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1 太阳病篇.ppt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098691 上传时间:2019-10-09 格式:PPT 页数:175 大小:1.7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 太阳病篇.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5页
1 太阳病篇.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5页
1 太阳病篇.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5页
1 太阳病篇.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5页
1 太阳病篇.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概 说,太阳病是外邪侵犯人体之表,出现以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为主症的疾病(也称表证),分 类,一、太阳病本证1.太阳中风证主症: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自汗出,脉浮缓。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2.太阳伤寒证主症:发热恶寒,头痛,身体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病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分 类,3.表郁轻证 主症: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如疟状等。 病机:表证日久,邪郁不解。,分 类,二、太阳病变证指太阳病失治、误治而发生性质改变的证候。占太阳篇大部分篇幅。 三、太阳病类似证指疾病早期出现一些类似太阳病表现的病症。,治 法:,太阳病本证以辛温发汗解表为治疗总则。 太阳中

2、风证: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太阳伤寒证: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表郁轻证: 轻松散外邪,小发其汗。 太阳病变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第一节 太阳病提要,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第一节 太阳病提要,一、太阳病提纲,【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词解】头项强痛:,头痛而项部拘急牵引强硬不舒之状。,【提要】,太阳病脉证提纲。,本条提出了太阳病提纲,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的 内容:,【释义】,1、太阳病的脉证特点:太阳病的基本脉证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2、太阳病的证候与病因病机:,脉 浮 头项强痛 恶 寒,外邪袭表,正邪相争,气血浮盛。,风寒袭表,太阳经

3、气运行不畅。,风寒外束,卫阳被遏。,3、太阳病热型:,恶寒与发热并见。病在太阳,正邪相争于表, 气血浮盛于外,当有发热。本条虽未言及,但应知 有发热一症。,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者,名为中风 。(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 ,淅淅恶风 ,翕翕发热 ,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 ,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一、中风表虚证,【词解】阳浮而阴弱:一指中风表虚证浮缓之脉;二指中风虚证卫强营弱之病机。翕翕发热:形容如

4、羽毛覆盖之温和发热,热势不甚。,【提要】太阳中风的证治,主 证,发热 汗出 恶风寒 头痛 鼻鸣 干呕,外邪袭表,正邪相争,气血浮盛。,卫气不固,营不内守。,风寒外束,卫气不宣,失其温煦之职。,风寒束表,太阳经气不舒。,外邪影响肺胃,肺气不利。 胃气上逆。,正邪相争,气血浮盛。,【释义】,汗出营弱,脉气不充。,脉,浮 缓,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炙草二两,解肌祛风 敛阴和营,一散一收, 调和营卫,和胃止呕 甘缓补脾,调理脾胃,助桂枝以温卫 助芍药以和营,调和诸药 伍大枣益气调中 伍桂枝辛甘化阳 伍芍药酸甘益阴,滋阴和阳,病机:风邪外袭,营卫不和。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药

5、:桂枝汤,4、中病即止,以免过剂伤正。,煎服法:,1、轻煎,一剂分三次温服。,2、药后啜粥:助药力,资汗源。,5、根据病情,适当调整药量和服药次数。,3、温覆取微汗(切忌大汗淋漓,邪不去正反伤)。,(二)桂枝汤禁例,16条:伤寒表实证禁用桂枝汤。,17条:湿热内蕴者禁用桂枝汤。,19条:内热壅盛者禁用桂枝汤。,临床应用,1.感冒、流感;,2.荨麻疹等瘙痒性皮肤病;,3.消化性溃疡、急性胃肠炎;,4.过敏性鼻炎;,5.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自汗、低热等);,6.雷诺氏病、冻疮等。,(三)太阳中风兼证,1、桂枝加葛根汤证,【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 ,反汗出恶风者,桂枝 加葛根汤主之。(14),【提

6、要】太阳中风兼经腧不利的证治。,【词解】,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急,俯仰不能自如之状。,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释义】,太阳经气为风寒阻滞,津液不能敷布,经脉失养。,卫气不固,营阴失守,肌腠疏松。,主症:,(当伴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缓等证。),【方药】桂枝加葛根汤。,病机:风寒袭表,营卫不和,太阳经气受阻。,【治法】解肌祛风,升津舒经。,桂枝汤葛根四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升阳发表,助桂枝汤解肌;升津液,濡经脉。,临床应用,1.感冒;2.颈椎病、偏颈、落枕、肩周炎;3.痢疾;4.荨麻疹、风疹、麻疹初起,疹出不畅;5.重证肌无力。,主症: 喘,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原文】喘家,作桂枝汤,加厚

7、朴杏子佳。(18),【释义】,表邪内迫,肺气上逆。,(伴发热恶寒、头痛、汗出、脉浮缓等表证。),【提要】,外感风寒引发宿疾喘息的证治,桂枝汤 厚朴二两 杏仁五十枚,【病机】素患喘疾,因感外邪而引发,肺气上逆。,【治法】解肌祛风,降气平喘。,【方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下气消痰。,宣肺降逆。,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 子汤主之。(43),【原文】,【提要】,太阳病下后气逆微喘的证治。,【释义】,太阳病 下之微喘 表未解故也,表证(当从汗解),邪气迫肺,肺气上逆。,正气未伤,表证仍在。,治法:解肌祛风,降气定喘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呼吸系统疾

8、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急性 发作(证见发热恶寒、汗出咳嗽,苔白脉缓者); 小儿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证见表虚兼有咳喘者)。本证的辨证关键:1、以风寒表虚证兼咳、喘者为宜,必见汗出恶风。2、苔见薄白,脉见浮缓,以内无热象为宜。,3、桂枝加附子汤证,【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 ,其人恶风,小便难,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提要】论太阳中风兼阳虚汗漏的证治。,遂漏不止:,指汗液渗出不止,形容汗多势急。,【词解】,汗漏不止 其人恶风 小便难四肢微急 难以屈伸,【释义】,主症:,表邪未解。 阳虚失煦。,表阳已虚,卫外不固。,汗多津亏,化源不足; 汗多伤阳,气化不利。,阳虚不能温

9、煦,津伤不能濡润。,病机:太阳病发汗太过,损伤阳气,阴亦不足,而表证仍在。,太阳病发汗,本为正治,但过汗则伤正。,【治法】,调和营卫,复阳固表。,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 附子一枚,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温经复阳,固表止汗。,【方药】,临床应用,1、寒痹:取桂枝汤温经散寒,调和营卫,附子温经散寒止痛。上肢加羌活、姜黄;下肢加独活、牛膝;腰背加续断、狗脊、桑寄生;顽痹桃仁、红花、穿山甲。2、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自汗症。,4、桂枝去芍药汤证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原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 之。(21),【提要】,太阳病误下损伤胸阳的证治。,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10、(22),脉促 胸满,【释义】,主症:,虽经误下,正气尚有抗邪之势。,胸阳不振,阳郁不伸,气机壅滞。,病机:表证误下,损伤胸阳,胸阳不振,阳郁不伸。,【治法】,解肌祛风,宣通胸阳。,(当伴发热恶寒、汗出等中风表虚证。),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方药】桂枝去芍药汤,辛甘化阳,调和营卫,助桂枝辛散表邪,通阳、解表,解表散邪,甘缓益气,桂枝去芍药汤 附子一枚,【治法】解肌祛风,温经复阳。 【方药】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解肌、通阳。,温经助阳。,脉微阳气已虚,鼓动无力。 恶寒表证未罢,加之阳虚失煦。,若,(另一说:微微恶寒),主症: 身疼痛 脉沉迟,5、桂枝新加汤证,【原文】发汗后

11、,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 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62),【提要】,论太阳病过汗损伤气营的证治。,【释义】,营血不足,筋脉失养。,营虚血少,脉道无以充盈。,(发热恶寒、头痛、汗出等表虚证仍在)。,临床应用,1.年老体弱之流感;2.老年性身疼痛;3.妇女产后或失血后身痛、产后发热;4.失血性贫血;5.气血双虚之发热。,【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 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 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二、伤寒表实证,【提要】伤寒表实证的证治。,麻黄三两,病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肺气不宣。,甘草一两

12、,走表发汗解表 入肺宣肺平喘,麻黄汤,杏仁七十个,通阳解肌,桂枝二两,利肺降气,调和诸药,【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药】,(二)麻黄汤禁例,83条: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1)表证兼阴虚内热:,84条:淋家,不可发汗。,(2)表证兼阴血不足:,85条:疮家,不可发汗。,86条:衄家,不可发汗。,87条:亡血家,不可发汗。,(3)表证兼阳虚:88条:汗家,不可发汗。,(4)表证兼胃中虚冷:89条:病人有寒(里有寒),不可发汗。,临床应用,1.感冒、支气管肺炎、支气管哮喘、上呼吸道感染等; 2.由于寒邪闭阻,营血流行不畅而致的身痛; 3.水肿:如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 4.其它:脉管炎、

13、荨麻疹、冻疮等。,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二两,病机:风寒袭表,卫闭营郁,太阳经气不利。,【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经。 【方药】葛根汤。,升津利输,解肌发表。,补益脾胃,滋汗源。,发汗解表。,敛阴和营,且防过汗伤津。,【方药】葛根汤。,桂枝汤麻黄葛根,解表发汗,升津止利,【治法】发汗解表,升津止利。,临床应用,1.呼吸系统疾病:感冒、流感、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肺炎等; 2.心血管系统疾病:冠心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 3.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结肠炎、急性胃肠炎、痢疾等; 4.骨科疾病:颈椎病、肩周炎、风湿性腰腿痛等; 5.其他:面神经麻痹;小儿麻痹

14、等。,主症:,2、葛根加半夏汤证,【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 加半夏汤主之。(33),【提要】太阳阳明合病呕逆的证治。,【释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脉浮紧等。,呕表邪内迫,胃气上逆。,太阳病: 阳明病:,葛根汤 半夏半升,病机:风寒外束,卫闭营郁,表邪内迫于胃。,【治法】发汗解表,降逆止呕。,【方药】葛根加半夏汤。,发汗解表。,降逆止呕。,【临床应用】本方加减用于继发于流感、麻 疹的胃肠型感冒,临床疗效较好。,主症: 发热恶寒 身疼痛 无汗 脉浮紧 烦躁,【释义】,风寒外束,卫闭营郁。,病机:风寒束表,内有郁热。,1.大青龙汤证治,郁热内扰。,【治法】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15、方药:大青龙汤,麻黄六两 桂枝二两 杏仁四十枚 炙甘草二两 石膏如鸡子大 生姜三两 大枣十枚,发汗解表。,清解郁热。,和中以滋汗源。,煎服法及护理:,1、先煮麻黄去上沫,一剂分三服; 2、温服取微似汗,切勿过汗伤阳; 3、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4、若一服汗出邪解,停后服。,【原文】,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39),【提要】,表寒内热兼湿的证治。,临床应用,1.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气肿合并感染、肺炎;2.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等;3.汗腺闭塞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 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

16、,少腹满,或喘者, 小青龙汤主之。(40),4、小青龙汤证,【原文】,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 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41),【提要】论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服药后的转归: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加减法: 渴:去半夏加瓜蒌根避燥生津。 微利:去麻黄加荛花汤下其水气。 噎:去麻黄加附子温阳散寒。 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淡渗利水。 喘:去麻黄加杏仁利肺降气。 (注:麻黄不可轻易去之。),临床应用,1.本方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炎、百日咳、过敏性鼻炎、胸膜炎、感冒及流行性感冒;2.肺源性心脏病;3.慢性肥厚

17、性胃炎属阳虚水停者;4.其他:肾炎、自汗症、多唾症、遗尿症、见水欲尿症等。,复习思考题:,1. 怎样理解太阳病提纲? 2.太阳中风的证候、病机、治法、方义各是什么? 3.桂枝汤的服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4.桂枝汤的禁例有哪些?为什么? 5.太阳中风有哪些兼证?分述其主证、病机、治则、方义。 6.太阳中风本有汗出,为何还用发汗之法? 7.太阳伤寒的证候、病机、治法、方义各是什么? 8.麻黄汤有哪些禁例?为什么? 9.太阳伤寒有哪些兼证?分述其主证、病机、治则、方义。,10.试述大小青龙汤证的异同。 11.为何表虚证兼项背强几几用桂枝汤加葛根治疗,而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却不用麻黄汤加葛根? 12.桂枝

18、加附子汤证是阳虚阴亏,为何治疗时只加扶阳的附子而不用养阴药? 13.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的鉴别要点是什么?简述其理。,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观其脉证 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变证治则:,通过四诊,收集病情资料。,即辨证,寻找疾病的病因、病 机、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等。,依证立法,依法选方。,坏病治则的精神实质:辨证论治。,【原文】虚烦:指心烦由无形邪热所致。心中懊憹:自觉心中烦郁无可名状之感。少气:即气少不足以息。胸中窒:指胸中窒塞憋闷之感。心中结痛:心胸部位如有物结聚而痛。【提要】论热扰胸膈的证治。,病机:发汗吐下后,余热未尽,留扰胸膈。,【治法】,清宣郁热。,【方药】,栀子豉汤。,清宣胸中郁热。

19、,清热除烦,宣透热郁,栀子十四个 香豉四合,加甘草二两益气和中。,加生姜五两降逆止呕。,加味: 若少气: 若 呕:,【临床应用】,1、肝炎、胃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官能症等属于胸膈郁热者。2、郁热胃痛: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属郁热在里,症见胃脘疼痛,口干便燥,舌红苔黄,可加入小陷胸汤。3、郁热心烦不眠:由神经官能症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症见胸中满闷,烦乱不宁,夜卧少寐,口燥咽干等症,加生地、百合、枣仁、麦冬。,4、郁热呕恶:症见身热不退,虚烦卧起不安,呕吐苦水或欲呕不得,恶心难耐,胸脘痞塞,脉数舌红,可加竹茹、陈皮之属。5、小儿肺胃蕴热:症见口疮舌红,或牙龈肿痛,便燥舌红者,本方合竹叶石膏汤

20、。,【治法】清热除烦,宽中消满。,【方药】栀子厚朴汤,栀子十四个 厚朴四两 枳实四枚,清热除烦。,行气消满。,破结消痞。,病机:伤寒下后,余热未尽,邪热内扰胸膈,气机阻滞于腹。,(本方为专其药物下行之力,去豆豉。),【方药】,栀子干姜汤。,清胸膈郁热以除烦。,温中焦之阳气而散寒。,栀子十四个干姜二两,【治法】清上温中。,【原文】,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 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 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162),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原文】,【提要】,论邪热壅肺作喘的证治。,【释义】,热蒸津泄。,热壅于肺,肺失肃降

21、。,病机:误用汗、下,致邪热内传,肺热壅盛。,【治法】清宣肺热。,指表无大热,而热郁于里。,主症: 汗出 喘 无大热,【方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清宣肺热而平喘。,调和诸药,和中缓急。,宣肺气,清肺热,降气定喘。,麻黄四两 石膏半斤 杏仁五十个 甘草二两,临床应用,1.急慢性支气管炎、急性肺炎、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麻疹合并肺炎、百日咳等;2.副鼻窦炎(鼻为肺窍);3.荨麻疹、风疹、皮肤瘙痒症、带状疱疹、神经性皮炎等;4.眼科疾病:流行性结膜炎、麦粒肿等。,清热止利,兼以解表。,【释义】,主症:,邪热内陷,下迫大肠。,正气抗邪外出(“表未解也”)。,里热壅盛,上蒸

22、于肺。,热迫津泄。,病机:表邪入里化热,下迫大肠,表邪未解。,【治法】,下利 脉促 喘 汗出,【临床应用】,1、急性肠炎:症见发热口渴,泻下臭秽,肛门灼热,尿短而赤,苔黄腻,脉滑数等,可酌加马齿苋、黄芩、芍药等清热利湿之品。2、菌痢 下痢、便脓血、里急后重,身热腹痛,苔黄脉数,酌加白头翁、秦艽、黄柏、黄芩、芍药等清热解毒止利之品。3、小儿腹泻 便稀日行数次,口干苔黄,溲赤,指纹紫,可酌加茯苓、白术、苡薏仁等健脾利湿之品。,【临床应用】,4、慢性结肠炎属于湿热下注者 可酌加金银花、茯苓、白芍、薏苡仁、秦皮、车前子等清热利湿之品。本方是治身热下利之主方,虽为表里双解之剂,但以清热止利为主,故用于热

23、痢、热性腹泻等,不论有无表证,皆可应用。若兼腹痛者,酌加白芍、木香缓急止痛。若兼呕吐,可酌加半夏、陈皮、竹茹以降逆止呕。,三、虚寒证,1、心阳虚证,(1)桂枝甘草汤证,【原文】,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 ,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64),叉手自冒心:双手交叉覆盖心胸部位。,【词解】,【提要】,论发汗过多,损伤心阳而致心悸的证治。,【释义】,主症:,心阳虚,心无所主, 欲得按护。,望诊:叉手自冒心 问诊:心下悸,欲得按,病机:心阳不足,空虚无主。,病因:发汗过多,损伤心阳,(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原文】,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 牡蛎汤主之。(118),【提要】,论

24、心阳虚烦躁的证治。,【原文】,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112),【提要】,论心阳虚惊狂的证治。,(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主症:,心阳虚损,下焦水寒 之气上乘。,(尚可见心悸、胸闷气促、恐怖欲死等症。),病机:烧针取汗,损伤心阳,下焦水寒之气上逆(阳虚阴乘)。,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治法】温补心阳,平冲降逆。,【释义】,辛甘化阳,增强桂枝温阳之功,缓冲气之急,并制桂枝辛散之性。,温补心阳,【方药】桂枝加桂汤,桂枝五两 炙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芍药三两,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甘缓益气,临床应用,本方可用于心脏病

25、、头痛、眩晕、神经官能症、 更年期综合征、美尼尔氏综合征、胃炎、慢性结肠 炎等疾病具有心胸不适,有气上冲感的治疗。,病机:发汗后,虚其心阳,下焦水寒之气欲动。,临床应用,1.心脏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癔病; 2.慢性胃炎、胃酸过多、肠狭窄等;3.假性痫症、眩晕、腹痛等。,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脾虚失运,水停心下 。饮阻气机,水气上逆。水饮中阻,清阳不升。沉主里,紧主寒。,病机:伤寒误用吐下,损伤脾阳,以致脾虚水停。,【治法】温阳健脾,利水降冲。,【释义】,主症:,临床应用,1.呼吸系统疾病: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胸膜炎等; 2.循环系统疾病:肺心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 3.泌尿

26、系统疾病:肾病综合征、急性肾小球肾炎、 尿路感染、肾积水; 4.消化系统疾病: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等; 5.其他:各类眩晕证、心包积液、胸腔积液、输卵管积液、特发性水肿等。,(2)小建中汤证【原文】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02),【提要】论脾虚悸而烦的证治。,【释义】 主证: 心中 病机:心脾不足,气血双亏,复被邪扰。,悸气血不足,心失所养。 烦邪扰神明,且阴血不足。,【治法】温中健脾,调补气血。,【方药】小建中汤桂枝三两辛温助阳饴糖一升甘温补中芍药六两酸敛益阴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和中缓急,辛甘化阳,以补脾胃之阳。,酸甘化阴,以补脾胃之阴。,温中益气,合桂枝辛

27、甘化阳,温运中阳。 合芍药酸甘化阴,益气和脾。,临床应用,1.消化系统疾病: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胃炎、胃下垂、慢性乙型肝炎等 ;2.血液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3.妇科杂病:痛经、崩漏、产后恶露不下、产后 癫狂等;4.儿童夜尿、尿频、虚寒性腹痛等;5.其他:自汗、盗汗、虚劳遗精、神经衰弱。,()干姜附子汤证【原文】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燥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61),【提要】论肾阳虚烦燥的证治。,4、肾阳虚证,【释义】主症昼日烦燥不得眠虚阳得太阳之助与邪相争。夜而安静夜间阴气盛,虚阳无力与阴邪相争。不呕不渴无表证病

28、不在三阳。脉沉微里阳衰微,鼓动无力。身无大热有虚阳浮越之微热。病机:下后复汗,阳气暴虚。,【治法】急救回阳。,【方药】干姜附子汤干姜一两附子一枚服法:顿服使药力集中,收效迅速。,大辛大热,急救回阳。,【原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177),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 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 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 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178),【提要】论心阴阳两虚的证治。辨结代脉的形态与预后。,炙甘草汤证,六、阴阳两虚证,【原文】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 ,烦躁不得眠, 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

29、浮,小 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七、蓄水证,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2),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 ,渴欲饮水, 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 ,五苓散主之。(74),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 必苦里急也。(127),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提要】蓄水证的证治。,【词解】 消 渴:此处指口渴而饮水不止的一种症状,非消渴病。 水 逆:指因蓄水而致的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即吐的证候。为蓄水重证的一种表现。 苦里急:即里急之痛苦,指小腹部有胀满急的不适感。,【临床应用】,1. 泌尿生殖系统:急性肾炎、肾盂

30、肾炎、尿潴留、输尿管结石、睾丸鞘膜积液、卵巢囊肿等2.呼吸系统:百日咳、哮喘、结核性胸膜炎等;3.消化系统:慢性胃炎、腹泻、肝硬化腹水等;4.其他:脑积水、神经性尿频、美尼尔氏综合征、垂体性尿崩证等。,八、蓄血证,1、桃核承气汤证,【原文】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 ,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06),【词解】 热结膀胱:少腹急结,此处膀胱代表下焦,非指膀胱一腑。 热结膀胱,为邪热与瘀血蓄于下焦。,:,:指小腹部拘急疼痛。,活血去瘀,通下瘀热。,荡实除热,祛瘀生新。,进食前服药,使药力下行迅捷。,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其人

31、发狂少腹硬满小便自利,病机:瘀热互结,证势较重。,指发热恶寒、头痛等症(脉当浮)。,瘀热上扰心神。,瘀血结于下焦,气血阻滞(含有疼痛)。,邪结血分,未影响膀胱气化。,瘀血阻滞于里,脉沉滞不起。,【释义】,主症:,【释义】 主症: 脉沉结 少腹硬 其人如狂 小便自利 身 黄,血证谛也。,气血凝滞,脉道不利。,瘀血阻滞下焦。,瘀热上扰神明。,邪结血分,未影响气化。,瘀血停滞,荣气不布。,【治法】破血逐瘀抵当汤主之。,【提要】补述蓄血脉症及辨证要点。,【原文】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 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125),3、抵当丸证,【词解】,不可用其他

32、的药;,连药渣一并服之。,不可余药,【原文】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 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126),【释义】主症:伤寒有热少腹满小便自利,太阳表证未解。,邪结下焦。,病在血分。“为有血也”。,【提要】论蓄血证的缓治法。,九、结胸证,大陷胸汤证大结胸热实结胸 大陷胸丸证结胸证 小结胸小陷胸汤证寒实结胸三物白散证,1.大陷胸丸证,【原文】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 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 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131),【词解】柔痉:痉病的主要表现为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其有汗者名柔痉,无

33、汗者名刚痉。,【提要】辨结胸与痞证的成因,以及热实结胸偏 于上的证治。,【治法】泻热逐水,峻药缓攻。,大黄半斤 芒硝半升 甘遂一钱匕 杏仁半升 葶苈半升 白蜜二合,泻热荡实,泻热软坚破结,峻逐水饮,宣肺利气,泻肺行水,甘缓和中,【方药】大陷胸丸,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 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 ,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 近者,大陷胸汤主之。(137),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132),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133),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 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 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136),【提要】论大

34、结胸的证治。,【词解】客气:外来之邪气。阳气:指表邪、热邪。日晡所:即下午三至五时左右。潮热:发热如潮水之涨落,定时而发。,水热互结,气机 阻滞不通。,邪实于里,郁热上蒸,邪结热扰,气机阻滞。,主症: 心下硬满疼痛, 按之石硬 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 脉沉而紧 头微汗出 短气躁烦,心中懊憹,病机: 表邪入里化热,与水饮互结成实。,【治法】泻水逐水破结。,泻热荡实。,软坚散结。,峻逐水饮。,【方药】大陷胸汤大黄六两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3.小陷胸汤证【原文】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 滑者,小陷胸汤主之。(138),【提要】辨小结胸的证治。,【释义】 主症: 正在心下 按之则痛 脉

35、 浮 滑,邪结范围小。,疼痛程度轻。,浮主热,滑主痰。,病机:痰热互结于心下。,【治法】清热涤痰开结,【方药】小陷胸汤黄连一两半夏半升瓜蒌实大者一枚,苦寒泄热。,化痰散结。,清热涤痰而开结。,【释义】 主症: 心下痞,按之濡 其脉关上浮,无形邪热壅滞于心下。,中焦有热(关主中焦,浮主热),【提要】论热痞的证治。,病机:无形邪热壅滞于中焦。,【临床应用】,本方多用于治疗各种血证、高血压病、神经 性头痛、口腔溃疡、糖尿病、急慢性胃炎、结 肠炎、急慢性结膜炎等。,泻热消痞,扶阳固表,【方药】附子泻心汤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治法】泻热消痞,扶阳固表。,服用法:三黄以麻沸汤渍之,取

36、其味薄以泻热,附子单煎,取其味厚以扶阳。,【临床应用】,凡前面所述大黄黄连泻心汤后【临床应用】 中所列病证而属阳热内郁,表阳不足者,皆可 用本方治疗。,3、半夏泻心汤证,【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 ,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提要】论柴胡证误下后的三种不同转归。,【词解】 蒸蒸而振:蒸蒸,形容热势由里向外蒸腾。振,指周身振颤。蒸蒸而振,是形容内由里向外蒸腾,身体振颤,即战汗的前趋表 现。,2、半夏泻心汤证治,主

37、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 呕逆 下利 肠鸣,寒热错杂,气滞于中。,气机升降失常,胃气上逆,寒滞于下。,病机:寒热错杂于中,气机失降失职。,传导失司,【临床应用】,1、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等多种消化系统疾病;2、妊娠恶阻;3、其他:复发性口疮、美尼尔氏综合证等其它疾病。,4、生姜泻心汤证,【原文】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 ,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157),【提要】论胃虚食滞水停痞的证治。,【词解】干噫食臭:腹中雷鸣:,指嗳气中带有食物的酸腐气味。 即肠鸣音亢进。,气机痞塞,兼食滞水停。,病机:

38、寒热错杂于中,兼食滞水停。,【治法】 和中降逆,散水消痞。,水饮内停,水气相击。,运化失职,水气下趋。,【释义】,主症: 心下痞硬 干噫食臭 胁下有水气 腹中雷鸣 下利,水食不化,中虚气逆。,生姜四两 半夏泻心汤,散水止呕,( 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四两,减干姜二两,重在和胃降逆,宣散水气。),【方药】生姜泻心汤,和中降逆消痞,【临床应用】本方可用于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范围,但以其证兼有食滞水停为辨证指征。,病机:胃气重虚,气机痞塞。,【方药】甘草泻心汤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用量(四两), 意在补虚健脾,余义相同。(原书本方无人参,是属遗漏。),【治法】和胃补中,消痞止利。,【临床应用】本

39、方与半夏泻心汤药物组成相同,故可用于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范围,然更适用于脾胃虚弱较重者。另据报道,本方可用于治疗白塞氏病,疗效显著。,【提要】论痰气痞的证治。,6、旋覆代赭汤证,【原文】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161),【释义】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表证中解,而中气损伤。主证: 心下痞硬中虚不运,痰气交阻,升降失常。 噫气不除痰阻气滞,胃失和降。 病机:胃虚痰阻,虚气上逆。,【治法】和胃降逆,化痰下气。,【方药】旋覆花三两下气消痰代赭石一两重镇降逆生 姜五两半 夏半升人 参二两甘 草三两大枣十二枚,和胃化痰降逆,益气补中,【临床应用】,1、消化系统疾

40、病:膈肌痉挛、胃十二指肠溃疡、幽门不全梗阻、胆道感染、慢性肝炎等。2、梅核气:合半夏厚朴汤。3、眩晕呕吐等。,病机:上热下寒,脾胃失和。 【治法】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方药】黄连汤黄连三两清在上之热干姜三两温在下之寒桂枝三两宣通上下之阳气半夏半升降逆和胃人参二两炙甘草三两 益气和中大枣十二枚,【临床应用】,本方可用于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胆道感染、复发性口疮等属于上热下寒或寒热错杂者。,复习思考题: 1、栀子豉汤证之“虚烦”是实证还是虚证?你是怎样理解的? 2、麻杏甘石汤的主证、病机、治法、方义各是什么? 3、炙甘草汤主治何证?其病机、治法、方义各是什么? 4、小建中汤主治何证?其病机、治法、方义各是什么? 5、心阳虚有哪些不同的证候?它们的主证、病机、治 法、方药各是什么? 6、苓桂术甘汤、苓桂甘枣汤在证治上有何异同? 7、干姜附子汤与茯苓四逆汤均治烦躁,其病机有何不同?,8、蓄水证的证候、病机、治法、方义各是什么?9、蓄血三方如何区别使用? 10、大结胸证的主证、病机、治法、方义各是什么? 11、小结胸证的主证、病机、治法、方义各是什么? 12、如何鉴别五泻心汤证? 13、旋覆代赭汤主治何证?其主证、病机、治法、方义各是什么? 14、黄连汤主治何证?其主证、病机、治法、方义各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