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松下 AG-DVC 系列摄录一体机简明教程一、前言大家好,很高兴能有这么一个机会和在座的各位共同学习松下摄像机的使用方法。考虑到各位对摄像机,尤其是专业摄像机接触不多,金源有线电视台(湖北宜城)编写了此简明教程,帮助大家对摄像机的使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教程全文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学习主要是对金源电视台目前使用的 AG-DVC33、AG-DVC63、AG-DVC180BMS 摄像机进行简要介绍。学习点包括摄像机的基本工作原理、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按键的介绍、使用的注意事项、维护和保养。第一部分是我写的,水平有限,不尽之处还望见谅。第二部分的学习主要以摄影摄像技术基础知识的讲解为主。这部分的教材
2、网上很多,讲的也很细。我们此次学习的这部分内容,也是来自于网络教材。学习中我会结合教材对各个章节进行介绍讲解。在正式开始以前,有两点是需要说明:1、虽然课后我会将此教材拷贝给各位,但学习的过程中还是希望能做好笔记,便于你拿到教材后,对一些学习过程中不是很明白的地方对照笔记有针对性的加强学习。2、因为有些地方的讲解需要前面讲解的知识做铺垫,所以对于学习过程中不懂得地方,可以随时提问,避免影响后面的学习。第一部分:摄像机简介一、摄像机的基本原理很多没有接触过摄像机的人可能会有疑问,摄像机是如何将图像拍摄下来的?如果中学物理课你还有印象的话,那么小孔成像的实验你应该记得。这个实验验证的就是光线投射成
3、像的原理。对一些技术难点进行隐藏后,摄像机的工作原理说起来其实也很简单,摄像机其实是一个光、电、磁转换存储设备。通过镜头的光学作用将光线聚焦于感光元件(阴极摄像管、CCD )上,由感光元件将光信号转变为对应的电信号,再通过电路使电信号进一步转换为磁信号记录于磁带上即完成了整个摄像过程。以我们使用的松下数码摄像机为例,光线通过镜头组件,投射到感光元件 CCD 上,CCD 将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后通过摄像机磁鼓,以高速旋转扫描的方式将磁信号记录于 DV 数码带上。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作为使用者只需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就足够了。二、摄像机的组成部分在介绍摄像机组成部分之前,我们首先介绍一下专业摄像机和家用摄像
4、机的主要区别。辨别家用机和专用机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是看铭牌了。家用机叫“摄录一体机” ,而专业机则叫“广播级摄录一体机” 。多了“广播级”这三个字,摄像机的性能、价格就大不同了。先说说大家都比较容易理解的价格不同,家用机两三千块钱就能买到,好一点的四五千元就不得了了,而专业机少则数万元,多则上百万。以我们使用的摄像机为例,这两台设备加起来接近四万元。对于性能的不同,我将在下面介绍摄像机的组成时附带介绍。摄像机的主要构成从结构上分大体包括了光学部分、电子器件部分以及带仓机械部分三块。光学部分主要指镜头,摄像机一般有两组镜片,通过动镜头的移动实现光学变焦功能。这个功能简单的说就像望远镜。专业机的
5、镜头镜片材质、表面镀膜都好于家用机。以我们使用的摄像机为例,松下 AG-DVC 使用的世界有名的卡莱镜头,具有光学曲度好、失真小,光通透率高等很多优点。在光学解析上,专业机使用分光镜,将入射光线分为红、绿、蓝三基色光,然后再分别进行光电转换,所以专业机使用的是 3CCD,也就是说有三个感光元件,这些都是家用摄像机所无法比拟的。电子部分最主要的器件莫过于 CCD 感光元件了,感光元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拍摄的效果。CCD 的主要技术指标就是其面积的大小。我们的 DVC-180 摄像机 CCD 是 1/3 英寸,远大于一般家用摄像机。说到这里顺带的说一句,可能大家经常听说某某品牌的照相机是多少多少像素
6、。现在的照相机像素少则几百万,多则数千万已经很平常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摄像机的像素远不及照相机。以 180 摄像机为例,单片 CCD 像素不过 140 万,有效像素仅仅只有 130 万左右。这是为什么?不是技术上达不到,而是没有必要,我们使用的是标清摄像机,使用的是亚洲大多数国家通用的 PAL 制式,图像分辨率只有 720*576 线。所以一百多万的像素已经足够了。如果我们使用的是高清摄像机,那 CCD 像素将会高出很多。机械部分集中在带仓,这里包含了走带机构,磁鼓总成套件等。机械配合很紧密。专业机的磁鼓较家用机的更为精密,有的图像记录方式也不同。简单介绍一下摄像机使用的存储介质MiNi -
7、 DV 带老式的模拟摄像机使用的是大 1/2 的模拟带,数码摄像机使用的是数码 DV 带,虽然都是以磁化作为存储的手段,但数码带保持的是数字信号,优于模拟信号量的保持。三、主要功能按键的使用摄像机有很多的按键,这里我们只对一些常用的按键进行介绍。对于其他按键如果你有兴趣可以课后单独交流。1、电源开关。不同的摄像机电源开关不同,但大同小异。63和 180 的摄像机使用的是拨盘开关。而 33 的摄像机使用的虽然也是拨盘开关,但开关还集成了摄录转换开关。开关附近有标示英文“Power”,很容易区分。拨动开关可以实现开关机操作。2、带仓开关。一般均位于带仓附近,有明显的“EJECT”标志。波动开关拉开
8、带仓盖后,机械部分会自动升起弹出,这是可完成装取带操作。3、录放转换开关。根据摄像机的不同位置可能不同,作用是选择摄像机的工作方式。通过这个按键的操作可以实现摄像的摄像状态和回放状态的切换。这个键附近有两个因为单词缩写“CAM”和“VCR”。4、自动手动切换按键(拨动开关) 。摄像机的操作有很多技术参数需要调节。比如光圈、快门、白平衡等等,我们除了可以手动设置这些参数适应不同的拍摄环境外,还能通过自动方式让摄像机自动调整,手动自动切换开关(按键)就可以实现手动和自动的切换。5、OIS 防抖开关。摄像机对于一些小幅度的抖动可以自动修正,防止我们拍摄的画面不稳。OIS 开关就是用于开启或关闭这个防
9、抖功能的。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摄像机有这个功能,但它只能自动校正小幅度的抖动,大幅抖动是无效的。顺便提一句,专业摄像机一般使用的是光学防抖,及通过光学镜片的自动调整实现抖动补偿。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对图像质量没有影响,缺点是防抖效果相对较差。家用机为了降低成本大多数使用的是电子防抖,这种方式会通过对图像信号的处理实现防抖功能,但对图像本身的质量会造出一定影响。不过这种方式也有优点,那就是防抖效果相对于光学防抖会好一些。6、变焦按键。可以实现镜头的推近和拉远,一般专业机会配置两套变焦按键,方便不同持机手法的拍摄。我们电视台的摄像机使用的是 16 倍光学变焦,另外还附带了三档电子变焦。 (摄像状态下使用
10、播放键切换)7、拍摄按键。很明显,红色的。不同的摄像机位置不同。专业机一般也会配置两个,便于拍摄。按下后摄像,再次按下停止摄像,循环往复。8、摄像机电池锁定桩。用于锁定电池防止掉落。9、白平衡按键。手动调节状态下起效,自动档位时无效。用于选择不同色温下的白平衡。有多档,灯光、日光、常用模式、手动校正。简单说下色温,暖色调 9300K,冷色调 6300K,日光的色温一般在 5500K 左右。10、手动调焦按键。手动调节状态下起效,自动档位时无效。用于自动和手动调焦的切换。当手动调焦时,屏幕上会出现一个大写的“M ”标志以示提醒。手动时,需要与聚焦环配合使用才能达到调焦的目的。11、播放、快进、快
11、倒、停止、暂停、按键总成。用于摄像机回放状态下对录像带内容的查看、检索。四、使用的注意事项1、当关闭电源时,摄像机并不是马上断电的,摄像机需要完成一些规定的收带动作才会切断电源,所以不要在关闭电源后马上取下电池。2、不要将摄像机置于高湿度、高粉尘、有腐蚀性的气体中。如果摄像机屏幕上出现水滴状警示符号,说明环境湿度过高、摄像机内部已经结露,摄像机将自动保护关机。如果出现红差警示符号,说明磁鼓表面较脏,摄像机也会保护不允许继续拍摄。3、摄像机的镜头是不允许用手或其他纸巾、抹布擦拭的。容易划伤镜头或对镜头镀膜造成损伤。4、摄像机通电后如五分钟不进行任何操作,会进入省电模式,自动断电。这不是故障。 (
12、是否进入省电模式需要看是否进行了相应的设置)5、长时间不用时,需关闭电源。为随时准备拍摄,摄像机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磁带在高速旋转的磁鼓上加载。如时间过长,对这一段的磁带会造成损耗,导致一篇磁带使用频率不平衡。一盘磁带60 分钟,可能前二十分钟还很好,而第二十五分钟那里的带子由于过度磨损无法使用,导致整盘磁带报废。6、回放磁带时,如果快进、快倒时间较长,需先按停止键,让磁带脱离磁鼓,再进行快进快倒操作,避免高速运行操场磁带磁鼓的损伤。7、一盘 DV 带正常情况下反复使用不要超过五次。超过这个次数后带面磁粉会脱落,污染摄像机磁鼓,对拍摄的图像质量也有影响。8、摄像机属精密仪器,对环境要求较高,灰尘
13、可能导致机械部分卡死、磨损加剧等情况,要随时保持摄像机清洁。五、维护和保养1、除非必须清洗,否则不应经常以清洗带清洗磁鼓。清洗带属于精密研磨带,会对磁鼓磁头造成损耗。非必要情况不要经常清洗磁鼓。2、镜头要用专用麂皮擦拭。擦拭过程中要遵循操作规程,先以洗耳球和软毛刷清理掉镜头上可能存在的硬颗粒。在抖动麂皮,抖掉可能粘附在麂皮上的颗粒,然后擦拭。擦拭时可以配合哈气进行。3、锂电池不可多度放电,亏电时需及时充电。4、机身的清洁可以使用纠干的湿抹布,要避免水分过多。不可使用酒精、汽油、氯仿等强挥发性溶剂清洁。第二部分:摄影摄像技巧第一章 摄像机拍摄技巧入门一、拿稳摄影机最好是用两只手来把持摄影机,这绝
14、对比单手要稳,或利用身边可支撑的物品或准备摄影机脚架,无论如何就是尽量减轻画面的晃动,最忌讳边走边拍的方式,这也是最多人犯的毛病。这种拍摄方式是针对特殊情况下才运用的,千万记住画面的稳定是动态摄影的第一要件。二、固定镜头。简单的说就是镜头对准目标后,做固定点的拍摄,而不做镜头的推近拉远动作或上下左右的扫摄,设定好画面的大小后开机录像。平常拍摄时以固定镜头为主,不需要做太多变焦动作,以免影响画面稳定性,画面的变化,也就是利用取景大小的不同或角度及位置的不同,对景物的大小及景深做变化。简单的说,就是拍摄全景时摄影机靠后一点,想拍其中某一部份时,摄影机就往前靠一点,位置的变换如侧面、高处、低处等不同
15、的位置,其呈现的效果也就不同,画面也会更丰富,如果因为场地的因素无法靠近,当然也可以用变焦镜头将画面调整到你想要的大小。但是切记不要固定站在一个定点上,利用变焦镜头推近拉远的不停拍摄,这是许多新手常犯的毛病。拍摄时多用固定镜头,可增加画面的稳定性,一个画面一个画面的拍摄,以大小不同的画面衔接,少用让画面忽大忽小的变焦拍摄,除非你用三角架固定,否则长距离的推近拉远,一定会造成画面的抖动。那么变焦镜头在拍摄时不就没什么用了吗?这倒也不是,只是运用的技巧及时机是否恰当。 (以领导人讲话拍摄为例)三、手动功能的运用由于各机种设计不同,因此可手动的项目及方式也有所不同,在此仅就常用的亮度及焦距使用的技巧
16、说明一下。(一)手动亮度调整功能首先就手动亮度调整功能说明,拍摄逆光及夜景时,如果以全自动模式拍摄,前者必定是主体或人物全黑则背景光亮,后者却是黑暗中灯光一片模糊,在此不探讨原理,针对以上的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逆光时按下逆光补正功能键,如果没有这个功能,那就将全自动模式切换到手动模式,找到亮度调整键进行画面亮度的调整,逆光时将亮度调亮,夜景时则调暗,一般都会将数据以数字或图型显示在观景器上或是液晶萤幕上,当然最好的方式还是直接看着观景器或是液晶屏幕上的画面调整到适当的亮度。 (以金源新闻片头拍摄和人眼在不同亮度下的调整为例说明光圈调节)(二)手动焦距调整功能 平常一般的拍摄情况,大都是采用自动
17、对焦,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如隔着铁丝网,玻璃,与目标之间有人物移动等。往往会让画面焦距一下清楚一下模糊,因为自动对焦的情形下摄影机依据前方物体反射回来的讯号判断距离然后调整焦距,所以才会发生上述的情形,所以只要将自动对焦切到手动,将焦距锁定在固定位置,焦距就不会变来变去了。 (以公司每年烟花晚会拍摄为例说明)四、如何运用变焦镜头摄录像机和照相机同样具有变焦镜头,但是最大不同点就是摄影机可以在拍摄的同时做变焦的动作,改变画面大小的取景。例如想拍摄远处某个目标,你可以利用变焦镜头推近来取景,当推到你想要的画面大小时,才按下录像键,摄取你想要的画面。就像固定镜头拍摄的方式一样。那么拍摄的同时做变焦的动作
18、什么时机来运用才恰当呢? 当你要表达某件物品或人物的位置时,例如: 特写一个烛光约 3 秒,然后慢慢的将镜头拉远,画面渐渐出现原来是一个插满蜡烛的蛋糕。这个动作让画面更为生动有趣。不需要旁白及说明,你可由画面的变化看出拍摄者所要表答的内容及含意,这就是所谓的“镜头语言” 。如果反之以推近的变焦拍摄,用意在说明特定的目标或人物,例如: 画面开始是一群小孩在表演舞蹈的全景,几秒钟后画面渐渐推近到其中一个小孩的半身景,然后镜头就跟着他。这种拍法就像在告诉你,这个小孩就是我儿子,用意在引导观看者你在拍什么。以上这两种常用的拍法各有意义,运用的恰当具有画龙点睛之功效。但如果用不好则不知所云,漫无目标的像
19、一只无头苍蝇,镜头到处乱飞。滥用变焦镜头,画面忽近忽远重复的拍摄,这是目前许多新手常犯的禁忌。五、摄影机动态拍摄的技巧相信各位常常会碰到一个画面无法将景物的全景拍摄进来,这时候大家一定是将摄影机由右到左或是左到右的扫摄,这也是摄影机的优点之一,但是有许多人在做这个动作时,画面常常摇来摇去或是忽快忽慢,总之看起来非常不顺畅。这些问题主要发生在身体转动方式不对,或是转动角度太大,还有就是犹豫不决,没有一气呵成。正确的做法是以腰部为分界点,下半身不动上半身移动。就像你要过马路时左右观望是否有来车,只有头在左右转动肩膀以下是不动的道理。例如你要拍的景物,需要从甲点扫摄到乙点,首先将身体面向乙点后下半身
20、不动,然后转动上半身面向甲点,此时摄影机是对着甲点的方向,接着按下录像键先原地不动录 5 秒钟,然后慢慢扫摄回到乙点,到了定位时不动继续录 5 秒后关机。许多人会问到,扫摄的速度到底要多快呢?其实并无一定的准则,配合你所要扫摄的范围内景物的丰富程度而定。如果拍摄的是静态的景物,则速度可稍快一点,但要以看得清楚内容为原则。如果是取景内容是动态的物体及内容相当丰富,则速度可稍慢一点。 (以清明上河图的拍摄为例)第二章 摄像的第一要素画面的稳定是摄像机摄像的第一要素。保持画面的稳定是摄像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不管是推、拉、摇、移、俯、仰、变焦等拍摄,总是要围绕着怎样维持画面的稳定展开工作。而影
21、响画面稳定的主要因素来自于拍摄者的持机稳定。掌握正确的持机方法是每个摄像者必备的基本功,有了过硬的基本功才能在拍摄时操作的得心应手,拍摄出高水平的影像作品来。 (以战士端枪,枪口挂砖头为例)六、手持摄像机拍摄对姿势的要求影响画面稳定的主要因素来自于拍摄者的持机稳定。掌握正确的持机方法是每个摄像者必备的基本功,有了过硬的基本功才能在摄录时操作的得心应手,拍摄出高水平的影像作品来。在站立拍摄时,用双手紧紧地托住摄像机,肩膀要放松,右肘紧靠体侧,将摄像机抬到比胸部稍微高一点的位置。左手托住摄录像机,帮助稳住摄录机,采用舒适又稳定的姿势,确保摄录机稳定不动。双腿要自然分立,约与肩同宽,脚尖稍微向外分开
22、、站稳、保持身体平衡。 (脚尖扣地,身体重心下沉,腹式呼吸。 )采用跪姿拍摄时,左膝着地,右肘顶在右腿膝盖部位,左手同样要扶住摄录机,可以获得最佳的稳定性。在拍摄现场也可以就地取材,借助桌子、椅子、树干、墙壁等等固定物来支撑、稳定身体和机器。姿势正确不但有利于操纵机器,也可避免因长时间拍摄而过累。持机的稳定性与机器的重量成正比。现在的 DV 机日趋小型化,巴掌大小的机器比比皆是,用一只手就能轻松托起。就是因为它的小巧就有很多人简化了持机的要领。殊不知机器越小就越不利于持机稳定,越是“掌中宝”受摄影者的影响越大,稳定性更为突出。在使用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即使在操作这样巴掌大的小型摄录像机时也一定要
23、用双手支持,要知道机器越小越不利于稳定,越是这样娇小的机器越容易震动。依靠身体的支撑保持机器稳定,对多数人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正确掌握持机要领,多多练习。七、脚架的使用保持持机的稳定最好的方法是利用摄录像机三脚架,用带云台的三脚架来支撑摄像机效果最好,不但会有效的防止机器的抖动,保持画面的清晰稳定、无重影,而且在上下移摄与左右摇摄时也会运行平滑、过度自然。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利用控制摄像机的遥控器和控制云台的遥控器来完成拍摄的全部过程。在固定场合长时间拍摄一定要使用三脚架,比如拍摄婚礼仪式、生日 party、广场音乐会等,不然那将是个苦差事,把你累趴了也不会拍出好的带子来。三脚架一定
24、要选用坚固的,把它放在稳固、平坦的表面上,尽量远离地震源(如有汽车跑的公路、振动的机械) 。如果有风,可以在三角架上加佩重物以加大三脚架的稳定性,比如背包、石块等。 (以公司成立庆典拍摄为例)支撑摄像机的常用设备还有独脚架、胸架等,它们更简单、轻巧、携带方便,山上、石上都可以用,对那些经常出去拍摄的人士来说那可是一个好东东。八、眼睛的取景方式许多人受摄影的影响,在拍摄时只睁右眼以取景,这样的取景方式有很大的弊端。摄影与摄像不同,摄影抓住的只是瞬间,而摄像我们应采用双眼扫描的方式,用右眼紧贴在寻像器的目镜护眼罩上取景的同时,左眼负责纵观全局,留意拍摄目标的动向及周围所发生的一切,随时调整拍摄方式
25、,避免因为一些小小的意外而毁了自己的作品,譬如结婚摄像时乱窜的小孩往你身上撞啦,马路摄像时要躲避车辆啦;也避免因为自己的“专一”而漏掉了周围其他精彩的镜头,一切变化尽在掌握中。现在的摄像机都带有液晶显示屏,因为它的屏幕大取景方便并且色彩好,使得许多人抛弃了取景器喜欢上了液晶屏。因为现在的摄像机液晶屏反光率普遍很高,用液晶屏取景晚上和室内还可以,可是到了白天的室外效果实在是差强人意。解决方法是:右手持机,左手掌五指并拢,成圆弧状扶住液晶屏的左边沿并罩在其上方,挡住左方和上方射进来的光线,这样看起了就好多了。九、其他应注意的问题如果你的摄像机具有图像稳定功能,在手持机器拍摄时打开此功能,这样会有助
26、于改善其图像的不稳定。但是你要知道这种抑制作用使有限度的,并非万能。轻微的抖动还能奏效,幅度稍微一大,他就无能为力了。而且对色彩平淡、亮度暗弱的主体或主体在快速移动的情况下,画面稳定效果并不明显。如果是以电子式补偿,还会牺牲一些画质。如果在上下移摄与左右摇摄时请务必解除此功能。在拍摄时要多多运用广角镜头,将变焦镜头调到广角()的位置进行拍摄。如果将镜头调到最大倍数的变焦位置()时,只要稍微有一点颤抖都会使镜头产生相当大的晃动,为此需要特别留意。在拍摄过程中需要按动某些功能键或手动变焦时,不要用力过猛,以免牵动镜头引起晃动。有些人喜欢单手持机边走边拍,看上去蛮潇洒。哎,真不知这位朋友拿回去欣赏自
27、己的大作时会不会看得脑袋痛!拍摄时应尽量避免边走边拍,除非实在需要。大多数非专业摄像者在采这种方式拍摄后,放像时画面抖动很厉害,让人看得头昏眼花。要知道,观看者对抖动的画面的忍耐程度是有限的,谁也不愿享受晕船般的感觉,即使您讲述的故事有多么精彩,画面多么绚丽,而镜头却总是摇摇晃晃像醉八仙,视频的可视性就会大大降低。所以画面要尽可能拍得稳,除非你有这样做的正当理由,否则就不要去尝试这种所谓的“另类”表现手法。当然有时候也需要这样的效果,譬如要表现出车的颠簸、船的摇晃、行人的拥挤表现好了会有很强的临场感。但一定要注意做的有板有眼有分寸,不要过量,不要让人看出破绽。总之一句话,稳定高于一切,凡是有利
28、于图像稳定的东西一定要坚持,正确的持机方式就是好的摄像作品的开始。第三章 拍摄画面的构图十、保持画面的构图平衡在每次按下录像键之前,我们都要环视四周的环境,看看取景器中被拍摄的画面是否是自己所需要的这就是在构图。摄像的构图规则跟静态摄影的构图规则十分类似,不但要注意主角的位置,而且还要研究整个画面的配置,保持画面的平衡性和画面中各物体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调整构图对象之间的相对位置及大小,并确定各自在画面中的布局地位。 (以两人对话为例)一幅完美的构图,起码应该做到下面几点:1、画面整洁、流畅,避免杂乱的背景。杂乱的背景会分散观看这的注意力,降低可视度,弱化主体的地位。拍摄前应该剔除画面中碍眼的
29、杂物,或者换一个角度去拍摄,避免不相干的背景出现在画面上。 (以人物背后的电线杆为例,以话筒挡住了发言人的嘴为例)2、色彩平衡性良好,画面要有较强的层次感,确保主体能够从全部背景中突显出来。如穿黑色衣服的人不要安排在深色背景下拍摄。十一、摄像构图的一般规则在拍摄前保持摄录机处于水平位置,这样拍摄出来的影像不会歪斜,你可以以建筑物、电线杆等与地面平行或垂直的物体为参照物,尽量让画面在观景器内保持平衡。要尽可能接近目标,这样才会保证不会有不相关的背景出现在画面上,但你也必须在主角四周预留一些空间以防主角突然移动。(以访谈类节目为例)要保证摄录像机与被拍摄的主角人物之间不会有人或有其他物体在移动。不
30、要让一些不相干的人物一半在画面中,一半在画面外。 (以开会过程中,单独一个人的特写为例,如何踢出旁边的人)如果你拍摄的是你无法控制的活动,那么,你不可能确保所有构图都很完美:但是你可以把你的拍摄主角安排在画面中的正确位置。同时把整个场景扫描一遍,把不要的景物排除在外。构图时还要注意:运动中的物体不管多小都比静止的物体容易吸引眼睛的注意力, (以电影幕布前移动的人影为例)因此,注意不要让不必要的会分散观众注意力的运动中的物体出现在画面背景上。此外,一些抢眼的色彩也要注意,特别是红色、鲜黄色和深蓝色尤其会吸引眼睛的注意,画面中要避免出现跟主角没有关系但却会抢眼的色彩。很多专家推行“三分之一”的构图
31、原则。摄像实践表明,让重要的景物或人物正好位于画面 1/3 处而不是在正中央,这样的画面比较符合人的视觉审美习惯,甚至比主角在正中央的画面要有美感得多。一个完整画面被两根垂直和两根水平方向上的线都分成九等份,其中垂直线与水平线交会的 4 个点,这就是画面中最能讨好视觉的部分,可以把这个位置作为主体最重要的部分的中心。人物位于画面中的三分之一处,面部正好处在左上角的两线的交点上,是符合“三分之一”构图原则的。并且背景也不杂乱,人物形象被很好的突出出来。十二、人物的摄像构图当主角看的方向或行走的方向不与画面垂直时,他们面对或前进方向的前面要留下的空间“前视空间” , (以人物面向特写为例)多过他们
32、后面的空间“多余空间” ,应该将“多余空间”减少到最低程度。拍摄人物时,不要给所拍的人物头顶留太多的空间。否则就会造成构图不平衡缺乏美感。如果画面中人物身高不及画面的三分之一,观众就得集中目力仔细辨认,时间稍长就会感到乏味。记得应该把人物眼睛维持在画面上方 1/3 的高度,如果面孔在这个高度以下,这个人看起来好像掉落在电视屏幕里。进行人物的构图时还要注意不要去犯一些低级的构图错误:譬如电线杆突出在画面人物的头顶上、建筑物的水平面与画面人物的脖子等高、电线横在脖子上等等。关于裁身点。拍摄画面一般有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等表现手法。如果你以远景拍摄,人的全身都会出现在画面上。如果你以中景、近景、特
33、写手法去拍摄,这样就需要把被拍摄者的身体从下往上依次递增的从画面上裁掉一部分。那么请注意不要把人的膝盖、腰部和颈部作为裁身点,在这三点上裁出来的画面让人看起来是很别扭的。除非你进行的是脸部或身体某部位的特写,最好的裁身点应是腋下、腰部下面一点,膝盖上去一点。十三、摄像构图中应注意的问题(一)忌面面俱到、淡化主题。新手在摄像中容易出现的一个错误就是:喜欢用远景,将过多的背景放在画面中,导致主次不分。看到眼里的花花草草就爱不释手,恨不得都拍摄进来,生怕有漏掉的地方,主体人物倒成了花草的点缀,看上去像一个风景片。拍摄录像片应该多采用近景乃至特写镜头,把主角突出出来,人物丰富的表情才会清晰可见。(二)
34、忌死搬硬套、教条主义。我们应当熟悉规则、学会运用规则,活学活用,顺势而为,切不可盲目听从一般的陈规旧套。如果我们只知道刻板地去运用“规则” ,那么我们的作品就会显得呆板生硬,失去美感。摄像也是一种艺术创作,而艺术是有规则但更无规则的。所谓的构图规则,只是摄像创作的基础套餐,并不能代表一切。就像画画一样,好的作品是脱胎于规则但不拘泥于规则的。摄像构图的最后一条规则就是要打破一切常规、打破一切束缚、反对一切戒条,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会有生命力。第四章 拍摄角度技巧十四、不同的角度拍摄出不同的内涵在大多数情况下,拍摄录影带要以平摄为主。但是一部片子全篇一律地使用平摄,就会使观看的人感到平淡乏味。偶尔变
35、换一下拍摄的角度,就会使影片增色不少。拍摄角度大致分为三种:平摄(水平方向拍摄) 、仰摄(由下往上拍摄) 、俯摄(由上往下拍摄) 。(一)平方向拍摄大多数画面应该在摄像机保持水平方向时拍摄,这样比较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画面效果显得比较平和稳定。如果被拍摄的主角的高度根摄像者的身高相当,那么摄像者的身体站直,把摄录像机放在胸部到头部之间的高度拍摄,是最正确的做法,也是握着录像机最舒适的位置。如果拍摄高于或低于这个高度的人或物,那么,摄像者就应该根据人或物的高度随时调整摄像机高度和身体姿势。譬如拍摄坐在沙发上的主角或在地板上玩耍的小孩时,就应该采用跪姿甚至趴在地上拍摄,使摄像机与被摄者始终处于同一
36、水平线上。(二)由下往上拍摄不同的角度拍摄的画面传达的信息不同。同一种事物,因为观看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仰望一个目标,观看者会觉得这个目标好象显得特别高大,不管这个目标是人还是景物。如果想使被摄者的形象显得高大一些,就可以降低摄像机的拍摄角度倾斜向上去拍摄。用这种方法去拍摄,可以使主体地位得到强化,被摄者显得更雄伟高大。拍摄人物的近距离特写画面时,拍摄角度的不同,可以替这些人物的神情带来重大的变化。如果用低方位向上拍摄,可以提高此人威武、高大的形象。会使主角的地位更好地突现出来。如果把摄像机架得够低,镜头更为朝上,会使此人更具威慑力,甚至主角人物说的话也会增加分量。观众看到这样的
37、画面,就会有压迫感,特别是近距离镜头,表现地尤为强烈,人物再稍微低头,甚至有些威胁感。 (仰拍是配合灯光的不同、眼神的不同,会表现出邪恶的画面)在采用由下往上拍摄时要注意,这种角度所拍出来的效果通常并不理想,因为面部表情会太过于夸张,时常会出现明显的变形,在不合适的场合使用这种视角可能会扭曲丑化主体。这种效果切记不要滥用,偶尔的运用,可以渲染气氛,增强影片的视觉效果;如果运用过多过滥,效果会适得其反。但有时拍摄者就是利用这种变形夸张手法,从而达到不凡的视觉效果。(三)从上往下拍摄摄像机所处的位置高于被摄体,镜头偏向下方拍摄。超高角度通常配合超远画面,用来显示某个场景。可以用于拍摄大场面,如街景
38、、球赛等。以全景和中镜头拍摄,容易表现画面的层次感、纵深感。如果从较高的地方向下俯摄,就可以完整地展现从近景到远景的所有画面,给人以辽阔宽广的感觉。采用高机位,大俯视角度拍摄就可以增加画面的立体感,有时可以使画面中的主体具有戏剧化。同仰摄的效果相反,从高角度拍摄人物特写,会削弱人物的气势,使观众对画面中的人物产生居高临下的优越感。画面中的人物看起来会显得矮一点,也会看起来比实际更胖。 (以电影为例)如果从比被摄人物的视线略高一点上方拍摄进行近距离特写,有时会带点藐视的味道,这一点要注意;如果你从上方角度拍摄,并在画面人物的四周留下很多空间,这个人物就会显得孤单。(四) 物视角的拍摄视角的反映要
39、符合正常人看事物的习惯。有些时候,可能需要表现出拍摄主体的视角,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拍摄的高度是高是低,都应该从主体眼睛高度去拍摄。如:一个站着的大人观看小孩,就应把摄像机架在头部的高度对准小孩俯摄,这就是大人眼中看到的小孩子。同样,小孩仰视大人就要降低摄像机高度去仰摄。直接向下俯视的画面通常被用来显示某人向下看的视角。用远摄或广角的拍摄方式从高处以高角度进行拍摄,可以增加片中观看者与下面场景的距离。(休息)第五章 摇摆的技巧十五、上下摇摄与左右摇摄拍摄工作中,摇镜头是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当拍摄的场景过于宏大,如果用广角镜头不能把整个画面完全拍摄下来,那么就应该使用“摇摄”的拍摄方式。摇摄分上下摇
40、摄和左右摇摄,就是摄像机的位置不变,依靠变动摄像的角度去拍摄。摇摄的拍摄方法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常被用到:第一种情况就是当拍摄一个大场面或一幅风景画时,这种情况往往用在你所拍摄的故事片段的开始,就像一段开场白,以次来介绍事件所发生的地点以及主角人物所处的位置和环境;第二种情况就是用来追踪一个移动中的目标,比如,一个正在高台跳水的运动员、楼上掉下来的东西或者是一辆奔跑的汽车等。(一)上下摇摄用这种拍摄方法可以追踪拍摄上下移动的目标。如运动员的跳水动作,从运动员站在高台准备跳时作为起幅,把镜头推近,锁定目标,从起跳到入水,镜头随运动员的下落而同步下移。这样的场面最好使用近镜头去拍摄,如果运镜恰当,短短
41、几秒,一气呵成,视觉冲击力很强。但是拍摄这样的目标是有难度的,关键是摇拍的速度不好掌握,移动构图有难度。拍摄一定要多演习几遍,除非你是“老鸟” ,一般不要采用太近的镜头去拍摄。用上下摇摄的方法还常常用来显示一些高得无法用一个整画面完整表现的景物,或是要表现某一景物的高大雄伟。高纵的建筑物是上下摇摄的最好目标。站在一座高楼大厦前,先用平摄的方法拍摄楼的底座,再由下往上慢慢移动镜头直至高楼的顶端小小的一组镜头把整座楼的景观纳入视线,使得高楼更显雄伟壮观。(二)左右摇摄以横向圆弧路线摇动摄像机,可以很好的拍摄宽广的全景或者是左右移动中的目标。左右摇摄的方法是:首先将身体面对摇镜头的终止方向上,使摄像
42、机稳定,朝向摇摄的最后一点,然后身体转向摇镜头的开始方向并开始拍摄。身体慢慢地、均匀地向终止方向转动,直到完成整个摇摄过程。以手持机摇摄时,身体一般不需要转动 90,如超过 90,人就会觉得不舒服,会对画面稳定不利。跟上下摇摄一样,用这种摇摄的方法来追踪拍摄左右移动的目标的关键是要掌握好摇镜头的速度,要跟拍摄目标的移动速度保持同步。例如,我们拍摄一辆自左至右行使的汽车。首先我们要规划好汽车行驶的路线以及摇摄的起始和终止点;然后拿好摄像机身体朝向终止点站稳,逆时针转动上身至起始点等待目标的出现;目标一旦进入画面就开始拍摄,并随着汽车的移动而向右匀速转动上身。镜头始终对准行驶的汽车直到摇摄终止点,
43、中间不能停顿。摇摄时要注意构图平衡,目标的行走空间要大于其多余空间。要想结束拍摄,可停止摇动追踪目标,镜头不动停止两三秒钟,让目标慢慢从画面上消失。拍摄这样一组镜头要提前策划,在拍摄前要有一个准备的过程。要准备好姿势,等目标出现,而不能等目标进入要摇摄起始点了才抓起机器就拍,这样匆忙拉拴,不会有好的结果。所以说必须打一个提前量。(三)运镜要平稳进行摇摄时,一定要平稳的移动摄像机的镜头。最好使用三脚架,这样有利于拍摄出稳定的画面。如果用手持机,其基本姿势是:首先将两脚分开约 50 公分站立,脚尖稍微朝外成八字型,再摇动腰部(注意不是头部,更不是膝部) 。这样可以使得摇摄的动作进行的更为平稳。不管
44、是上下摇摄还是左右摇摄,动作应该做得平稳滑顺,画面流畅,中间无停顿,更不能忽快忽慢。要注意不要过分移动镜头,也不要在没有需要的情况下移动镜头。摇摄的起点和终点一定要把握得恰到好处,技巧运用得有分有寸。也要避免摇来摇去,像浇花。摇摄过去就不要再摇摄回来,只能做一次左右或上下的全景拍摄。(四)恰当的摇摄速度摇摄的时间不宜过长或过短。根据以往的经验,用摇摄的方法拍摄一组镜头约 10 秒左右为宜,过短播放时画面看起来像在飞,过长看是又会觉得拖泥带水。 (观众的感觉)一组摇摄的镜头应该有明确的开始与结束,要在起幅和落幅的画面上要稳定停留一段时间,一般来说三秒左右就够了,这样的镜头让人看起来稳定自然,这点
45、很重要。落幅无停留,摇镜头将会给人没有结束和不完整的感觉。当然根据艺术的需要进行不同的处理也是常见的:如果想让画面增添一些紧张的气氛,就可稍微加快一点移拍的速度,这样就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样的画面,我们在好莱坞的惊险影片里常常看到。(五)把镜头拉近摇摄会更有效果有些人认为,左右摇摄时应该将变焦镜头调到最广角()的位置进行拍摄。其实很多时候,把镜头稍微拉近,用中镜头甚至近镜头去拍摄效果会更好,使拍摄下来的画面更加生动有趣、更富有临场感。第六章 对焦技术 十六、摄像机的自动聚焦机构在动态图像的拍摄过程中,摄像机与被摄体之间的距离是经常变动的,因此常常会超出景深范围而导致图像模糊。为了使图像保持清
46、晰,就必须不断改变镜头的焦点位置,使图像始终保持清晰。这种调节焦点位置的过程称为聚焦或对焦。摄像镜头的前端专门设有一组聚焦镜片,包括外侧与内侧两个透镜,通过改变聚焦组镜片的位置即可达到调焦的目的。目前摄像机镜头的自动聚焦方式很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主动式聚焦,包括红外线方式和超声波方式;另一类为被动式聚焦。通常家用摄像机采用的是主动式聚焦,其原理就是当镜头对准目标时,由装置在摄像机镜头内下方的一组发射器,发出红外线或超声波,经被摄物体反射回来后,再由摄像机的红外线传感器或超声波传感器接收下来,从而测定出距离,根据测定的距离驱动摄像机的聚焦装置聚实焦点。其优点是不受光线条件的影响,能在完全黑
47、暗的情况下工作。但不能透过玻璃进行工作,对吸收红外线或超声波的物体、远距离的物体也不能正常工作。而专业摄像机多采用被动式聚焦。SST 方式的原理是:来自被摄体的光线分别经过固定反光镜和可动反光镜后,再反射到两个透镜及一个三角棱镜,分别照射在检测传感器上,使之变换成电信号。再由微电脑处理器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计算出与被摄物体之同的距离,控制镜头的聚焦电动机进行聚焦工作。TTL 方式的结构相对简单:直接从摄像镜头后面的 CCD 传感器取出视频信号,再经微机处理,根据这些返回的数据来调整透镜的自动对焦机构。有远距离聚焦正确,对焦没有视差等优点,不足之处是当光线太暗和被摄体反差低时不能正常工作。十
48、七、摄像聚焦操作通常情况下,保证拍摄画面的清晰是摄像最基本的要求之一,而聚焦调节是保证图像清晰度最重要的一环,摄像机聚焦的过程就是对图像清晰度调节的过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般都是将变焦距镜头推到广角位置(W )再进行聚焦,因这时景深范围大,可以很容易地将焦点聚实。我们通过取景器观察图像的清晰度情况,直到满意为止。聚实焦点之后,再推拉变焦拉杆将镜头调整到所希望的构图景别上,焦点在变焦过程中不会变化。而采用摄远位置(T) ,对焦较为困难。特别是在近距离拍摄时,一定要将镜头调节为焦距最大的位置。目前所有的摄像机,都具有自动聚焦功能,稍高级一点的也加上了手动聚焦功能。在自动状态下基本能满足大多数环境
49、下的拍摄,除非你是一个经验老道的摄像师,否则还是先依靠摄像机自动系统为好。但是,我们知道自动聚焦系统并不是万能的,各种方式的自动聚焦都有各自的特点,同时也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许多情况下还需要靠手动来聚焦。例如下图当主要的被拍摄物偏离画面中心处于画面边缘时,使用手动聚焦的方法是:先将自动聚焦切到手动,对准被拍摄物使其位于画面的中央,并调节清晰度到最佳,再利用锁定功能将焦距锁定在固定位置,再重新构图,回到原始位置。自动聚焦系统受被摄体亮度的影响很大。光线充足时,自动光圈缩小,景深变深,对焦范围变宽,对焦容易。这种情况下,被拍摄体移动或进行移摄、摇摄时,不会出现焦点不实现象;而在拍摄照明暗的被摄体时,由于镜头光圈大开,景深变浅,聚焦会困难。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增加被摄体的照度。十八、自动聚焦的问题摄像机的自动焦点装置一般是以画面中央为调焦基准的。只有画面中央很小范围是自动焦点的检测范围,这一小范围内的物体的焦点能够自动聚实,也就是说如果被摄物体不在画面中央这一范围内,自动聚焦就会出现偏差。另外,自动聚焦系统受光线、亮度、被摄物等条件的影响很大,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会出现聚焦偏差,因此在这些场合最好还是使用手动聚焦比较保险。自动聚焦系统对于下述目标或在下述拍摄条件下,自动焦点装置往往会发生错误判断,如果出现自动聚焦困难,需要使用手动聚焦:远离画面中心的景物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