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 必修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2012.10,我的“六不及”自白,在教学的宏观把握上,我不及各位教研员好;在教材的深度挖掘上,我不及各位教研员透;在教材的广度拓展上,我不及各位教研员精。在具体的文本解读上,我不及老师们强;在具体的读写经验上,我不及老师们多;在具体的学法指导上,我不及老师们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内 容,一、教材整体把握二、教材单元把握三、单篇文本把握,一、整体把握(教材),必修2 单元分析.doc,1.现代抒情散文2.古诗词3.古代抒情散文4.论说文,“阅读鉴赏“单元表,叙事转写景抒情,品文就是品人,其情是难点。,“阅读鉴赏“单元表,古诗词的开门之选,与初中古诗词如
2、何衔接?,“阅读鉴赏“单元表,“阅读鉴赏“单元表,二、单元把握,1. 文体知识和文体特征,是解决单元教学的重要凭借。 相应的,问题要素的解决就成为了教学的重点,小说:人物、情节、环境、主题戏剧:人物、情节、环境、台词(潜台 词)、戏剧冲突散文:形与神(方式、景情、主题、语言)诗歌:物象、意象、练字、意境、意图传记:观点(人物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 与评价、选材详略、背景与人物 (真实性)、对比与衬托、语言艺术 科普:通俗性、生动性、科学性(文学、 科学),文体典型要素,必修2一单元(品味赏析),1荷塘月色(朱自清) 2故都的秋(郁达夫) 3*囚绿记(陆 蠡) 欣赏景物描写; 感受作者的深情; 品
3、味精美的语言;圈点精彩语句,品味内在韵味。,写景状物情理,2.关于阅读教学的两种上课方向,如何理解课文 课文写了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文本是如何表现这些内容的 读者可以如何来理解(个性解读)如何鉴赏课文 你对文本喜欢吗 你喜欢文本的什么地方 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地方 你能否用作者的审美眼光来看待其他地方,课程标准中的建议,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3.注意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阅读就是读者、文本和作者三主体从表层到深层的同化和调节。脱离了文本主体和作者主体,读者主体的个性就可能是奇谈怪论。编者,例: 荷塘月色的个性解读
4、,朱自清所写的荷塘不是平常的荷塘,而是一个虚拟的、理想的荷塘。 (姚敏勇 荷塘一代知识分子的桃花源 2003.4),1. 朱自清被南方“四一二”大屠杀弄得目瞪口呆,深感性格与时代的矛盾,既反感于国民党,又对共产党心存疑惧,产生了不知“哪里去”的“惶惶然”,“认为一切政治暴力都是毁掉了我们最好的东西文化。”作为五四启蒙知识分子,有一种负罪感。 钱理群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恰是作者的“精神的避难所”。(语文学习),2.荷塘月色中有一种“心理骚动的性质”:它不仅提出了要解决的问题,引发读者的悬念,而且为将要呈现的一切定下了基调,推动着整个艺术过程的进行。 (高远东一个精神分析的文本)3. 俞平伯:是“
5、满月时分没来由的盲动”;朱自清说:是“随顺我生活里每段落的情意的猝发的要求,求每段落的满足。”,朱先生的“现在”,他带着妻子和三个孩子在清华教书。 “你读过鲁迅先生的幸福的家庭么?我的便是那一类的幸福的家庭!每天午饭和晚饭,就如两次潮水一般。先是孩子们你来他去地在厨房与饭间里查看,一面催我或妻发开饭的命令。急促繁碎的脚步,夹着笑和嚷,一阵阵袭来,直到命令发出为止。但我的苦痛也是真的。我曾给圣陶写信,说孩子们的磨折,实在无法奈何,有时竟觉着还是自杀的好。”(儿女写于1928年6月) “但我又是个十二分自私的人;老实说,我对于自己以外的人,竟是不大有兴味顾虑的。便是妻子,儿女,也大半因了生米煮成熟
6、饭,才不得不用了廉价的同情,来维持着彼此的关系的。”(那里走三个印象,写于1928年2月),4. 文章强调的是离开了妻子和孩子获得一种心灵的解脱。 孙绍振,暑假中(也就是写作荷塘月色的七月份),朱自清想回扬州,但是又怕难以和父亲和解,犹豫不定。因而有“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之语。这一切都证明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当然,伦理的自由,也不是与政治的自由没有一点联系,前面所引用朱自清先生自己的话,就表明他也因为考虑到老婆孩子的责任问题,而不能绝对自由地作政治的抉择。但是
7、,我以为那是比较间接的,次要的。,5. 哪里走说既不能走革命和反革命的道路,只能采取“超然”的态度,“乐得暂时忘记,做些自己爱做的事业”,于是他选定了一条研究“国学”之路。因为只有这条路才能使他有一个稳定的职业而能让他的家境得以维持但又不受良心的谴责。“国学研究”是一条“死路”(作者原话),它再也无法让作者实现人生更高远的目标(包括革命之类),无法领略人生更美好的境界。因此作者烦恼、愁闷、悲哀。但这种情绪又无法排遣,因此借荷塘月色来向世人诉说自己的情怀,这是一篇有感而发的非常典型的“独语体”散文。因此,这篇文章的主题并不是什么“对白色恐怖现实的不满”而产生的苦闷和哀愁,也不是什么“众人皆醉我独
8、醒的智者的孤独”,而是表达了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在象牙塔中,对现实感到无奈的叹息。 “象牙塔”里的感叹荷塘月色的主题辨析,罗雪松,过去课文的删节,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6. 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膝下儿女成群,妻子也温柔贤德,还有一个响当当的清华大学
9、教授的头衔和不菲的薪奉,可作者偏说“什么也没有”,他到底追求什么,需要什么呢? 这该让采莲赋和西州曲来回答了。这两首古诗词是赞美爱情,赞美青春美好时光的。若要表示对“白色恐怖不满”大可不必引用它们。“知音难觅的喟叹” 。写荷塘月色时是作者感情世界最寂寞的时期。那时作者背影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在文学界广为传颂,可谓春风得意(“像一匹脱僵的野马”),但他的妻无论如何也不能与他分享这份喜悦。从“心中颇不宁静”到“热闹是它们的”再到“到底惦着江南了”,字里行间分明回响着作者重重的叹息声。,故都的秋抒发向往、眷恋故都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以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来折射自己“清、静、悲凉”的心
10、灵之秋,进而上升到对人生之秋的关注 。通过故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对比,象征性地表明两种不同的生命形态,并选择、赞美像故都之秋一样的生命形态。 囚绿记,囚绿记颂扬“绿(即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从而颂扬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作者忠于祖国的情怀。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通过“我”在北平邂逅绿、享受绿、囚禁绿、释放绿的回忆,告诉我们:爱,有时也是一种伤害。爱的方式:不是所有的爱都能带来温暖,不是所有的爱都能滋润心田。,如果仅仅关注主题,语文将会灭绝!,无论是对课文的理解还是鉴赏,最终目的还是对言语的实践、运用 听 说
11、 读 写 思 课堂上所讲都要最终指向言语能力的提升!,对作品泛化的肯定仅仅是说它具有某种美质,而没有讲这种美质是怎样生成的,没有上升到方法论的层面。这对于学生没有任何意义。 徐江语文教学的目标不是认识语言,而是运用语言,不是培养“谈论语言”的人,而是“运用语言”的人。 李海林,教学建议,语言欣赏是这个单元的重中之重。文脉梳理是本单元读写结合的必须手段多元解读是本单元思维训练的必要凭借,要让学生明白散文范式,摆脱白描的手法, 转而用积极比喻是现代写景文范式的最大特征。鉴赏的核心应该是描写的深度, 例如众多比喻构成了一个怎么样的统一意象, 怎样连类起来?这些主观的想象如何巧妙地带进了景色之中?,课
12、堂阅读的训练路径,自主阅读思维方法认取同伴分析思维过程展示小组交流思维结果呈现全班讨论思维结果修订个体反思思维结果定型,梳理探究(二): 修辞无处不在写作:写景(特征)1 + 学习描写2,必修2 单元二,4诗经二首 氓 采薇5离骚(屈 原)6*孔雀东南飞 并序(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7*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东汉末古诗十九首) 短歌行(曹 操)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吟咏 节奏 情感 背诵,诗歌的特征是韵律与隐喻,它们共同构成所谓诗性。诗的韵律不仅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还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诗人通过语言的节奏和意象的流动,表达情感的强弱起伏与疏密相间。诗会有很多意象,这些意象总是处在一种联系
13、中,诗歌从意象的联系中产生隐喻。诗人通过隐喻实现言在此意在彼的目的,构成所谓诗性智慧。,教学建议,吟咏诵读是读懂诗词的有效方法把握意象是读透诗词的核心环节比较不同诗体的语言、韵律随机积累文言字词,教学方法借鉴,方法:诗词舞步读读(文本) 说说(画面) 补补(情节) (感知) (还原) (创造) 谈谈(感受) 学学(写诗) (鉴赏) (应用),梳理探究(一): 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写作:学写诗评(诗词鉴赏),三、把握单篇,在整体了解必修二的选文在全部必修中的地位和单元特点后,单篇教学重点怎么确定,应是我们集体备课研究的一个重点。,1.怎样确定具体的课时教学内容?,三 问 如果回答既然编进了书
14、本所以要学,那么实际上学不学它也就无所谓了。学也学不好。 如果回答因为是精品甚至是经典, 那么,让学生知道“精”之所以为“精”, “典”之所以为“典”,就是这一篇的学习内容。,一问:先问自己这一篇为什么要“学”,二问: 这一篇为什么需要“教”,通常一篇文章不“教”也能读懂,否则它就不会有读者。那么为什么还需要“教”?老师应该找出需要“教”的三条五条理由,(知识的、能力的情感的)再根据“课标”、“学情考情”等筛选提炼一下,教学主要内容就出来了。,大多数关注了文本的内容,即写了什么。少数人注意了文本的形式,即怎么写的有何好处。极少数注意了文本的技巧,即为什么不那样写?,三问: 你还要确定“什么不教
15、”,大多数学生已经知道的“不教”;今天学生还不需要知道的“不教”;学生通过自学能明白的“不教”;不是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不教”。 尽可能多剔除“不需要教”的,才能把教学内容提炼得精粹,任务集中。,必修2单元三(思考与领悟2),8兰亭集序(王羲之)9赤壁赋(苏 轼)10*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实虚词借景抒情 借物说理 知人论世,例:赤壁赋的确定,学:文字之精美、布局之精要、思想之深邃 文学史上”赋”的代表作 名句默写经常考,哪几个句子? 哪几个实词、虚词?教:独特的人生观 为什么不直接写,非得虚拟一个主客问答 ?,文言教学建议,文言并重,基础过关。动口动手,规范训练。多读多背,文意关联。,2.怎样切
16、入,不同类型(文体)的课文有不同的进入方式。但是首先还是要明确为什么需要分析。一篇好文章,本是有机的整体,干吗要去分析它?分析的目的,在于揭示,在于披文入情,提要钩玄,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到达言辞的内蕴。分析不是肢解,不是剁碎,分析之后,是让读者更加看到整体,是从局部或细部识通篇,窥全豹。,整体感知切入的问题,整体感知却并不一定非从“整体”入手不可,有时从一个字词,一截短语,一个句子,也可以感知通篇文章,甚至把握全文的主旨。兰亭集序:其中的“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一句是怎么来的?让学生从这一句上下寻绎,了解作者整体的构思,行文的脉络。所以说,从哪里进入,是可以因文而异,也可以根据教师的
17、匠心独运,作出最佳选择。,3.进入分析的途径,一是聚焦“形象”的特写与细节。一般适合于小说、戏剧等有人物、情节的作品。二是揣摩品味新异传神的语句,或波澜迭起、摇曳生姿的行文布局。但也不忽略平字见奇、朴字见色的语言表达。一般适合于叙事言情写景的散文。三是为课文编提纲或列图表,找线索,寻因果。一般适合于各种说明文和议论文。以上或有交叉。而辨词析句、咬文嚼字这一主要手段,则一以贯之。,4.怎样有效分析,其一是:寻找“紧要语”(朱熹),包括孙绍振所说的“关键词”,或文章中精要、精彩、精妙的语句。其二是:发现“关节眼”。也就是通篇文字的联络照应。不仅是段与段之间的衔接,更有词语句子的配合呼应。其三是:比
18、较“新异处”。这一般是在和(同类)的其它作家作品作比较中,发现其内容的丰富深刻,形式的独特新颖等。,梳理探究:本册文言文重点词语 和句子的分类梳理写作:抒情,必修2单元四(沟通与运用2),就认北大校长之演讲 平实、诚恳我有一个梦想 激情澎湃 诗化语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严密准确 讳饰鲜明的针对性严密的逻辑性强烈的鼓动性,四单元 论述类文本的教学建议,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体会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培养学生的概括、提炼、分析、判断、综合等抽象思维能力。 体会充沛的感情,教学途径,可以为课文编提纲或列图表,找线索,寻因果。可以先自己列提纲写作,再对照课文看看有什么不同,要借鉴什么。批注的批注,散文随笔:批注式教学,圈点批注教学的四个层次。.自读自悟,“准确”批注。 (细节批注) 2. 诵读交流,“完善”批注。 (修订批注) 3. 范例欣赏,“情味”批注。 (解读批注) 4. 链接资料,“深度”批注. (深化批注)批注的批注,梳理探究: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写作:讲演稿 (虚构),名著导读:家巴黎圣母院在平时以周记形式检查,粗陋之见,博君一笑耳。,不妥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