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考试说明规定常见的修辞手法为: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另有古典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设问、反问、顶真、互文、双关等。对于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修辞手法,1.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赏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阅读下面诗歌,然后
2、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攽(b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答:诗句使用比喻手法,把水面比做轻磨过的明镜,倒映着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进而表现出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2.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赏析: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
3、极点。,(1)拟人,独坐敬亭山 李 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古人评独坐敬亭山有云:“两不厌”妙矣,传独坐之神。古人为什么这么说,请你作出合理的鉴赏。,答:“两不厌”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山以人的情感。表面写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人间的无情,点出“独”字。从而表达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感。,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4、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答: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步骤一)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步骤二)更好地表现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并与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也更新颖。(步骤三) 答: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步骤一)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饮酒,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表达喜悦的心情。(步骤二、三),武陵春春晚,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
5、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愁用舟载,这是否合乎逻辑?它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把没有重量没有形状的愁绪当作有重量有形体之物来写,看似不合逻辑,实则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愁绪之浓、之重。,(2)拟物,比喻和比拟的区别,相同点: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 不同点: .比喻无论何种比喻一定会出现“喻体” 。比拟只出现本体,“似体”从不出现。 .比喻的结构是:本体(名词)+ 喻词 + 喻体(名词)。比拟的结构是:本体(名词)+ 动词(拟体的动作、表情、心理),3、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
6、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出关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关,指居庸关。旆(pi),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答案 :“马前桃花马后雪”诗句巧妙地以“马”勾连“桃花”与“雪”两个事物,采用借代手法,以桃花代家乡温馨美好的生活,以“雪”代塞外严寒的生活,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读之令人心酸。,借喻和借代的区别,相同:都是以一事物代另
7、一事物 不同:.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借喻的双方不能是同一事物借代的双方常关系到同一事物,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注:吴丝蜀桐
8、:吴地之丝,蜀地之桐。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张:调好弦,准备调奏。这句说在深秋天气弹奏起箜篌。 “素女”也是传说中的神女。 昆山:是产玉之地。“玉碎“、“凤凰叫“:形容乐声清亮; “芙蓉泣“、香兰笑“:形容乐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 “十二门”:长安城东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门。这句是说乐声使全城气候变得温馨。,李贺可说是通过幻想境界的反响,从侧面烘托出了箜篌声。诗人不以具体事物的比喻为满足,而是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通过大胆的想象,极力的夸张,浓艳的色彩,再现了箜篌的美妙乐声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一开头,就把人们带入了一个不同凡响的音乐世界。技艺高超的乐师李凭在天高气爽的秋日弹奏制作精致的箜篌,吸住了天空
9、流云停步聆听,引起了湘妃素女女愁啼哀思。进而作者从更多的侧面描摹箜篌奇异变幻的声音,或以声拟声,或以情喻声:声清脆,象昆山美玉破碎;音高昂,如凤凰放开歌喉;乐曲悲凉,叫芙蓉哭泣垂泪,旋律欢快,令香兰含笑仰头。紧接着诗人想象的翅膀又飞到了古代的神话传说里:这和美的乐音,扣动着天帝的心弦;声响,震破了女娲所补的苍天,这精妙的乐曲,唤起了音乐能手神妪的学习兴趣,这非凡的旋律,连月宫里的吴刚和玉兔也听得入了神,着了迷,通宵不眠,如狂似痴。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李凭箜篌曲的艺术效果,从而烘托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5.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
10、,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赏析: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6、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塞鸿秋 浔阳即景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11、(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器行),7.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例:“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赏析: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8.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12、。,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李清照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叠题乌江亭王安石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游子吟孟郊,9.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王维的山居秋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尾联化用王孙典
13、故,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把历史上的典故,眼前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悠远。,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诗中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
14、之句,春风十里的扬州应该是一片繁华景象,可眼前却是一片荒芜,昔盛今衰的比照中抒发出诗人深深的伤感之情。,10.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答:诗句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锦 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两句诗是个引子,引出下面刘兰芝与焦仲卿的历史剧故事
15、。这两句诗本身暗含着比喻夫妇离别的意思,但这只是一种暗比,跟直接打比方有区别,它起的是渲染悲剧气氛的作用。,11.双关双关是在一定的事言环境里,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含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 (1)谐音双关 (2)语意双关 例:我与灵山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林则徐) 满头,既指山头,又指人头。晴雪,既指白雪,又指白发。 例: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望江东) “隔”字,既写出了诗人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也写出了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 效果:使诗歌表意丰富,含蓄蕴藉。,谐音双关,竹枝词 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
16、晴却有晴。,双关,“晴”与“情”谐音双关。,音形皆同的谐音双关:,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乐府民歌春歌,“苦心”表面上说的是树的苦恼在天天生长,其实表达的是人的苦心在天天地增长。将女孩子思念、痛苦之情表露无遗。,音同形不同的谐音双关,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乐府民歌子夜歌,这里的“丝”“悟”都是音同情不同的谐音双关。“匹”是音同形同犹言女子对心仪的情人的思念。“思”“误”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耽误了一段本应美好和悦的爱情。,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 明灯照空局,油燃未有棋。,(悠然未有期。),语义双关,李商隐乐游园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
17、好,只是近黄昏。,一方面感慨夕阳西沉。 一方面慨叹自己将老。,林升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一方面指自然界的温暖春风,使游人陶醉。 一方面指社会上的淫靡之风,使人沉迷,苟且偷安。,12.互文:同一个句子中有些词语相互映衬呼应,或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个完整的意思。可使简炼文句,以少驭多;对举顿挫,富有节奏。,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双关,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互文,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将军百战死
18、,壮士十年归 。 木兰诗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孔雀东南飞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岳阳楼记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蜀道难,13.通感,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一种感觉与另一种感觉之间在心理上反映上的相似点,是感觉转移的条件,符合这一条件亦即运用移觉修辞方式原则。“通感”作为一种修辞方式是由钱钟书先生最先提出来的。 例:红杏枝头春意闹 视觉通听觉 例:天阶夜色凉如水 视觉通触觉 例:寒磬满空林 听觉通触觉 效
19、果:调动多种感观,使描写的事物更形 象生动。,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杜甫 依沙宿舸船,石濑月娟娟。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 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柔橹轻鸥外,含凄觉汝贤。,山园小梅 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香”是嗅觉,“暗”是视觉,是嗅觉通于视觉,突出香的清淡。,避鸟声如剪,隔岸奇花色欲燃 。西湖亭,前一句写鸟语之快有如剪刀,由此听觉与视觉勾通;后一句写花色欲燃,花色浓艳,像要燃烧,视觉向触觉挪移
20、。写鸟声,写花色,却听之有音,视之有温度,形象异常具体。,李清照如梦令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运用了反复手法,表现了词人急着寻路回家,奋力划船的情状。,14.反复叠字、叠词、叠句的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 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 方始休,月明人倚楼。,唐,寒山 杳杳寒山道: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杳杳神京,盈盈仙子,别来锦字终难偶。断雁无凭,冉冉飞下汀洲,思悠悠。宋词曲玉管柳永 遥山隐隐,飞绵滚滚,醉汉醺醺。香见阵阵,暮雨纷纷。 阳春曲 别情王伯成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天净沙即事 乔吉,解答修辞手法的步骤,一、叙: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二、析:结合诗句解释如何使用这种修辞。 三、评: .该修辞的运用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该修辞的运用表现描写对象的何种特征。 .表达了诗人何种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