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 教育的主体:在边缘与中心之间,内容简介本章我们将带领大家走进教育活动中的两个主体:教师与学生,共同思考主体性教育中的教师与学生这对教育学基本理论范畴。在本专题,我们将集中讨论下问题:何谓主体性教育?现代教育中教师的角色是什么?教师如何实现自我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如何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生成的?等等。学习目标 1、掌握和理解现代教育所提倡的主体性教育、学生本位、教师专业化、现代师生关系等基本观点。 2、利用现代教育理念和理论分析和阐释现实中面临的教师问题、学生问题以及师生关系问题。 3、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在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中自觉践行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学立场,个人主体性
2、教育是我们必须经历的、不可跨越的过渡环节; 类主体性教育作为种终极教育理想是需要我们努力追求的; 后现代主义教育学是我们看待教育问题的深刻的参照系,但需要们理性反思,而不能盲目效仿; 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主体性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去营造; 所有的教育者努力地追求“人性的”教育,从而使教育真正成为走向交往的教育;走向尊重的教育;走向生命的教育;走向幸福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完整的人”。,一、主体性的“去魅”与“返魅”,(一)主体与主体性 (二)主体性教育内涵 (三)主体性教育对思想对当代教育的要求 (四)主体性教育面对后现代的诘难,二、走向本位的学
3、生,(一)学生地位的时代理解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它是教育过程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1、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的本质属性包括一般属性和特殊属性。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常常使我们对学生的本质属性缺乏起码的认识。 学生是丰富、多样的人;学生具有能动性;学生具有创造性;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2、学生社会地位的确立形式 (1)学生是权利的主体;(2)学生也是义务的主体 。 3、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二)师生关系的现代构建 (1)从传统主的主体与客体对立、“我与他”的关系走向主体与主体对话、“我与你”的关系; (2)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师生
4、关系 (3)充分分享知识、智慧、情感、精神,共同建构人生意义的师生关系;,三、走向专业的教师,(一)教师专业化发展阶段论简述 1、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2、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 卡茨(Katz,1972)的四阶段论 司德菲(Steffy,1989)的五阶段论 中国学者的观点(二)教师地位和教师角色 1、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建构知识的引导者。 2、教师是学生成为完整人的促进者。 3、教师是学习者和研究者 。(三)教师专业基本特征 教师的专业结构 教育信念 知识能力 专业态度和动机 自我发展需要和意识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1、职前培养;2、入职指导;3、在职培训;4、行动研究,四、走向交
5、往的教育,(一)“教育即交往”问题的提出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重点不在你是否“在交往”,而在于你是否真正“发生了交往”。其根本的标志在于“理解”,即人对人的理解。“教育即交往”命题的提出,对于改变我们对传统教育学的束缚,对于重新理解现代师生关系有巨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教育即交往”的基本内涵 1、摈弃师生关系中对“主客体”、“主导与主体”的僵化的、教条式理解,倡导“交往主体”; 2、确立师生之间真实的、生成的、平等的交往关系的合法性; 3、在交往中完成受教育者的自我建构过程,教育者同时获得积极的、主动的发展; 4、师生双方共同追求一种“完整的社会人”的终极理想。 (三)“教育即
6、交往”表现形态 1、有效地补充了学生个体素质结构中的一块空白; 2、成为优化课堂教学的新概念; 3、打开了“德育”低效的顽固堡垒; 4、促进了学校文化建设的优化; 5、指导着新的课程改革;,五、走进生命的教育,(一)对“生命教育”的理解 1不同的学者对生命教育改出了不同的界定和理解。有学者认为,“生命教育就是指对个体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是其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宗旨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 2也有学者认为,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是“教育应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引导生命走向更
7、加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引导人的生命进入类生命”。 3也有学者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教育意识的培养, 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 (二)生命教育之原则 幸福性原则 超越性原则 生成性原则 主体际原则 人文思维原则 体验性与生活化原则 (三)怎样走向生命的教育 认识生命 敬畏生命 尊重生命 热爱生命 创造生命,六、走向尊重的教育,(一)尊重的教育的基本内涵 严峻的教育现实呼唤尊重的教育 坚实的学理依据要求我们必须实行尊重
8、的教育 尊重的教育的基本内涵 尊重教育规律 尊重学生 尊重教师 教师和学生的自我尊重 (二)尊重的教育实施活动与策略 教学过程 教育内容 教育组织形式 (三)反思尊重的教育 1、尊重是有底线的,并非无边界。按照教育家马卡连柯的说法“永远尽可能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2、尊重最根本在于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这在当前的中国教育界尤为必要,因为太多的教育事件说明,缺乏对学生人格最起码的尊重是导致各类案件的关键性原因。 3、作为一种教育理念,需要我们教育理论者与实践者共同发展与完善。,七、走向幸福的教育,(一)幸福教育的内涵 幸福的教育要使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
9、中都能体验到幸福; 幸福的教育是以社会为基础,追求个体人的自我超越和自我成就感; 幸福教育是追求师生的和谐发展和人格充盈完满状态; 幸福的教育是培养学生能更好生活的能力。 (二)幸福教育的基本原则 营造积极的、健康的教育环境作为幸福教育的现实前提。 以树立学生幸福观为实施幸福教育的认知起点。 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作为幸福教育的核心。 以学生自我获得幸福感作为幸福教育的标志。 (三)幸福教育的实现方式 引导学生反思当下,提升幸福层次; 逐步形成“幸福观”,面对现实“生活世界”; 超越知识教育,构建自己的意义和价值追求 超越课堂与教材,体验自然与人和谐共处; 超越预成论,走向对话式的师生关系; 超
10、越实体,在关系中共享幸福。,关键词与思考题,【关键词】 主体;主体性;教育主体;专业;专业化;教师专业化;学生本位;教育即交往;教育即生命;尊重的教育;幸福的教育 【思考题】 如何理解以学生为本位(以人为本)的教育? 教师专业化困境的根本性问题是什么? 怎样在教育实践中贯彻“教育即生命”与“教育即交往”的理念? 在中国教育现实中,尊重的教育是如何可能的? 怎样的教育存在可以称得上是幸福的教育? 主体性教育怎样应对所谓“后现代主义”教育学的诘难与挑战?,参考文献与资源导航,【参考文献 柳海民.教育原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陈桂生.教育原理(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1、,1998. 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 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修订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美阿伦奥恩斯坦 莱文丹尼尔 杨树兵译.教育基础(第八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陈桂生.学校教育原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黄济 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柳海民.现代教育理论进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资源导航】 1、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http:/ 2、中国教育报:http:/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所:http:/ 4、中国教育先锋网:http:/www.ep- 5、中国教育在线: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