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年级数学集合教学设计一、情境创设 “同学们,中国素有文明礼仪之邦的美称,你们知道我们中国人见面是怎样行见面礼的?让我们来相互问候下吧!” (老师和 4 名学生握手问候) “知道西方人行见面礼有哪些方式吗?(学生回答)今天老师也想和大家洋气一把!” (和 3 名同学拥抱问候,其中 1 名同学和老师进行握手问候) 二、新知诱导 1.引起认知冲突 (1)提问:和老师握手、拥抱的分别有几人?一共有几人?是 7 人吗?请刚才和老师问候的同学站起来让大家数一数好吗? (2)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我请大家站到前排来数一数(一起数)怎么还是少一人呢?不行,可能有人不老实,老师要把他们圈起来。 2.学生活动,
2、让学生体验感知 (1)动一动:教师拿出两个呼啦圈,一个呼啦圈套住和老师握手的同学,一个呼啦圈套住和老师拥抱的同学,让学生自己站位。 (2)想一想:该怎样站位才能更好地表示出来呢? (3)说一说:让学生说说呼啦圈各部分表示什么。(注意语言的严谨,引导用“既又” “只”说一说)3.抽象数学问题 (1)我们能把我们的站位画在黑板上去吗? (2)老师画集合图,怎样把我们的同学放到图中去呢?(学生回答后利用 3 色磁铁片代表刚才和老师问候的同学,让学生把磁片放到适当的位置) (3)学生再次对照图说说各部分表示的意义,教师标上各部分的名称,完善韦恩图。 4.简介韦恩图,揭示课题 三、自主探知 1.出示课本
3、例 1(见下表) 问:参加这两项比赛的一共有多少人? 2.学生合作探究 (1)仔细观察,名单中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合作。学生在作业纸中画一画,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展示不同作品,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相机引导 4.小结,课件动画演示过程,强化理解 5.学生列式计算 想一想,能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解答吗?(说说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6.总结、过渡 四、回顾反思 1.创设情境,准备教学素材 本课教学先创设情境,为新知教学准备素材。将学生自己营造的情境、经历的事例,作为学习的素材,并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让其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高学习积极性。 2.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激情 由前面的情境提出问
4、题:和老师握手、拥抱的分别有几人?一共有几人?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听到老师的提问会毫不犹豫地抛出是 7 人的答案,老师接着追问,是 7 人吗?请刚才和老师问候的同学站起来让大家数一数好吗?实际人数与学生计算人数肯定不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思维的碰撞,学生更急于需求答案。学习的主动性便被调动。接着,老师故弄玄虚,拿出呼啦圈让学生活动。 3.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体验感知 首先,教师拿出两个呼啦圈,让学生活动,自己站位。老师说请和我握手的同学站到这个圈来,数一数人数,后再说和老师拥抱的站到另一个圈来数一数,这样会有一个同学在两个圈之间徘徊,发现 1 人既和老师握了手,又和老师拥抱了,教
5、师强调“重复”现象。然后,向学生提出“该怎样站位才能更好地表示出来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想一想,寻求解决的方法,学生便自己建立集合图在生活中的原形。然后,让学生说出各部分表示的意义,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利于集合思想的表象形成。当然,在这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语言的严谨性,这样才能真正理解集合图的意义。最后引导学生把生活原图画到黑板上,从而构建了集合模型。在画集合图时,怎样把学生放到图中去时,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预计有说画头像,有说写姓名,有说画图形,有说用数字编号等,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把数、形、图有机地结合,也为后面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便捷。 4.扶、放有度,发挥学生主体性 如何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是盲目地让学生自己去实行所谓的“探究” ,而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教学中教师想大胆尝试对教材的改动,把例 1 作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在这之前,解决情境中的问题,学生已经对新知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再放开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这样才能实现探究的有效性。5.凸显层次,思维提升 在练习的安排上题目虽不多,却有层次性,既有基础知识的练习,又有思维开放的提升题。特别是思维提升题的设计,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新市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