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 古诗鉴赏,学案7赏析之要,赏句为妙,高考对古诗阅读鉴赏的考查,最终落脚在对考生审美能力的考查上。什么是审美能力?具体地讲,就是我们读一首古诗,能知道它美在哪里,能就诗中的某一点、某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者能写出其美之一二来。落实到命题上,就是以赏佳句(某联)为对象的赏析题。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是考生复习的难点,二轮复习一定要强化这种题型的训练。该学案就是要达成这一目标。,【学案略语】,1.(2014广东)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望江怨送别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愁云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自我诊断,找出答题短板,【注】杪:树梢。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抓住“怪”这个描写,着重分析其对抒发词人情感的作用。,答案这句话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词人在友人离开后,仍立在江头痴痴远望,夕阳将落,有人催词人回家,词人却以还有“一竿红”为由,“责怪”那人这么“早”就催自己回去。一个“怪”字将依依不舍之情推向顶峰。全词情景交融,含蓄淡雅,不言离别,而离别之情溢于言表。,【赏析】前四句描写了在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边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被岸边的树梢遮住了部分;天边云霞点点,帆船越来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词人心中感到愁云惨淡,整个送别的画
3、面悲凉寂寥。后三句,看这时的夕阳,还有“一竿红”,词人心中生恨,反倒怪起催促者来,怪其催着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这里的“怪”进一步反衬了“不舍”,此时情感已经得到三重渲染。“怪”的反常心理,将词人的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表达了词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从而可以看出两人友情之深。,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贺圣朝留别叶清臣 满斟绿醑留君住,莫匆匆归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花开花谢,都来几许?且高歌休诉。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注】绿醑:美酒。诉:辞酒。,答案采用了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词人设想“春色”总体为“三分”,其中的“二分”是“愁”,“一分”
4、是“风雨”。实质上是明写风雨暗写愁,所谓“三分春色”,实际上都是愁。词人用巧妙的构思写出了与挚友分别时的愁绪。(答出“化虚为实”“巧用数字”,分析得当也可),请对“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一句进行赏析。答:,上片开篇用春色、离愁、风雨构成了一幅离别图:阳春佳月,风雨凄凄,离愁万绪。为下片抒情做了有力的铺垫。“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虽然还是以词家习惯运用的情景交融的手法来描写离愁,但设想奇特,不落俗套,给人以新颖巧妙的感觉。词人设想“春色”总体为“三分”,而其中的“二分”是“愁”,“一分”是“风雨”。这样,此时此刻的“春色”就成了“愁”与“风雨”的集合体。而此处的“风雨”,只是表象,
5、实质上是明写风雨暗写愁。这里写“风雨”,用的就是这种以景写情的笔法。所谓“三分春色”实际上都是愁。词人用全部的春色来写与挚友分手时的离愁别绪,其友情之深、离别之难,不言而喻。词人用笔,貌轻实重,饱和了词人的全部感情,确实是情景交融、情深意长。,【赏析】,上片,由举杯挽留写到离别情怀,由外部行动而至内心感情,多为顺笔。下片则转折颇多。过片“花开”两句,紧承上片的离愁别绪,并进一步预写别后的相思。“花开”句,用韩偓谪仙怨“花开花谢相思”句意,但词人只写“花开花谢”而不说“相思”,实际上“相思”已包容在上片的离愁别绪之中。“都来几许”,是说这种相思总的算来会有多少。由挚友不得长聚而引起的时序更迭、流
6、年暗换的慨叹与迷惘,亦暗寓其中。这两句深化了上片的离愁。但词人马上又冲破了感伤缠绵的氛围,用“且高歌休诉”句一变而为高亢旷达。这是对友人的劝慰,也是词人的自我排遣,表现出词人开朗豁达的胸怀。可是一想到别易会难,明年此际不知能否重逢,心里不免又泛起怅惘之情,使全词再见波折。这首词先写离愁,继而排解宽慰,终写怅惘之情,曲折细致,语短情长。,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酬张少府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注】穷:失意,归隐。通:得意,出仕。,答案结构上,一问一答的形式呼应了诗题中的“酬”字,问而不答恰为此诗的妙处所在。
7、内容上,面对人生的失意与得意、出世与入世的问题,作者虽然没有做出正面的回答,但却用了曲笔包含了丰富的潜台词,耐人寻味。“渔歌入浦深”的言外之意是:你也不用做那个小官了,不如和我一起啸歌山林吧!,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赏析结尾两句诗的表达效果。答:,这是一首赠友诗。全诗写情多于写景。三、四句隐含不满朝政之牢骚。诗开头就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描述了作者晚年惟好清静、万事皆不关心的心态,看似达观,实则表露出作者远大抱负无法实现的无奈情绪。颔联紧承首联,“自顾无长策”道出作者理想的破灭和思想上的矛盾、痛苦,在冷硬的现实面前,深感无能为力。既然理想无法实现,就只好另寻出路。入世不成,便只剩下出世
8、一条路了。亦即跳出是非场,放足山水,归隐田园。“空知返旧林”,一个“空”字,包含着几多酸楚与感慨!,【赏析】,颈联写的是作者归隐“旧林”后的通达适意。理想落空的悲哀为“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闲适所取代。摆脱了仕宦的种种压力,作者可以迎着松林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然而在这恬淡闲适的生活中,依然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松风”“山月”均含有高洁之意。尾联作者借答张少府,用楚辞渔父的结意现出作者企羡渔父悠然独居,不问人间穷通。“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酬”字;同时,又妙在以不答作答:若要问我穷通之理,我可要唱着渔歌向
9、河浦的深处去了。末句含蓄蕴藉,耐人咀嚼,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又淡淡地勾勒出一幅画面,用它来结束全诗,可真有点“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神韵”。,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西江月金段克己 久雨新霁,秋气益清,与二三子登高赋之。 人与寒林共瘦,山和老眼倶青。琤然一叶不须惊,叶本无心入听。气爽云天改色,潦收烟水无声。夕阳洲外片霞明,涵泳一江秋影。请简要赏析词末两句。 (5分)答:,【注】琤:玉石的声音。涵泳:沉浸、浸润。,1平时学习中你是否能读出某诗(词)或诗(词)中某句(某联)的美丽之处呢?,问 题 反 思,答:,答:,2句子赏析题是什么样的题型?它
10、与平时做的表达技巧题是否相同?你觉得做句子赏析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题目】请简要赏析词末两句。(5分)原词见“自我诊断” 第4题,比对答案,领悟答案升格之道,该答案只答出了手法,至于具体赏析,完全是空洞分析,根本未联系词作实际展开分析。,该答案组织很规范,从手法到景到情都点到了,可惜每点都不到位。尤其是“情感”这个点答得过于简单表面,未把该词真正的情感表达出来。其实,只要想得全面一些、细致一些,这类问题是可以顺利解决的。,失分剖析,该答案前两步(指出手法,分析景物)答得很好,可惜在“情感”这点上完全答错了。赏析题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手法,二是情感。该词的感情基调通过标题及所写景物还是不难看出的
11、。是否是读了太多愁伤等负面情感的古诗,形成了情感定势,而无视该词积极向上的、愉悦的感情基调?,该答案步骤完整,层次清晰。描绘景物的语言生动,情感表达准确,更有点睛之笔。,参考答案词末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状写斜阳落霞映现于澄碧江水中的倒影之美(2分);透露出词人以山林秋水为朋,物我共适的人生意趣(2分)。(意思对即可),评分建议该题评分标准为5分:手法1分,景、情各2分。手法如答成“以景传情”也可给分。对于所写之景,考生只要答到了夕阳、沙洲、晚霞、秋江、倒影这一类的意象即可给1分,如果能将这一类的意象组织成规范的语言,明确地答出所写之景为何则可给2分。对于所抒之情,答出“词人以山林
12、秋水,为朋,物我共适的人生意趣”固然不错,但从实际答题情况来看,学生答到这个层次的少之又少,所以对于第二个2分,阅卷场确定:学生只要答到寄情山水、与山水共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一类的意思,则可给2分;如果学生只是答到了对山水的喜爱、对自然的欣喜这一类的意思,则可给1分;如果学生答成了凄凉、悲伤、抑郁、愁苦这一类的意思,则不给分。因为这首词总的感情倾向是积极、向上、健康、愉悦、喜乐、正面的,凡是答成消极的、负面的情感的,都不能得分。,一、句子赏析题的审题和答题1审题(1)句子赏析题在题干用语上都使用“赏析”二字。如“请赏析句”或“请从角度赏析联”。(2)句子赏析题有定向与非定向两种赏析角度。赏析
13、题是一种综合性强、自由度大的题型。它可以规定赏析角度,如从炼字的角度、虚实结合的角度;也可以不规定赏析角度,自选角度。,借题发挥,突破答题核心问题,2答题答好这种题型有三个关键词:角度、效果、分析。(1)角度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是答好这种题型的关键。除定向赏析外,对那些未规定角度或规定角度较笼统的题该如何切入呢?主要有内容角度和艺术(形式)角度。内容角度,主要是从句子意思、描写情境、上下文意、诗作标题、全诗意境与作者情感等方面来赏析。艺术(形式)角度主要是表达技巧,角度。另外还有意象、语言等角度。正因为有如此多的可切入的角度,所以给选择带来了难度。一般而言,要从内容(句意和情感)与表达技巧有时兼及
14、意象、语言(炼字)两个角度同时切入。表达技巧多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两个角度切入。如顾及语句位置特点,可考虑结构角度。到底从哪一个或哪两个角度切入,是因诗而异的。一般而言,应从特征最明显、最突出的角度切入,类似于表达技巧中的“大中取特、多中取主”。,(2)效果这是与“角度”相并列的答题关键词。换言之,答好这种题型,既少不了“角度”,也少不了“效果”。赏析句子之妙,所谓“妙”,就是使用了什么办法达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在古诗中,艺术效果主要有三方面:写景、造境、达情。,(3)分析“分析”并不能与“角度”“效果”相并列,因为“分析”是具体的答题方法,即要能对角度、效果展开分析。“赏析”,“赏”是指“
15、角度”“效果”;“析”是指“分析”,就是把你赏的过程和心得有层次地、令人信服地写出来,不能笼统空泛,要结合具体诗句、词语进行分析。,边练边悟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注】本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 江东探亲时所作。老莱衣:相传为春秋时隐士, 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颈联进行赏析。答:,答案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
16、艰难的忧虑。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描写江边寒风刺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了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诗发端即不凡,苍劲中蕴有一股抑郁之气。作者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然而在他这个时候,干戈遍地,已经很难见到了。这就从侧面扣住题意“觐省”,并且点示出背景。第二句,诗的脉络继续沿着深沉的感慨向前发展,突破
17、“不见老莱衣”这种天伦之情的范围,而着眼于整个时代。“安史之乱”使社会遭到极大破坏,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了。作者深感人间万事都已颠倒,到处是动乱、破坏和灾难,不由发出了声声叹息。三、四两句,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题意。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作者对骨肉同胞的怀念。在动乱中,作者与弟妹长期离散,生死未卜,有家等于无家,这也正是“万事非”中的一例。,【赏析】,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作者的遐想和怅惘。作者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已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地。这时作者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其中白马
18、江头的景色乃是实景,而黄牛峡则是作者想象之中的虚景,虚实相生,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水声回响不绝,韩十四坐的船也就越走越远,作者的离情别绪也被曲曲弯弯牵引得没完没了。尾联更是余音袅袅,耐人咀嚼。出句是说,分手不宜过多伤感,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又双绾行者、留者,也起到收束全诗的作用。“犹恐”二字,用得很好,隐隐流露出作者对未来的担忧,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贺新郎九日南宋刘克庄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
19、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请赏析本词末句“鸿北去,日西匿”。答:,解析该题为多角度赏析佳句的典例。具体见题目答案。,答案末句以景结情,写景寓情。(从表现手法方面赏析)写天际广漠之景物,与首句相呼应。(从结构方面赏析)目送飞鸿北去,心向故国神州;眼看白日西下,则是忧虑国势殆危。(从内容方面赏析)鸿雁北去,白日沉沉,意境苍茫,寓无尽意于寥寥景语。(从意象、意境方面赏析)意象凄凉,境界开阔,既豪放,又深婉。(从词风方面赏析),上片写重阳节登高望远所引起的感喟。首三句先
20、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满天密布深黑的乌云,再加上阵阵斜风细雨,真是“满城风雨近重阳”,使人心乱如麻,愁思似织。下面四句说平生目空一切,作者自称“一生枘凿,壮夫瞋懦,通人嫌拗”(水龙吟)。“高楼百尺”,用刘备语,刘备与许汜共论天下英雄。百尺高楼,是指英雄志士登临望远之所。接着四句是登高楼后触目伤怀。自己本是一介书生,如今垂垂老矣,忧国之心尚在,个人受谤废黜都不介意,只有恢复神州,是他的最大心愿。面对千崖,联想起唐代杜牧在池州刺史任上写下的九日齐山登高诗末两句云:“古往今来只如此,朱山何必独沾衣?”作者在此认为不必为个人得失计较,同时也突出“神州泪”之可贵。,【赏析】,下片先说少年时代自
21、负有下笔千言的才华,颇思有所作为。“到而今”两句写现在,与前面形成鲜明对照,叹息如今已是才华消尽,只余暮年萧瑟之感。“常恨”三句,结合九日登高题意,慨恨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名士风流,遇到重阳节,总爱提东晋孟嘉落帽故事。“若对”两句,指包括自己在内的忧国志士,他们与前者形成鲜明对比,并不追慕魏晋风度,而是对“时事祇今堪痛哭”的现状感到忧心如焚而又无能为力。末两句以登高作结,雨消云收,暮色渐至,下如江淹恨赋所云:“白日西匿,陇雁北飞。”秋天鸿雁南来,明春仍然北去,北上恢复神州的大业却遥无实现之日,眼看白日西下,象征国势危殆,令人痛心。自己老眼平生,壮志难伸,亦只能长歌当哭,借酒浇愁。,二
22、、如何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赏析句子,本身就含有效果的分析。可是有的题目明确要求专赏其表达效果。一般而言,古诗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有三方面:写景、造境、达情。具体到诗歌中的某个句子的表达效果,一定要从句子本身出发,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1内容、主旨、情感角度。这是从句子内容出发,兼顾它在全诗中的表情达意作用。这是效果分析首要考虑的。2表达技巧角度。一般而言,效果与手法密不可分。首先要看句子在表达上有无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然后根据表达特点再去分析其表达效果。如句子是借景抒情,其效果就是抒情含蓄、意味深长;如句子是虚实结合,其效果就是能拓宽诗境,表达更为深广等。,3位置角度。“效果”就是作用,句子的
23、作用有时还与其在诗歌中的位置有关。句子在诗歌中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如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第三联、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或以景结情。当然,不是所有效果分析都要这样,但关注句子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而关注其表达效果,是一个重要的思考角度。,边练边悟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钟山晚步王安石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槿篱竹屋江村路,时见宜城卖酒家。,简要分析诗句“细红如雪点平沙”的表达效果。答:,解析该句为写景句,其效果分析主要在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象上。,答案“细红”代指楝花的色彩,“
24、如雪”喻指楝花在轻风中轻盈飘飞的姿态,“点平沙”生动描写出楝花坠落平地的美态。,本诗表达的是一种闲适之情。“时见”一词显得悠闲,“晚步”赏景见情趣。微雨轻风吹落了铺满树上的楝花,红紫色的小花瓣雪花般点缀着沙地。楝树旁的槿篱竹屋面对通往江村的路,走在路上不时可见到宜城的卖酒人家。空间逐步扩展:楝花落瓣,槿篱竹屋,屋前路,路尽头的卖酒人家。,【赏析】,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贺新郞兵后寓吴蒋捷 深阁帘垂绣。记家人、软语灯边,笑涡红透。万叠城头哀怨角,吹落霜花满袖。影厮伴、东奔西走。望断乡关知何处,羨寒鸦、到着黄昏后。一点点,归杨柳。 相看只有山如旧。叹浮云、本是无心,也成苍狗。明日枯荷包
25、冷饭,又过前头小阜。趁未发、且尝村酒。醉探枵囊毛锥在,问邻翁、要写牛经否。翁不应,但揺手。,【注】南宋末年,元军大举进攻南宋,蒋捷被迫携家人逃难。 枵(xio)囊:空口袋。毛锥:毛笔。,简要分析“醉探枵囊毛锥在,问邻翁、要写牛经否。翁不应、但揺手”一句的表达效果。答:,解析首先确定所给句子使用了细节描写手法。其次要分析这个细节:作者喝醉了酒,为什么问邻翁要不要牛经?邻翁为什么揺手?最后思考这个细节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状况和感情,表现了邻翁什么样的心态。,答案作者想帮老翁写点东西来偿付酒资,但老翁揺手拒绝了。这一细节描写,既突出了作者穷困潦倒的狼狈窘境,又从侧面表现出农民无心耕耘的社会现状,从而深
26、化了主旨。,“深阁帘垂绣。记家人、软语灯边,笑涡红透。”作者首先营造了记忆中温馨的氛围。但和眼前的自然之物相对照,在漂泊中自己多么希望回到故乡和家人团聚。可是“望断乡关知何处”!“羡寒鸦、到着黄昏后。一点点,归杨柳。”黄昏之后的“寒鸦”尚可归巢杨柳,令人羡慕不已。“万叠城头哀怨角”,城头上反复吹奏的号角声充满哀怨,这“哀怨”是一种主观感情的外射,和着国破家亡的伤恸。,【赏析】,“相看只有山如旧”流露出江山易主的悲痛心情。“叹浮云”比喻世事的变幻无常。漂泊孤凄之感是和亡国之痛融合在一起的,使之更加深沉,也更加悲苦。这是一个秋风肃杀、百花凋残的季节,这是一个景物苍茫的黄昏时刻。“明日枯荷包冷饭,又过前头小阜。”明天将带上枯干的荷叶包着的冷饭,越过前面那座小山,设法去谋生,以便糊口。“趁未发、且尝村酒。”从困境中显现出达观的态度。姑且苦中作乐,把烦忧抛在一边吧!村酒饮罢,囊中仍很羞涩。“醉探枵囊毛锥在,问邻翁、要写牛经否。翁不应,但摇手。”微醉中探手“枵囊”,幸喜那唯一的谋生工具毛笔还在。他询问邻近的老翁:“需要抄写牛经么?”老翁只是摇手。作者“东奔西走”的目的和结果,在这几句话中显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