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赤 壁 赋,苏 轼,问题探究:,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前文略有感伤,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作者能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书、文、诗、词、画,俱成大家。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三苏”和同时代的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北宋元丰二年,因苏轼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被贬调湖州。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的御史
2、们作了手脚,因此心中的不平之气便按捺不住,不由得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话。当时朝中政敌借此指责苏轼以“谢表”为名行讥讽朝廷之实,妄自尊大,发泄对“新法”的不满,请求对他加以严办。同时有人举出苏轼的其他诗作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从他的其他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的予以定罪。于是朝廷便将苏轼免职逮捕下狱,押送京城交御史台审讯。一场牵连苏轼三十九位亲友,一百多首诗的大案震惊朝野。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
3、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
4、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关于“赋”这种文体,“赋”作为一种文体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赋体以楚辞为源头,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赋,注重铺陈,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艺术特色:,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以文为赋”,骈散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