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贾谊主张政治改革,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业生产,以巩固封建国家。他的改革主张遭到一些贵族和大臣的打击、诬陷,死时仅33岁。,贾谊井,贾谊的文章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对当时和后世都很有影响。 代表作品:辞赋以吊屈原赋、鹏鸟赋为最。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为代表。后人编有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贾谊毛泽东,咏贾谊 毛泽东(1954)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汩罗步尘埃。,创作背景,战国时代各
2、国改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最彻底最有效),秦国外交大获全胜,范雎远交近攻攻策张仪连衡策李斯、尉缭 反间计,秦始皇灭六国时间表,秦始皇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8年,攻邯郸,6年后灭赵;公元前225年,决河水灌大梁城,灭魏;公元前223年,派王翦率军60万灭楚;公元前222年,灭燕;公元前221年,灭齐。,推行郡县制,横征暴敛大行封禅之典、大兴土木,营造阿房宫和陵墓文化实行专制,焚书坑儒缴获民间兵器,铸成12铜人北筑万里长城,广修驰道,南开灵渠大动干戈,北抵匈奴,南击闽越动辄征夫百万,杀人如麻,秦王朝推行暴政,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即旧史
3、家艳称的“文景之治”的前期。这时,由于秦末衰敝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贾谊论积贮疏),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子孙”(晁错论贵粟疏),以至“易子而咬其骨”(贾谊论积贮疏)。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汉文帝“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资治通鉴卷十五),表面上废除肉刑,实际上只是改换一些杀人的名目而己。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而汉文帝周围一些权贵却对此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说什么国家“已安已治”。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重性,他从关乎汉王
4、朝兴亡的角度,写了著名的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从正面论析时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写作背景,贾谊生活在西汉初年,此前历春秋战国、七雄争霸而秦统一天下,到楚汉相争,汉朝建立,五百年战乱破坏,因而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为此,贾谊极力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民安方得维持汉王朝统治。,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现实而写。他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推行“仁政”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解 题,“过”,名词(过失、过错)作动词(指出过失、过错);“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
5、文字。过秦论是史论,名为“过秦”,实是“戒汉”。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过秦论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课文是上篇,中篇和下篇分论秦二世、秦三世的过失。,理清思路(1-4段),叙兴亡过程,1段固基业:秦孝公的故事(24年) (崛起) (前361前338),地理优势,政治雄心,商君辅佐,2段充国力:五王的故事(90年) (发展),惠文王(前337前331),武王(前330前307),昭襄王(前306前251),孝文王(前250,仅三天),庄襄王(前250前247),3段统天下:秦始皇的故事 (统一) (3
6、7年),前246,前221(统一),前210,(25年),(12年),攻(139年),4段义军起:陈涉的故事 (灭亡),二世(胡亥)(前209前208),三世(子婴)(前208前207),3年,守(15年),兴,亡,地利,人和,析因,秦,陈涉,秦朝,功业相反,国力,天下非小弱地利,崤函自若也,地位非尊,武器非銛兵力非抗,战术非及,秦国,致万乘势,百又余年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成败异变,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理清思路(5段),议灭亡原因,陈涉九国秦国秦朝,层层对比,总结全文,1、秦创业雄心勃勃,2、秦日盛所向披靡,3、秦统一势如破竹,4、秦灭亡一败涂地,4、
7、秦教训:仁义不施攻守势异,(叙事),(议论),论据,论点,艺术特点,本文结构特点采用逐层推进法、首尾呼应法。在用占全文大半的四段篇幅叙述秦国由弱而盛,又由盛而亡的史实后,在篇末点明论点。论点的出现不仅水到渠成,势成必然,而且在以上史实的对比中更加清晰、突出。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所以兴衰的关键所在。,艺术特点,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比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
8、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下面第二、第四、第五等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艺术特点,作者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 本篇精采处却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1、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 的对比; 2、秦与六国的对比; 3、秦与陈涉的对比; 4、陈涉与六国的对比。 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
9、也显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练习:,1.指出没有通假字的两组( )A.秦有余力而制其弊B.倔起阡陌之中C.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D.俯首系颈,委命下吏,AD,2.指出与例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1)例:因利乘便( )A.蒙故业,因遗策B.因河为池C.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D.相如因持璧却立(2)延及孝文王、庄襄王( )A.秦人开关延敌B.渔人各延至其家C.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D.延颈而鸣,舒翼而舞,C,B,3.判断正误.(1).过秦论的作者是东汉贾谊。过,这里是动词。(2).“外连衡而斗诸侯”,译为“对外取用连横的策略使诸侯自相
10、争斗。”其中“外”与“斗”都是名词活用做状语。(3).过秦论的中心论点是全文最后一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句中的“为”表被动,“然后以六合为家”句中的“为”是“变为”、“当作”的意思。,X,X,V,V,知识点梳理,读音通假字,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常见虚词,词,谦敬辞,成语,文言文的翻译,句,句式判断,听读正音,单音:腴(y) 轸(zhn) 镞(z) 笞(ch) 恬(tin) 藩(fn) 瓮(wng)牖(yu)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孝公既没(m) 召滑(sho) 俯首系颈(x)践华为城(hu) 劲弩(jng) 中人(zhng)墨翟(
11、d) 行伍(hng)将数百之众(jing)度长絜大(du)(xi) 比权量力(ling) 万乘之势(shng) 朝同列(cho) 一夫作难(nn),正音填字,单音: (y) (zhn) (z) (ch) (tin) (fn) (wng)(yu)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孝公既 (m) (sho) 俯首系颈(x)践华为城(hu) 劲 (jng) 中人(zhng)墨 (d) 行伍(hng)将数百之众(jing)度长 大(du)(xi) 比权量力(ling) 万乘之势(shng) 朝同列(cho) 一夫作难(nn),古音异读,1、破音异读前人又叫“读破”、“破音”。他是用改变字(词)的通常读
12、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用法。如“王”、“骑”、“衣”等。,3、古音异读有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为专有,就有固定性,读时仍读保留下来的古音。如“会稽”、“燕”、“召”、“乐”、“翟”等。,2、通假异读就是指甲字通假为乙字,即读乙字的音。“从”、“景”等。,通假字,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百有余年(通“又”)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孝公既没(通“殁”)秦有余力而制其弊(通“敝”)威振四海(通“震”),一词多义,追亡逐北北 北收要害之郡 将军战河北,名词 败逃的人名词作状语 向北名词 北方,
13、因力乘便因 因遗策 因河为池,介词 趁着动词 沿袭介词 凭借,以致天下之士致 致万乘之势 而致千里,动词 招纳动词 达到动词 到达,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固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人固有一死,名词 险固的地势形容词 牢固副词 本来,延及孝文王延 秦人开关延敌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动词 延续动词 引进动词 邀请,因遗策 振长策而御宇内,策,名词 策略名词 鞭子,会盟而谋弱秦弱 弱国入朝 不若孀妻弱子,形容词的使动 削弱形容词 弱小形容词 年少,包举宇内西举巴蜀举国欢庆杀人如不能举,举,动词 夺取动词 攻取形容词 全形容词 尽,不爱珍器重宝肥沃之地爱 吴广素爱人 爱莫能助,动词 吝惜动词 爱护动词 隐而不露、
14、心理愿意,收天下之兵兵 行军用兵之道 沛公兵十万,名词 兵器名词 战争名词 军队,名词 先前连词 假使动词 将近,非及向时之地向 向吾不为斯役 秋天漠漠向昏黑,因利乘便乘 致万乘之势 李白乘舟将欲行,介词 趁着、凭借 chng量词 一车四马为一乘shng动词 乘坐,有席卷天下之意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之 东割膏腴之地 收天下之兵 聚之咸阳 有宁越之属为之谋 有田忌之伦制其兵,结构助词,的代词,代秦孝公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代词,代天下之兵指示代词,这类的指示代词,这类的,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而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仁义
15、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转折连词,却修饰连词,地转折连词,却结果连词,因而修饰连词,地,古今异义,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因河为池) 古:黄河 今:泛指河流赢粮而景从 古:担负 今:输赢的“赢”山东豪俊并起 古:崤山以东 今:指山东省流血漂橹 古:盾牌 今:划船的工具 九国之师 古:军队 今:军队的一个编制单位,名词活用,名词用作状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并收要害之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6、作用,1、有表示比喻的。如例()、例(); 2、有表示处所、方向的。如例()例()。 3、表示对人态度的。如鸿门宴一文中:“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您为我把他请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4、有表示用作工具的。如愚公移山一文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即“用畚箕(把土石)运到渤海边”。,判断的方法,如果是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往往在这个名词前面另有主语。如“天下云集响应”,既然有“天下”作全句的主语,那么,“云”、“响”就不大可能是主语了。而在有些句中,主语根据上下文省略了,如前面的例(),“内立法度”,看似没有主语,其实,主语“秦孝公”承前省略了,那么,毫无疑问,“内”就是动词“立”的状
17、语。所以,要认识、掌握名词活用为状语,只能从句子的结构、意思入手去判断 。,动词活用,形容词活用,特殊句式,(一)判断句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二)被动句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为天下笑者,何也?(三)宾语前置句 陈利兵而谁何。 崤函之固,自若也。(四)状语后置句 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 宋、卫、中山之君也。,(五)省略句 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向郡 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倔起(于)阡陌之中 威振(于)四海 身死(于)人手 委命(于)下吏,翻译原则,1、忠于原文(不能错译漏译,尤其是比较重要
18、的字;尽量直译)。例句: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译成:不爱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错因:“爱”没有翻译出来,应译为“吝惜”。,翻译原则,2、文中如果出现特殊用法的词(如:通假、活用等),译文中一定要有所体现。例如:例句:外连衡而斗诸侯。错译:对外采取连衡的策略来拼斗诸侯。,错因:斗,使动用法,使争斗。文言中,不及物动词的后边有宾语时,这种不及物动词大都是使动词。这里,在“斗”的后边带有宾语“诸侯”。译文:对外采取连衡的策略来使(其他六国)诸侯相互争斗。,翻译原则,3、文中如果出现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
19、习惯进行调整。例句: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错译:锄头 枪把并不锋利于钩戟长矛呀!,错因:于,介词,在形容词之后引出比较对象,相当于“比”。这是个介宾短语后置的句子,翻译时应把介宾短语提前做状语。译文:锄头 枪把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呀!,难句译注: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连词,相当于“因而” “之”,助词,的.译文:这样一来,秦国就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魏国)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2)会盟而谋弱秦会盟:聚在一起订立盟约.“盟”,动词,订立盟约.文言中,当用“而”把动词(或动词短语)和名词连接起来时,这种名词就用作动词.弱:使动用法,使弱。译文:(他们便)聚在一起订立盟约来谋划削弱
20、秦国(的势力).,3)追亡逐北亡:逃亡的败兵. 北:败逃,这里指溃败的军队.这句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追”和“逐”为互文,“亡”和“北”为互文.译文:追逐逃亡的败兵.4)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信臣:可靠的大臣.陈:陈列,布置. 利兵:锐利的兵器.而谁何:喝问,盘查译文:用忠臣的臣子,带领精锐的士兵,陈列着锐利的武器,缉查盘问往来的人们.,5)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为:当作. 云:作“集”的状语,应译为“像云一样”.景:像影子一样.译文:(他们砍伐树木作为武器,举起竹竿作为旗帜,天下人像浮云一样聚集起来响应(他们的号召),(大家)担着粮食像影子随形那样跟着(他们起来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