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阐 述中医治疗发热的作用机理关键词】 发热;体温;中医朱建坤,寇顺平(甘肃中医学院,兰州730000)相对稳定的体温是人体适应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体温的相对稳定是在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下实现的。发热是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感染、组织损伤、炎症或其他疾病状态都可以引起发热。对症治疗、祛除病因是西医和中医都选择的治疗原则,两种医学体系对发热的辨析研究及治疗是不同的,但是它们面对的对象相同、要解决的问题相同、目标都是支持和引导机体排除疾困而使体温恢复正常。现代医学对发热做了深入辨析,进行了充足的实验论证,获得了分子水平的、系统的病理生理学的认识,深入而翔实中医对发热论之尤切。内经时代对热证就有
2、了认识,奠定了中医热证辨证基础,记载了一些热证治疗法,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中医对热证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认识。中医的辨证论治是严谨合理的,但是它缺乏现代医学条理明确的特点,况且莘莘医家,典籍芸芸,众说纷纷,中医对发热更难于出现对病理的明确说明、对治疗作用机理的准确把握。因此,对照两种医学对发热的阐释,深入理解中医治疗发热的作用机理,可以促进中医对热证的理解,以便能更好更广泛地把中医丰富的治疗方法纳入现代医学这一广阔科学领域起一点促进作用。1现代医学对发热的认识发热即对应体温的升高,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体温升高常见于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心理性应激等。病理性发热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临床常见,它
3、的发生首先是由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激活产生内生致热源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EP),再经一些后续环节引起体温升高。发热激活物包括外致热源和某些体内产物,外致热源主要有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以及疟原虫等;体内产物如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等。EP主【作者简介】朱建坤(1970一),男,甘肃中医学院在读硕士生;寇顺平(1962一)男,甘肃省岷县人民医院医师。要有IL一1、TNF、IFN、IL一6等。EP的产生和释放是一, 个复杂的细胞信息传递和基因表达调控的过程,产EP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淋巴细胞、星状细胞以及肿瘤细胞,当产EP细胞与发热激活物结合被激活后始动了EP的合成,
4、EP在细胞内合成后被释放入血,通过不同途径进入脑,首先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中枢介质的释放,继而引起调定点的改变而升高体温。其中cAMP作为发热介质被认为更接近终末环节。发热过程分三个时相:1体温上升期 正调节占优,调定点上移,出现寒战、恶寒、皮温下降; 2高温持续期体温达到调定点,热感明显,皮温上孔3体温下降期发热激活物、EP及发热介质清除,体温调定点返回正常。2中医对发热的认识热证在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内经论热之处随处可见,如素问热论篇、素问刺热论、灵枢热病等;张仲景辨证不离发热,张景岳、金元四家以及许多其他医家都把发热视为辨证的一个着眼点。发热在临床的主要与常见正适
5、于中医学拿它作辨证的一个枢要。综观典籍对热证的论述,大致是从以下几方面对热证进行把握21从阴阳论发热病有寒热是阴阳之有偏胜,阳胜则热,阴胜则寒,是内经及后世医家对发热的基本观点。中医以阳为纲把火热之性归属于阳,认为发热是阴阳平衡失调而以阳偏胜出现的生理病理变化。22从气血论发热气属阳,血属阴,肝气郁热、血阻气郁、阴血亏虚等可使气偏胜,气胜则阳胜,而见发热。中气不足发热则是一特殊表现,如医学入门发热云:“内伤劳役发热,脉虚而弱,倦怠无力,不恶寒,乃胃中真阳亚太传统医药2007年第4期 2 5万方数据下陷,内生虚热,宜补中益气汤”。23从脏腑论发热五脏六腑皆有热证。心主君火,痰热内郁、心血劳伤、五
6、志之化可致心阳气偏胜、心火内生,心火下移又是小肠实热证的主要病机热易犯肺,常见风热犯肺和热邪壅肺,大肠热证亦多为热挟于湿所致湿热壅脾、困阻中焦则见脾之热证,素嗜肥腻化热生火、气郁化火、热邪内犯则见胃热肝主疏泄,条达气机,气郁化火、情致化火、心火引动可见肝火上炎,湿热易蕴肝胆而见肝胆湿热证;肾阴易亏而虚热内生,膀胱易见湿热蕴结。24从外感邪气论发热六淫邪气及疫疠之气是发热病因的主要方面,风易挟热、寒郁化热、湿易裹热、燥易并热,疫疠为病尤多热证,如瘟疫、疫疹、瘟黄等。3 中西医对发热认识的对应态不同,中医便以气机变动认识归类,并把握其中的差异;“血”可以与体液、血液生化联系对应。脏腑观念一方面是基
7、于具体解剖的定位,一方面也与气血观念有近乎相似的认识方式。外感邪气既可以是发热激活物,也可以是内生致热原,还可以是发热时相中的某些自体感觉和汗腺、皮肤黏膜等的病理变化。中西医对发热认识的对应可以这样思考,虽然难以一一对应,但作这样的分析可以帮助对中医发热的理解。4中医对发热的治疗中医治疗发热从对发热病因病机的分析出发,阳胜发热治以滋阴清热,如当归六黄汤气郁则疏,气虚则补,气实则泄,血瘀则通,血热则凉,如白虎汤、清营汤类;脏腑之热治各有法,如心热以导赤散清心养阴,肝经湿热常用龙胆泻肝汤,肺热用泻白散,脾热用泻黄汤外感邪西医从生理、病理生理学等方面对发热进行了深入 气发热,风则疏之、寒则解之、湿则
8、祛之、燥则润之、热探讨,以发热激活物为起点,体温调节中枢为制高点, 则清之,疫疠之毒则败之。另外内经还注重针灸治疗,依据分析和实验结果,有步骤、有条理、有环节地对 治用清法,多取督脉和手足三阳经腧穴,针刺或泻或补泻发热进行分析和了解,深入详明地说明了发热过程。中 兼施,如大椎直刺151寸、手指十宣穴点刺少量出医对发热缺少这样明确的认识,它主要通过宏观观察臆 血治疗高热。总以达到邪去正安、气血阴阳和畅、脏腑功测微观变化,但也以丰富细致的临床观察获得了有效而 能恢复为要,如此则热证得除。能指导临床的认识。西医注重具体有形的物质变化环 中医治疗发热的效果是确实的,这种有效性应该是节,中医注重从临床观
9、察中总结和归类不同的发热症候 通过西医阐明的发热环节和过程起作用。如阴虚发热治群,对热证的说明不是一个具体的过程,而是针对一个 以滋阴清热,其作用应是调整组织器官产生内生致热原机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分析,因而有阴阳、气血、 或发热中枢介质的亢进状态,促进负中枢介质以调整体脏腑及邪气等多方面的认识和阐述。 温或者治疗效应通过某些未知的激素、神经、介质等作“阳胜则热”代表机体加速能量代谢、产热过多 用,导致发热中枢调定点的下移而降低体温。认识中医治的状态,也是对发热过程的一种笼统概括。 疗发热具体清晰的作用途径还有待进行深入细致的辨析机体新陈代谢生命活动即是中医“气”的含义, 和实验研究,以使中医
10、治疗发热的效应得到明确的剖析,不同发热机体或同一个体不同时间发热时的新陈代谢状 为推动中医与现代医学的融合作些微薄贡献。(上接60页)利有内踝内后方弧形切口可以同时显露内踝及后踝。如果后踝骨折片较小,关节而累及不到14,移位不大,只可以不用显露和固定。但当后踝骨折累及超过胫骨关节面的I4时,则很容易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应当复位固定。当内、后、外踝骨折显露清理后,应当依照顺序进行复位和固定。首先固定后踝,而后固定外踝,最后固定内踝。因为固定后踝最关键的一点是伎胫骨关节面解剖复位,这就需要直接暴露关节面,而内外踝先固定后,会使胫距关节问隙减小,使后躁复位固定困难,固定后踝应从胫前向后拧入空心螺钉,螺
11、钉深度2 6 亚太传统医药2007年?第4期必须足够,以恰好穿过后踝骨折块后侧皮质为佳,此固定方法具有操作便利容易取出的优点,外踝用三分之一管关钢板固定后,踝关节已基本稳定,内踝很容易复位和固定。33关于下胫腓联合分离的固定我们体会是对于新鲜损伤,往往骨折复位后,下胫腓分离多可自行复位,无需固定,对于一些陈旧性骨折复位,复位后胫腓联合仍有分离者主张用1枚皮质骨螺钉固定,首先要彻底清除胫腓间增生瘢痕组织,由于距离前宽后窄,操作过程中必须保质踝关节背伸90。位,避免踝穴变窄。万方数据中医治疗发热的作用机理作者: 朱建坤, 寇顺平作者单位: 甘肃中医学院,兰州,730000刊名: 亚太传统医药英文刊
12、名: ASIA-PACIFIC TRADITIONAL MEDICINE年,卷(期): 2007(4)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1. 李洪英.Li Hongying 试述中藏医对“发热“认识的比较分析期刊论文-亚太传统医药2007(1)2. 邓燕红.曾彩芬.熊焰.丛鹏 小儿常见发热的简单中医辨证护理期刊论文-当代医学2009,15(4)3. 吴志香 发热的中医论治期刊论文-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8,15(10)4. 邓秋迎.李焕梅.陈淑珍.邓燕妹 发热患者疾病分类调查及中医护理对策期刊论文-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2)5. 刘维君.赵玉霞 浅谈体温与热证期刊论文-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0,19(2)6. 明正苍 浅谈中医常用的3种退热法期刊论文-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0,17(6)7. 邹澍宣 中医怎样治感冒期刊论文-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08(1)8. 柯新桥 略论中医退热十五法期刊论文-中国中医急症2007,16(12)9. 姬水英 发热的中医证治期刊论文-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0)10. 唐农 从中医火郁证的病机论感染性发热的辨治思路会议论文-引用本文格式:朱建坤.寇顺平 中医治疗发热的作用机理期刊论文-亚太传统医药 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