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抵抗弯曲说课材料一、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是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的。本单元知识的编排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先研究薄形材料怎样抵抗弯曲,再研究弧形结构和框架结构,最后再涉及研究结构科学在塔和桥上的应用。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自然引出“厚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 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
2、厚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然后收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会显著提高。第二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承重的横梁都是立着放的,接着让学生解释横梁立着安放的现象,最后要求他们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根据科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认识增加纸条厚度可以显著增加纸条的抗弯曲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抵抗弯曲的探究活动,发展识别与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制作曲线图,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的探
3、究技能。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科学探究的学习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体会到科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进一步激发探究形状与结构的兴趣。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决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实验研究横梁宽度与厚度对抗弯曲能力的影响。因为这是本课的主要活动,实验的结论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识别与控制变量。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对比实验的基本方法与要求,但是不同的实验有不同的变量,本课实验的变量还较多,学生较难找出本课的所有变量。二、学生分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认识了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一些力。并通过前三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已具备
4、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操作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已经能够识别变量和制作简单的曲线图及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三、教学理念小学科学特级教师章鼎儿老师说过:“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活动时间。” 本课教学,我将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把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探究,在教学中努力体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及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为重点,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和实验来学习科学。并通过主动探究,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四、说教法、学法1教法。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只有教知
5、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使他们受益无穷。因此,我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因素融为一体。综合本课特点,我将主要采用观察实验法,既能使学生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又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多更好的交流,拓宽学生的视野,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2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合作,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实验、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在此基础上我只作适当的点拨,着重从内容、方法方面作归纳小结,使
6、“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得到真正的体现。五、说教学程序在教学中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情境引入科学探究解释应用拓展延伸。(一)、情境引入:首先课件出示房屋与桥梁图片,引导学生寻找它们在结构上的共同之处,进而认识柱子与横梁。然后通过思考“在相同条件下,横梁与柱子受到压力谁更容易弯曲”,体会提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的重要性,进而引入新课,板书课题“抵抗弯曲”。(二)科学探究:在科学探究的过程,我指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学习,安排了四个步骤:合理推测、自主选题合作交流、制定方案分工合作、探究验证整理小结、体验成功。1合理推测自主选题:我设计了以下问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哪些因
7、素有关?抗弯曲能力和这些因素有什么关系?这个推测有什么依据和理由吗?”既让他们推测出影响抗弯曲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又让他们关注科学推测的合理性。2合作交流研究实验方法:识别变量是本课的难点。不改变的条件有材料、长度、厚度、放回形针的位置、横梁悬空的距离、悬空的高度,后三个变量学生经过分组讨论也较难发现,需要教师的指导。难点的突破我预设了这样的方法:进行实验基本方法的直观演示,利用实物观察启发学生发现变量;如果没有成功,则在接下来的直观演示中,通过故意多改变条件的方法,让他们找出所有变量。3分工合作探究验证:由各小组独立完成宽度和厚度与抗弯曲实验,巩固对第二个目标的掌握。分组实验:由课件出示实验要
8、求,各小组独立完成方案制定、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结论概括。整理小结体验成功:由学生总结在本课自己有什么“科研成果”,在体验成功的同时,发现增加厚度能更有效地提高抗弯曲能力。(三)、解释应用:横梁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在学生应用实验结论进行正确解释后,又引导思考:“我们教室里的横梁是怎样放的?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例子?”让学生体会本课所学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存在与价值,培养他们用科学探究眼光关注身边事物的意识和能力。(四)、拓展延伸:设置问题:关于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你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如果学生提出材料和长度是怎样影响抗弯曲能力的,则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进行实验;如果学生能提出本课结论还有什么用处,则正好是下一课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学习内容,可借机鼓励他们课后观察、查阅资料、通过预习寻找答案。这样不仅将科学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还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