职。根据治疗需要及药性特点,择宜而用。,在“君臣佐使”组方结构理论的指导下遣药组方,可使方中诸药主从有序,相辅相制,各药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密切的配合,从而使方剂成为配伍严谨的有机整体,充分体现组方原则的要求。,主从有序,相辅相制,有机整体,上述组方原则与组方结构强调并体现了辨证论治。中医学理论中亦包含了 “辨病”与“对症”治疗的思想,并体现在方剂的
9、配伍应用之中。,临床处方方法,应用成方 自拟处方,方剂的变化,1.药味的增损君药不变,方剂主要功效不变君药改变,方剂作用性质变化*,2.药量的加减改变作用强度改变作用性质* 3.剂型的变化口服给药,改变药力峻缓静脉给药,改变作用性质*,本章要点,掌握方剂的组成原则 掌握组方基本结构及其涵义 掌握方剂组成变化的常见形式,方剂的使用方法,常用剂型汤剂制备(掌握)服药方法(了解),了解常用方剂剂型的制备、作用特点、使用方法。 掌握汤、散、丸、膏、酒剂的作用特点及适应证范围。 熟悉丹剂的概念,内服丹剂无固定剂型。,煎药用具陶瓷器皿为佳 煎药用水纯净的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 煎药火候视药物性质而定 煎药方法注意特殊煎法,服药时间根据病位、病情、药物类型、疾病特点 服用方法服药剂量、次数、温度、药后反应等 药后调护观察药后反应,指导治疗与调护 服药食忌病证食忌、药物食忌,上篇重点内容,1.掌握方剂学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著作2.掌握治疗“八法”并理解其基本内涵3.掌握方剂与证候、治法、中药的关系4.掌握“七方”说与“十剂”的来源及具体涵义5.掌握方剂的组成原则、组方结构及变化形式6.掌握几种主要剂型的作用特点7.掌握汤剂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