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笔与繁笔、 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的局部思路和整体思路,正确地理解、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 2、分析理解作者“提倡简练为文”的主张。 3、学习用辩证的观点论述问题, 对问题的阐述全面、深刻,富有说服力。 、 教学重点:让同学们通过理清局部及整体思路,掌握方法,培养能力,体会作者的主张,指导学生写作。、 教学过程:3 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先慎先生写的简笔与繁笔。注意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从文题上看,这是个并列短语,很明确地提示了本文的内容 谈写作中的繁简问题。这是个并不新 鲜的话题,那么周先生 为 什么还要“ 重议文章繁简得失这个老题目”?提出了哪些 鲜明
2、的主张?我们可以通过理清文章的局部及整体思路解决上述两个问题。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又叫文艺短评,是文 艺评论的一种。即以随笔的形式对文学现象.文学作品及作家进行的分析评价.。其特点是论题集中,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写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 议论形象化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重点词语 1、 繁冗拖沓 2言简意赅 3穷形尽相 4惜墨如金 5毛骨悚然6索然寡味 7焦躁不安 8字斟句酌 9拖沓累赘 10洋洋洒洒 11凝练 12描摹 13点染 14汩汩滔滔 15洗练 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准确地掌握上述词语的音、形、义。 (三)、认真阅读第一段,理清局部思路。 教师指导具体步骤:首先,要标上句
3、子序号;然后,依据由整体到部分的思路分析层次;最后,层一 层理,一句一句理,理清句子之 间的逻辑关系。 讨论,交流,明确: 本段共十句话,层次为| |。指出观点“文章繁简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一申说理由,加以论证。所以 说这段文字的基本思路是先提出观点再加以论证。 第层,句说的是前人主张,句是评论性的话,表示肯定前人主张。揣摩语言“诚然 ”“然而”标志着思路的转折。句对前人观点有所纠正,也是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一层重点在句 。思路是,先提出前人观点,然后一分为二辩证地分析,在肯定之后指出偏颇 ,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二层前一小层,句说“简”,句 说“ 繁”,思路是由“ 简”到“繁” ,更加侧重于
4、分析后一方面。句 对“简”一分为二:“ 言 简意赅”,是凝练、厚重,是好的;“言简意少 ”,是平淡、单薄,是不好的。说明对“简” 不能一概肯定。三句只说用得好的繁笔,说明繁笔也不可一概否定。句 说“使繁”的好处,句 谈“繁笔”是写作需要,句 是对“ 繁笔”肯定的评论。可见句的思路是围绕繁笔的可取之处,先具体分析繁笔的好处,然后肯定其必要性和艺术效果。 第二层后一小层,句说“用简”,句说“ 使繁”,句进行总结提出观点,可见思路由分而总,用概括的事实证明简笔还得讲究“ 意赅”“ 传神” ,繁笔也自有妙处。论 述重点是提倡简练并非简单否定繁笔,所以先说“用简 ”再说“使繁” 。 第一段的思路可以图示
5、如下:(四)、作业抄写词语及其解释。第二课时阅读全文,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准确领会作者的主张 1、首先,粗梳课文结构;然后,概括每段要点;最后,理清思路。 讨论,交流,明确: 文章的基本结构: 第一部分(15):就文章的繁简问题,提出作者的主张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第二部分(67):就当前创作上存在的问题,作者提出“提倡简练为文”的主张。 2概括要点,理清思路。 思路以从来的文章家在繁简上的主张提倡简练,反对繁冗拖沓为起点,以“提倡简练为 文” 为终点。因为古人在对于繁简还缺乏分析,所以首先把简练与简笔、繁笔区分开来,对简笔与繁笔作辩证的分析,简笔不一定就是简练,繁笔也不一定就是哕嗦
6、,指出“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那么怎 样才能为“宜”为“妙”呢? 提出观点后,就要用事实来证明。先概括事实(第一自然段句),再从一般到个别,举出典型例子。先举出简笔用得好的例子,列举了水浒传中的“破落”、“日色”、“紧”三例;再举出繁笔用得好的例子,列举了水浒传中“拳打镇关西”以及社戏中等小叫天出场两例。在肯定好的简笔与繁笔之后,提出简练为标准和途径。简练的标准即来自刘勰的话“句有可削,足 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作者很明确地指出“无论繁简”要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关于简练的途径,作者指出两点,即提炼文字,提炼生活,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现今的创作,简而淡,繁而冗的 问题
7、依然存在,所以作者“感此,提倡简练为文”。思路理清了,作者的观点就清楚了;简练与简笔、繁笔是有分 别的,文字创作需要简笔也需要繁笔,无论繁简,都要 简练,要提 炼文字,提炼生活。 文章的总体思路可以图示如下: 作业:课后习题。第三课时(一)、以本文为例,指导学生认识“简练为文” 的重要意义 本文就文章繁简问题,提出主张“提倡简练为文”。作者写的是主张,也实践着自己的这一主张,就让我 们以本文为例,看看作者是怎样在用简、使繁 处简练为文的?是怎 样提炼生活,提炼文字的? 讨论,交流,明确: 1本文用例十分典型、精当。 文章中所运用的简笔、繁笔用得好的例子都出自于名家名著,古今皆有。有的简笔和繁笔
8、的例子出自于同一本书,有的繁笔的例子是引自特别讲究的大作家作品中的。这些例子虽然数量不多,却典型、精当,很有说服力。作者在写作体会中说:“这些例子都是我平日读书时所积累,而不是执笔写作时现去找来的。我曾经在教学中选用和分析过这些例子,对它们艺术上的精妙之处是深有体会的。”可见,正是由于作者对文学积累的提炼,才有了这几个典型而精当的用例。 2辩证地分析问题,简练在文意的表达上。 以第一自然段为例,开篇即提出“从来的文章家都提倡 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 。既是历来的看法,也就是人们能想见到的,所以在下文的论述中避而不论繁笔之失在繁冗拖沓,而只是写了“使繁的妙 处。 为了区别“简笔”与“ 简
9、练”,作者 辩证地分析了“简”的两个方面,即 “言简意赅和“言简意少”。 对于简笔与繁笔的不同处理,体现出了作者分析问题周全与严谨。再如文中第五自然段提及简练的途径时,对于其中一条途径“提炼文字”只一句带过,“但是, 这提炼的功夫,又不全在下笔时的字斟句酌”,而重点突出“ 提炼生活”。 这些使繁用简的处理正体现出作者的观点,提倡 简练,根本是要提 炼命意,在文意的表达上要力求简练。 3语言表达简洁、生动。 为了言简意丰,作者在文章中适当地选用了一些文言词语、句式。如 “字斟句酌”、“穷 形尽相 ”、“言简意 赅 等。 还有“简则简矣,却走了 神韵” 。“简而淡,繁而冗,往往两病兼具”等句式。
10、为了使语言表达显得简劲凝练,在语言上还相应地采用了对比的修辞方法。如“言简意赅,是凝 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描摹物态,求其 穷形尽相; 刻画心理,能使 细 致人微等。由于用语上的字斟句酌,所以使得本文的语 言更加简洁、生 动。 (六)、教师作结,再一次提示学习本文的目的 周先慎先生曾说:“ 不论使 简用繁,要使文章写得 简洁 生动,须靠在日常阅读体会中培养起敏锐的语感。 ”要想提炼文字,提炼生活,还需我们在生活中要有意识地进行积累,积累得越丰富,提炼得越精粹。学 习 本文,我们通过理清思路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了作者的基本观点,这让我们认识到,理清思路是我们领会文章中心意思的方法、途径。 (二)、布置作业:1、用简笔描写班级某同学的外貌,力求表现其性格特征。2、课课练。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