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2008.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096697 上传时间:2019-10-09 格式:DOC 页数:101 大小:2.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2008.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2008.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2008.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2008.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2008.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国家林业局2008 年 12 月目 录第一章 总则 .1第二章 调查分类 .3第三章 调查区划 .9第四章 一般调查 .14第五章 重点调查 .18第六章 统计与制图 .29第七章 质量管理 .33第八章 调查材料汇总 .36第九章 附则 .37附录 1 名词解释 38附录 2 湿地区名录 43附录 3 湿地调查记录 表范 本 56附录 4 湿地调查统计表范本 67附录 5 全国一、二、三级流域及其代码 74附录 6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2002)79附录 7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 82附录 8 中国湿地植被分类及其分布 8

2、5附录 9 湿地植物调查有关指标的分类标准 93附录 10 湿地编 码规定 951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适用范围本规程明确了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的目的、任务和工作思路,规定了湿地调查分类、调查方法、调查区划、一般调查、重点调查、统计与制图、质量管理和调查材料汇总等技术性、原则性要求。本规程适用于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不含台、港、澳,下同)。第二条 调查目的和任务查清我国湿地资源及其环境的现状,了解湿地资源的动态消长规律,建立全国湿地资源数据库和管理信息平台,并逐步实现对全国湿地资源进行全面、客观地分析评价,为湿地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统一完整、及时准确的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为加强湿地资源保

3、护与湿地资源管理、履行湿地公约及其他有关国际公约或协定以及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服务。第三条 调查范围覆盖符合湿地定义的我国领土范围内的各类湿地资源,包括面积为 8 公顷(含 8 公顷)以上的近海与海岸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以及宽度10m 以上,长度 5km 以上的河流湿地。第四条 调查分类根据湿地的重要性、调查内容的不同,分为一般调查和重点调查。一般调查是指对所有符合调查范围要求的湿地斑块进行面积、湿地型、分布、植被类型、主要优势植物和保护管理状况等内容的调查。重点调查是指对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湿地进行的详细调查:1. 已列入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的国家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2. 已列入湿地

4、公约的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3. 已建立的各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中的湿地;4. 已建立的湿地公园中的湿地;25. 除以上条件之外,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湿地:1)省区特有类型的湿地;2)分布有特有的濒危保护物种的湿地;3)面积10000 公顷的近海与海岸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水库;4)红树林;5)其他具有特殊保护意义的湿地。第五条 调查内容一、一般调查对所有符合调查范围的湿地调查湿地型、面积、分布(行政区、中心点坐标)、平均海拔、所属流域、水源补给状况、植被类型及面积、主要优势植物种、土地所有权、保护管理状况;河流湿地的流域级别。二、重点调查除一般调查所列内容外,还应调查:1. 自然环

5、境要素:包括位置(坐标范围)、平均海拔、地形、气候、土壤;2. 湿地水环境要素:包括水文要素、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3. 湿地野生动物:重点调查湿地内重要陆生和水生湿地脊椎动物的种类、分布及生境状况,包括水鸟、兽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鱼类;以及该重点调查湿地内占优势或数量很大的某些无脊椎动物,如贝类、虾类、蟹类等;4. 湿地植物群落和植被;5. 湿地保护与管理、湿地利用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和受威胁状况。第六条 调查时间和季节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以及人工湿地的遥感影像解译应选取近两年丰水期的影像资料。如果丰水期的遥感影像的效果影响到判读解译的精度,可以选择最为靠近丰水期的遥感影像资料。近海与海

6、岸湿地的调查应选取低潮时的遥感影像资料。湿地的外业调查应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分别选取适合的时间和季节进行。3第二章 调查分类第七条 湿地分类根据湿地分类标准,湿地划分为 5 类 34 型,各湿地类、型及其划分标准如下:表 1 湿地类、型及划分标准代码 湿地类 代码 湿地型 划分技术标准1 浅海水域浅海湿地中,湿地底部基质为无机部分组成,植被盖度0.7%;以氯化物和硫酸盐为主的盐土,含盐量应分别大于 1.0%、1.2%。6 季节性咸水沼泽 受微咸水或咸水影响,只在部分季节维持浸湿或潮湿状况的沼泽。7 沼泽化草甸为典型草甸向沼泽植被的过渡类型,是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土壤过分潮湿、通透性不良等环境

7、条件下发育起来的,包括分布在平原地区的沼泽化草甸以及高山和高原地区具有高寒性质的沼泽化草甸。8 地热湿地 由地热矿泉水补给为主的沼泽。 沼泽湿地9 淡水泉/绿洲湿地 由露头地下泉水补给为主的沼泽。1 库塘 为蓄水、发电、农业灌溉、城市景观、农村生活为主要目的而建造的,面积不小于 8 公顷的蓄水区。2 运河、输水河 为输水或水运而建造的人工河流湿地,包括灌溉为主要目的的沟、渠。3 水产养殖场 以水产养殖为主要目的而修建的人工湿地。4 稻田/冬水田 能种植一季、两季、三季的水稻田或者是冬季蓄水或浸湿的农田。 人工湿地5 盐田 为获取盐业资源而修建的晒盐场所或盐池,包括盐池、盐水泉。第八条 流域分类

8、全国划分为 11 个一级流域、81 个二级流域、211 个三级流域。为了便于对近海与海岸湿地的分类管理及编码,在水利部颁布的流域标准上对一级流域、二级流域和三级流域各追加了一个其它类别。第九条 海洋潮汐分类海洋潮汐类型分为 3 种:半日潮、全日潮和混合潮。第十条 地貌分类1. 内陆地区 高山:海拔大于 3500 米,相对高程大于 1000 米的山地; 中山:海拔为 10003500 米的山地;5 低山:海拔为 5001000 米的山地,相对高程大于 200 米; 丘陵:海拔 500 米以下,相对高程小于 200 米; 高原:海拔高度大于 3000 米,相对高程较小的大面积隆起地区; 冲积平原:

9、是由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平原地貌。 湖积平原:由湖泊沉积物淤积而形成的平原。 三角洲平原:河流流入海洋或湖泊时,因流速减低,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逐渐发发育而成。 火山口:是指火山喷出物在喷出口周围堆积,在地面上形成的环形坑。2. 潮间带与河口区 基岩海岸: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海岸。 砂砾质海岸:由砾石(粒径2mm)或沙(粒径 0.22mm)所组成的海岸。 淤泥质海岸:由淤泥或杂以粉沙的淤泥(主要是指粒径为0.010.05mm 的泥沙)组成,多分布在输入细颗粒泥沙的大河入海口沿岸。 珊瑚礁海岸:由造礁珊瑚、有孔虫、石灰藻等生物残骸构成的海岸。 河口:河流的终段,是河流和受水体的结合地段。受水体可能是海

10、洋、湖泊、水库和河流等,因而河口可分为入海河口、入湖河口、入库河口和支流河口等。第十一条 土壤分类中国土壤分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GB/T172962000),共划分为 60 个土类。10 砖红壤 20 赤红壤 30 红壤 40 黄壤50 黄棕壤 60 黄褐土 70 棕壤 80 暗棕壤90 白浆土 100 棕色针叶林土 110 灰化土 120 漂灰土130 燥红土 140 褐土 150 灰褐土 160 黑土170 灰色森林土 180 黑钙土 190 栗钙土 200 黑垆土210 棕钙土 220 灰钙土 230 灰漠土 240 灰棕漠土250 棕漠土 260 黄绵土 2

11、70 红粘土 280 新积土290 龟裂土 300 风沙土 310 石灰(岩) 土 320 火山灰土330 紫色土 340 磷质石灰土 350 粗骨土 360 石质土370 草甸土 380 潮土 390 砂姜黑土 400 林灌草甸土6410 山地草甸土 420 沼泽土 430 泥炭土 440 盐土450 滨海盐土 460 酸性硫酸盐土 470 漠境盐土 480 寒原盐土490 碱土 500 水稻土 510 灌淤土 520 灌漠土530 草毡土 540 黑毡土 550 寒钙土 560 冷钙土570 棕冷钙土 580 寒漠土 590 冷漠土 600 寒冻土第十二条 泥炭厚度分类沼泽湿地的泥炭(有机

12、质含量30,或机质含量300g/kg )厚度划分为 3类:薄层:200cm。第十三条 地表水质量分类地表水质量划分为 5 类,划分标准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第十四条 地下水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划分为 5 类,划分标准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第十五条 其它分类一、水文要素分类1. 水源补给状况划分为地表径流补给(河流补给、冰雪融水、坡面径流)、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泉水、地下水)、人工补给、综合补给,共 5 类。2. 流出状况划分为永久性、季节性、间歇性、偶尔、没有,共 5 类。3. 积水状况永久性积水:地表被天然水永久覆盖(除特别干旱年份

13、);季节性积水:地表被半永久性覆盖,当表面缺水时,地下水位处在地表或附近;间歇性积水:地表被暂时性覆盖,地表水在一年中出现时间较短,但地下水位低于土壤表面;季节性水涝:地表长期被水饱和,但地表水很少出现。7二、水质要素分级1. pH 分级极强酸:1.002.99 强酸性:3.003.99 酸性:4.004.99微酸性:5.006.49 中性:6.507.49 弱碱性:7.508.49碱性:8.509.90 强碱性:10.0011.49 极强碱:11.502. 矿化度分级(单位:g/L)淡水:1.00 微咸水:1.002.99 咸水:3.0010.0 盐水:10.03. 透明度分级标准(单位:m

14、)不透明:0.05 很浑浊:0.050.24 浑浊:0.252.49 清:2.5025.0 很清25.04. 营养状况分级水体的营养状况分级评价项目为总磷、总氮、透明度 3 项,控制标准可参照表 2 给出的浓度值;营养状况分级按贫营养、中营养和富营养三级评价。表 2 地表水富营养化控制标准营养程度 评分值 总磷(mg/m 3) 总氮(mg/m 3) 透明度(m)贫营养 1020 1.04.0 2050 10.05.0中营养3040501025501003005003.01.51.0富营养6070809010010020060090013001000200060009000160000.500.

15、400.300.200.12注:评价方法用评分法,具体做法为:查表将单参数浓度值转为评分,监测值处于表列值两者中间者可采用相邻点内插,或就高不就低处理;几个参评项目评分值求取均值;用求得的均值再查表得营养状况等级。三、湿地的利用方式分类1. 种植业:水稻田、其它灌溉、园艺和非灌溉农用地;2. 养殖业:养殖鱼、虾、蟹、贝类等;83. 牧业:放牧牛(羊、马等)的牧场或作为集约畜牧业的草料基地;4. 林业: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5. 工矿业:泥炭、原油开采、薪炭、采沙等;6. 旅游和休闲:包括各种被动和主动的娱乐、捕猎等;7. 水源地: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地下水回灌等

16、;8. 其它利用方式:未包括在以上利用方式范围内的其它利用方式。四、保护状况分类1. 自然保护区: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地方自然保护区;2. 自然保护小区;3. 湿地公园:包括国家湿地公园和地方湿地公园;4湿地多用途管理区。五、受威胁状况分类1. 湿地受威胁因子 (1)基建和城市建设 (2)围垦 (3)泥沙淤积 (4)污染(5)过度捕捞和采集 (6)非法狩猎 (7)水 利 工 程 和 引 排 水 的 负 面 影 响 (8)盐碱化 (9)外来物种入侵 (10)过牧 (11)森林过度采伐 (12)沙化 (13)其他2. 受威胁状况等级(1)安全:基本未受干扰,保持原有生境状况(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7、省级自然保护区、人烟稀少的地方)。(2)轻度:受到轻度干扰,生境类型没有明显改变,停止干扰后生境状况可较快恢复。(3)重度:受到某一威胁因子的影响较严重或同时受到多个因子的威胁,干扰严重,原有生境类型基本消失,难以逆转。9第三章 调查区划第十六条 调查区划系统湿地调查区划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湿地区湿地斑块进行组织。第十七条 湿地区划分湿地区是指由多块湿地斑块组成的、具有一定的水文联系和生态功能的湿地复合体。在划分湿地区时,应考虑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地貌单元的独立性,符合下述条件的湿地应单独划为一个湿地区,其它零星湿地可以县域为单位区划,按县级行政区域名称命名。1. 国际重要湿地;2. 国

18、家重要湿地;3. 各省根据湿地保护管理需要划分并列入本省调查实施细则的湿地。结合第一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成果以及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公布的国家重要湿地名录,将全国一些重要湿地区的名录及其代码收录在附录 2 中。第十八条 湿地斑块划分湿地斑块是湿地资源调查、统计的最小基本单位。下列区划因子之一有差异时,应单独划分湿地斑块:1. 三级流域不同;2. 湿地型不同;3. 县级行政区域不同;4. 土地所有权不同;5. 保护状况不同;6. 湿地受威胁等级不同;7. 湿地主导利用方式不同。单个湿地小于 8 公顷,但各湿地之间相距小于 160 米,且湿地型相同的,区划为同一湿地斑块,但仅统计湿地的面积。10第十

19、九条 湿地斑块的边界界定1. 近海与海岸湿地滩涂部分为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浅海水域为低潮时水深不超过 6 米的海域,以及位于湿地内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超过 6 米的海洋水体,特别是具有水禽生境意义的岛屿或水体。近海与海岸湿地型及其界定标准按表 3 进行。表 3 近海与海岸湿地型及其现地界定标准代码 湿地型 现地界定标准1 浅海水域以海洋部门最新海潮资料的低潮线(含低潮线)与 6 米水深线进行划定和计算。其中 6 米水深线以潮位图 5 米水深线与 10 米水深线经内插法得出。2 潮下水生层 潮位界定同浅海水域类型,但水下植被盖度30%。3 珊瑚礁 根据海洋主管部门资料确定分布区域

20、和面积。4 岩石海岸 低潮线(不含)以上与高潮线以下(含高潮线)之间的基质为岩石的海岸区。5 沙石海滩 低潮线(不含)以上与高潮线以下(含高潮线)之间的基质为砂质或沙石的,植被盖度0.7%;以氯化物和硫酸盐为主的盐土,含盐量应分别大于 1.0%、1.2%。6 季节性咸水沼泽 受微咸水或咸水影响,只在部分季节维持浸湿或潮湿状况的沼泽。7 沼泽化草甸为典型草甸向沼泽植被的过渡类型,是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土壤过分潮湿、通透性不良等环境条件下发育起来的,包括分布在平原地区的沼泽化草甸以及高山和高原地区具有高寒性质的沼泽化草甸。8 地热湿地 由地热矿泉水补给为主的沼泽。9 淡水泉/绿洲湿地 由露头地下

21、泉水补给为主的沼泽。135. 人工湿地人工湿地包括面积不小于 8 公顷的库塘、运河、输水河、水产养殖场、稻田/冬水田和盐田等。人工湿地型及其界定标准按表 7 进行。表 7 人工湿地型及其现地界定标准代码 湿地型 现地界定标准1 库塘 包括为蓄水、发电、农业灌溉、城市景观、农村生活而导致的积水区,包括水库、农用池塘、城市公园景观水面等。2 运河、输水河 为输水或水运而建造的人工河流湿地,包括以灌溉为主要目的的沟、渠。3 水产养殖场包括淡水养殖的鱼池、虾池和沿岸高位养殖场所。淡水养殖场一般有规则分布在自然湖区和河流湿地周边,区划时与农用库塘相区别。沿岸高位养殖场区划时与近海与海岸湿地相区别。4 稻

22、田/冬水田 能种植一季、两季、三季的水稻田或是冬季蓄水或浸湿的农田。5 盐田 为获取盐业资源而修建的晒盐场所或盐池,包括盐池、盐水泉。区划时与近海与海岸湿地相区别。第二十条 湿地编码为适应湿地管理标准化、信息化以及湿地调查工作的需要,每一个湿地斑块应具有一个唯一的标识码,即湿地编码。湿地编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湿地区编码固定位是 7 位。其编制原则为:1. 编码第一、二位为省代码。2. 编码第三位为湿地类,为数字 15。2. 编码第四位为扩充码,暂时为 0。3. 编码第五、六、七位为湿地区顺序码。湿地编码第二部分为湿地斑块编码,由调查数据汇总后,自动生成。14第四章 一般调查第二十一条 调查

23、方法采用以遥感(RS)为主、地理信息系统( 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为辅的“3S”技术。即通过遥感解译获取湿地型、面积、分布(行政区、中心点坐标)、平均海拔、植被类型及其面积、所属三级流域等信息。通过野外调查、现地访问和收集最新资料获取水源补给状况、主要优势植物种、土地所有权、保护管理状况等数据。在多云多雾的山区,如无法获取清晰的遥感影像数据,则应通过实地调查来完成。一、遥感判读准备工作1. 获取调查区相关图件和资料图件:包括调查区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图、湿地、流域等专题图;资料:包括调查区有关的文字资料和统计数据等。2. 遥感数据源的选择遥感数据的获取应在保证调查精度的基础上

24、,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特定的数据源。一般应保证分辨率在 20m 以上,云量小于 5,最好选择与调查时相最接近的遥感影像,其时间相差一般不应超过 2 年。3. 遥感数据源处理对遥感数据要以湿地资源为主体进行图像增强处理,并根据 1:5 万地形图进行几何精校正。经过处理的遥感影像数据,按标准生成数字图像或影像图。4. 解译人员的培训为了保证遥感数据解译的准确性,要对参加解译的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熟悉技术标准,掌握 GIS 与遥感技术的基础理论及相关软件的使用。解译人员除进行遥感判读知识培训外,还应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野外实践培训等。5. 建立分类系统及代码。具体参见湿地分类技术标准与湿 地编码规定。15

25、二、建立解译标志1. 选设 35 条调查线,调查线选设原则为:(1)在遥感假彩色上色彩齐全(2)对工作区有充分代表性(3)实况资料好(4)类型齐全(5)交通方便2. 线路调查通过对遥感假彩色像片识别,利用 GPS 等定位工具,建立起直观影像特征和地面实况的对应关系。3. 室内分析依据野外调查确定的影像和地物间的对应关系,借助有关辅助信息(湿地图、水系图、湿地分布图及有关物候等资料),建立遥感假彩色影像上反映的色调、形状、图形、纹理、相关分布、地域分布等特征与相应判读类型之间的相关关系。4. 制定统一的解译标准,填写判读解译标志表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对判读类型的定义、现地景观形成统一认识,并对

26、各类型在遥感信息影像上的反映特征的描述形成统一标准,形成解译标志,填写判读解译标志表。不同遥感影像资料或遥感影像资料时相差异大的,应分别建立遥感解译标志。5. 判读工作的正判率考核选取 3050 个判读点,要求判读人员对湿地型进行识别,只有湿地型正判率超过 90%时才可上岗。不足 90%进行错判分析和纠正,并第二次考核,直至正判率超过 90%。并填写判读考核登记表和修订判读解译标志表。三、判读解译1. 人机交互判读判读工作人员在正确理解分类定义的情况下,参考有关文字、地面调查资料等,在 GIS 软件支持下,将相关地理图层叠加显示,全面分析遥感影像数据的色调、纹理、地形特征等,将判读类型与其所建

27、立的解译标志有机结合起来,准确16区分判读类型。以面状图斑和线状地物分层解译。建立判读卡片并填写遥感信息判读登记表。2. 图斑判读要求以图斑为基本单位进行判读时,采用遥感影像图进行勾绘判读或在计算机屏幕上直接进行勾绘判读为主,GPS 野外定位点为辅。每个判读样地或图斑要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编号,作为该判读单位的唯一识别标志。并按判读单位逐一填写判读因子,生成属性数据库。3. 河流的判读判读范围为宽度在 10m 以上、长度在 5km 以上的全国小型河流。如果遥感影像达不到解译要求,可以采用典型调查的方式进行,即借助地形图和 GPS 野外定点调查现地调绘。4. 双轨制作业以样地为单位进行判读时,要求两

28、名判读人员对同幅地形图内的遥感判读样地分别进行判读登记。判读类型一致率在90以上时,可对不同点进行协商修改,达不到时重判。以图斑为单位进行判读时,要求一人按图斑区划因子进行图斑区划并进行判读,另一人对前一人的区划结果进行检查,发现区划错误时经过协商进行修改;区划确定后第二人进行“背靠背”判读,判读类型一致率在90以上时,可对不同图班进行协商修改,达不到时重判。5. 质量检查质量检查是对遥感影像的处理、解译标志的建立、判读的准备与培训、判读及外业验证等各项工序和成果进行检查。组织对当地熟悉和有判读实践经验的专家对解译结果进行检查验收,对不合理及错误的解译及时纠正。四、湿地型的判读精度要求沼泽湿地

29、 85%以上其它湿地 90%以上五、数据统计1. 面积求算遥感影像解译完成后,在 GIS 软件中,将面状湿地解译图、线状湿地解译图、17分布图和境界图进行叠加分析,求算各图斑的面积,面积单位为公顷,输出的数据保持小数点后一位。解译出的主要单线河流的面积统计,可根据野外调查给出平均宽度而求得。2. 统计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县(市、区)统计各湿地类、湿地型及其面积和其他相关数据,也可按二级流域统计各湿地型的面积。第二十二条 一般调查内容1. 湿地斑块名称:根据现有的湿地斑块名称或地形图上就近的自然地物、居民点等进行命名。2. 湿地斑块序号:按照湿地斑块在湿地区中的顺序进行填写。3. 所属湿地

30、区名称:根据已有的湿地区名称填写。4. 湿地区编码:根据湿地编码的相关规定进行填写。5. 湿地型:按照湿地分类的要求,分 34 型进行填写。6. 湿地面积(公顷):直接填写遥感影像解译的湿地斑块的面积数据。7. 湿地分布:分行政区和中心点地理坐标填写。8. 平均海拔(米):填写湿地斑块的平均海拔。9. 所属流域:按照全国一、二、三级流域的分类,填写到三级流域。10 河流湿地:需填写河流级别。11. 植被类型及面积(公顷):以遥感解译为主,配合野外现地调查验证。12. 水源补给状况:按照地表径流补给、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人工补给、综合补给 5 个类型填写。13. 近海与海岸湿地:需填写潮汐

31、类型、盐度()和水温()。14. 土地所有权:分国有和集体所有。15. 主要优势植物种:填写野外调查到的主要优势植物种。16. 湿地斑块区划因子:根据湿地斑块区划原则填写划分湿地斑块的因子。17. 保护管理状况:包括已采取的保护管理措施,是否建立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湿地公园。18第五章 重点调查第二十三条 调查方法重点调查的湿地斑块调查采用以遥感(RS)为主、地理信息系统( 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为辅的“3S” 技术。即通过遥感解译获取湿地型、面积、分布(行政区、中心点坐标)、平均海拔、所属三级流域等信息。通过野外调查、现地访问和收集最新资料获取水源补给状况、土地所有权等数据。

32、在多云多雾的山区,如无法获取清晰的遥感影像数据,则应通过实地调查来完成。自然环境要素、水环境要素、湿地野生动物、湿地植物群落与植被、湿地保护与利用状况、受威胁状况等的重点调查,以重点调查湿地为调查单位,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分别选取适合的时间和季节、采取相应的野外调查方法开展外业调查,或收集相关的资料。第二十四条 重点调查湿地斑块的调查内容1. 湿地斑块名称:根据现有的湿地斑块名称或地形图上就近的自然地物、居民点等进行命名。2. 湿地斑块序号:按照湿地斑块在湿地区中的顺序填写。3. 所属湿地区名称:根据已有的湿地区名称填写。4. 湿地区编码:根据湿地编码的相关规定填写。5. 湿地型:按照湿地分类

33、的要求,分 34 型填写。6. 湿地面积(公顷):直接填写遥感影像解译的湿地斑块的面积数据。7. 湿地分布:分行政区和中心点地理坐标填写。8. 平均海拔(米):填写湿地斑块的平均海拔。9. 所属流域:按照全国一、二、三级流域的分类,填写到三级流域。10. 河流湿地:需填写河流级别。11. 水源补给状况:按照地表径流补给、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人工补给、综合补给 5 个类型填写。12. 近海与海岸湿地:需填写潮汐类型、盐度()和水温()。1913. 土地所有权:分国有和集体所有。14. 主导利用方式:根据湿地的利用方式分类,填写湿地的主导利用方式。15. 湿地斑块区划因子:根据湿地斑块区划原

34、则填写划分湿地斑块的因子。第二十五条 自然环境要素调查一、调查方法主要通过野外调查和收集最新资料获取。野外调查是对湿地设立一定的典型样地进行调查,典型样地的数量要求包含整个湿地的各种资源和生境类型。对野外难以获取的数据,可以从附近的气象站和生态监测站等收集,但应注明该站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二、湿地地貌调查以湿地区内的主体地貌作为湿地地貌,根据野外观察到的地貌类型填写。三、湿地气候要素调查1. 气温:年平均气温和变化范围( ),注明 7 月均温和 1 月均温,极端最低气温,并注明资料年代;2. 积温:0和10 的积温( );3. 年降水量:多年平均值和变化范围(mm);4. 蒸发量:单位:mm

35、,不同型号蒸发器的观测值,应统一换算为 E601 型蒸发器的蒸发量。四、湿地土壤类型调查通过野外土壤剖面调查或收集资料,对泥炭沼泽湿地填写泥炭层厚度(薄层、厚层、超厚层)。如来源于资料,需注明资料出处和年份。湿地土壤类型调查划分到土类。第二十六条 水环境要素调查一、调查方法通过野外调查获取湿地水文数据,对野外难以获取或无法进行野外调查的,可以从附近的水文站和生态监测站等收集,但应注明该站的地理位置(经纬度)。水质调查则在野外选取典型地点采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样,由具有专业资质的单位进行化验分析,获取相关数据。20二、湿地水文调查1. 水源补给状况:分为地表径流补给、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人

36、工补给和综合补给 5 种类型。如数据来源于资料,注明资料出处。2. 流出状况:分为永久性、季节性、间歇性、偶尔或没有 5 种类型。如数据来源于资料,注明资料出处。3. 积水状况:分为永久性积水、季节性积水、间歇性积水和季节性水涝 4 种类型。如数据来源于资料,注明资料出处。4. 水位( m):地表水位包括年丰水位、年平水位和年枯水位,采用自记水位计或标尺测量,或从水文站和生态站获取。注明资料出处和年份。5. 蓄水量(湖泊、沼泽和人工蓄水区,万 m3):从水利等部门获取有关资料。注明资料出处和年份。6. 水深(湖泊、库塘,m):包括最大水深和平均水深,从水利等部门获取有关资料。注明资料出处和年份

37、。三、地表水水质调查1. pH 值:采用野外 pH 计测定,对测得的结果进行分级。2. 矿化度(g/L):采用重量法测定,对测得结果进行分级。3. 透明度:采用野外透明度盘测定,单位为 m,对测得结果进行分级。4. 营养物:包括总氮和总磷,需野外采集水样,到实验室进行测定。(1)总氮:通常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单位 mg/L。(2)总磷: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磷含量,单位 mg/L。5. 营养状况分级:将测得的透明度、总氮、总磷结果按照营养状况分级标准分级。6. 化学需氧量(CO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氧化剂的量,以氧的 mg/L 来表示。一般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

38、。7. 主要污染因子:调查对水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的污染物的名称,包括有机物质(油类、洗涤剂等等)和无机物质(无机盐、重金属等)。8. 水质级别: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2002)。四、地下水水质调查1. pH 值:采用野外 pH 计测定,对测得结果分级。212. 矿化度(g/L):采用重量法测定,对测得结果分级。3. 水质级别: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 93)。第二十七条 湿地野生动物调查一、调查对象在湿地生境中生存的脊椎动物和在某一湿地内占优势或数量很大的某些无脊椎动物,包括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兽类、鱼类以及贝类、虾类等。其中水鸟应查清其种类、分布、数量和迁徙情

39、况,其它各类则以种类调查为主。考虑到各调查对象的调查季节和生境的不同,湿地野生动物调查可以不在同一样地进行。二、调查季节和时间动物调查时间应选择在动物活动较为频繁、易于观察的时间段内。水鸟数量调查分繁殖季和越冬季两次进行。繁殖季一般为每年的 56 月,越冬季为 12 月至翌年 2 月。各地应根据本地的物候特点确定最佳调查时间,其原则是:调查时间应选择调查区域内的水鸟种类和数量均保持相对稳定的时期;调查应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一般同一天内数据可以认为没有重复计算,面积较大区域可以采用分组方法在同一时间范围内开展调查,以减少重复记录。两栖和爬行类调查季节为夏季和秋季入蛰前。兽类调查与鸟类调查同时进行,

40、以冬季调查为主,春夏季调查为辅。鱼类以及贝类、虾类等调查以收集现有资料为主,可全年进行。三、调查方法湿地野生动物野外调查方法分为常规调查和专项调查。常规调查是指适合于大部分调查种类的直接计数法、样方调查法、样带调查法和样线调查法,对那些分布区狭窄而集中、习性特殊、数量稀少,难于用常规调查方法调查的种类,应进行专项调查。1. 水鸟调查水鸟数量调查采用直接计数法和样方法,在同一个湿地区中同步调查。(1)直接计数法:调查时以步行为主,在比较开阔、生境均匀的大范围区域可借助汽车、船只进行调查,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开展航调。直接计数法是通过22直接计数而得到调查区域中水鸟绝对数量的调查方法。适用于越冬水鸟及

41、调查区域较小、便于计数的繁殖群体的数量统计。记录对象:以记录动物实体为主,在繁殖季节还可记录鸟巢数,再转换成种群数量(繁殖期被鸟类利用的每一鸟巢应视为一对鸟;鸟类孵化期观察的一只成体鸟应视为一对鸟)。计数可借助于单筒或双筒望远镜进行。如果群体数量极大,或群体处于飞行、取食、行走等运动状态时,可以 5、10、20、50、100 等为计数单元来估计群体的数量。春、秋季候鸟迁徙季节的调查以种类调查为主,同时还应兼顾迁徙种群数量的变化。(2)样方法:通过随机取样来估计水鸟种群的数量。在群体繁殖密度很高的或难于进行直接计数的地区可采用此方法。样方大小一般不小于 5050 米;同一调查区域的样方数量应不低

42、于 8 个,调查强度不低于 1%。计数方法同直接计数法。2. 两栖、爬行动物调查两栖、爬行动物以种类调查为主,可采用野外踏查、走访和利用近期的野生动物调查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记录到种或亚种。依据看到的动物实体或痕迹进行估测,在调查现场换算成个体数量。国家 I、 II 级重点保护物种应查清物种分布和种群数量。野外调查可采用样方法。即通过计数在设定的样方中所见到的动物实体,然后通过数量级分析来推算动物种群数量状况。样方应尽可能设置为方形、圆形或矩形等规则几何图形,样方面积不小于 100100m2。3. 兽类调查兽类以种类调查为主,可采用野外踏查、走访和利用近期的野生动物调查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记录到种

43、或亚种。依据看到的动物实体或痕迹进行估测,在调查现场换算成个体数量。国家 I、 II 级重点保护物种应查清物种分布和种群数量。湿地兽类野外调查宜采用样带调查法和样方调查法,样带(方)布设依据典型布样,样带(方)情况能够反映该区域兽类分布基本情况,然后通过数量级分析来推算种群数量状况。样带长度不少于 2000m,单侧宽度不低于 100m;样方23大小一般不小于 5050m2。4. 鱼类以及贝类、虾类等调查鱼类以及贝类、虾类等调查以收集现有资料为主,主要查清湿地中现存的经济鱼、珍稀濒危鱼、贝类、虾类等的种类及最近三年来的捕获量。四、影响动物生存的因子调查在进行动物野外调查的同时,应查清对湿地动物生

44、存构成威胁的主要因子,并据此提出合理化建议。五、调查统计直接计数法得到的某种鸟类数量总和即为该区域该种鸟类的数量。样带(方)数量计算公式为 N= *M(N某区域某种动物数量; 该区DD域该物种平均密度;M该调查区域总面积)。 = / ( j 个样ji1jiMjiN1带(方)调查的该物种数量和; j 个样带(方)总面积)。jiM1样带(方)法兽类、两栖、爬行动物数量级计算是把整个湿地区调查过程中的每种动物数量总和除以该类动物总数,求出该种动物所占百分数。当百分数大于 50%为极多种,用“ ”表示;百分数为 10%50%,为优势种,用“”表示;当百分数为 1%10%,为常见种,用 “”表示;当百分

45、数小于1%,为稀有种,用“ ” 表示。第二十八条 湿地植物群落调查一、湿地植物群落的调查方法首先搜集调查地区的湿地遥感图、航片图、地形图等。无论是采用卫片还是地形图其比例尺不应小于 1/10 万。其次,搜集和了解湿地植物群落的基本情况,包括:建群种、群落类型(如单建群种群落、共建种群落)等、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和分布是否受生态因子(如矿化度、盐度、高程等)梯度的影响等。如果这些资料缺乏,则需进行预调查。第三,以 5 万公顷的植物群落面积为基本单位,将所调查的湿地划为许多不同的调查单元,不足 5 万公顷的植物群落面积以 5 万公顷来计。最后,根据这些资料和每个调查单元的植物群落情况,制定调查的技术

46、路线和方法。本规程主要依据生态因子梯度是否明显影响湿地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和分布,将调查划分为 3 大类型。1. 生态因子梯度影响不明显的植物群落调查24(1)样地和样方的布局在每个调查单元内,以最长的直线样带为准,设置至少一条贯穿于调查单元的样带。用GPS按一定间距均匀布设样地,在每个样地范围确定 1 个调查样方的位置。确定调查的样方位置时要考虑以下 3 条原则: 典型性和代表性:使有限的调查面积能够较好的反映出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自然性:人为干扰和动物活动影响相对较少的地段,并且较长时间不被破坏,如流水冲刷、风蚀沙埋、过度放牧和开垦等; 可操作性:选择易于调查和取样的地段,避开危险地段进行

47、调查。如果样带穿过道路或建筑物等而造成样带不连续时,同时样地恰好落在该位置上,则可适当调整该样地的位置,再确定调查的样方。(2)样地数目的确定根据建群种将调查单元内的植物群落分为三种类型:单建群种群落、共建群种群落和混合型群落(既有单建群种群落,又有共建群种群落)。 单建群种群落:调查单元内只有一种单建群种群落的类型,样地数目15 个;调查单元内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单建群种群落类型,每种植物群落的样地数目10 个。 共建群种群落:每个调查单元内样地数目30 个。 混合型群落:每一种单建群种群落样地数目10 个,每一种共建群种群落的样地数目30 个。(3)样方面积的确定 乔木植物:样方面积为 400

48、 m2(20m20m)(注:树高 5m); 灌木植物:平均高度3m 的样方面积 16m2(4m4m),平均高度在13m 之间的样方面积 4m2(2m2m),平均高度1m 的样方面积1m2(1m 1m); 草本(或蕨类) 植物:平均高度2m的样方面积 4m2(2m 2m),平均高度在 12m范围的样方面积为 1m2(1m1m),平均高度1m 的样方面积为 0.25m2(0.5m0.5m);25 苔藓植物:面积 0.25 m2(0.5m0.5m)或者 0.04m2(0.2m 0.2m)。2. 生态因子梯度影响明显的植物群落调查(1)样地和样方的布局 根据影响植物群落最明显的一个生态因子梯度变化情况

49、,在调查单元内设置高、中、低三个梯度;或者调查人员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梯度的个数; 在每一个梯度的范围内,设置一条样带。在样带内划分为单建群种群落、共建群种群落和混合型群落。(2)样地布局、数目及其样方的确定每条样带内样地布局、数目和样方的确定,与生态因子梯度影响不明显的植物群落调查方法相同。(3)样方面积的确定样方面积的确定同样参照生态因子梯度影响不明显的植物群落的调查方法。3. 上述两种情况兼有的植物群落调查在某一块调查湿地,生态因子梯度影响不明显和明显的植物群落都可能同时存在。这部分地区往往处于湿地的边界或是湿地内的“岛屿”等。在这些边界和岛屿的地方,物种多样性可能会比较特殊,必须列为调查的特殊“对象”。首先利用遥感图、航片图、地形图等资料将湿地划分为生态因子梯度影响明显和不明显的两种类型,然后再分别依照上述两种方法进一步调查。二、植物群落调查的季节选择调查的季节应避开汛期,根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