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学原理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名解:【教育学】教育学顾名思义是一门关于教育的学问,即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但并非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构成教育的研究对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通过对教育学的学习, 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那种认为不学教育学也能教书和做好教育工作的想法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工作质量。【实验教育
2、学】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此学说在 1901 年由德国的梅伊曼首先提出的。另一名德国教育家拉伊 1908 年出版的 实验教育学 ,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基本观点:第一,反对思辨教育学;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第三,将教育实验法划分为提出假设、进行试验、论证三个基本阶段;第四,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和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基本评价:第一,提倡定量的研究方法,推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第二,由于受实证主义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
3、影响,其提倡的实验科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当他们把实验方法夸大为教育科学研究的唯一有效方法时,它就走上了 “唯科学主义”的迷途,收到文化教育学的屁屁【实用主义教育学】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美国出现了实用主义教育学说,这种教育学说为杜威所创立,其代表著作是 1916 年出版的 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是在批判脱离儿童生活的、以教师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基础上提出来的。杜威认为,人的经验的获得遵循相互作用原则和连续性原则。 他从他的经验论原则出发, 进一步提出了 “教育即生活” 、 “教育即生长” 、 “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 、 “从做中学” 、 “学
4、校即社会”等新的教育思想,借以实现其民主理想。杜威的“儿童中心”教育就是解放儿童的教育,这是教育的现代转向的重要体现,是传统教育转向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第二章 教育的概念名解:【教育】 (广义)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它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狭义)主要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包括半日制、业余的学校教育等。【教育者】
5、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家庭是一个人受教育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子女最初和经常的教育者;社会教育中的师傅以及起到教育作用的其他人员, 都是教育者。 但自学校教育产生以后, 教育者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人员。【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简答:1. 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他们的作用是什么?相互的关系?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一、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
6、、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家庭是一个人受教育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子女最初和经常的教育者;社会教育中的师傅以及起到教育作用的其他人员, 都是教育者。 但自学校教育产生以后, 教育者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人员。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地向受教育者传授或引导他们学习人类生产活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活动,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只有教育者自觉地、有意识地、想方设法以其自身的活动来引起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朝着一定的方向和水平去发展,才能保障教育活动的有效进行,实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而离开了教育者及其有目的的活动,也就不存在教育。教育
7、者是社会的现实的人,他有他自己的生活经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乃 至人生信念和社会理想。他作为教育者是社会人与教育者的统一。他会自觉不自觉地把他的社会立场带进教育活动,但他又必须具有明确的教育观念,能够体察社会发展对受教育者发展的需要,了解受教育者发展的规律及受教育者对自身成长的希望,热爱教育事业和受教育者,并注重积累和创新从事教育活动的经验,才能自觉地促进受教育者个性素质的全面发展。二、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教育活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活动
8、,受教育者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缺少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加,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育活动将只是教育者的独舞,不会有好的效果。受教育者也是社会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他们不是教育活动可以任意涂抹的白板或加工的素材,而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不仅把自己的社会生活经验和个人的需要、兴趣、情感与希望带人教育过程,而且在教育活动中会有自己的判断、选择、建构与评价。教育活动就是使受教育者将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内化为他们自己的智慧、才能、思想,同时又将他们的思想、需求与创造才能外化为他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引导受教育者经验不断地改组与改造、素质不
9、断地发展与提升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受教育者个性素质的发展,均依赖于受教育者的自我建构和自我努力。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只能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不能代替受教育者的发展。因此,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首先是对受教育者的学习能动性的启发、引导、培养和规范,以利于他们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随着受教育者的学习自觉性和知识、能力的增长,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起的作用更大,他们能够在越来越大的程度 I : 自主地吸取知识和进行品德修养。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人们说“教是为了不教” 。三、教育中介系统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
10、式。教育内容 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挑选和加工的、最有教育价值和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的人类科学文化成果的结晶。它主要体现在课程、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其他形式的信息载体(如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中,还体现在经过选择和布置的具有教育作用的环境(如教室、阅览室、校园等)中。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以促进受教者发展的影响物,也是受教育者学习活动的对象。 教育活动 都要以一定的方式进行,都要表现为一定的 教育活动方式 。教育活动方式涉及教育基本要素的组合与教育工具和手段的应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它大体上关涉四个相互制约的环节:一是教育活动的实际目的,其中包括
11、教育者的活动目的和受教育者的活动目的;二是与教育内容、活动目的相适应的心理的和行动的活动方法与方式,其中包括教育者的活动方法与方式和受教育者的活动方法与方式;三是对教育活动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其中包括对教育者、受教育者活动的评价和受教育者个性素质所获发展与提高状况的评价;四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关系。例如,在语文课上,如果目的在识字、写字上,就要教学生去识记字的形、声、义,并动笔书写。使学生做到在写字时不漏笔、不错笔、不倒笔,仅仅靠提示是难以奏效的,必须让学生去实际操作,才能达成;如果目的是掌握语文知识,活动的关注点就应放在了解范文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文章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
12、篇章结构、写作特点、修辞手法等问题上,学生的操作主要应是逻辑思维和写作技巧的训练;如果目的重人文陶冶,活动的关注点就应放在范文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上,让学生更注重主体的意境想象、人文观照、情感体验与价值叩问。可见,教育者对语文教学的目的、内容和学生状况的认识不同,选择的教学方式也将不同,其教学效果也会有显著的差异。可以说,教育方式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设计、选择与活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深度,决定着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状况,并深刻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审美修养的水平。 所以,有经验的教育者无不讲究教育方式与方法的设计、选择与改进。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13、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一定的教育活动方式,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育过程,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2. 教育的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的教育特点?教育的历史发展可分为两大时期:一是古代教育,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二是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古代教育的特点是:一,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二、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到了奴隶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使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学校的出
14、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学校自产生以后,便曲折地向前发展,到了封建社会,学校的教育对象、规模和种类都在逐步扩大和增多。三、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原始社会没有阶级,因而原始社会的教育是没有阶级性的。到了奴隶社会, 教育便具有了阶级性,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在封建社会,教育的阶级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四、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奴隶社会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离与对立的状况, 反映在教育上就表现为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的脱离。现代教育的特点:(一)学校教育逐步普及。19 世纪中叶以后,各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了有关普及义务教育的法律,这些法律大都具有强
15、制性。 (二)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教育逐渐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 成为社会的公共话题,也成为政治家们优先考虑的社会问题。 (三)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在现代社会,随着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就需要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学校教育日益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四)教育制度逐步完善。教育系统的形成,教育事业的普及,推动了教育“制度化”的进程;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的进展,教育经验的积累,使“制度化教育”趋于成熟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名解:【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 但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作出不同的分析。 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
16、体质的不断增强,神经、运动、生殖等系统生理功能的逐步完善;二是心理发展,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认知的发展,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意向的形成,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的完善;三是社会发展,包括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的掌握,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习得,成长为具有社会意识、人生态度和实践能力的现实的社会个体, 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人。人的发展的这三个方面,既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又十分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与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体、智、德、美等方面的发展是相一致的、交织在一起的。【个体的发展】 广义 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
17、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根据广义的发展观,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自己的发展课题,都具有按发展的时间表依次出现的、有其独特意义的行为模式。对个体来说,每一个阶段都是重要的,不能认为某一阶段对个体的发展最重要,而另一阶段不重要。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我们需要确立的是广义的发展观,使个体的发展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狭义 的个体发展则是指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是指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儿童的成人过程。这既是由自然人向社会人,婴幼儿向成年人,个人小我向放眼世界、胸怀群体以至人类大我的转化过程,也是不确定性与确定性、可能性与选择性、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发展过程。 普通教育学所关注的主要是儿童的发
18、展,但关注儿童发展应当坚持广义发展观的指导。【遗传】简答:1.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人的身心发展主要表现在: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整体性。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对教育的制约性主要表现在:1)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不能“拔苗助长” ,否则,欲速则不达。2) 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者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3)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才去不同的教育内容和
19、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4) 人的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自由地发展。5) 人的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把学生看错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和谐的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完整和完善的人。2. 人发展的规律性从形式上看,人的发展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整体性。这些规律性具有重要的教育学意义,是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规律性。(一)顺序性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就心理而言,儿童的发展总是从无意注
20、意到有意注意,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从喜怒哀乐等一般情绪发展到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二)不平衡性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三)阶段性人的发展变化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
21、性。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四)个别差异性尽管正常人的发展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 但个别差异仍然非常明显, 每个人的发展优势 (方向) 、发展的速度、高度(达到的水平)往往是千差万别的。正是由于这些差别,才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人类世界。 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深人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自由地发展
22、。(五)整体性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他们既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个体的独特性。 不从整体上把握教育对象的特征,就无法教育人。事实上,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并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使人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整体性。人的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要把学生看做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完整和完善的人。3. 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各自的作用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1)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
23、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遗传素质本身有一个发展过程,它主要表现为人的身体的各种器官的构造及其功能的发展变化与完善。如周岁幼儿学走路,青少年身高的剧增,骨骼构造的变化,心肺和大脑的发育,性的成熟等。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与限制,制约着人的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人的遗传素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和感觉器官的功能上,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于人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一个在察赋的某些方面比一般人优异的人,如果后天又得到适宜的培养和努力,他就可以在某些方面比一般人发展得快一些、高一些, 一个天
24、生的弱智儿童,则会给教育工作带来困难;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这就说明了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上的可能性,但人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并不决定于人的遗传素质。 历史上曾出现过“生而知之”的“天才论” ,把人的知识才能和道德品质的好坏,说成是天生的遗传决定的,是不科学的。那种反动的“血统论” ,把人的革命或是反革命说成是从父母那里遗传得来的,更是荒谬的。(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环境泛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人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的关系十分复杂,根据其性质可以把它分为自然环境
25、与社会环境两大类。对于儿童的发展来说,环境指的是前人的历史活动所创造的个体生活和活动于其中的,对他的发展产生影响的那一部分外在世界。这个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但主要是社会环境,是前人以自己的劳动和活动为后代所设置的生活环境,它包括:同儿童生活发生联系的个人、群体,儿童参与的活动、事件,儿童生活中所接触、所运用、所适应的人造器物、行为规则、传统习俗、科学文化、媒体信息等人际关系和人类文明。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 社会环境是儿童得以发展的现实条件和现实源泉,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环境的给定性指的是由自然、历史,由
26、前人、他人为儿童个体所创设的环境,它对于儿童来说是客观的、先在的、给定的。儿童个体生来便不能选择父母、兄妹、家庭、民族,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群体、社会、地域、国家、阶级与阶层中,他必须继承以往的历史所创造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社会制度、语言文字、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文化传统、教育模式和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等。而且成年人也刻意地组织和指导儿童的生活,影响儿童的发展。儿童只能在先在的、既成的、给定的环境中生活,无法抗拒或摆脱环境的影响与限制,只有适应环境而生活,并从中获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但是,环境的给定性并不意味着人的发展、人的命运已经被确定了、注定了。 人的发展还有非
27、常广阔的机遇,还有很多可能性与不确定性。尽管外在的客观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可是,环境是一个非常丰富、复杂而变动不居的条件,而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即使是初生儿,他也本能地会通过哭闹来影响、调动他的母亲和亲人,以改善他的生活处境;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人的能动性、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在逐步增长,其对环境的反作用与相互作用的活动也在逐步增强,这也就是说主体对环境的能动性、选择性在逐步增强。因此,作为人的发展的各种繁多条件的环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究竟能起多大程度的作用,起了什么性质的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对待环境的态度。 因此, 环境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有的人在
28、逆境中奋起,有的人在逆境中消沉;有的人在顺境中如鱼得水,有的人在顺境中却虚度光阴。同样的环境对有的人是障碍和限制,而对另一些人则是发展的希望和可能。所以,对环境概念的理解不能一般化、抽象化、静态化,应该对其作深人、具体而动态的分析,应当把环境与人的生活与活动联系起来理解;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制约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环境的给定性离不开主体的选择性,环境的给定性不但不会限制人的选择性,而且正因为有了环境的给定性,反而激发了人的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当然,给定的环境条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二者的相互作用蕴涵着人的多种多样的发展可能性。从总体上看,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给定性、复杂性、丰富性、发展性、多
29、变性,它提供给每一个人的发展的条件、资源、刺激和机遇是各不相同的,人对环境影响作出的选择和反应也是互有差异的,于是形成了千差万别的个体的生活与活动和富有个性特色的发展状况。(3) 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人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在人的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并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在人的社会生活与活动过程中,为了解决生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人始终是作为活动的主体而存在的。人不仅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同时也是认识和改造自身的主体,并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体自身的过程中表现出人的能动性。 人是在以自己的活动为中介同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 接受着
30、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着自己。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和环境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 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 所以, 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个体的社会实践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人不仅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而且是自身发展的主体。人的发展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的过程,人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会表现出人所特有的能动性。在学生那里,这种能动性主要表现为他们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能动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建构和自我创造,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的形成、开展和转化,心理文化素质结构诸
31、要素的相互作用,知识的事实理解与价值体验,反映的能动性,思维的建构与反思,意义接受、问题探究与认识图式的同化顺应、经验的改造改组,知识和活动(交往)方式的内化,学习中的兴趣与努力关系的调节,等等。个体的能动性不仅影响个体对环境的选择,而且影响个体对环境的加工。学生的发展和教育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使学生掌握社会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过程, 是把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转化为他自己的财富的过程。这种转化过程不像用镜子来反映事物那样,它要求学生必须有自身的能动性。从直接意义上来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要求,厌恶学习,懒于思考,心不在焉,缺乏学习的动力,教师所讲的内容是不会变成学生的精神财富的。在同样的环境和
32、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态度,取决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和付出的精力,取决于他的能动性的发挥状况。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人在发展中,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也发展起来,个体也就能够逐步有目的地、自觉地影响自己的发展。它意味着人不仅能把握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能把自身的发展当做自己认识的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对象,人能进行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只有达到了这一水平,人才在完全意义上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在认识自己与周围环境现实关系的前提下,不断地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条件,而不是消极地期待客观
33、条件的成熟;另一方面是人勾勒自己的未来前景,选择自己的发展目标,策划实现该目标的行动,并坚持为实现目标而践行,在践行中反思,不断调整策略和行为,不断克服困难和干扰,以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人在发展过程中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实际上是人在意识中理智地复现以往的已有自我、调控今日的现实自我、筹划未来的理想自我,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强“自我塑造”的动力与能力。它把个体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在意识中联结起来,不仅使人的已有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而且使自觉意识到的未来的自我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主体行为。前者是过去的发展参与到现在的发展;后者是未来可能的发展意向参与到现在的发展。这样,便使自我的过
34、去与未来,在现在的自我奋斗的活动中汇合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高度评价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它赋予了人在一定条件下主宰自己命运的可能。(4)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家庭的或是学校的、社会的,都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 作为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为了说明问题, 我们可以把教育活动之外的人的发展状态与教育活动之中的人的发展状态作一点比较和区分。人在教育活动之外,即在自在与自发的生活中也会得到一定的发展,这是一种在自然、自发状
35、态下的人的发展。 在这种状态下, 由于人对自我发展的运作缺乏认识和自觉, 至少是对它知之甚少,因而,这时的人的发展,一般是在自在、自发而自然的状态下进行的, 之是无意识的、本能的。 这种发展极其缓慢而有限,常常是停滞不前的,往往不能使人的潜能获得有目的和有效的发展。教育活动中的人的发展是一种在人的有目的的参与、干预下所发生的变化过程,也就是说,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包括受教育者在内的人的有目的地学习、培养、锻炼和建构的成果。由于教育活动的产生,才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的发展状态:除了自然、自发状态下人的发展以外,还存在着教育这种有目的的活动作用下人的发展状态。人的发展的两种不同的状态,主要的区别在于发
36、展的目的性。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就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引领下,通过人的主体选择把人的发展中所蕴涵的某一种或几种符合教育目的的可能因素在人的现实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改变人在自然状态下自发的发展过程,以期形成教育目的所规定的理想品质。 按教育目的所选定的这种或那种发展可能性在通常的情况下的实现概率也许是很小的,但由教育目的所制约的教育活动,却可以创设各种条件与因素来提高教育的功效, 使偶然性转化为必然性,使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所实现的人的发展,是在人的干预下实现的教育活动过程,实质上是有目的地促进人的发展的过程,使受教育者成为符合教育目的即社会期望的人的过程。教
37、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 一般是在人为设置的环境中进行的, 这一环境中有意识提供的条件与活动对象,都是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的,其最大的特点是弥漫着文化知识的气息。事实上,教育主要是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承来培养人的,文化知识是滋养人的生长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与资源。文化知识之所以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主要是因为文化知识蕴涵着有利于人的发展的多方面价值。(一)知识的认识价值学生掌握知识,意味着他对知识所指的事物的认识,弄清事物是什么,把握住事物的特性。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制约着他对事物的视域和世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就此而言
38、的。学生掌握知识,又意味着他掌握认识的工具。知识包含着许许多多的概念、范畴、命题、原理、因果关系与逻辑结构。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也就是掌握了观察事物的显微镜和望远镜,能见到别人见不到的事实,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解释别人解释不了的疑难,重组别人不能重组的经验。学生掌握知识,还意味着掌握认识的资料和资源。人们常说认识是思维对信息的加工、建构、重组,知识就是这些信息的重要形态。学生认识的发展依赖于对知识资料、资源的思维加工,由不知转化为知,由旧知通向新知,在头脑里构思和想象现实中尚不存在的东西。(二)知识的能力价值知识是心理操作与行为操作的认识结晶。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要经历知识的展开过程和知识
39、的发现过程,对知识进行心理操作和行为操作。这种操作方式的定型和积淀过程,也就是学生心理的认识能力和行为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所以,学生学习知识,不只要掌握知识的内容,而且要掌握知识的形式;不只要获得对事物的认识,而且要养成从心理上和行为上操作事物的方法和能力;不只要学会善于传承文化知识、技能,而且要养成探究、发现与创新知识的意向,其中包括对信息的搜集、鉴别、筛选、加工的能力和倾向。 (三)知识的陶冶价值知识蕴涵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正是构成人生智慧的基本要素。科学精神引导人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诚实劳动,独立思考,追求真理,崇尚创新,修正错误,拒斥陈规,不唯上,不唯书,不迷信,
40、不盲从,不妄言,不作伪,不哗众取宠,不搞假、大、空。人文精神引导人追问人生意义,追求人的价值、尊严、自由、权益和社会平等、社会正义,争取人的合理存在,向往人的解放。学生经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陶冶,体验到以史为据的事实尺度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尺度,体悟到人何以生存,为何生存,才能真正形成人生智慧,具有人生理想,人生抱负,担当起社会责任,人类责任,才能成为挣脱奴性、物性的大写的人。(四)知识的实践价值知识具有对社会实践的有用性或有效性。学生通过学习获取知识,认识事物特性,也就获得了通过社会实践改造事物的可能性。他可以依据事物的特性、新的需要或生活中面临的问题重组知识,即在观念上形成实践的目标和程序,
41、并付诸实施,以改变事物或生活的现状,创造出新的事物或新的生活情境。这对学生来说,大体上是一个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又由内在素质外显为社会实践的过程。人们常说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就是强调知识的实践价值。鉴于知识的多方面价值,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必须引导学生尊重知识、热爱知识、主动学习、探究真知、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使儿童的智能、品德、个性和人格都获得发展,成为社会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要反对忽视和贬低知识、降低教育教学质量的倾向,同时也要克服教育脱离生活的弊端。(4)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并不
42、是完全相同的。与古代社会相比,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和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这在人的现代性发展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我们应当自觉地优先发展教育,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教育对人的现代化的促进作用。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名解:【社会流动功能】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 筛选与提高, 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 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与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按其流向可分为横向流动功能与纵向流动功能。教育的
43、社会横向流功能, 是指社会成员因受教育和训练,能够在社会区域、职业岗位与社会组织中做水平的流动,即可以根据社会需要,结合个人的意愿与可能条件更换其工作地点、单位、任务,改变其环境而不提升其社会阶层或科层结构中的地位。教育的纵向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因受教育的培养与筛选,能够在社会阶层、科层结构中做纵向的提升,包括职称晋升、职务升迁、薪酬提级,改变其社会层级地位与作用。简答:1.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也是社会大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不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
44、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这种制约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三)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一)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三)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四)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五)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三、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一)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二)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三)文化
45、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2. 教育的社会功能一方面,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另一方面,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系统,它首先承担育人的功能,并通过育人功能进而实现其社会功能,影响和保障社会的延续与发展。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是推动社会变迁与促进社会流动。一、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进而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一) 教育的经济功能1 )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劳动者是生产力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普通教育传授一般的文化知识,提高
46、受教育者的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职业教育传授专门的知识与技能,提高人的劳动能力,在生产中直接运用高科技,并且创新技术,现代教育就是培养人的素质和能力,进而影响经济。2 )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要实现由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除了要通过艰巨而复杂的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或革新实践外,技术成果的推广、经验的总结与提升都需要通过教育与教学的紧密配合。当今,各个国家,都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来推动生产和经济的发展。3 )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教育提高生产者对生产过程的理解程度和劳动技能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也能帮助人合
47、理操作、使用工具和机器,注意对工具的保养和维修,减少工具的损坏率。教育也能提高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二) 教育的政治功能1 )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指引导人们接受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形成适应于一定社会政治制度的政治态度与政治认同感,以及积极参与政治、监督政治的政治习惯与能力的过程。政治社会化主要通过教育进行,教育作为传递文化、训练思想与培养情感的活动,能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显性的或隐性的方式向年轻一代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促进他们的政治社会化,从而为一定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创造重要条件。2 )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
48、革与完善。古代教育十分重视培养政治人才。现代社会强调法治,更加重视政治人才的培养。由于科技向管理部门的全面渗透,国家对政治管理人才的要求更高了。许多国家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设立了专门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学校、系科。社会越发展,对政治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越高,通过教育选拔、培养政治管理人才就显得越重要。3 )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一个国家的政治是否民主,主要取决于该国的政体,但也与国民的文化素质密切相关。一个国家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国民的文化素质越高,其国民就越能认识民主的价值,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就越能履行民主的权利。而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里,政治独裁、宗教迷信和官僚主
49、义则是比较容易推行的。4 )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学校是知识分子和青少年集中的地方,他们有知识、有见解,思想敏锐,勇于发表意见,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言论、行动、讲演、文章、学校的教材和刊物等,来宣传一定的思想,造就一定的舆论,借以影响群众,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三) 教育的生态功能1 )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人类生存在地球的自然怀抱里,是自然的产儿,自然生命的一分子,理应爱护自然母亲,与自然万物保持必要的生态平衡,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可是,人们为了个人及其群体的私利和生活改善却一味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力图征服、主宰自然,而不顾自然是否承受得起,是否对它造成了伤害。为了根本改变这种状况, 我们在学校里和社会上要加强生态文明的教育与宣传, 让学生从小养成爱护自然、爱护生命、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情感,从而逐步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观念。2 )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对自然开发的无序与过度,运用科技的不当或失误、不懂得珍爱生命和节约资源等等,造成生态灾害与失衡的原因很多,都与人的素质不高相关。因此,我们应当有计划地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切实懂得: 什么是生态?爱护生态与节约资源对人的长远发展有何意义?什么是污染与生态失衡?它给人类带来哪些严重的危害?并注意指导与督促他们将这些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 去爱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