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常识专测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统称“诸生” 。B “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C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但“有司”并不是专指某个具体的部门,而是可以代指官吏。D “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D 解析:“再次拜谢”错,应该是“拜两次”。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氏春秋 ,简称左传 ,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B “甫冠”指刚刚 20
2、 岁。古代男子 20 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 “豆蔻” “耄耋”等。C “昆弟”指兄弟,常比喻亲密友爱。古代表达此类意义的词语有很多,如“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D “庙食”指的是古代有功之人死后,政府为他立庙,让他接受奉祀,享受祭飨。C 解析:“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黜陟”中的“黜”指晋升、进用, “陟”指降职或罢免,词语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B “射礼” ,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C “旧典” , “典”有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标准或法则等意思, “旧典”
3、指旧时的制度、法则,古代的典籍或老典故等。D “留守” ,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A 解析:“黜”指降职或罢免, “陟”指晋升、进用。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 ,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 “雅” “颂”三大类。B “致仕”指官员交还官职,类似于今天的退休制度。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C古代官员为去世的父母在官府内闭门守孝叫“丁忧” ,遭逢母亲丧事叫“丁母忧” 。D “侍读”是官职名,其主要职责是陪帝王或皇子读书,为其讲学,供其顾问。C 解析:“在官府内闭门守孝”的说法错误。“丁忧”指遭父母之丧,古代朝
4、廷官员的父母亲若去世,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离职回到原籍守孝。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内艰” ,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按照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居家守丧,服丧期满后才能复出做官。B “夺情”指丧期未满,官员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C “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很多官员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D “大计”是明、清两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A 解析:“内艰”指遭逢母亲丧事。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微服” ,指帝王或高官为隐蔽身份而改穿平民
5、便服。B “赙 f 助” ,指赠助丧家的财物。C “践祚” ,特指皇帝登临皇位。D “门生” ,汉人称亲受业者为门生,相传受业者为弟子。D 解析:汉人称亲受业者为弟子,相传受业者为门生。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帝王及其嫡长子养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以便向他们求教,叫“乞言” 。B “东宫”既指太子所居之宫,亦指太子,古代设三少、三公等侍奉太子。C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 ,俗名鬼狐传 ,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女聊斋志异是他专写女性主人公的作品。D “江左”是一个地理名词,一般指江东,即长江下游江南地区。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C 解析:女聊斋志
6、异不是蒲松龄的作品。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吊伐”指把要惩处的人或有罪的人悬挂起来,人们一齐讨伐他(们)。这是古代在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常见的做法。B “生祠”是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立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对于有德政的官员,人民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并加以奉祀。C 易也称周易 ,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D “部伍”指部曲行伍,是军队的编制单位,泛指部队。A 解析:“吊伐”是“吊民伐罪”的省略,指抚慰百姓,讨伐有罪的人。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老”是黄帝与老子的并称,道家以黄、老为始祖,因此也
7、称道家为黄老。B “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C 礼记 ,中国儒家经典之一,是战国至汉初儒家礼仪论著的总集。其内容包括礼制和儒家哲学两部分。D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定丧服的轻重。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这都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B 解析:“总角”指的是古人未成年时梳的发髻,不分男女。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称呼人时类型比较多,可以直称姓名,也可以称字、号、谥号,还可以称籍贯、官职。如称杜甫为杜工部,这是称字。B “爵” ,君主国家贵族封号(中国古代分为“公” “侯” “伯” “子” “男”五等)
8、,如王安石被称为荆国公。C “左徒” ,战国时楚国的官名,后人因屈原曾为楚怀王左徒,即用以指屈原。D “乞骸骨”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A 解析:称杜甫为杜工部,这是称官职。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爵位。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B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其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C实封,古代食邑制度之一。只有加实封的人才能够收其所得封户的租税。D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B 解析:“军令
9、”由兵部掌管1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人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B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C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C 解析:宦官应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1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 “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
10、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 “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 , “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 “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D “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 诗经 尚书 礼记 乐经周易 。D 解析论语不是六经。六艺:1.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2.指六经:易 书 诗 礼 乐春秋 。四书五经:先秦典籍,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又称为四子书,是指大学 、 中庸 、 论
11、语和孟子 。五经是诗经 、 尚书 、 礼记 、 周易和春秋等五本儒家经典的合称,是“六经” 、 “七经” 、 “九经” 、“十二经” 、 “十三经”的一部分。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 礼记 。 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分别合刊。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1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属国子监。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里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
12、冠。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泄露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C 解析: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1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C 解析:举孝廉
13、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度的主要科目之一1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口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C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B 解析:“专指有身份的官吏”错误,还有帝王1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学士” ,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 “振恤” ,
14、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C “诏” ,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 “致仕” , “致”意思是“获得” , “仕”意为“官职” , “致仕”指获得官职。D 解析“致仕”指官员退休1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称为“中国” 。B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节制兵马。 C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D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
15、因辞官不做了,称“致仕”或“休致” ,也指官员退休。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C 解析: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1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 正确的一项是( )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阼等等。B原文“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古代常用的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 年周而复始)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会试、乡试、殿试。D车驾、陛下指皇帝,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
16、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B 解析:A 禅位:君王將帝位禅让给贤人或让位。继承君位。嗣位:嗣的本义是(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不是皇帝登临皇位。C 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D“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2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诏,特指皇帝颁发的命令文告;诏令,文体名,古代帝王、皇太后或皇后所发命令、文告的总称。包括册文、制、敕、诏、策、令、玺书、教、谕等。B迟明,古代用于表示时辰的词语,意思是天亮得比较晚。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
17、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各时辰各有其名,诸如平明、质明、平旦、旦明、食时、晡(b)时、黄昏、人定等。C移,指调动官职,是平级调动。迁,也指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右迁,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D左右,是古今异义词,一般指侍从,如“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一句中的“左右”就是这个意思;现代汉语中,一般作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也可作实词讲,意思是支配,操纵。B 解析:迟明,表示时辰的词语,天将亮的时候,不是“天亮得比较晚” ;也不是十二时辰之一。十二时辰制。
18、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 y 中、日中、日昳 di、晡 b 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十二地支“:子(z)、丑(chu)、寅(yn)、卯(mo)、辰(chn)、巳(s)、午(w)、未(wi)、申(shn)、酉(yu)、戌(x)、亥(hi)的总称。又称十二支。“十天干”:甲(ji)、乙(y)、丙(bng)、丁(dng)、戊(w)、己(j)、庚(gng)、辛(xn)、壬(rn)、癸(gu)。2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甲科,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考试者称
19、为进士,唐宋进士分甲乙科。B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C铁券,又称“铁契” ,由古代皇帝颁赐功臣,世代可据此享受某种特权。D兵部尚书,主要负责兵部的文秘工作,兼有参谋职能,但是没有实权。滑动查看右侧内容 D 解析兵部尚书,别称为大司马,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称呼一个人,可以称其名、字、号、谥号、籍贯、官职等,还可以兼称, “太宰文简公”就是兼称官职“太宰”与谥号“文简公” 。B “起家”意思较多,在“白手起家”中指“创立事业” ,在“布衣起家”中指“出身” ,还有一个意思是指“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 。C古代称父亲的姊妹(姑母)的儿子为内兄弟,称母亲的兄弟(舅父)的儿子为外兄弟。D “太守”为州郡最高行政长官。秦时置“郡守” ,汉景帝时改称“太守” ,隋初称“刺史” 。 醉翁亭记中就塑造了一个“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的太守形象。滑动查看右侧内容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