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031120穆亚萍 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094248 上传时间:2019-10-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031120穆亚萍 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3031120穆亚萍 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3031120穆亚萍 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3031120穆亚萍 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3031120穆亚萍 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我家乡的古籍文献考述保山古籍文献考述玉溪师范学院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一班 穆亚萍 2013031120【摘要】保山古称永昌,是云南史上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素有滇省文化名邦之称的保山,自古以来文人倍出。潜心著述者,代不乏人,卓有成效者屡见不鲜。明清时期是云南的重要时期,大量汉族移民进云南,对云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进入云南保山地区的汉族移民与保山各族人民交错杂居,共同生产生活,相互影响,使保山地区的文化教育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明清保山广泛设置学校,大力传播汉文化,促使汉族移民和少数名族都能入学接受教育成为知识分子。汉族移民的进入,学校的广泛设立,以及知识分子士绅群体兴起壮大,使

2、得社会风气转变,文人辈出,学术文化氛围极其浓厚。【关键词】明清时期;保山;文人;著作序言明清时期,保山地区涌现了许多文人,这些文人纷纷著述立说,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名作,丰富了保山、云南的文学历史,他们不仅是保山人民的骄傲,也是云南人民的骄傲。他们的创作对于研究明清时期的历史、社会生活、语言文化等都有很大的价值,搜集整理他们的著作对我们了解家乡文化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查阅图书、资料,搜集整理了几位名人和他们的著作。一、诗小学 三十卷(清)吴树声撰 (一) 吴树声 1吴树声(18201873)字筱亭,一字鼎堂,保山人。道光甲辰(二十四年,1844)举人,官山东沂水、肥城、东阿、寿光、章丘等县知县

3、。精训诂小学,著有六书微 2、 歌麻古音考 、 论语尊经録 、 孟子小学 、 续经传释词等。(二) 诗小学 3诗小学乃同治十年(1871)先生手订自编之本,初刻于寿光官廨,历年既久,传本渐稀。辑刻云南丛书处以同治寿光刻本为底本,收入丛书初编。此书收录诗经中的词语二千余条,按风、雅、颂各篇内词语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逐条从文字、音韵、训诂等角度进行考释,求其确诂。先生精通小学,其于训诂声韵颇多发明。因鉴于段玉裁之毛诗小学 、 毛诗训传故1 云南丛书书目提要 第 10 页2 新攥云南通志 四 第 278 页3 云南丛书书目提要 第 10-11 页诸书,皆用其注说文叠韵双声之法解字,致解经不当,故为诗

4、小学以正之。此书训释字义,以音寻义,以义知声,互相论证,推明古训。有不得通者,始参用旁通引申之义。谓诗中有古字、讹字、有假借字,皆言乎其形也。其声与义则有合音,一义数用,一经误读,便成谬误,乃疏通证明。或因声而定义,或以义而知声,知其为古字而后不误于后世字,知其为讹字而后可求其正字,知其假借字而后不牵混于所借之字,知其字之形而后可以定其声与义,而后益无误于字之形。推明古训,实事求是,其书出段玉裁毛诗小学之上。阮元对此书颇推崇。收入云南丛书初编待刊。底本庋藏云南省图书馆。二、歌麻古韵考 四卷(清)吴树声撰(一)吴树声吴树声见前。(二) 歌麻古韵考 1此书卷端载有自序 2,谓顾炎武併唐韵五支之半及

5、九麻之半各字,与七歌八戈韵字为第六部,其五支韵中字皆改为歌戈一类,议者或讥其武断。江永古韵标准 ,以平声支、脂、之、微、齐、佳、皆、灰、眙、尤、魂、戈,去声未、怪韵字为第五部,以歌、戈、麻、支、纸、置韵字为第六部,与顾氏书虽微有出入,而大旨则同。段玉裁以之字韵合为一部,而为第一类,以歌、戈、麻、支字合为第十七部,脂、微、齐、皆、灰字合为第十五部,之、佳、合为十六第六类。以为周秦之韵与今韵异古本音也。于古本音龃龉不合者古合韵也。在段氏自有心得,惟古入声歌必有一定之韵,如后世之一东二冬,且必有一定可合之韵,如后世之通某转某者。则殊不然,古人声歌,无非天籁,则必有古音,既不能合后世之音,概古人之音,

6、又岂能以古时一方之音,概古时天下人之音乎。古人音韵皆矢口而成,并无部类,亦无同通之可言也。其与今韵异者,皆古音也,不必言协,亦不必言合;其古韵与今音异者,皆方言也。孔子系易 ,邹鲁之音也,与三百篇除鲁颂外,出入者甚多。屈宋南音也,与两汉离骚用韵,亦多出入。窃疑古者无歌、麻两部。唐韵之七歌、八戈、九麻皆起于西域,九麻之半、家等字,皆自渔、虞、模转入,七歌八戈九麻之半、麻、加1 云南丛书书目提要第 24-25 页2 永昌府文征 校注本修订版 李根源辑 第八册 文录【二】第 2531-2532 页等字,皆自支韵施、为等字转入。检古书中韵语,有歌、麻字为韵者,一一拈出,知古人自有一类音韵,今观编中所采

7、韵语,皆求其最初第一声,并叙明出处,颇便检核。且加考语,间注疏证,援引浩博,辩音明晰。部各一卷,卷各一册,实为治小学者不可不置之书。书成于咸丰九年(1859 年) ,系吴氏手订并刊于山东,卷末有刊书跋语 1。 清史列传.吴树声传谓“是书援据赅审,发前人所未发” 。收入云南丛书初编 2。三、合音辑略 一卷(清)吴树声撰(一)吴树声吴树声见前。(二) 合音辑略 3此书系辑古语二字合音,如终葵为推,蒺藜为茨,郜娄为邹之类而成。收入云南丛书二编待刊 4,底本庋藏云南省图书馆。四、泰律补 一卷(清)闵为人撰(一)闵为人 5闵为人字德修,保山人。生卒年月、科第官皆无考。(二) 泰律补 6是编自序称:杨野崖

8、心易发微失六、七、八卷;泰律失图一千零八,为此书之缺憾,数百年来罕有知者。为人不揣孤陋,阐其微而补其缺,云云。而其序首标题亦为泰律心易发微补序 ,惟谛审编中仅补泰律和音图、应声图、二项, 心易发微未及焉。其补泰律和音图说曰:每一和辖宫商角鰴羽五音,每音具六十四,共具一千零二十四,今泰律和音图仅存一百二十图,医师九百又四,故由大外四而接补之。又补应声图说曰:每一应辖正侧声一十又五,每音具六十四应,六之共具三百八十四应。今泰律应声图仅存二百八十图,遗失一百零四,故由羽内羽外十一而完补之。然读泰律 ,细检其文,就中泰律断一门之四清断,有目无文。袁氏滇南文略亦称1 永昌府文征 校注本修订版 李根源辑

9、第八册 文录【二】第 2532 页2 云南丛书第四册 第 1887-2000 页3 云南丛书书目提要第 31 页4 云南丛书第四册 第 2223-2252 页5 云南丛书书目提要 第 28 页6 云南丛书书目提要 第 28 页此目脱阙,何以闵氏不从而补之,而仅及和音图应声图而已,仅志之以为读泰律及是编者参稽。收入云南丛书二编 1。五、六书纲目 一卷 、 切音导原 一卷(清)吴式钊撰(一)吴式钊 2吴式钊一名吴志郭,字顽其,又作完奇,号楚生。保山人。光绪乙亥(元年,1875)举于乡,甲午(二十年,1894)成进士,选庶常,授检讨,改主事。著有切音导源 、 疆静斋诗文集 、 袖岳庐诗稿等。(二)

10、六书纲目 3六书纲目乃吴氏按说文序周礼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之旨而成。所谓六书,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象形者,画成其物,隨题诰诎,日月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转注者,建首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元舒天民艺风氏因周官保氏六艺之文,参以郑樵六书略 、戴侗六书故 、周伯琦六书正伪诸书之说,纂为四言韵语二卷,取便童蒙,名曰六艺纲目 (附舒恭注 、赵直中附注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考证精核,颇有发明,惟以转形互用,论转注于制字意反乖。

11、吴式钊以为舒书之失,固不仅此,爰据乾嘉以后数十家之学说,折衷研讨,断以己意,仍准舒氏条次而更张之,作为长编,以所得附诸舒书原文之后,就中于假借篇辩说援引较为详尽,后以音韵亦六书支流别为余论殿后,总成一卷。前有光绪巳丑(十五年,1889)吴氏自序 。是编中之形声篇标题考周礼注作谐声篇,此系沿舒书例题写,而舒书乃沿说文序例。收入云南丛书二编。(三) 切音导原 4切音导原 (原题切音导原第一篇 ,未厘卷数)卷首有光绪己丑(十五年,1889)吴氏自序称:窃欲为切音,一导其原,上起鄦书 ,下迄1 云南丛书第四册 第 2051-2088 页2 云南丛书书目提要 第 34 页3 云南丛书书目提要第 32-3

12、3 页4 云南丛书书目提要第 33 页愐韵 ,疏仓沮之隐谊,绍孙陆之绪言,聊以解后起变夏之诟,参之古音,以端其本,综之音类,以会其通,核之等列,以究其变,证之旁形,以验其符,稽之方谚,以徵其存,都为七篇,第一篇论自反,分四类,一曰合形自反,二曰分形自反,三曰谐声两字自反,四曰会意两字自反;第二篇论合音,分六类,一曰上声下韵合音,二曰上韵下声合音,三曰双声两字合音,四曰叠韵两字合音,五曰三字四字合音,六曰双反;第三篇至第七篇则一依广韵部分,搜辑群经子史之反语,昉于古文官书,极之朱翺音切 ,逐纽填写,而详疏其所以异同之故,云云。今检编中除第一篇外,第二篇迄第七篇概付阙如。如按诸序言仅占七篇之一,岂

13、此本所据刻者非完本耶?抑先撰序言 ,欲为七篇,而仅脱稿一篇,余即未著,未可知也。即此本所载第一篇自反四类而论,如论二十为廿,足亦为迹,手廷为挺,鄉向为嚮,言睪为譯,止匕为此,自畀为,舁與为與诸字,或稽古音,或证今韵,或穷切法,或考方谚,综徵群说,援引浩博,间抒新意,亦多妙旨,其于自反之本末流变,燦若列星,足资究心音韵者之助,固未可以其他诸篇未备而忽视之。收入云南丛书二编。以上两书,辑刻云南丛书处刊印时合订为一册 1。六、保山二袁遗诗 十二卷 赵潘辑是书包括袁文典撰陶村诗抄 2一卷和袁文揆所撰时畲堂诗稿 3十一卷。(一)袁文典、袁文揆 4袁文典(17261816)字仪雅,号陶村,保山人。乾隆丙子

14、(二十一年,1756)举人,官广西州(今云南泸西)学正,服官甫一载,即乞养归,从事于著述;袁文揆(17501815)字时亮,号苏亭,文典之弟,保山人。乾隆丁酉(四十二年,1777)拔贡,官甘肃县丞,以母老告归,既终养,客陈孝昇幕数年,又远游浙江,后改官云南县(今云南祥云县)教谕。袁氏昆仲曾辑滇诗南略 ,方國瑜在云南史料目录概说中称:【袁氏兄弟并仕学官,以养母辞归,耕砚会城,而篤志於徵文考献,辛勤搜访,铢積寸累,袁辑成帙,筹资刊1 云南丛书第四册 第 2253-2274 页2 新攥云南通志 四 第 347 页3 新攥云南通志 四 第 353 页4 云南丛书书目提要 第 193 页布,非易事矣。

15、】是编前有道光九年(1829)阮年序及民国初年赵、陈荣昌二人序 ;次为仪雅所撰陶村诗钞一卷,凡古近体诗八十二首。 而据赵序称:有擅萃、肖曙堂、钱寿石评点,而云南丛书收入时将三家评点略去;后为苏亭所撰时畬堂诗稿 十一卷,属编年体例,起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迄嘉庆十一年(1806),凡古近体诗六百零六首,以年岁计数,末书卷疑有脱缺。陶村之作五古沖淡高简,有陶靖節风格,因慕靖節之为人,故以陶村为号;苏亭之作,长篇短韵,神情贯注,气清词沛,志和音雅, 滇南乐村二十章,不仅有国风之遗意,且藉存一方之掌故。 滇诗嗣音集收陶村诗二十三首。集中多怀亲、念弟、赠友之作,情感真挚,如春恨云:【老梅红抱一株茶

16、,负母来看两树花。道是先人亲手种,平添双泪湿春花。 】收苏亭诗七十七首,诗多言志遗怀,亦颇真切,如过荆州云:【劃野当鹑尾,中原险半收。江山余战垒,花柳出征郵。细雨归帆涩,荒途去马愁。茫茫前后事,豈独弔孙刘。 】云南省图书馆藏书钞本。收入云南丛书初编。七、袁陶村文集 一卷。袁文典撰(一)袁文典 袁文典见前。(二) 袁陶村文集 1袁陶村文集刊刻入保山二袁遗诗中,已著录于初编集部,此书又题陶村文抄 ,无卷数,内收文二十二篇。盖袁文典六十九岁时,其弟文揆抄录以示望江檀萃,萃序之以为文典寿,内称:【数十年来,滇西士大夫家凡喜庆铭颂之作必属陶村,其散体则沉密婉笃,周折曲尽;其骈丽则疏朗明畅,清丽芊绵,皆有

17、德之言也。 】谛审是书:计书后四;论四;记三;引三;说一;序五;祭文一;墓表一;题辞一。檀默斋对所收之文加以评点,剑川赵藩亦为之序 2,认为檀氏序对文典【学行纪述翔核,可当列传读矣】 。此书原为昆明华世尧旧藏,后归童振藻,携至江苏,辑刻云南丛书处向童氏借抄回滇,刻入云南丛书二编 3。八、滇南诗略 四十七卷。 (清)袁文典 袁文揆辑1 云南丛书书目提要第 304 页2 永昌府文征校注本修订版 李根源辑 第八册 文录【二】第 2648-2649 页3 云南丛书第四十八册 第 25323-25356 页(一)袁文典 袁文典见前,著有陶村诗抄一卷,因慕渊明之为人而名集;袁文揆见前,著有诗余堂诗稿十一卷

18、。已分别著录入初稿。(二) 滇南诗略 1此书原为明滇南诗略十卷,卷首为古滇南诗略一卷,乃文典所辑;国朝滇南诗略二十四卷,乃文揆所辑,合刻于嘉庆四年(1799) 。越四年,文揆又辑续滇南诗略十卷而梓之。咸同兵燹,袁氏昆仲先后所刻版片悉付灰烬,荡然无存。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 ,河阳(今澂江)罗瑞图掌教五华书院,搜辑残帙,由云南布政史林绍年赞助筹资重刊,并序其缘起,即现存通行之本,但重刊本分卷与原刻有所不同,按原书三帙合之仅得四十五卷,而重刻本乃将三帙重编为四十七卷,每卷之下著录原目诗篇之数一如其旧,只是分卷较原旧书多二卷。从内容上看,卷一载自汉至元时诸家之诗,即渡澜沧歌 、 僰道谣 、 译白

19、狼王歌及骠信赵叔达以次九家之诗皆有,此即袁文揆原刻卷首之滇南古诗略 ;卷二至卷十四俱明人之作,载兰茂、兰廷瑞、郭文、汤淙以次一百一十六家诗,其中杨一清、唐尧官二家重见,又包括兰秀、流寓、方外十四家诗,此即明滇南诗略及续明滇南诗略 ,经初彭龄鉴定,卷端有莱阳初彭龄、江都萧霖序以及文典自序 ;卷十五至卷四十七载清代赵士麟、张重晖、涂大辂、尹郑铸以次三百一十家诗,其中唐文灼、王思训、段昕、尹郑铸、李因培、钱、李彩凤七家重见,又包括流寓刘范、倪蜕,方外超远、本元,闺秀那澧章、龙贞女以次二十二家诗,此即袁文揆所刻之国朝滇南诗略及续国朝滇南诗略 。 国朝滇南诗略经江浚源、翁元宪鉴定,卷端有古涴江浚源、余姚

20、翁元宪、赵州师范序及文揆自序 ;续国朝滇南诗略经长百法式善、归安叶绍槐、桐城吴贻圻鉴定,卷端有弥勒恒序及文揆自序 。全集每家系以小传,有文典、文揆及初颐园、潘芝仙、江眠雨、翁凤西诸名流评语,或书之眉端,或缀之诗后,惟二袁评语未署名。总滇云诗人之雅制,所收共四百余家,凡举残简断编,吉光片羽,多赖是书保存,使滇诗总集编纂侖于成型。来滇中学者认为,滇虽僻远,而能文善诗者不可胜数,因前无纂辑,致淹没不彰者,不知凡几。袁氏昆仲微官末秩,以母春秋日高,1 云南丛书书目提要第 260-261 页借请归养同时,搜编诗文八十余卷,授刊流布,其有功于滇南文献者至巨。真州趋见滇南诗略之原刊本之后说:“举数百年之零珠

21、碎璧,合而成宝,使古今之人一片苦心不致埋没,凡吾辈之少知笔墨者,皆宜丝绣而金铸之。 ”滇南藏书家“二十万卷楼”主人梁之相也说:“苏廷昆仲辑梨之力,可谓勤且博矣。”此书袁氏初刻版心下有“义雅堂”三字,光绪间五华书院合滇南文略重刻,将版心字样删去,民国三年(1914)辑刻云南丛书处以嘉庆间“义雅堂”刻本为底本,参校光绪间五华书院刻本,收入云南丛书初编 1。九、滇南文略 四十七卷(清)袁文揆 张登瀛辑(一)袁文揆 袁文揆见前。(二) 滇南文略 2此书采分类体例,而于每类之中次第时秩,观其大旨,多以文存人,但亦有以事存文者,所收文章,上自汉代,下迄清初。卷一奏疏,卷二表,卷三至卷六奏疏,卷七札子,卷八

22、檄、上书、策议、教,卷九至卷十一论书,卷十二书、启、札、谕、卷十三考辨,卷十四至卷十五说,卷十六说、铭、颂、赞、引、序,卷十七至卷二十四序,卷二十五至卷二十六碑,卷二十七卷至卷三十二记,卷三十三卷至卷三十五传,卷三十六至卷三十七杂体题跋,卷三十八墓表,卷三十九墓志,卷四十至卷四十一行述、谏词、拟骚,拟表、辞赋,卷四十二赋,卷四十三骈体,卷四十四补遗。分类稍锁,不及古文辞类纂之善,但全书收文八百四十八篇,网罗浩博,剔抉谨严,实为滇云文章之渊薮。卷端有临分张允楫、武宁王子音及袁文典、袁文揆、张登瀛序 ,并附凡例五则。所收文章,经莱阳初彭龄、吴县潘世恩、归安叶绍奎锓定,并由当时服官滇省及滇中名声卓著

23、者数十人为之评阅参校,每文有眉批,有总评,每卷评阅人列名于前,书后总列评阅参校者姓氏。嘉庆五年(1800)罗版行世,逮咸礼间原刻板片与滇南诗略同毁于兵火,此本乃光绪二十五年(1899)河阳图瑞罗重刊,据罗序称:【原刻未收小爨文,今为补人,体例章句谨仿原本。】此书据师范滇系杂载所称:【是编为四十卷】 ,则荔扉所言卷数比原书1 云南丛书 第三十六册 全本2 云南丛书 书目提要第 262-263 页少三卷,按师氏滇系成书于嘉庆十三年(1808) ,仅后袁氏是编六年,所记当无讹误,由是原刊本分为四十四卷较为可信。其重刊本多出者或为罗瑞图刊刻时所增益,姑志之以待来者考订。民国三年(1914)辑刻云南丛书

24、处以嘉庆间【仪雅堂】刻本为底本,参校光绪间五华书院重刻本,收入云南丛书初编。十、张愈光诗文选 八卷 附录卷(明)八卷。张含撰 杨慎评选(一)张含 1张含(14791565)字愈光,号禺山,永昌(今保山)人,张志淳之子。正德丁卯(二年,1507) ,少年时代,因其父在京任职,遂随父北游,结识了杨升庵,共为师友,名动京师。因屡上春官不第,乃无意仕途,游梁楚间,李梦阳、何景明极称之。在游河南时,曾师事崆峒,学识日益精进。归里后嗜于诗,给李元阳之信中曾说:“仕以行志也,未必得志,诗以言志,而志率信。且吾与其荣而喧也,孰若寂而乐,吾归太保山,升明诗台,唱咏啸傲,毕吾志矣。 ” 充分表明了决意不仕,以诗自

25、娱的志向。杨慎谪戍金齿,又与之唱和不绝。又与杨士云、王廷表、胡廷禄、李元阳、唐锜相友善,亦有诗往还,人称“杨门六学士” 。朱庭珍在筱园诗话中称:“六君子中以永昌张含字愈光者第一。”张含所著诗文,有春园诗 、 张子小言 、 乙未鸣 、 贵精集 、 艰征集 、禺山癸卯诗 、 遁野荒音 、 愈光近稿 、 禺同山人文集等。(二) 张愈光诗文选 2是编系升庵为之选订,按四库全书总目.别集类.存目著录“张禺山文集一卷诗集四卷” ,与是编迥异,可见四库全书纂修者所据非升庵选本;又按阮修(道光)云南通志.艺文志.滇人著述之书及岑修(光绪)云南通志.艺文志均徵引四库全书总目原文,附录“按语”称:“张愈光诗文集八

26、卷附录一卷。 ”按清康熙七年修补重锓明刊本版心卷首皆题张愈光诗文选计六卷,凡六百零八首;文二卷,凡四十一篇,附录一卷,汇录诸家序 、跋凡二十二篇,书名卷数均与“阮志” 、 “岑志”相符,但云南丛书总目及该书封面皆题张禺山诗文选 ,与是编入内容不类,今据原书及省志并升庵1云南丛书书目提要第 134 页2云南丛书书目提要第 134-135 页序言易为张愈光诗文选 。禺山为诗,上追汉魏,流派献吉,一以复古为务,然亦下及工部,浑成宕逸,有青出于蓝之概。其诗多夏时,感事、咏怀、投赠之作。他目击时政之弊,感愤万端,发而为诗,有沈郁苍凉、雄杰奇丽的风格,手法上千锤百炼,体格苍老, 荒城 、 叹惜 、 宝石谣

27、及永昌城中有猛虎行诸诗,均展现了当时边地景象,有“史诗”之誉,李梦阳谓之似杜甫,杨慎称其为“少陵家之鲁男子” 。禺山诗作,最重性情之真,如寄升庵:“公子思归几岁华,王孙芳草遍天涯。楼头艳曲包明月,海口新铭蔡少霞。光禄塞遥空递雁,上林枝好只栖鸦。梦中记者相寻处,东寺钟残北斗斜。 ”充分表达出二人之真挚情谊,(民国)新纂云南通志本传中“常自言,凡于吐辞寄赠,在穷困即义之交,颇有万言不竭之才;于通达周旋之友,辄有片言即穷之拙” 。为文则沉雄峻洁,辞华古茂,气机充沛,高古咸宜。崔少石、唐西洲、陈石亭及李中溪皆为之序 、 跋 ,并交口赞扬,杨升庵序评骘尤多。赵藩序 1亦称:“先生于为诗,法唐以上而归宿于

28、杜少陵,为文不肯作秦汉以下语,皆守献吉家法,而学问才力自能运之。诗则一意孤行,感激豪宕,掇皮皆真。文颇伤涩,而蔚然经籍之光,亦非不读书人所能句读。余为以先生于空同之门,非第嗣法,转觉出蓝,固当与安宁杨文襄为有明一代滇中二大家,质之海内而无愧色者也。 ”评价相当中肯。当然也有论其不足者,如朱竹垞明诗综.静志居时话认为“明人别有雕刻堆砌一派,禺山为其先声。 ”姑且不论是否允当,即便如此,禺山诗文亦瑜能掩瑕,讵可因寸朽而弃连抱。是编明代初刻本不可见,禺山曾孙张今傅补刻于崇祯十四年(1641) ,五世孙张辰重刻于康熙四年(1665) ,永昌知府王家相又补版于康熙七年(1668) 。赵藩于光绪二十六年(

29、1900)访得崇祯补刻本,于民国二年(1913)交李根源铅字排印,后刻入云南丛书初编。光绪铅字排印本所缺字句颇多,约五十处一百一十三字, 云南丛书本有所订正。十一、李太白诗选 五卷(明)张含辑(一) 张含张含见前。1 永昌府文征 校注本修订版 李根源辑 第八册 文录【二】第 2648 页(二) 李太白诗选 1有张愈光诗文选八卷附录一卷,已著录。此书所选皆太白集中脍炙人口者,以类相从,厘十六类:古风选诗五首;古乐府选诗十三首;乐府选诗三十二首;歌吟选诗十六首;赠选诗七首;寄选诗十六首;留别选诗七首;送选诗二十五首;酬答选诗四首;游宴选诗十一首;登览选诗二首;行役选诗七首;怀古选诗四首;閒適选诗三

30、首;感遇选诗六首;题选诗六首;综计共二百六十四首。其体例与杨斋闲集注 、肖士斌补注 、元【勤有堂】 、明【济美堂】所刊行之分类补注李太白诗集同出一辙。张氏是编乃以【勤有堂】 、【济美堂】刊本为蓝本,拣选抄录,摒弃注释而成。卷末载杨慎序 ,辩证李白之里贯出处甚详,世系考述甚赡,足订史氏之误;姓谱之缺,末云:【吾友禺山张子愈光尝课余曰:李杜齐名,杜公全集外,节抄选本数十家,而李何独无之。乃取公脍炙人口者一百六十余首刻之明诗亭,属慎题词其端】 ,书中诸诗之后,间附杨慎评语,字句颇多缺脱。辑刻云南丛书处收录时,据鸟程闵齐伋朱墨本校订并弃钟惺、梅鼎祚评语,专录杨升庵所评,收入云南从书二编 2。十二、疆静

31、斋集 七卷(清)吴式钊撰(一)吴式钊 吴式钊见前。著有六书纲目一卷, 切音导原一卷,已著入二编经部。(二) 疆静斋集 3此书封面标目共九卷,谛检编内共七卷,题名疆静斋诗录 。编端载宣统三年(1911)新会陈昭常序 ,据陈序称, 【所著录者,始光绪乙亥(元年,1875)止乙巳(三十一年,1905),仅二卷云】 ,所录卷数与原本不同。原本卷四全付阙如,且其他各卷阙篇脱页屡见,不易卒读,校刊未免疏略。吴式钊负文名,与朱庭珍、赵樾村、陈荣昌被誉为【滇南四杰】 ,生平好为经世致用之学,于小学孜孜潜研,颇具心德,故文稿中多辨析声韵之文。诗则近体1云南丛书书目提要第 288 页2云南丛书第四十七册 第 24

32、863-24894 页3云南丛书书目提要 第 310 页较胜,七绝篇章较多,且佳什胪列,如游山二十四首,清新秀拔,诵之若和风过耳,使人有置身世外之感。陈昭常序中称:【兹集各体悉备,五言尤有唐音,又生长故楚地,往还衡湘间时为多,得江山之助,以抒发其怀古思友,雄奇顽艳之文藻】 。 滇诗丛录收其诗四十首。所作骈文,排傲雄丽, 滇文丛录收其文六篇。辑刻云南丛书处就吴式诗集认真审订,收入云南丛书二编 1。十二、介轩集、东篱集(明)张志信撰 2志信,字任之,保山人。弘治乙卯举人,署昆明县教谕。万历志已著入。十三、保秀堂稿(明)石雷撰 3累,保山人。嘉靖丙午举人,官至叙州府通判。道光 志 已著录。十四、羽岑

33、园秋兴、吴越吟草(明)闪继迪撰 4继迪,字允修,保山人。万历乙酉举人,官吏部司务。其季子仲侗随侍,游览到处,父子倡合。仲侗亦著有诗集。姚全诗源选闪氏之诗最多。滇诗略“羽岑”作“雨岑”,录诗三首。道光志已著录。十五、秋吟草(清)宁毓贤撰 5毓贤,字徴来,号筠谷,保山人。乾隆间岁贡生。道光志已著录。滇诗略录三首。杜念典云:“读筠谷旅舍感遇二诗,犹忆当年名在孙山外,无限凄凉。诗惟情真感人,谅哉!”十六、垃圾堆诗卷(明)符节撰 6节,字性善,保山人。道光志已著录十七、造适轩集(清)徐崇岳撰 7崇岳,字石公,保山人。康熙癸卯举人。公车未第,遂乐志林泉。吴三贵1云南丛书书目提要 第四十八册第 25539-

34、25584 页2新攥云南通志四 第 315 页3新攥云南通志四 第 320 页4 新攥云南通志 四 第 321 页5 新攥云南通志 四 第 353 页6 新攥云南通志 四 第 323 页7 新攥云南通志 四 第 329 页闻其名,强之仕,不屈。绝迹公门,以诗、文自娱,尝与修通志。是书道光志已著录。滇诗略录五十首。余姚翁元圻云:“徐石公人品绝高,其诗品亦几如王元美,自珊瑚、木难及牛溲、马勃,无所不有。乐府、古今体,皆卓尔成家矣。”皖江江濬源云:“石公诗,人谓其学李、学杜、学韩、学义山、学汉魏,固有目者所共睹,余谓其尤善昌谷,如:莎鸡声老霜黄泣及宝峰山顶旧青碧二章,非其彰明较著者乎?”新建杜钧云:

35、“永昌诗家,自禺山先生后,惟石公继起,宗汉,魏之高古,得杜陵之深厚,虽律体,时亦阑人宋,元。然尽而有余,久而更新,风流弥著,卓然成家矣。”十八、二吴诗草(清)吴怡、吴协撰 1怡,字友堂,号和轩,协,字寅斋,保山人。怡、协乾隆壬子同榜举人,怡官邹平显知县,协亦官知县。滇诗嗣音集录怡诗三首,录协诗四首。是书又名思补斋诗草合钞,首注胞侄嗣伯、嗣仲校刊,前有永昌府知府彭舒萼序及邓川杨鈵锃序,道光已酉刻。十九、日梅轩集(明)王氏撰 2氏,保山万纶室。道光志已著录。二十、适所性斋诗集(清)盛霁撰 3霁,字霁亭,保山人。道光乙酉拔贡。是书为其门人吴树声编次,前有树声序未刻。树声少子熙宝藏之,晋宁方树梅游故都

36、,搜滇中文献,熙付树梅,携归滇,选入滇诗丛录。滇诗嗣音集录一首,殆未见其全集。二十一、蕉雨窗诗草(清)盛毓华撰 4毓华,字西楼,保山人。道光丁酉举人。毓华诗笔俊伟,七律尤工,方之袁文典,可无愧色。毓华遭无端惨祸,抚其遗作,令人曾喟。二十二、廉泉诗抄 (清)范仕义撰 5仕义,字质为,号廉泉,保山人。嘉庆甲戌进士,官如皋县知县。是书存1 新攥云南通志 四 第 355 页2 新攥云南通志 四 第 383 页3 新攥云南通志 四 第 366 页4 新攥云南通志 四 第 369 页5 新攥云南通志 四 第 364 页诗自嘉庆癸酉至道光庚子为起止,陈蓉编次,前有魏茂林、戴絅孙,徐珠序,后有吴铠、陈蓉跋,道

37、光壬寅刻之。金陵铠称其古文、骈文皆真挚博雅,惜不传。滇诗重光集录诗一百八十一首。光绪志已著录。结语以上二十一种,涉及保山明清时期经部和集部文献的整理。经整理发现,明清时期的保山文人著述十分丰富,其中诗歌文集的创作最为繁盛。这些文学艺术作品为古代文化宝库增添丰富的内容,使保山地方学术文化获得了巨大发展。【参考文献】1李小缘, 云南书目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年2云南省文史研究馆纂集,李孝友、张勇、于嘉华执笔, 云南丛书书目提要,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 年3 云南省文史研究馆整理, 云南丛书 ,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 年4 李春龙、江燕, 新纂云南通志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年5李根源, 永昌府文征 ,云南美术出版社晨光出版社6保山市文化志编纂委员会编,倪开升, 保山市文化志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1991 年7肖正伟, 保山通史概要 ,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 年8耿德铭, 保山文史纵横 ,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 年9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续云南通志长编 ,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印刷厂,1985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