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太,十九世纪物理学,1900年4月27日 英国伦敦 阿尔伯马尔街 开尔文勋爵 在热和光动力理论上空的19世纪乌云,动力学理论断言,热和光都是运动的形式。但是现在这一理论的优美性和明晰性却被两朵乌云遮蔽,显得黯然失色了。,17世纪理论诞生,笛卡儿最先将以太引入科学,并赋予它某种力学性质。他认为物体之间的所有作用力都必须通过某种中间媒介物质来传递,不存在任何超距作用。因此,空间不可能是空无所有的,它被以太这种媒介物质所充满。以太虽然不能为人的感官所感觉,但却能传递力的作用,如磁力和月球对潮汐的作用力。 牛顿也像笛卡儿一样反对超距作用,并承认以太的存在。在他看来,以太不一定是单一的物质,因而能传
2、递各种作用,如产生电、磁和引力等不同的现象。,18世纪没落时期,由于法国笛卡儿主义者拒绝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而使牛顿的追随者起来反对笛卡儿哲学体系,因而连同他倡导的以太论也一同进入了反对之列。到18世纪后期,证实了电荷之间(以及磁极之间)的作用力同样是与距离平方成反比。于是电磁以太的概念亦被抛弃,超距作用的观点在电学中也占了主导地位。,19世纪复兴发展,光学 电磁学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托马斯杨和菲涅耳的工作结果,杨用光波的干涉解释了牛顿环,并在实验的启示下,于1817年提出光波为横波的新观点 生活中的波大多需要传播介质 宇宙到处都存在着一种称之为以太的物质这种物质在光的传播中起到了介质的作用
3、 透明物质中以太的密度与该物质的折射率二次方成正比,当一个物体相对以太参照系运动时,其内部的以太只是超过真空的那一部分被物体带动(以太部分曳引假说),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的贡献,法拉第提出用力线来代替以太,并认为物质原子可能就是聚集在某个点状中心附近的力线场。但法拉第的观点并未为当时的理论物理学家们所接受。 麦克斯韦在指出电磁扰动的传播与光传播的相似之后写道:“光就是产生电磁现象的媒质(指以太)的横振动”。,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1881年-1884年,阿尔伯特迈克尔逊 爱德华莫雷,向右的那一束光在向右的过程中相对装置速度为c v,向上的那一束光,设它到达镜子所需的时间为t3,在这段时间里镜子向右移
4、动了vt3,所以光走过的路程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方向上的光速没有差异。这实际上证明了光速不变原理,即真空中光速在任何参照系下具有相同的数值,与参照系的相对速度无关,以太其实并不存在。,r=a(1-sin),趣味知识以太的其他解释,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以太被认为是莉莉周赋予大家的空间,无处不感受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以太内心世界。,康有为 在孟子微中把以太与“仁”、“不忍人之心”等道德观念等同起来。 谭嗣同 在仁学、以太说中既把以太说成宇宙间无所不在的无色、无声、无臭的物质,但同时又作了种种精神性的解释,把 孔子 的“仁”、“元”、“性”, 墨家 的“兼爱”,佛家的“慈悲”,基督的“灵魂”等,都看作是以太的作用。孙中山 则在孙文学说中把以太看作物质世界的本源,认为它“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并不具有精神性质。,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