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j届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临场实战提分技巧 诗歌鉴赏 第一讲 真题藏考意,信息透趋向.ppt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002745 上传时间:2018-05-15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88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j届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临场实战提分技巧 诗歌鉴赏 第一讲 真题藏考意,信息透趋向.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2015j届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临场实战提分技巧 诗歌鉴赏 第一讲 真题藏考意,信息透趋向.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2015j届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临场实战提分技巧 诗歌鉴赏 第一讲 真题藏考意,信息透趋向.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2015j届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临场实战提分技巧 诗歌鉴赏 第一讲 真题藏考意,信息透趋向.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2015j届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临场实战提分技巧 诗歌鉴赏 第一讲 真题藏考意,信息透趋向.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真题藏考意 信息透趋向,全国课标卷的“厚道”,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

2、作书。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鹊桥仙 陆 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参考答案】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封侯拜将,而自己只能做

3、一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阮郎归 无名氏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注 作者一作秦观。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劫:围棋术语。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

4、分析。(5分)【参考答案】 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参考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一、命题材料正宗规范 取自唐宋诗词。这三年文本全出自宋词。文本浅易,内容明确。为降低阅读难度,通过注释等形式加以补充说明。三首作品,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宋词鉴赏辞典均收入,试

5、题的题干设问与参考答案均出自唐宋词鉴赏辞典的名家鉴赏的文章,稍加组合明确,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二、考查能力明确稳定 1.注重对作品思想情感的理解领会如2013年8题: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2.注重对情景关系表现手法的把握如2012年9题: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上片开头四句写景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再如2014年8题: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3.注重对表达技巧的具体分析,考试特点与倾向,考试特点与倾向,北京卷的“任性”,早期的“比” 2002年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

6、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考点和题型”的变化多端,2004年的“论”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5分)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考点和题型”的变化多端,2007年倾向“技巧”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1分) 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2分),“考点和题型”的变化多端,2008、2009年的“回归教材”2008年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

7、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考点和题型”的变化多端,“考点和题型”的变化多端,2012、2014年的“多文本比较”和注重文学理论的考查2012年10.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考点和题型”的变化多端,2012、2014年的“多文本比较”和注重文学理论的考查11.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

8、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2012、2014年的“多文本比较”和注重文学理论的考查2014年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考点和题型”的变化多端,命题的趋势和备考的策略,文本和考点的选择会保持一贯的风格,这就要求考生必须熟悉考试的特点、了解考试的倾向。,立足于对作品的理解,注意对诗歌艺术手法的了解和积累。这就要求考生平时多读多见,不断提高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对于考点往往有明确的指向,平

9、时要注意训练准确把握题意的能力,提高审题、整合和表达的能力。,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分)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参考答案】 (1)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2)城里鲜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3)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

10、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醉 眠唐 庚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注 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2分)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

11、析。(4分)【参考答案】 (1)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2)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3)“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本真”的概念,选材注重经典,在内容和手法方面丰富而明显。,实实在在考查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鉴赏能力,全用主观题。,针对作品内容和技巧原创命题,具体而明确。,分别从处理局部和整体理解两个层面考查。,题干指向明确,针对性极强。,答案准确、简洁。,江苏卷的诗歌鉴赏一直秉承“考查经典、依据文本、原创命题、实在作答”的理念,注重选材的文质兼美,注重考

12、点的清晰具体,通过对所选作品的具体解读,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检测考生的语文素养。和大多数省份套路命题不同,江苏的命题极具个性,极其规范大气,具有很高的水准。2015年的命题一定会坚持这样一个宗,命题趋势分析,考试院提出的复习建议,在古诗词鉴赏方面,有几点值得注意:第一,古典诗歌讲究用景物来抒发情感,有时候情感甚至完全隐藏起来,寓于写景之中。因此,在阅读和理解古典诗歌时,要对“景(物)”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并尽可能地避免将“景”与“情”作机械的割裂;第二,古典诗歌是以含蓄见长的,即便是那些直白浅易的作品,也还是讲究含蓄的。因此,解读时要能够适当地揭示含而不露的意蕴;第三,理解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避免有意无意地拔高和误读;第四,作品的题目是有具体的含义的,不能忽视其作用和意义;第五,对于教材和其他选本中的经典作品,要尽可能加深理解,借以获得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目的。,备考策略,一、在老师带领下切实了解诗歌的文体特点,掌握读诗的正确方法,找到正确理解作品的途径;二、坚持广泛阅读诗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重在发现并理解其中的文学元素,并了解积累这些文学元素的艺术效果;,备考策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