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国演义篇首词(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赤壁之战军事图,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当时曹军号称80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3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魏、吴、蜀 “三国鼎立
2、”的局面。,相关知识:,1、选自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1362年的历史。由司马光花了19年时间编成。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3、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初,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
3、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当初,鲁肃听说刘表已死,(便)对孙权说:“荆州与我国邻接,地理形势险要、坚固,土地肥沃、广阔,人口繁多,生活富裕,如能占为已有,这是开创帝王之业的凭借。现在刘表刚死,他的两个儿子(刘琦、刘琮)又不和协,军队中的那些将领,有的拥戴刘琦,有的拥戴刘琮。刘备是天下骁悍的雄杰,与曹操有仇,寄居在刘表那里,刘表妒忌他的才能而不能重用(他)。如果刘备和刘表的部下们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如果他们离心离德,就另作打算,以成就(我们的)大事。请让我能够奉命去慰问刘表的
4、两个儿子,同时慰劳军中掌权的人物,并劝说刘备安抚刘表的部下,同心一意,共同对付曹操,刘备必定高兴而听从我们的意见。如果这件事能够成功,天下大势可以决定了。现在不赶快前去,恐怕就被曹操占了先。”孙权即刻派鲁肃前往。,思考:鲁肃去荆州是否为了吊唁刘表二子?,其实是借吊唁之名,来行探荆州形势之实。以此来决定他的策略。而目前当务之急是“共治曹操”,联合刘备,则可以抵抗曹操,稳固荆州。,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肃径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
5、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群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备甚悦。肃又谓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鲁肃)到夏口,听说曹操已向荆州进发,(于是)日夜兼程,等到到了南郡,刘琮已投降曹操,刘备向南撤退,鲁肃直接去迎他,与刘备在当阳县长坂坡相会。鲁肃转达孙权的意思,(和他)讨论天下大事的势态,表示恳切慰问的心意,并且问刘备说:“刘豫州现在打算到哪里去?”刘备说:“我和苍梧太守吴巨有老交情,打算去投奔他。”鲁肃说:“孙讨虏为人
6、聪明仁惠,敬重、礼待贤才,江南的英雄豪杰都归顺、依附他,已经占据了六个郡,兵精粮足,足够用来成就大业。现在为您筹划,不如派遣亲信主动去结好东吴,以共建大业。(但是您)却打算投奔吴巨,吴巨是个平庸的人,又处在偏远的郡地,很快被人呑并,难道能够依靠吗?”刘备很高兴。鲁肃又对诸葛亮说:“我是子瑜的朋友。”两个人随即(也因子瑜的关系)交了朋友。子瑜就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江东避乱,是孙权的长史。刘备采纳了鲁肃的计谋,率兵进驻鄂县的樊口。,思考:刘备欲投吴巨,是不是他的真实意图?鲁肃是怎样取得刘备信任的?,刘备的“投吴巨”之说纯系遁辞,他当时唯一可依靠的力量只有孙权;鲁肃劝刘备“自结于东”是为了对付当
7、前的大敌曹操,符合他的战略策略思想;鲁肃与诸葛亮“共定交”,表现了他的诚意。,是谁最先提出联刘抗曹的?他是怎样分析形势的?,是孙权的谋士鲁肃。他首先分析荆州的地位:“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险固险要坚固;士民老百姓;殷富丰厚富足。)“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这段话既分析了荆州之重要,又符合孙权南面称孤的心意。鲁肃此话,从侧面揭示了赤壁之战的起因和性质,成为全文提纲挈领之笔。鲁肃接着分析了各派的情况: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合作),军中诸将,各有彼此。(有的向着那边,有的向着这边。)刘备与操有仇恨,寄寓于刘表,表恶(wu)其能而不能用。这种形势,当然对孙权有利。,鲁肃根据这种情况又提出
8、了哪些对付的办法?,两种可能、两种准备。一种可能是如果刘备与刘表同心,则宜“抚安”(抚慰拉拢);另一种可能是刘备与刘表“违离”(矛盾、背离),则宜别图之(想办法),以济(成就)大事(指南面称孤之事)。,鲁肃劝说孙权采取这些行动的目的是什么?,与刘备、刘表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付曹操,这样做的结果是“天下可定也”。“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一“恐”一“即”,可见这一行动的急切性和达到目的必然性。,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
9、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曹操将要从江陵顺江东下,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情很危急,请让我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于是与鲁肃一起去见孙权。诸葛亮在柴桑见到了孙权,劝孙权说:“天下大乱,将军您在江东起兵,刘豫州的汉南招收兵马,与曹操共同争夺天下。现在曹操削平大乱,
10、大致已稳定局面,于是攻破荆州,威势震动天下。英雄没有施展本领的地方,所以刘豫州逃遁到这里,希望将军估量自己的实力来对付这个局面!如果能用江东的兵力同中原对抗,不如趁早同他绝裂;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他面北朝拜称臣呢!现在将军外表上假托服从的名义,而内心里怀着犹豫不决的心思,局势危急而不能决断,大祸没几天就要临头了!”孙权说:“假若如你所说,刘豫州为什么不向曹操投降呢?”诸葛亮说:“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壮士罢了,还能恪守节义不受屈辱;何况刘豫州(是)汉王室的后代,英明才智超过所有的当代人,众人敬仰、倾慕他,就象水归大海一样。如果事情不成功,就是天意,怎能再居于其下呢?”,
11、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轻骑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孙权发怒说:“我不能拿全东吴的土地,十万将士,来受人控制,我的主意决定了!除了刘
12、豫州就没了(同我一齐)抵挡曹操的了,可是刘豫州在刚打败仗之后,怎能抗得住这个大难呢?”诸葛亮说:“刘豫州的军队虽然在长坂坡打了败仗,(但是)现在归队的士兵加上关羽率领的精锐水兵还有一万人,刘琦收拢江夏的战士也也不下一万人。曹操的军队远道而来已疲惫不堪,听说追逐刘豫州,轻装的骑兵一日一夜跑三百多里,这就是所谓强弓发出的箭到了尽头,连鲁国的薄绢也穿不透啊,所以兵法上忌讳这样做,说一定会使主帅遭到挫败。况且北方的水兵,不习惯在水上作战;还有,归附曹操的荆州民众,是被他武力的威势所逼,不是发自内心的顺服。现在将军如果能派猛将统领几万大军,与刘豫州协同规划、共同努力,攻破曹操的军队就是必然的了。曹操的军
13、队被打败,势必退回到北方;如果是这样,荆州、吴国的势力就会强大,三国分立的形势就会出现。成败的关键,就在今天!”孙权听说非常高兴,就同部下们谋划这件事。,思考:诸葛亮第一段话“海内大乱祸至无日矣”的要害是什么?,劝孙抗曹强调“共争天下”,君臣之分未定,以此消除孙权的忧虑。针对孙“内怀犹豫之计”,以“北面事之”相激;以田横“守义不辱”、刘备“不为之下”为孙树立对抗的榜样。,思考:孙权听了诸葛亮的一席话,竟然“大悦”,诸葛亮是如何进一步说服孙权的呢?,诸葛亮对刘、孙、曹三方力量对比的分析以及对形势发展的预测:(1)诸葛亮对刘、曹、孙各方实力的分析。刘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一万,刘琦一万。曹兵力上,主力
14、已疲;战术上,不习水 战;军心上,降卒不服。孙兵数万。(2)对未来形势的预测:破操后天下三分,鼎足之形成,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长史张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鲁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
15、。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这时,曹操送给孙权一封信说:“近来我奉皇帝命令讨伐有罪的人,军旗指向南方,刘琮投降。现在训练了水军八十万之多,正要同将军在东吴会战。”孙权将这封信拿给部下的众人看,没有一个不象听到巨响而失去了常态。长史张昭等人说:“曹操是豺狼猛虎,挟持着皇帝来征讨天下,动不动以朝廷(的名义)为借口,现在抗拒他,事情更为不利。再说将军抗拒曹操的主要凭借是长江;现在曹
16、操得到荆州,占有了那里的全部领地,刘表组建的水军,大小战船甚至用千位数计算,曹操将这些战船全部沿江摆开,同时还有步兵,水陆一齐进攻,(这样一来)长江的险要地势已经同我方共同占有了。而实力的大小、强弱又不能相提并论。我以为最好的打算是不如迎顺他。”(这时)只有鲁肃沉默不语。孙权起身去厕所,鲁肃追到屋檐下。孙权知他来意,握着他的手说:“您要说什么?”鲁肃说:“刚才我察看众人的议论,(是)专门想贻误将军,不值得与(他们)谋划大事。现在我鲁肃迎顺曹操,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品评我的名位,还少不得(让我做一个)最低等的曹里的小差事,坐牛车,吏卒跟随,交往士大夫们,然后逐渐升官,仍然不低于州郡一类的职位
17、。将军您迎顺曹操,会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希望您早定大计,不要采纳那些人的意见!”孙权叹息说:“这些人所持的议论,非常让我失望。现在你阐明利害,正与我的想法一样。”,1、曹操这封战书的意图是什么?,威吓孙权:“奉辞伐罪”表示师出有名;“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说明所向披靡;“水军八十万”宣扬实力。企图“不战而屈人之兵” 。,2、试归纳张昭等人主张迎降的理由。,政治因素曹操“挟天子以征四方”,拒之不顺;地理因素操占荆州,与吴共有长江之险; 军事因素实力悬殊。,3、鲁肃的话为什么立即得到孙权的认同?,鲁肃在关键时刻向孙权陈说迎降唯独对他不利,希望他“早定大计”;孙权主战,但对内部意见分歧持慎重态度。,时
18、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瑜至,谓权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今又盛寒,马无稿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因拔刀斫前奏案,曰:
19、“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当时,周瑜奉命到番阳去了,鲁肃劝孙权召周瑜回来。周瑜回来,对孙权说:“曹操虽然在名义上是汉朝丞相,其实是汉朝的奸贼。将军凭着非常的武功和英雄的才具,还继有父兄的功业,占据着江东,土地方圆几千里,军队精良,物资丰裕,英雄们都原意为国效力,正应当横行天下,替汉朝除去残暴、邪恶之人;况且曹操是自来送死,怎么可以迎顺他呢?请允许(我)为将军谋划这件事。现在北方还没有平定,马超、韩遂还在函谷关以西,是曹操的后患;而曹操的军队放弃鞍马,依仗船只,与东吴争高下。现在又天气严寒,战马没有草料。驱赶着中原的士兵很远地跋涉在江南的多水地带,不服水土,一定会生疾病。这
20、几项都是用兵的禁忌,而曹操却都贸然实行。将军捉拿曹操,应当正在今天。我周瑜请求率领几万精兵,进驻夏口,保证替将军打败他!”孙权说:“老贼想废除汉朝自立为帝(已经)很久了,只是顾忌袁绍、袁术、吕布、刘表与我罢了;现在那几个雄杰已被消灭,只有我还存在。我和老贼势不两立,你说应当迎战,很合我的心意。这是苍天把你交给我啊。”于是拔刀砍断面前放奏章的桌子,说:“各位文武官员,敢有再说应当迎顺曹操的,就和这奏案一样!”于是散会。,思考:周瑜是如何分析敌我力量对比的?,孙权的优势:政治上为汉家除残去秽; 地理上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 军事上兵精足用,英雄乐业。曹操的劣势:有后患; 不习水战; 天时不利; 军
21、粮不足; 士兵不服水土。,是夜,瑜复见权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权抚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
22、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这天夜里,周瑜又去见孙权说:“众人只见曹操信上说水军、步兵八十万而个个害怕,不再考虑它的真假,便发出投降的议论,是很没道理的。现在按实际情况查核,他所率领的中原军队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早已疲惫;所得到的刘表的军队,最多七八万罢了,而且都三心二意。用疲惫染病的士兵控制三心二意的军队,人数虽多,也很不值得畏惧。我只要有精兵五万,已经足够制服它,希望将军不要忧虑!”孙权抚摸着周瑜的背说:“公瑾,您说到这里,很合我的心意。子布、元表等人只顾妻子儿女,夹杂着个人的打算,很让我失望;只有您和子敬与我一致,这是苍天让你二人辅助我啊!五万兵难在仓猝之集合起来,已选好三万人,船只、粮
23、草、战斗用具都已办齐。你与子敬、程公就先行出发,我会继续派出军队,多多装载物资、粮食,作您的后援。您能对付曹操就同他决战,倘若万一战事不利,就撤回到我这里,我当和孟德决一死战。”于是任命周瑜、程普为正、副统帅,率兵与刘备同力迎战曹操;任命鲁肃为赞军校尉,协助计划作战的策略。,1、周瑜为何要夜见孙权?他再陈方略对孙权有何作用?,孙权虽作最后决断,但信心不足,周瑜深知这一点。周瑜再次作了双方兵力对比,并阐述能以少胜多的道理,揭露曹操的虚声恫吓和不可克服的弱点。使孙权抗曹的忧虑得到进一步扫除。,2、孙权如此犹豫能在本段找到什么依据吗?这段话表明了孙权什么心态?,“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主张迎降的人很多
24、。“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说明兵力不足。表明孙权对胜利还没有充分把握,与曹操决一死战。同时也对周瑜绝对信任。,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
25、,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这时曹操军中的士兵们已经有流行病,刚一交战,曹操的军队(就)失利,(曹操)率军退到江北驻扎。周瑜的军队驻扎在南岸,周瑜部下的将领黄盖说:“现在敌多我少,很难同(他们)持久对峙。曹操的军队正好把战船连接起来,首尾相接,可用火烧来打退他们。”于是调拨十只大小战船,装满干苇和枯柴,在里面灌上油,外面用帷帐包裹,上面树起旗帜,预备好轻快小船,系在战船的尾部。先送信给曹操,假称要投降。这时东南
26、风来势很急,黄盖把十只战船排在最前头,(到)江中挂起船帆,其余船只都依次前进。曹操军中的将领、士兵都走出营房站在那里观看,指着说黄盖前来投降。离曹操军队二里多远时,(各船)同时点起火来,火势很旺,风势很猛,船只往来象箭一样,把曹操的战船全部烧着,并蔓延到岸上军营。霎时间,烟火满天,人马烧死的、淹死的很多。周瑜等率领着轻装的精兵跟在他们后面,擂鼓震天,曹操的军队彻底溃散了。曹操带领军队从华容道步行逃跑,遇上泥泞的道路,道路不能通行,天又(刮起)大风,就命疲弱的士兵都去背草填路,骑兵才得以通过。疲弱的士兵被骑兵践踏,陷在泥中,死的很多。刘备、周瑜水陆一齐前进,追击曹操到了南郡。这时,曹操的军队饥饿
27、、瘟疫交加,死了将近大半。曹操于是留下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把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把守襄阳,(自己)率领(其余)的军队退回北方。,1、探虚实鲁肃吊丧,23、论时势刘备用计,4、谋联合孔明游说,5、破众议仲谋初决,6、计破曹君臣一心,7、张意气公瑾请缨,89、立奇功老将献计 借东风火烧曹军,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鲁素、诸葛亮策动孙刘联盟。,在鲁素、周瑜等人的劝说下,孙权坚定抗曹的决心,赤壁之战的过程和结果,详,略,本文突出了孙权什么性格、特点?,分析: 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时候,孙权不甘心受制于人,坚持采取对抗的方针,表现了他的英雄性格。但又持谨慎态度:对刘备,在了解他的兵力后,才和他结成联盟
28、;对臣下,允许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即便是主张迎降,也不加以责罚。而在充分比较了敌我双方的优势劣势,作了最后决断之后,则坚决制止迎降的言论。他的深思熟虑和坚决果断的作风,使他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成为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人物。,史笔既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虚构成分,又要分清事情的轻重,这是最基本的原则。1、详略分明,既再现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又突出地描述其中的重要史实。2、评价人物在历史过程中的作用,寓褒贬于叙事。3、在叙事中显示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必然规律。,史笔有什么特点呢?,一通假字:找出并释义:1五万兵难卒合:2雷鼓大震:3将军禽操:4烟炎张天5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6助画方略,卒猝
29、仓促,雷擂敲击,禽擒捉拿,炎焰火焰,驻,画划谋划,二.解释古今异义的词:1、致殷勤之意2、孙讨虏聪明仁惠3、北面而事之4、驱中国士众5、鼎足之形成矣6、其实汉贼7、地方数千里8、各顾妻子9、初一交战,恳切慰问,有才智,面向北,中原地区,形势形成,他实际上,土地纵横,妻子儿女,刚一开始,三.词类活用:指出并解释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率轻锐继其后敬贤礼士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必蹶上将军从吏卒甚失孤望可烧而走也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交情,轻装的精锐部队,礼待、礼遇,偏居,使跌倒使挫败,使跟从,使失望,使逃跑,使成就成功,英雄乐业备南走 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从华荣道步走兼有步兵,水陆俱下盖以十舰最著前,中
30、江举帆,意动、以为乐,名词状语、向南,名词状语、表面上,名词状语、内心里,名词状语、步行,从水上、陆上,名词状语、在江中心,四.一词多义1、卒:鲁肃闻刘表卒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五万兵难卒合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2、士: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死、动词。),(士兵、名词),(仓猝、副词。),(终于、副词),兵士,有才能的人,3、将:命猛将统兵数万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宫使驱将惜不得4、抚:及说备使抚表众。权抚其背曰。,将军,率领,将要,扶持,(用在动词后面,无实义。),安抚,抚摩,共治曹操今治水军八十万众岂足托乎兵精足用引次江北
31、余船以次俱进统兵数万蒙冲斗舰乃以千数兼仗父兄之烈火烈风猛,对付,部署,值得,充足,驻扎,次序,数量词,几,计算,功业,火势猛,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北面而事之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窃计欲亡赵走燕备用肃计今操芟夷大难五万兵难卒合略已平矣助画方略,(事业。名词。),事情,侍奉,做,打算,计策,灾祸,困难,大略,谋略,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五.虚词(解释文言虚词的用法)若据而有之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备必喜而从命事急而不断,将要,纵横、方圆,计谋,正,方向,表并列,表因果,表顺承,表转折,权以示群
32、下蒙冲斗舰以千数挟天子以征四方宜别图之,以济大事今为君计为操后患安能复为之下羸兵为人马所蹈藉4、其:如其克谐,天下可定,把,用,来,来,替,成为,在,被,代词,这件事,5、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蒙冲斗舰乃以千数骑乃得过乃罢会6、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是,甚至,才,于是、就,在,和,向,(六)句式(翻译句子)(1)子瑜者,亮兄瑾也。(2)我,子瑜友也。(3)巨是凡人。(4)刘备天下枭雄。(5)田横,齐之壮士耳。(1)恐为操所先。(2)行将为人所并。(3)受制于人。(4)羸兵为人马所蹈藉。(5)逼(于)兵势耳。,3、省略句(1)与结盟好。(2)及说备使抚表众。
33、(3)逼兵势耳。(4)操悉浮以沿江。(5)引次江北。(6)可烧而走也。,4、倒置句 (1)豫州今欲何至?(2)卿欲何言?(3)何以言之?(4)欲安所归乎?(5)今战士还者(6)荆州之民附操者(7)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8)人马烧溺死者甚众(9)裹以帷幕(10)与备会于当阳长坂(11)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课外阅读欣赏,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赏析,杜牧于会昌二年(842)出任黄州刺史期间,曾游览黄州赤壁矶。站在滔滔东去的大江之滨,观“赤壁”而思史,回忆三国时代在鄂州赤壁矶所发生的吴蜀联军大败曹兵,从而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 “。抚今追昔,兴之
34、所至,挥笔写下了这著名的咏史诗。一、二句写作者在江边淤沙之中,诗人以一柄残戟置于诗端,引发后两句的历史议论,具有历史的纵深感。三、四句是说周瑜的获胜是偶然的机遇所致,仅凭一时侥幸并不是定国之策。假若不是东风骤起,蜀军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计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这两句诗颇具史论意味,见解独到。诗人对周瑜的谐谑揶揄,暗示了对曹操的肯定。,杜牧赤壁赏析,任何英雄人物都不能凭空地创造历史,都是要受着时代的制约的。人和事业的成功是离不开条件,离不开机遇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首怎么能够不说是一首深刻的哲理诗呢?一言以蔽之,诗人所要抒发的是:如果当时的时代、条件、机遇都给了曹操方便,那么曹
35、操在赤壁之战中就不会失败,吴与蜀的霸业就要客落,三国鼎立就不会出现。无疑地、曹操统一中国的大业也就取得了成功。这一段历史也许就要重写。,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 惊涛裂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巨大的空间;千古风流人物,广阔的历史时空,无数的英雄豪杰;将此二者联
36、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浪淘尽,历史长河的冲刷。是悲哀,也是一种通脱,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故垒西边,人道是周郎赤壁”:如果说前边是一个气势非凡的大场景,那么,此时出现的则是一个细致精确的小场景,作为三国古战场的赤壁究竟在何处,历来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苏东坡所写之赤壁与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赤壁绝非一处,对此,东坡有自知之明,因此在此处点出“周郎赤壁”在西。此句在文中作用极大,既拍合词题,又为下阙缅怀周公瑾预伏一笔。,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集中写出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
37、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总束上文,带起下片。前文为我们描绘的精彩画卷不由不使人 发出“江山如画”的赞叹;锦绣河山, 地杰人灵,如画江山必生光耀千古的 英雄豪杰,三国时候正是英雄云涌、 奇才辈出的年代:横槊赋诗的曹操, 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 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 上片立足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作 铺垫。,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遥想公瑾当年灰飞烟灭”:在三国这个历史舞台上,
38、英雄人物风云际会,而最令东坡向往的是周瑜,以“遥想”领起五句集中写青年帅才周公瑾,既然是作者的向往,必然要挑选最能表现人物的素材。史载,建安三年,孙策亲 迎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建威中郎 将”的官职,并同他一起攻取皖城。 周瑜取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 时,而后十年他才指挥了赤壁之战。 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 赤壁之战前,忽插入这一细节,以美 人衬英雄,(西施、范蠡泛舟湖上) 接下来从容貌仪态上写周瑜儒将风流 姿态,大敌当前,谈笑自若,指挥镇 定,强敌瞬间瓦解。,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故国神游华发”:这里边 有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振兴 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 同黑暗的政治现实
39、和横遭贬谪的坎 坷处境大相抵牾,思绪深沉、感慨 顿生,仕途蹭蹬、壮怀莫酬,词人 自感苍老,同年方气盛卓有建树的 周公瑾恰成对照。,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历史现实交相震撼,词人于天地之中顿生达悟,既然人生如梦,何不放怀一笑,驰骋于山林、江河、清风、明月之中,洒脱情怀于此略见一般。,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本词极雄丽之至,大起大落,横绝今古。既认知人生如梦,又极写人生之辉煌,使人难辨其究竟消极还是积极,人生功业虽辉煌而终归于梦,但纵使如梦毕竟曾经辉煌,也许如梦的辉煌人生更值得珍惜,更惹人向往。古往与今来,哲理与人生,在雄长豪宕壮丽恢弘之中,隐然一种低徊婉转深隐幽微的情
40、思绵绵不尽。,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咏史怀古词,是全宋词中一首千古传诵的咏史佳作。这首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主要描写赤壁的景色,同时兼怀古人,仿佛是由远景、近景、特写等一组不同的镜头组成的画面组合。首三句,仿佛是远景扫描,长江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亘古不变的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铺陈其事,是近景的定格,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人道是”三字,表明作者也不知道此处是不是真正的赤壁古战场,只是借“赤壁”之名咏写古事,抒发感叹。上片最后两句,是整个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引起了下片对周瑜的追怀。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这个主要的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想当年,年轻的
41、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他是那样的英俊潇洒、倜傥风流;他又是那样的富有谋略,谈笑之间,曹军便被打得落花流水。周瑜少年有为,在年轻的时候便建立了世人瞩目的赫赫功绩,而自己现在已鬓染霜华,却一事无成,一腔报国之志无处施展。这是让诗人无限感伤的原因所在。“多情应笑我”始,自我伤感之意由此可见。华发早生,功业无成,失望之余,词人不免产生人生如梦之感,因而结尾二句归结为词人深沉而又颇多消极的慨叹。人生如梦,世事沧桑,面对滔滔东流的江水,词人只有举杯对月,自浇心中愁绪。这首词在吊古的基础上伤今,回到现实,抒发自我的感伤。总体看来,这首词写得雄浑豪放,大开大阖,气象恢弘,堪称历代咏史怀古诗词之绝唱,亦开后世豪放一派之先河。,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