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准确的从文言文中筛选并提取信息【学习要点说明】 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命题材料说明】 纵览十几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所选的文段,主要传记类文章。人物传记命题材料中的主角又一般都是直臣、廉吏、酷吏、循吏(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州县级地方官 )、良母、孝子、良将、侠士、民族英雄等。,【命题材料说明】 人物的个性或品行往往是:耿(有骨气,刚正不阿 )、耿介:(正直,不同于流俗 ;光明正大) 、聪慧、 颖悟(聪慧过人;极其聪明的,多指少年) 、好学、嗜读、清、仁、廉、敏、直、矜、仁厚、淳厚、任侠(重承诺、讲义气
2、、轻生死 )、笃孝、至孝、刚毅、清恪、周密、宽厚、鲠直、刚直,正直;鲠亮(刚毅正直,光明磊落);鲠论(正直的议论);鲠谔(说话正直);鲠气(刚正不阿的气概);鲠固(刚正坚定)等。,13下列对鲁定公由“不悦”转而为“悦”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04年广东卷)A颜回的话在政事方面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B颜回能公正地评价东野毕的驭术。C颜回详尽地分析了“马穷则佚”的原因。D,颜回准确地预测了东野毕“马将佚”。,答案:A,参考答案,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朱晖不惧权势的句子是:(05年广东卷) 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 复遣家丞致礼,晖遂闭门不受。 就闻,叹曰:“志士也,
3、勿夺其节。” 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 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 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A B C D,答案:D,参考答案,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晖早孤,年十三,王莽败,天下乱,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宛城。遭遇群贼,白刃劫诸妇女,略夺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财物皆可取耳,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贼见其小,壮其志,笑曰:“童子内刀。“遂舍之而去。,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专以射为戏 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 B C D 今
4、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二、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题型示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05年广东卷)A朱晖路遇群盗抢劫,为使长辈不受羞辱,他挺身而出,群贼被其胆识所感动,放过了朱晖及与他同行的人。B朱晖一再违背阴就的意志,甚至让阴就难堪,而阴就之所以没有打击报复,是因为他也佩服朱晖的人格。C朱晖以智慧和勇气将璧拿到手,挫败了阴就的图谋,人们因此比之为蔺相如,皇帝听说后,也很赞许朱晖。D朱晖重义轻财,在南阳发生饥荒、米价飞涨时
5、,他尽力救助宗族中的贫穷体弱者,由此获得乡亲的信赖。,为此,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就需要明确下面四个要素:,明确古代人物传记中的四大要素,一是人物。既是传记文章,必有人物,所记何人?哪一个朝代?还涉及多少人?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分清人物的主次。,明确古代人物传记中的四大要素,二是官职。史书中的人物,多是官员,所任何职?官职调动了几次?是升迁还是降黜?是朝中官还是地方官等都要了然于胸。,三是事件。传记文章主要是记载人物的若干事迹,要边看边弄清楚:什么事,几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发生在什么时间(任何官职时或者在哪个帝王时做的事)。,明确古代人物传记中的四大要素,四是品格。高考所选的记传文章,主人公都是
6、正派人物,而要求筛选和提取的信息,又往往是他们表现出来的良好品格:孝、直、慎、廉、清、勇、侠、仁、聪、耿、忠、敦等等。,明确古代人物传记中的四大要素,阅读文言文时要圈点出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一些专名术语。如果看不出这些术语,就极容易将它误以为是普通词语,这样就会在理解上出错。如: 龚遂、辕固、高进之(人名), 拾遗(官职),绍兴(年号), 春秋(年龄),解元(科举), 流火(天文),乞巧(风俗), 京畿(地理),霓裳(音乐)。,【圈点的重要性】,因为命题者常常会故意掺杂一些错误的信息以增加试题的迷惑度,所以,我们必须把选项归还到原文之中进行仔细的比较分析,找到选项信息与原文有关信息的对应点,一一
7、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的含义,即“题文对应,由文解题”,可见比较是做题中最关键的一环。,【比较的重要性】,历年高考试题涉及提取的信息内容 (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 (2)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 (3)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聪明才智的信息; (4)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 (5)筛选文中论证某个论点的依据; (6)筛选揭示某种现象内在本质的信息等,要准确地“筛选”信息,在平时学习和应考解题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要看清题干,理解题干中概括性论断的含义。这一点,关系“筛选”的方向,是做题时首先要注意的。 在文言文信息筛选题中,经常存在某些被选文句的陈述主体与题干不一致的
8、情况,而这些文句大多数恰恰是应被排除的选项。因此,在筛选信息时一定要看所选文句的陈述主体是否与题干一致。,(2)要注意回到原文。 把相关句子摆回到上下文的语境中去解读,揣摩人物的动机、事件本身的来龙去脉。 在阅读时要抓住关键词语,正确辨析主次内容,这样就能迅速排除次要枝节,筛选出必要的信息。每一段选文都有主要内容与次要枝节之分,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时,必须带着题目的要求去分辨、取舍。,(3)要注意比较,排除不完全列举的干扰项。 因为筛选信息的题目中,出题者故意掺杂一些错误的信息,以增加迷惑度,所以,必须把几项互相比较,才能把握住最准确的方向。要仔细分析,一般的选项都有一定的难度,光看语句肯定不容
9、易判断,所以,必须把选项放回到原文之中比较分析,才能判断其正误。,二、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筛选文中的信息,题型示例,题型一: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朱晖不惧权势的句子是:(05年广东卷) 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 复遣家丞致礼,晖遂闭门不受。 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 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 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 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A B C D,方法指津,该考点通常采用编组的方式,要求选出与某一中心意思或某信息点有密切关系的一组。在答题过程中可用“排除法”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 复遣家丞致
10、礼,晖遂闭门不受。 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 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 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 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上述六个句子中,句是阴就的赞颂之辞,句是骠骑将军对他的器重。这两个句子都不是直接表现朱晖“不畏权势”的,因此包含有 的都不是正确的选项。,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朱晖不惧权势的句子是:(05年广东卷) 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 复遣家丞致礼,晖遂闭门不受。 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 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 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 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A B C D,答案:D,参考答
11、案,二、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筛选文中的信息,题型示例,题型二:13下列对鲁定公由“不悦”转而为“悦”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04年广东卷)A颜回的话在政事方面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B颜回能公正地评价东野毕的驭术。C颜回详尽地分析了“马穷则佚”的原因。D,颜回准确地预测了东野毕“马将佚”。,04年广东卷这一考点采用了文句表述的形式,要求选出对“鲁定公悦的原因的分析”的正确选项。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确定本题信息点的中心意思。然后对各选项作分析比较,并筛选出与这中心意思最密切的一项。在文段中,第一段写鲁定公的“不悦”,第二段写鲁定公的“悦”。B项“颜回能公正地评价东野毕的驭术”虽与从政之道
12、有关,但还不是鲁定公“悦”的原因。C项“颜回详尽地分析了马穷则佚的原因”,但不是最终使“公悦”的主要原因。D项“准确地预测了东野毕马将佚”仅引起鲁定公急于知道他准确预测的依据的兴趣,而非鲁定公由“不悦”转“悦”的主要原因。由原文得知,鲁定公“悦”的原因是颜回讲述的从政之道给予他有益启示,所以答案应选A项。,方法指津,13下列对鲁定公由“不悦”转而为“悦”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04年广东卷)A颜回的话在政事方面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B颜回能公正地评价东野毕的驭术。C颜回详尽地分析了“马穷则佚”的原因。D,颜回准确地预测了东野毕“马将佚”。,答案:A,参考答案,二、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
1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题型示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05年广东卷)A朱晖路遇群盗抢劫,为使长辈不受羞辱,他挺身而出,群贼被其胆识所感动,放过了朱晖及与他同行的人。B朱晖一再违背阴就的意志,甚至让阴就难堪,而阴就之所以没有打击报复,是因为他也佩服朱晖的人格。C朱晖以智慧和勇气将璧拿到手,挫败了阴就的图谋,人们因此比之为蔺相如,皇帝听说后,也很赞许朱晖。D朱晖重义轻财,在南阳发生饥荒、米价飞涨时,他尽力救助宗族中的贫穷体弱者,由此获得乡亲的信赖。,方法指津,这类题目着重考查对材料相关的内容的概括与分析,解题思路是把每一选项的语句与原文加以比较分析,辨别正误。
14、这要求考生能大体上读懂材料,能在原文中找到每一选项的出处。,这类题目往往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相对来说不是太困难。将各选项与原文一一比较后发现,C选项中“朱晖以智慧和勇气将璧拿到手,挫败了阴就的图谋,人们因此比之为蔺相如,皇帝听说后,也很赞许朱晖。”这一提法大部分是对的,但“人们因此比之为蔺相如”这一说法与原文不一致,“孰与蔺相如”应理解为“与蔺相如相比,谁”,没有“比之为”的意思。故C项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晖早孤,年十三,王莽败,天下乱,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宛城。道遇群贼,白刃劫诸妇女,略夺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财物皆可取耳,诸母衣
15、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贼见其小,壮其志,笑曰:“童子内刀。”遂舍之而去。初,光武与晖父岑俱学长安,有旧故。及即位,求问岑,时已卒,乃召晖拜为郎。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慕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复遣家丞致礼,晖遂闭门不受。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后为郡吏,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及况卒,晖乃厚赠送其家。人或讥焉,晖曰:“前阮府君有求于我,所以不敢闻命,诚恐污君令名。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正月朔旦,苍当入贺。故事,少府给璧。是时阴就为府卿,贵骄,吏慠不奉法。苍坐朝堂,漏且尽,而求
16、璧不可得,顾谓掾属曰:“若之何?”晖望见少府主簿持璧,即往绐之曰:“我数闻璧而未尝见,试请观之。”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主簿大惊,遽以白就。就曰:“朱掾义士,勿复求。”苍既罢,召晖谓曰:“属者掾自视孰与蔺相如?”帝闻壮之,以晖为卫士令。再迁临淮太守。数年,坐法免。 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自去临淮,屏居野泽,布衣蔬食,不与邑里通,乡党讥其介。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后迁为尚书令,以老病乞身。,方法指津,参考答案,答案:C,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05年广东卷)A朱晖路遇群盗抢劫,为使长辈不受羞辱,
17、他挺身而出,群贼被其胆识所感动,放过了朱晖及与他同行的人。B朱晖一再违背阴就的意志,甚至让阴就难堪,而阴就之所以没有打击报复,是因为他也佩服朱晖的人格。C朱晖以智慧和勇气将璧拿到手,挫败了阴就的图谋,人们因此比之为蔺相如,皇帝听说后,也很赞许朱晖。D朱晖重义轻财,在南阳发生饥荒、米价飞涨时,他尽力救助宗族中的贫穷体弱者,由此获得乡亲的信赖。,二、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题型示例,1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03年全国题)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面谀逢迎。B强调“表动则景随”,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行也由卑
18、下而趋于高尚。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近五年的题目看,这个考点只在03年第15题出现。做这一类的题目时,要注意分辨、对比:哪一些是文中人物的观点,哪一些是作者的观点。司马光文说,“裴矩佞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愿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为直言,则佞化为忠”就是强调裴矩之变非裴之变而是君王之功。司马光在本段中主要强调一方面(表动)而非双方面(即表动则影随)。考生应当注意,资治通鉴本身就是给君王作辅证,司马光当然站在劝谏君王的角度论事。而旧唐书则是站在裴矩的角度。文言文难度较大,尤其是14
19、、15题。这道题也给我们一些启示,文言文阅读中的人物形象不一定是或忠或奸都是一贯而终,而可能有所变化,是发展的;文言文阅读也可能是对比阅读,要学会辩证地看待人或事。,方法指津,参考答案,1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03年全国题)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面谀逢迎。B强调“表动则景随”,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行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答案:B,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劝告
20、B咸私哂其矫饰焉/讥笑 C每遇人尽礼 /优待 D务止奸吏/致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为伯父让之所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咸私哂其矫饰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D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是 A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此人受赂,诚合重诛 B凡所陈奏,矩辄以闻/陛下恐非导德齐礼之义 C每遇人尽礼,皆得其欢心/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D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2003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测试反馈,4下
21、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隋文帝、炀帝都十分赏识他,委以要职;炀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风土民情,经常向他咨询西方之事。B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为向戎狄夸耀强盛,建议作奇技、杂戏于洛邑,又热情款待以笼络其心;尽管“夷人有识者”对此不以为然,但深得炀帝欢心。C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D唐太宗是开明的君王,但难免有失误,他先以行贿试探,后又欲诛受贿之人;裴矩直言谏劝,认为是陷人以罪,不合礼义,使太宗收回成命,并受
22、到高度赞扬。,2003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测试反馈,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面谀逢迎。B强调“表动则景随”,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_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_,2003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测试反馈,1 C(C选项的“遇”应为“对待”
23、,“遇尽礼”即“以礼善待”之意。)2C(“咸私哂其矫饰焉”中的“焉”是语气词,“犹且从师而问焉”中的“焉”则是代词“之”;A项的“为”皆是表被动的介词;B项的“以”都是表目的的连词;D项的“因”都是连词“于是”的意思。)3 B(A项中下句只是裴矩强调该罪犯的罪行,C项中上句是裴矩为人乖张之道,D项下句是太宗对裴矩敢于讽谏行为的称赞。)4 C(C项“裴矩向炀帝献计”错误,原文是炀帝向裴矩询问方略。)5B,参考答案,6 (1)译文: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此题得分的关键在于能否看出“廷”和“面”是名词作状语,因此要翻译为“当廷”、“当面”。) (2)译文: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
24、忠诚就会变为佞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佞伪就会变为忠诚。,参考答案,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芝戏问曰:“卿欲官不?”对曰:“设官求人,非人求官。”芝异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除南清河大守。零县民魏双成失牛,疑其村人魏子宾,送至郡,一经穷问,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密走私访,别获盗者,从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有邻郡富豪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为贼攻急,告曰:“我物已寄苏公矣。”贼遂去。琼性清慎,不发私书。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县为征。及欲求谒,度知其意,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研虽为债数来,无由启口。其弟子问其故
25、,研曰:“每见府君,径将我入青云间,何由得论地上事?”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事归。五月初,得新瓜一双自来送。颊恃年老,苦请,遂便为留,仍致于听事梁上,竟不剖。人遂竞贡新果,至门间。知颖瓜犹在,相顾而去,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郡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贷粟,纲纪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琼曰:“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迁左丞,行除州事。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贾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整体阅读 实例分析 苏琼圈点出: 1、文段
26、中出现了哪些人? 2、苏琼等都做过哪些官职? 3、文段中涉及了哪些地方? 4、文段共分几个层次?几件事?,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芝戏问曰:“卿欲官不?”对曰:“设官求人,非人求官。”芝异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除南清河太守】。零县民魏双成失牛,疑其村人魏子宾,列送至郡,一经穷问,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密走私访,别获盗者。从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有邻郡富豪将财物寄至界内以避盗,为贼攻急,告曰:“我物已寄苏公矣。”贼遂去。/琼性清慎,不发私书。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县为征。及欲求谒,度知其意,每见则谈问玄理,应
27、对肃敬,研虽为债数来,无由启口。其弟子问其故,研曰:“每见府君,径将我入青云间,何由得论地上事?”智拒道研/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事归。五月初,得新瓜一双自来送。颍恃年老,苦请,遂便为留,仍致于听事梁上,竟不剖。人遂竞贡新果,至门,闻知颍瓜犹在,相顾而去。/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部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贷粟。纲纪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琼曰:“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迁左丞,行徐州事】。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后淮北人复请饥,通籴淮南,遂得商贾往还,彼此兼济,水
28、陆之利,通于河北。,性格交代,聪颖机敏,办案谨慎,重视治安,清正审慎,拒绝请托,严于律己,不受馈赠,为民请命,率民度荒,疏通禁区,造福两岸,1、以下的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苏琼处事艺术的一组是 ( ) 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 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每见则谈问玄理。 仍致于听事梁上。 遂上表陈状。 A B C D,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芝戏问曰:“卿欲官不?”对曰:“设官求人,非人求官。”芝异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除南清河太守。零县民魏双成失牛,疑其村人魏子宾,列送至郡,一经穷问,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密走私访,别获盗者。从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但付
29、府君。”有邻郡富豪将财物寄至界内以避盗,为贼攻急,告曰:“我物已寄苏公矣。”贼遂去。/琼性清慎,不发私书。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县为征。及欲求谒,度知其意,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研虽为债数来,无由启口。其弟子问其故,研曰:“每见府君,径将我入青云间,何由得论地上事?”智拒道研/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事归。五月初,得新瓜一双自来送。颍恃年老,苦请,遂便为留,仍致于听事梁上,竟不剖。人遂竞贡新果,至门,闻知颍瓜犹在,相顾而去。/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部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贷粟。纲纪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
30、府君。”琼曰:“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迁左丞,行徐州事。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后淮北人复请饥,通籴淮南,遂得商贾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只能说明苏琼依法办事,不冤枉一个好人,谈不上是处事艺术,也只能说明苏琼工作作风细致,没有偏听偏信,终于“别获盗者”,也不能说是处事艺术,是说苏琼避开道研提及征租的话题,与他谈论缥缈的玄理,既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又没有因正面拒绝而得罪道研,应当说这确是一种处事艺术。,是说考虑到赵颍“年老,苦请”,苏琼无法拒绝赵颍送自己的新瓜,但又不愿剖食,于是把新瓜放到了大厅的梁上。苏琼这样做,既
31、顾及了赵颍的脸面,又坚持了自己不受馈赠的原则,这也可说是一种处事艺术。,是说苏琼把郡内受灾,以及“贷粟以给付饥者”一事向上报告,属于按规矩办事的一种作风,也不能算是处世艺术。,A B C D,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苏琼自幼聪明伶俐,言辞机敏。东荆州刺史问他是否想做官,他认为应当先设官职而后求人,个人不应主动求官。曹芝十分欣赏,委任他为参军。 B苏琼重视社会治安,办案认真细致,治内清明太平。他的这一政绩,对贼人起了威慑作用,于是邻郡有的富豪为免遭抢劫,将财物寄放到南清河郡。 C苏琼清正审慎,严于律己。他揣摩出道研来访的心思,避开话题,使对方无由启口;他留下赵颍的新瓜却不剖食,使其他
32、人打消了馈赠的念头。 D苏琼关心人民的疾苦,敢于为民请命。在治内遭受灾害的情况下,他谢绝了善意的劝告,仍然冒着获罪的危险,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芝戏问曰:“卿欲官不?”对曰:“设官求人,非人求官。”芝异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除南清河太守。零县民魏双成失牛,疑其村人魏子宾,列送至郡,一经穷问,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密走私访,别获盗者。从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有邻郡富豪将财物寄至界内以避盗,为贼攻急,告曰:“我物已寄苏公矣。”贼遂去。,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苏琼自幼聪明伶俐,言辞机敏。东荆州刺史问他是否
33、想做官,他认为应当先设官职而后求人,个人不应主动求官。曹芝十分欣赏,委任他为参军。,符合原文提供的信息,是正确的。,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芝戏问曰:“卿欲官不?”对曰:“设官求人,非人求官。”芝异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除南清河太守。零县民魏双成失牛,疑其村人魏子宾,列送至郡,一经穷问,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密走私访,别获盗者。从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有邻郡富豪将财物寄至界内以避盗,为贼攻急,告曰:“我物已寄苏公矣。”贼遂去。,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芝戏问曰:“卿欲官不?”对曰:“设官求人,非人求官。”芝异
34、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除南清河太守。零县民魏双成失牛,疑其村人魏子宾,列送至郡,一经穷问,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密走私访,别获盗者。从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有邻郡富豪将财物寄至界内以避盗,为贼攻急,告曰:“我物已寄苏公矣。”贼遂去。,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符合原文提供的信息,是正确的。,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芝戏问曰:“卿欲官不?”对曰:“设官求人,非人求官。”芝异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除南清河太守。零县民魏双成失牛,疑其村人魏子宾,列送至郡,一经穷问,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密走私访,别获盗者。从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
35、君。”有邻郡富豪将财物寄至界内以避盗,为贼攻急,告曰:“我物已寄苏公矣。”贼遂去。,B苏琼重视社会治安,办案认真细致,治内清明太平。他的这一政绩,对贼人起了威慑作用,于是邻郡有的富豪为免遭抢劫,将财物寄放到南清河郡。,琼性清慎,不发私书。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县为征。及欲求谒,度知其意,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研虽为债数来,无由启口。其弟子问其故,研曰:“每见府君,径将我入青云间,何由得论地上事?”智拒道研/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事归。五月初,得新瓜一双自来送。颍恃年老,苦请,遂便为留,仍致于听事梁上,竟不剖。人遂竞贡新果,至门,闻知颍瓜犹在,相顾而去。,
3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符合原文提供的信息,是正确的。,C苏琼清正审慎,严于律己。他揣摩出道研来访的心思,避开话题,使对方无由启口;他留下赵颍的新瓜却不剖食,使其他人打消了馈赠的念头。,琼性清慎,不发私书。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县为征。及欲求谒,度知其意,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研虽为债数来,无由启口。其弟子问其故,研曰:“每见府君,径将我入青云间,何由得论地上事?”智拒道研/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事归。五月初,得新瓜一双自来送。颍恃年老,苦请,遂便为留,仍致于听事梁上,竟不剖。人遂竞贡新果,至门,闻知颍瓜犹在,相顾而去。,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
37、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部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贷粟。纲纪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琼曰:“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迁左丞,行徐州事。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后淮北人复请饥,通籴淮南,遂得商估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苏琼关心人民的疾苦,敢于为民请命。在治内遭受灾害的情况下,他谢绝了善意的劝告,仍然冒着获罪的危险,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部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贷粟。纲纪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琼曰:“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迁左丞,行徐州事。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后淮北人复请饥,通籴淮南,遂得商贾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这些表述在时间的顺序上有混乱之处:把“谢绝劝告”说成是遭受灾害情况下的事,空泛而不确切;把“冒着危险”的目的说成“革除旧弊”,也是时间顺序上的错乱。因而D项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