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 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何德宝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难点) 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重点) 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化学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2观察 l18 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化学性质的关系。 3探究分析 NaCl 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过程 一、
2、 情境导入:1、让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 ,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附文: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相对于体育场中的小蚂蚁) ,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 2设问: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二、引导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1 提出问题: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2学生阅读课本 P54 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核外电子的运动有没有固定的轨道? (2).科学家把这些区域称为什么?
3、 (3).核外电子是在什么地方运动的?(4).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什么? (5).现在发现元素原子核外的电子有几层? (6).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几个?3师生归纳结论: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4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把图 312“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制作成挂图,借此引导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理解电子分层排布) 5学习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6练习巩固:向你的同桌说一说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7展示挂图:118 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观察、互相讨论、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 原子结构的稳定性稀有气体元素 8 个(He 为 2) 比较稳定金属元素
4、 少于 4 个 不稳定非金属元素 多于 4 个 不稳定8教师设问: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8(He 为 2) ,达到稳定结构,故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未排满,要趋向稳定,怎么样才能达到目的呢?(制造探究情境,诱导学生下一步的探究)三、探究离子的形成 1、提供信息: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2、学生观看动画氯化钠的形成过程:(能较形象的表示)3学生描述;要趋向稳定结构的钠原子和氯原子该如何变化来达到稳定的?4教师讲解;把“钠原子”身上最外层的那个“电子”贴到“氯原子”身上。“钠原子” 因失去一个电子而变成 Na+, “氯原子” 因得一个电子而变成 Cl-,由于静电作用而结合成化合物 NaCl。 (直观动画表演把枯燥、繁难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学生自然对原子与离子的概念有了初步的区分,也为原子得失电子的规律埋下伏笔) 5引导提问:离子是怎样形成的?什么叫离子?如何区别阳离子和阴离子?离子符号的书写应与原子有什么不同?6 师生分析:(一边分析,一边板书) 四、小结练习,诱发思考 1小结:在本课题,我们学了什么? 2练习:课本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