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古代名著导读复习题.ppt

上传人:fmgc7290 文档编号:10005446 上传时间:2019-09-27 格式:PPT 页数:11 大小: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名著导读复习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名著导读复习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名著导读复习题.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名著导读复习题.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名著导读复习题.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古代名著导读,复习题,简答题,一、论语中关于君子人格的塑造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参考答案:其一,“君子不器”。其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其三,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其四,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其五,君子群而不党。 二、孙子兵法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表现在哪些地方?参考答案:一是“修道保法”的朴素唯物主义战争观;二是“知彼知己”的战争认识论;三是“奇正相生”的军事辩证法思想。 三、老子与庄子思想有何异同?参考答案:庄子思想继承了老子的哲学体系:以道为本,自然无为,轻物重生。但二者思想又有区别:老子的道德经重心在如何治世,而庄子更看重个人的自由,即“逍遥”;老子承认矛盾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

2、转化,而庄子则否认万物有差别,甚至否认物我差别;在老子思想里,“道”更多表现为规律性的东西,而庄子的“道”则更偏向主观唯心主义;老子的社会理想的小国寡民,庄子则是更进一步的无知无欲。,四、墨家衰落的原因有哪些?参考答案: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在战国后期大一统的趋势下显得不合时宜,这就使得墨家思想渐受冷落;而墨家继墨子之后没有继承者能将其思想系统化并进一步完善,也是导致墨家衰落的原因;而儒家成为正统思想之后墨家被视为异端而被封杀,以及墨家这样准军事组织式的团体不能见容于统治者则是墨家衰落的直接原因。另外,墨子一书文字古奥难懂也影响了它的流传。五、韩非的主要思想有哪些?参考答案:韩非发挥了法家发展进化

3、地历史观,力图证明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地位的变动和财富权力的转移是合理的、进步的,批判儒家守旧不变的观点。他在总结商鞅、申不害和慎到三人代表性法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成熟法治理论。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论述题,一、试析论语的现实意义及其局限。参考答案: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若干弟子言论和行为的书。此书的思想体系以“仁”为核心,其中的许多观点在今天仍具有宝贵的现实意义。论语中认为“仁人”应具有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的品德,能勉励人们加强自身修养,有助唤起人们的道德追求,抵制物欲侵袭,促进人们对道德价值的认同,帮助人们

4、提高拒腐防蚀的自觉性。论语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伦理上强调有差等的仁爱,这些都有助促进人际关系的协调。孔子重视道德伦理的社会作用,主张德政,强调以德服人,这种思想贴合当今的实际,因为法律道德各有所长,发挥前者的强制性和后者的感召力,取长补短,才有利于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安定。论语的中庸思想中和而不同的思想同样有现实意义,它主张缓和矛盾,倡导协商解决问题,有利于保持社会和谐有序的状态。另外,论语中所表达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启发诱导等的教学理念,也对当今教育体制的改革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尽管论语中的许多思想具有借鉴意义,但它的历史局限性、它的保守,也决定了其

5、中不乏需要我们批判地吸收的地方。孔子哲学思想中的命定论就是其一,他认为人的生死富贵是由命运决定的。他的历史观是倒退的,有因循守旧的一面。他的中庸思想将平衡的地位和作用过分夸大,以至达到否认转化,阻止转化的境地,显得因循守旧和固步自封。孔子的伦理思想若不能适当地对待,客观上会禁锢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另外,他对劳动的轻视也使知识分子容易脱离实践。,二、试析法家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地位参考答案:西周封建社会的诸侯将领地交由手下的大夫治理。大夫有限的领地和人口使他们得以施行以个人为基础的统治,采取刑罚使百姓服从。但随着时间推移,社会发生的深远变化打破了社会各阶层原有的固定性,同时侵略和兼并使得大国的领土

6、越来越大。这些国家为了准备和发动战争,需要强有力的政府。面对这样的形势,儒家、道家、墨家等各派的思想和解决办法都过于理想化,不切合实际。各国诸侯需要能应付自己的国家所面临的新情况的现实方法。当时,有些人对实际政治有深刻见解,他们提出治理大国的法术,将权力高度集中到国君手中,只要忠实执行他们的法术,即便只有中人之资也能把国家治理得好。这些人被称为“方术之士”。就这样,法家及其思想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法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兴盛于秦王朝,其思想主张反映并适应了当时由诸侯割据向封建集权过渡的时代要求,西汉及以后则逐渐实现了儒法合流,法家化的儒学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传统文化。,三、孟

7、子是如何将儒家思想系统化的?参考答案:孟子是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仁政主张和“民贵君轻”的民本主义思想;他对孔子的天命观进行改造并创立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他把孔子的道德伦理思想系统化、理论化,建立起系统的修养论;另外,他明确提出性善论的伦理观。总的来说,他从多方面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形成思想体系。孟子的仁政思想內容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方法途径等,其中贯穿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在哲学方面,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其中残留的人格神含义,把“天”的概念改造为“义理之天”或“道德之天”,把天看作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

8、实体,并认为天与人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心具有天的本质属性,只要反求诸己,充分发挥和扩展自己的本心,就可以认识和了解天的本质。这就是孟子著名的“尽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思想。在道德伦理方面,孟子始终强调个人修养对国家的重要性,尤其重视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的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他把儒家的道德规范概括为四个最基本原则: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最基本的五种:“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都成为后世儒家所强调的“三纲”、“五常”的重要内容。,四、试对老子的思想进行评析。参考答案:老子的思想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

9、其唯物主义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老子哲学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是“道”,他用这一概念来阐明宇宙的唯一本原。他在道德经中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一切由道生出,此处的道可以理解为世界万物所遵循的客观规律,因而老子的思想具有唯物主义色彩。他的哲学思想还充满了辩证思维,对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等问题有深入认识,诸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及“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等表达了他对矛盾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认识。另外,老子反对儒家

10、的仁义礼制,反对墨家的“尚贤”主张,反对法家的政治主张,他认为统治者要无欲无为,提出使民众无欲不争,小国寡民,绝圣弃智。老子还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这个解放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另一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五、试对庄子思想进行评析1哲学思想 (1)道法自然的认识论。庄子对道的解释,把“道法自然”的老子学说继承下来,明确阐述了道的本质作用:“道”是“有情有信”,但却“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道”是宇宙的本体,产生万物的根源,道是超时间、空间的绝对,“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可以主宰一切。他认为道的本质是物质的,是混浊状态的“气”,而

11、这“气”没有固定的形态,叫做“无”。这种物质性的道,就是世界根源。庄周的道,实际上是指主观意识之外的,不受任何力量支配的宇宙精神。 庄子还讲到“道”可生万物,对宇宙形成进行了探索。在天运篇中举出了天地运行,日月其争,云雨转换等自然现象,提出了大量的物与物的运行问题,但最后解释为物的产生归于道了。庄周还认为“物”可分化,分化就是生成,生成也就是毁灭。把“物有分”,和“齐生死”化为一体,说明了他的观点的一致性。 庄子在逍遥游、秋水、在宥、天地等篇中,还阐述了“无己”、“无功”和“无名”的概念。“无己”是把自己看成是虚幻的。在头脑中忘掉一切外物,连自己的形骸都忘掉。(“坐忘”)“无功”、“无名”就是

12、反对人们追求功名利禄。 此外,在其哲学中,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无为”。具体讲就是,君主治理天下,没有比无为而治更好的了。君主要顺物而动,随天而行,无为而治,万物才会升腾。他举例说,古代君王管理天下,毫无欲望,无所作为,天下财富足。君主只有运用无为之道,天下才能大治。 庄子书中从“无”的论点出发,进而又否认是非、大小、贵贱,有用无用的区别。所以世间也就没有了对错之分,没有客观标准判断是非。齐物论中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是典型的相对论观点。从上述可见,庄子“道”可以生万物,万物最终化为乌有。从不可体察的道产生了世间不可认识的万物,最后达到“无待”,达到了绝对的“无

13、”。,(2深刻的辩证法思想。首先,认为事物的变化在于自身运动。在天道篇中说:“天道运(运动)而无所积(停滞),故万物成(生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归附);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指出天道的运动,王道的运动是时刻不停的。而运动的动力在自身。在秋水篇中说:“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庄子中深刻地认识到了天地、王道、人、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 庄子书中的对立统一观点,认为事物存在着矛盾的对立统一。在在宥、秋水、则阳、齐物论中均有揭示这种规律的论述,“于是乎喜怒相疑、遇智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因为矛盾双方的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所以“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故日彼出

14、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则阳中又说:“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认为安与危、是与非、生与死、缓与急等都是对立的,是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书中还说明了事物在对立统一中还可以互相转化的原理。其中条认为转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在则阳中说:“是故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大人合并而为公。”从量化的转变看到了质变。在人间世篇里又谈到了事物可向相反方向转化。且以巧斗力者(凭借智巧角力取胜),始乎阳(开始用公开办法),常卒乎阴(最后就用秘密的办法),泰至则多奇巧(用异乎寻常的诡计);以礼饮酒者始乎治(有规距),常卒于乱(饮多了乱了规矩),泰至则多奇乐。凡事亦然(一切都是

15、这样),始乎谅(诚实),常卒于鄙(险恶);其作始也简(微小),其将毕也必巨(巨大)。”意思是说:以巧斗力,开始正大光明,最后是以阴谋决胜负,多用奇巧之计谋。以礼饮酒,开始饮酒有规矩,最后常以乱告终。大至多有奇乐,乐极、昏醉,则乱必生:其他事情也一样,开始于尊贵,必将以鄙弃告终。这些论述虽然还在神秘虚无主义“道”的支配下,但却具有了明确的辩证法因素。,2伦理思想。庄子在谈道德时,用不少篇幅讲到人与天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继承了孔子的宿命论倾向,抛弃了强调人事的思想,同时否定了老子所承认的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从而建立了自己的伦理道德观点。 书中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大宗师中说:“天与人不相胜也

16、”。即天则人,人则天,两者相同相合,差不太大。因为天人合一,进而认为,真人之所以与众不同,置生死于度外,因为他懂得这些全是天的运行。人只能顺从它,而不可能更改。 基于上述观点庄子提出了自己对人性的看法,“同乎无知,其德不高;同乎无欲,是为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庄子所说的“素朴”就是对人性的回答。其内容就是无知无欲的自然状态。同这种无知无欲的自然状态相对立的便是社会的法度、礼义、规范,这种对立的东西就是自然本性的桎梏。主张人应该回归自然,保持内心安泰,追求精神上的逍遥自由。 庄子提出的处世哲学,就是顺其自然,为人做事不偏不倚,不去伤害人们,也不去施舍,不与别人争荣誉、财物,也不辞让,不凭借别人

17、帮助,自食其力,行为与世人不同,也不赞扬古怪的人。庄子主张的处世哲学是“中道”。为什么采取“中道”?因为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他知道树木成材,要被砍伐,甘甜井水,先被饮完。要人们效仿意怠鸟,飞行时不领先,退却时不落后,栖息时夹在中间,因此同伙不排斥它,别人不伤害它。 庄子“无为”的思想贯彻于整个人生哲学中。认为人生在世“身若槁木”,“心若死灰”。所以无所谓喜、怒、哀、乐。在天地篇里要求人们做到“寿而不悦,夭而不悲,通达不以为荣,穷困不以为丑。”庚桑楚中又说:“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为然”。总之要求人们要象婴儿那样无知,忘掉自身,茫茫然彷徨于尘世之外,逍遥在无所

18、事事之中。 不过,庄子书中追求的“中道”“无为”同庸俗的宿命论有所不问。虽然提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但不完全把人归于自然,而听天由命。他也提出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庄子最害伯的,或最深致悲哀的是精神之死,不是形体之死。宗教观念是身体已死而灵魂不死,而庄子提的是身体存在而灵魂已死。所以在田子方明确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可见,庄子注重的是心死的问题,他害怕没有追求,害怕心早死于身。,3庄子的无神论思想 周代,春秋时期天命神鬼的观念很深,庄子毅然发起对传统观念的冲击是特别可贵的。首先,庄子把“天”剥夺过来,赋予自然的含义,在大宗师中谈到了“天”的问题。称知道大自然的作用,知道人的作用,是最

19、高的知识。知道自然的作用,是懂得宇宙万物的形成;知道人的作用,即是懂得人的智慧限度,不去汲汲求知,注意养护精神,享受自然赋予的寿命,这是极高明的智慧。庄子大宗师中所说的“天”实际上是自然,而不是具有人格化的有意志的“天”或“神”。 庄子书中贯穿整体的是“天与人一体”“通天下一气耳”等,这事实上已经否定了鬼的存在,其思想向着无神论迈进。在知北游中说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认为人的生死,只不过是气的聚散,没有什么灵魂存在。庄周本人临死时,提出厚葬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因为人从自然中分离而又最终归于自然。 庄子书中也有反映神不灭的思想内容。在大宗师、寓言、知北游、养生主德充符等许多篇中都提到了神不灭问题。大宗师中说:“夫彼有骇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情死”,意为人的肉体会有变化,但精神没有损伤,精神可以不断变易身体,而没有真正的死亡。 庄子一书中,一方面具有无神论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一方面又有神不灭的思想。一是唯物主义的。一是唯心主义的。有的学者解释说,庄子思想形成和发展是有层次的,其整个思想体系中没有取得一致。这种矛盾现象,只要我们把庄子放到那个历史时期的范围里,对社会政治,人们的观念做具体的分析,就不难解决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