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题:当代十大名师“特色语文”内涵解读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许书明教授(原载湖北中学语文 (上旬刊)2014年第4期)“名师” ,特指教育界有较大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的智慧型教师,他们或是某种教育理论的创立者和实践者,或为某种独特的教育理念的追求者和探索者。他们具有高水平的职业素质和专业素养。本文提出的“十大名师” ,是我国改革开放3O 年三次教育大变革中的代表人物,他们提出或创立了特色语文,自成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个性化语文教学艺术风格和特点。一、名师教学艺术个性化的基本特征个性是名师教学思想的体现,个性即名师的教学风格,它延续着名师的教学生命。个性是名师教学成功的标志之一,是他们高水平的教学艺
2、术的必然表现。在教学实践中,只有个性化的“特色语文”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的智慧。名师的教学风格与教学艺术、教学方法(技能技巧)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教师也会使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技能技巧) ,所不同的是,一般教师使用教学方法(技能技巧)不够熟练,而名师却娴熟自如。教学方法(技能技巧)的进一步熟练就发展成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进一步发挥和升华,就形成教学风格。教学风格就是教师教学艺术的独特性,是教师教学艺术个性化的基本特征。钱梦龙曾在语文教育散论序中谈到:在语文教育领域,任何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都必然要经历四种境界:第一境界属于实践操作层次,第二境界属于经验积累的层次,第三境界属于理论探索
3、的层次,第四种境界属于形成思想、风格或体系的层次。达到这一境界的老师,完全进入了语文教育的“自由王国” ,他们并非刻意表明自己追求某种理论,而是已经把这种理论追求深深融进了教学实践的每一个“毛孔” ;他们视野开阔,见解深刻,个性鲜明,教学上则挥洒自如,游刃有余,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他们也许并不明确宣布构建了什么“体系” ,营造了什么“风格” ,但是人们从他们卓有成效的教学中,分明感觉到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一种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存在。于漪的“情美语文” ,钱梦龙的“导读语文” ,宁鸿彬的“轻简语文” ,洪镇涛的“本体语文” ,蔡澄清的“导学语文” ,余映潮的“创美语文” ,程少堂的“文化语文” ,黄
4、厚江的“本色语文” ,赵谦翔的“绿色语文” ,董一菲的“诗意语文” ,自成理论体系,成为智慧课堂教学艺术的内驱力。二、 “十大名师”:三次教育大变革中的代表人物于漪、钱梦龙、宁鸿彬、洪镇涛、蔡澄清、余映潮、程少堂、黄厚江、赵谦翔、董一菲,这十大名师可以说是我国三次教育大变革中的代表人物。他们创立和倡导的“特色语文”是他们对“语文课程”的独到解读,蕴含丰富的“智慧课堂”教学思想,具有高超的“智慧课堂”教学艺术。于漪、钱梦龙、宁鸿彬、洪镇涛、蔡澄清等,堪称我国当代教育改革以来划时代的重要人物,是新时期第一代产生深远影响的中学语文名师。第一代语文名师,特别强调“双基教学” ,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
5、智力的开发,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启发式教学,着力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其课堂教学由“重教”到“重学” ,由“重知识”到“重能力” “重智力” ,由“接受和理解”到“建构和发现” ,由“偏重课内”到“兼重课内外” ,成为当时最主流的智慧理论话语。第一代语文名师以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为重点;极其重视文本导读,重视对文本的原意理解,重视对教材的语言文字的品味;始终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需求,努力追求教学过程的心理学化,在教学细节上精雕细刻。余映潮、程少堂、黄厚江、赵谦翔等,是我国当代教育改革以来第二代(中生代)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中学语文名师。第二代语文名师从自己的职业身份出发,自觉地
6、站在更为宏大的历史反思、思想反思、文化反思的背景下,试图为中学语文教学寻求新的理论基础与支点。他们试图摆脱长期以来的“工具论”话语定势,跳出狭隘的语文训练之类的专业空间,将语文的言说融入“人的成长” “生命的尊严” 、 “人格与个性”等教育话语之中。较之第一代名师,他们更自觉地阅读思想史与哲学史,也更自觉地表现出对于语文问题的学理追问。他们自觉地以“教学目标”为鹄的,注重文本导读的角度选择与方式设定,突出教学重点,重视教学内容的重组、引申、拓展和语文能力的迁移、应用与超越。董一菲等是第三代(新生代)中学语文教学名师的个性代表。与第二代名师相比,他们有种特立独行的气质,坚持读书,在语文教学上拥有
7、自己的独立见解。在文本解读上,他们似乎更加关注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试图以建构主义的文本阅读观取代传统的文本观。他们在课堂上注重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和人文熏陶,注重培养思想与人格的独立性,引发观点争鸣和思想碰撞,体现出鲜明的“后现代”色彩。三、十大名师“特色语文”内涵解读(一)于漪“情美语文”内涵解读“情爱”是于漪教学思想的内核, “美学法则”是她语文教学的灵魂。她的语文课堂教学,植根于“爱” ,发轫于“美” 。她的“情美语文”课堂智慧教学艺术,具有神奇的魅力,独树一帜。于漪认为:语文教育要直面于“人” ,植根于“爱” ,发轫于“美” ,着力于“导” ,作用于“心” 。在她
8、看来,情感即是手段,更是目的。因为语文教育不仅是认知教育,还包括思想教育、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她认为, “教育的事业是爱的事业” 。 “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友人之爱” 。所以,在于漪的语文课堂里,洋溢着一种融融的师生情谊,这既是一种师生友情,又是一种长幼亲情。她强调“情是教育的根”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主要凭借语文教材, “诗文本是情铸成”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大多数课文,本身蕴涵着作者丰富、健康的思想感情,这是情感教育的源头活水。于漪认为, “美”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她的语文课堂教学不论从哪个角度都鲜明地体现了一种审美的倾向,于漪的语文课堂教学已经达到了一种自由的境界,自由就是美的本质。于漪
9、的语文课堂教学自觉不自觉地将“美学法则”作为其语文教学的灵魂,或者说她将美的灵魂赋予语文课堂教学的“肌体” ,使之按照美的规律运转起来,将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转换成种种美的形象和审美活动,体现了鲜明的审美特征。语文教育家刘国正感慨地说:“听于老师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体现了一种审美的倾向。 ”(二)钱梦龙“导读语文”内涵解读钱梦龙倡导和践行的“导读语文” ,奠定了其在中学语文教学界实力派、技术派的地位。 “导读”的“导”是在传统教学论语“道而弗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启发诱导。它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以其简约的理论概括,崭新的教学体系,鲜明的个性特点和显著的实践效果受到广大教师的欢
10、迎,在语文教育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导读语文”体现了钱梦龙深邃的教学智慧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当今语文教法改革的成果和方向。所谓“导读” ,就是教师“多方设法” ,把学生引导到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去,摸爬滚打,最终达到“自能读书”而“不待教师教授”的境地。钱梦龙认为,教学效率的提高,取决于教师正确的“导”和学生主动的“读” ,故称“导读法” 。它旨在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前提,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为主要目标,从而让学生通过三至六年有计划的训练,达到“不待教师讲而学生自能读书”的目标。钱梦龙阐释道:“导”者,因势利导也。因势,就是说教师发挥其领导、支配作用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利导
11、,就是要善于把学生引导到最有利于他们的认识和发展的情境中去,使他们的智力潜能得到尽可能充分的“释放” 。他在回顾自己的语文教学生涯时说:“三十多年来,我始终追求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这个目标,摸索着,前进着。 ”“从理论和实践上找到一条从教通向不教的桥梁,以便使学生最终能够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成为不仅在学习上能够自立,而且在观念上、意志上、以至整个人格上都能够真正自立的人。 ”“导”与“读”之间这种既相互制约又彼此促进的关系,体现着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辩证规律。(三)宁鸿彬“轻简语文”内涵解读宁鸿彬倡导“轻简语文” ,以“减负增效”为教改重点目标,决心“走出一条多、快、好、省的语文教学之路。 ”他以
12、系统思想为指导,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标,在优化自身教学设计、培养学生自组织能力、整合语文教学内容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改革和尝试,最终形成了系统思想指导下的高效语文教学体系。所谓“轻简” ,就是减轻负担,浓缩内容,注重实效,讲求效率,即“减负增效” 。 “轻”表示由“重负”到“减负” ,变“苦学”为“乐学” ;“简”表示由“繁难”到“简易” ,务本求实,精讲精练。宁鸿彬认为:“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是完全可能的。 ”他对“苦学” 、 “多练”持否定态度。他说:“由于把基础教育的目的错误地认为就为了升学,于是凡是能够多拿到些分数的办法,便纷纷产生,不管科学与否。 ”
13、他主张在“精”字上下工夫:“巧妙设计” , “精讲精练” ,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率。“精心设计”是实现高效语文的重要前提, “精讲精练”是实现高效语文的有效策略。所谓“精心设计” ,就是“讲”的设计要“精” ,这才能扩大教学容量。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把课外作业放在课内完成,确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练”的设计要“精” ,这才能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较多的收益。可见, “精心设计”与“精讲精练”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关键在于一个“精”字。 “精”要求帮助学生把握规律性知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四)洪镇涛“本体语文”内涵解读洪镇涛是语文教学“语感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
14、他创立了语文教学“本体论” ,以语言为本体,强调语言实践和语感培养。张定远先生说: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完整、最系统、最富创造性的有关学习语言的理论、途径和方法的论述。 ”这个评价是十分中肯的。“本体语文” ,简言之,就是以学习语言为本体。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学习语言。 “学习语言”是“本体语文”体系中的理论核心,是对语文教学客观规律的深刻揭示。语感教学服从、服务于本体论。学习语言与研究语言不同:“学习语言” ,主要是指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语言材料(即“吸收” ,其主要途经是听、读)和运用语言(即“表达” ,其途径是说、写)来提高语文能力;“研究语言” ,则是针对语言材料或者语言现象,从不同
15、方面、不同角度揭示其规律。洪镇涛从繁茂芜杂的语文教学现象中发现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三条基本规律:一个根本目的指导学生学习语言;一条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途径;一种教师指导的重要方法语感教学法。这三条基本规律是洪镇涛“本体语文”的内核。(五)蔡澄清“导学语文”内涵解读蔡澄清探求“善导”之道,创立了“语文点拨法” 。他认为“善导”就是“相机诱导,适时点拨” 。 “语文点拨法”被张定远先生评价为“一条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正确途径” 。蔡澄清说:“教学之道无他,求其善导而已矣!善导者,相机诱导,适时点拨也。点拨者,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矣。点拨云
16、何?点者,点要害,抓重点也;拨者,拨疑难,排障碍也。既点且拨,导引学者自学而顿悟也。 ”“点拨”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或技巧,在中国古已有之,但是将其上升为语文教学论,则当推蔡澄清。“这种点拨,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规律,适应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实际需要,在教学讨程中,教师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排除疑难,教给方法,发展能力。它是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自学的一种方法。 ”“点拨教学具有方法与思想有机统一的特点,具有统管语文各方面的整体性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多向交流的特点 ”点拨教学法就是指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安排,以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进行点拨的教学方法。它涵
17、盖了教材的组织处理、教学过程与步骤的设计安排、具体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所以说, “点拨教学法” , “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个教学过程,又是一种教学方法论,更是一种教育思想。 ”(六)余映潮“创美语文”内涵解读余映潮以其“创美语文”闻名于当代语文教坛。他的创新教学设计的标志性成果是阅读教学的“板块式设计”和“主问题设计” ,其设计思路追求审美性和实用性。他以其独具魅力的创新教学设计而享有盛誉。张定远先生评价他的“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创新” , “他是一位善于创新的中学语文教研员” 。余映潮说:创新能够显现特色。创新能够显现个人的教学教研特色。做好自己的事业,应该而且必须脚踏实地地、恰
18、如其分地进行教学教研方面的创新。余映潮的创新教学设计力求做到“课型新颖,思路清晰,提问精粹,品读细腻,活动充分,积累丰富” 。他追求的美学境界是:“简化,优化,美化” 。课型创美。他以朗读教学为主要内容进行了教读课、品读课、辨读课、说读课、演读课、联读课等新课型的探究,“创造的优秀课型,丰富而又新颖,科学而又艺术,独特而又普通。 ”思路创美。余映潮说:“板块式教学思路是我的创造。 ”对于传统的教学结构而言,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创新,是很有力的挑战。提问创美。余映潮的“提问设计的研究已经大大拓宽了领域 ,研究的视野非常开阔,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主问题”设计,以“比读” 、 “联
19、读”为目的的提问设计,设置课堂活动的“话题”或“微型话题”,设计课文学习中的“论题”,设计类似于“综合性活动”的“主题” 。品读创美。余映潮说:“对于课文,要品得细,品得深,品得美,品得奇。品读要求一个深字,解决深入课文的问题,解决课文如何好 为什么美的问题。 ”活动创美。他主张“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是学生活动充分” ,多角度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中活动。(七)程少堂“文化语文”内涵解读程少堂是“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创立者和核心人物。 “语文味”注重思想性和文化性,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观照”是“语文味”教学的重要元素,也是其显著特色。因此,学术界将这一流派称为“文化语文” 。程少堂从2002年开始
20、的一系列大型公开课(荷花淀 咏雪 子衿等), “都有意识地探索一种文化语文风格,即从文章、文学、文化等三个层面来解读文本,特别重视在文章、文学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文化意蕴的解读。以期教出语文味来” 。2003年在对“语文味”定义的解说中,出现了“语文味”即“文化味”这样的说法它表明语文味研究即将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追求具有“文化语文”风貌的独特教学风格和“语文味”教学流派阶段。之后随着“我的实践探索,并吸收学术界的建议,把语文味的阐释中原本有的文化味直接加进定义” ,从而丰富和完善了“语文味”的内涵:“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
21、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文化语文”中的“文化” ,是一种精神、一种积淀、一种濡染、一种智慧,引导学生沐浴传统、丰富涵养、提升悟性。 “文化语文”就是要在丰富的文化熏陶、传承、感染和建构中进行全方位的精神塑造,感受真善美,培养高尚的人生情怀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八)黄厚江“本色语文”内涵解读黄厚江倡导“本色语文” ,追求本色的语文课,建构本色语文体系。他的构建有深刻
22、的思考,系统的把握,理论的支撑。又在构建中形成自己的见解,闪烁着“本色”的品质。 “本色语文”教学有两个操作机制,一个是“和谐共生教学法” ,另一个是“树式共生课堂结构” 。 “本色语文”是黄厚江语文教学主张与实践的结晶与精髓,是对“非语文”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其教学思想流行于当今语文学界。有较大的影响。所谓“本色语文” ,简单地说,,语文就是语文,让语文还是语文。从反面说,不要让语文课成为政治课,成为历史课,成方故事课语文课从内容与方法上,都要紧扣语文。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本原,是目标和任务;本真,是规律和途径;本位,是方法和效果。但本色不是守旧,本色不是倒退,本色也不是无为。本色,不排斥其
23、他风格;本色,不反对创新;本色,更不放弃更高的追求。本色,是语文教学的原点。你可以走得很远。但这里是出发地。 ”“语文本原”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语文本真”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语文本位”:体现语文学科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九)赵谦翔“绿色语文”内涵解读赵谦翔倡导“绿色语文”,它是对急功近利、唯考是图的“灰色语文”的一种匡正。 “绿色语文的本质就是充满诗意的语文。 ”赵谦翔认为,提出“绿色语文”,旨在回归“语文”与“人文”统一的学科本真属性,是纯天然的、诗意的、可持续发展的,让语文永远不脱离人生。 “绿色语文”是他语
24、文教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语文陶冶性教学的一次尝试,它必将对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绿色”本是个环保概念,一是纯天然的,二是可持续发展的。所谓“纯天然”,是指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本真属性的回归,语文是返璞归真,不加雕饰,充满真、善、美的人文学科;它是对急功近利、唯考是图的“灰色语文”的叛逆和挑战,不仅“为高考”学语文,更要“为人生”学语文,因而它是“可持续发展的” 。 “纯天然”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绿色语文”的本质特征。“绿色语文”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其实质是使人的智力和潜能得到全面发
25、展,人的精神素质和人生境界全面提高,为学生打下“终身发展的底子”和“精神的底子”,最终促进学生精神的健康成长、个性的健全发展。“绿色语文”是培养“亲情”的语文,是培养“爱心”的语文,是培养“习惯”的语文。它充满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尤其注重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它始终把启迪个人的悟性作为语文教学的脉络,学生对人生、对社会、对青春、对生命独特的感悟,是心灵之门瞬间开启时闪烁的智慧的火花,是学生个性与创造力的展现。“绿色语文”与其说是一种教学理念,倒不如说它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在充满绿色的语文世界里,我们感受到了勃勃的生机,感受到成长中的生命,绿色盈目,绿溢心田。(十)董一菲“诗意语文”内涵解读
26、董一菲倡导并践行“诗意语文”,意在发掘“文学气息” 、感受“浪漫情怀”,用“缤纷的语言”,对“文化的膜拜”及“智慧与幽默”来构建一个诗意的课堂。她坚持给学生一个文学的世界、一个悲天悯人的情怀、最美的母语、一个善感的心、一个爱的信念、一个理性的世界、一个内儒外道的人生智慧,努力让学生诗意地生活。“诗意语文”是一种大语文、高境界,它立足于心性的修炼,追求文学的诗意和唯美,注重情感与语言的交织,感悟人生智慧,充满文化和理性。“诗意”是一个超越个性、超越风格的范畴,自然, 诗意语文也应是一种超越风格、超越流派的教学现象。董一菲认为,“诗意”二字体现了人生的精神境界。“诗意”本身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模
27、糊概念,不同的角度对“诗意”有着不同的阐释。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诗意的语文课堂,充满温暖与感动,流淌着书香, 充满智慧和理性,“充满文学气息和浪漫情怀,在诗意的创设中,以缤纷的语言引领学生走向对文化的膜拜, 在幽默而又蕴含智慧的思维探索中体悟生活语文的无限魅力。 ”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师的教学语言应是百媚千红的,当典雅时典雅,当素淡时素淡,当激情时雷霆万钧,当深情时山高水长,诗意的语文课堂应当是语言的盛宴。十大名师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各具特色,是智慧”的结晶,是“教学艺术”的奇珍。探索名师独特的 教学艺术风格,有利于研究他们的教学艺术思想,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特征,有利于赏析他们的经典课品并从中获益。(载于中学语文 (上旬刊)2014年第4期)(感谢深圳第二高级中学特级教师何泗忠先生推荐并扫描、校对本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