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无处不在的泛在信息社会【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社会将逐渐过渡到“泛在信息社会”。泛在信息社会,也称未来信息社会,它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甚至物与物之间直接沟通,使得信息的产生、获取、传输、存储、处理的各个应用环节形成了一个全新过程,从而构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射频识别是泛在信息社会的核心技术,物联网是泛在信息社会的发动机,云计算是泛在信息社会的技术支撑。泛在信息社会是信息社会高度发展的结果,信息社会与泛在信息社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应在我国实施U-China战略,实现E-社会到U-社会的战略转变,大步迈进泛在信息社会。【关键词】泛在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 射频识别 物联网 云
2、计算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一种能够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直接沟通的无处不在的泛在信息社会正向我们走来。1. 信息社会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于 20 世纪末逐步过渡到信息社会,近几十年来,信息通讯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快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信息社会正在成为我们身边可知可感的现实。信息社会(information society),也有人称之为信息化社会、知识社会、网络社会、虚拟社会、后工业社会等,是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等相对而言的一种新的技术社会形态。它是工业社会之后,以信息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为核心
3、的高科技社会,是信息、知识起主导作用的知识经济社会。学者对于信息社会有不同的界定,较为普遍接受的信息社会的定义是在 2003 年日内瓦信息社会世界峰会原则宣言中提出的,即一个“以人为本、具有包容性和面向全面发展的信息社会。在此信息社会中,人人可以创造、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和知识,使个人、社会和各国人民均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提高生活质量。”这个定义从个人和社会的视角对信息社会这一全新的社会形态进行界定,揭示了信息社会所特有的内涵。我们看到,以通信、计算机、互联网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广泛渗透,不仅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改变了人类社会原有的生产方式,而且使人们的工作生
4、活方式、休闲娱乐方式、行为方式、社会组织方式等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念、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等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知识型经济、网络化社会、服务型政府、数字化生活是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以人为本、开放包容、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是信息社会的基本要求。信息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它仍处于高速发展中。它的实现是一个渐近的、信息化不断增加的过程。信息社会进程将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向前推进。2. 泛在信息社会在日渐发达的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等新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一种能够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甚至物与物之间直接沟通的无处不在的泛在信息社会正日渐清晰。2.1 泛在信息
5、社会的内涵“泛在”英文为 Ubiquitous,也有人称之为“普适” ,即“普遍适用” 。它源自拉丁语,其含义是“无所不在,普遍存在” 。强调“4A” ,即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任何人(anyone)、任何物(anything)都可以顺畅地通信。如果说当今的电子信息社会实现了任何人与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通信与联系的话,那么泛在信息社2会则进一步将任何人与任何物、任何物与任何物的通信与联系纳入其中。在泛在信息社会中,人们将能够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随时随地灵活应用各种信息,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工作效率、生活效率及生产效率,并以较低的费用,充分享受信
6、息化在多种领域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为人们的生活带来革命性的进步。正如日立信息通信集团总裁筱本学先生所讲:“泛在信息社会是任何人或任何物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通过终端设备与网络联接,获取个性化信息服务的一种全新信息社会” 。2.2 泛在信息社会的起源与发展1991 年,美国施乐实验室的计算机科学家马克威瑟(Mark Weiser)在科学美国人上发表21 世纪的计算 (Computers for the 21st Century)一文中首次提出“泛在计算” (Ubiquitous Computing)的概念,其基本原理是:增强日常生活用品的计算、传感和通信能力,从所获内容预知用户的目的和意图。强调把
7、计算机嵌入到环境或日常生活常用工具中去,智能设备将遍布于周边环境,无所不在。随后,日本村上辉康在其基础上提出了“泛在网络” (Ubiquitous Network)以及“泛在网络社会” (Ubiquitous Network Society)概念。其核心思想是:将信息技术以不为人们所觉察的方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帮助人们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体都可通过无线通信达到互联。2004年起,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欧洲相继启动了“泛在网络” (U-Japan,U-Korea,IHub,SmarterPlanet,I-Europe)等战略计划,并进一步演变为U-社会的概念。这一趋势正
8、在影响全球,无所不在的泛在信息社会正在成为世界性的话题。(1) 日本U-Japan战略日本政府在 2004 年就制定了 E-Japan 国家信息技术发展战略,从大规模开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入手,稳步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2008 年,日本提出“U-Japan”政策,共涉及“产业 xICT”、 “地区 xICT”、 “生活(人)xICT”三个领域。 “产业 xICT”指通过 ICT 的有效应用,实现产业变革,推动新应用发展;“地区 xICT”指通过 ICT 联系人与地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生活(人)xICT”则指有效应用 ICT 达到生活方式变革,构建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环境。2009 年 7 月,
9、日本又公布了“I-Japan”战略,提出让数字信息技术融入每一个角落,并率先在电子化政府治理、医疗健康信息服务、教育与人才培育三大公共事业领域推行。(2) 韩国 U-Korea 战略韩国也经历了与日本类似的发展过程。韩国最先于 2002 年 4 月提出了 E-Korea 战略,其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加紧建设 IT 基础设施,使得韩国社会的各方面在尖端科技的带动下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在 E-Korea 实施不久后,韩国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韩国情报通信部于 2004 年 3 月公布了 U-Korea 战略,这个战略旨在使所有人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享受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U-K
10、orea 意味着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的发展不仅要满足产业和经济的增长,而且将对人们日常生活带来革命性的进步。(3) 新加坡 IHub 计划新加坡的信息化建设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早期,到目前为止,国家信息化建设的蓝图已经随着科技和时代的发展更新了多个版本。2005 年 2 月,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局发布名为“下一代 IHub”的计划,标志着该国正式将“U”型网络构建纳入国家战略中。该计划旨在通过一个安全、高速、无所不在的网络实现下一代的连接。另外,新加坡“智慧国2015”战略,提出要在 2015 年把新加坡建成一个信息化技术应用无处不在的智能国家、一个全球化的城市。(4) 美国 Smarte
11、r Planet美国 IBM 公司提出通过建设泛在网打造“智慧地球” 。 “智慧地球”就是强调 IT 技术与3社会的融合,把 IT 技术充分运用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把感应器嵌入地球每个角落的公路、铁路、隧道、桥梁、大坝、管道、电网等建筑和设施中,通过互联网彼此相连成物联网,再通过云计算对物联网进行智能管控,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高度整合。 “智慧地球”的核心是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该理念已被奥巴马政府所采纳。 “智慧地球”是由互联网、物联网组成的智能科学系统,基础是物联网,核心是云计算。(5) 欧洲 I-Europe1999年欧盟赫尔辛基理事会就通过了欧盟委员
12、会发起的“电子欧洲-全民参与信息社会”计划。2005年,欧盟执委会公布了未来五年的欧盟信息通信政策架构“i2010”。2006年举办的欧洲信息社会大会以“i2010创建一个无所不在的欧洲信息社会”为主题,并达成一大共识:信息社会正在变为一个“无所不在”的信息社会,它意味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和任何物沟通。2006 年 10 月 18 日至 19 日,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论坛第六届年会在中国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消除数字鸿沟:创新和谐发展” ,在本届年会上,日立信息通信集团总裁筱本学先生,以“城市信息化及泛在信息社会的到来”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阐述了日立为城市
13、信息化发展描绘的“泛在信息社会”的前景:信息社会初期受到基础系统和信息终端技术、性能的限制, “信息”并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随着宽带技术、无线技术等通信基础技术不断进步及系统、软件、服务器等配套设施的完善,信息社会将逐渐过渡到“泛在信息社会” 。利用 IT“无论在何时何地所有人都能够安全、安心地使用信息” ,日立称之为“泛在信息社会” 。 2007 年 5 月 15 日在日本东京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富士通论坛”宣布:世界将迈入泛在信息社会。在本届论坛中,富士通分别从技术和现实应用两个角度对泛在信息社会及相关技术进行全面阐述。富士通主席指出,信息社会的发展正处于一个转折时期,未来的 IT系统
14、将把真实世界的人与物映射到网络世界中,这就需要人们用新思维来看待未来的科技发展。在我国,早在 2008 年 11 月,江泽民同志在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论著中指出:“泛在网将如同电网、管网一样成为通用型基础设施,深刻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工作之中,并成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社会活动的重要平台。 ”2009 年11 月,温家宝总理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提出“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 IP 时代相关技术研究,使信息网络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同时把“感知中国”上升至国家层面并进入战略实施阶段。2010 年2 月,泛在网技术委员会在北
15、京成立。我国对“泛在网络”的研究已经引起政府和相关领域的关注。但尚未上升为“泛在信息社会”的国家战略。2.3 泛在信息社会的基础设施2.3.1 射频识别是泛在信息社会的核心技术泛在信息社会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流,实现这种信息交流的关键技术是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泛在信息社会的核心技术、基础技术和支撑技术,也是泛在信息社会的基础设施。RFID 被认为是 21 世纪最有发展潜力的信息技术之一,可以实现点对点的物对物的操作,在泛在信息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射频识别技术是目前比较先进的
16、一种非接触识别技术,用于自动跟踪人和物(对象)的标识,可以借助电子标签来实现。利用 RFID 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利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对象的信息。将射频标签嵌入各个物体,借助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仪、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信息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物品与互联网联接起来,进行4信息交换,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在未来信息社会,人与人随时随地的交流,将扩展成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随时随地的“交流” 。2.3.2 物联网是泛在信息社会的发动机物联网,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其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
17、展的网络。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 、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在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是泛在信息社会的基础支撑网络,它将信息化贯穿到生产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大规模应用将有效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 ,成为泛在信息社会的重要推动力。2.3.3 云计算是泛在信息社会的技术支撑云计算是人类信息获取和使用方式的变革,目的是创造一个“更便宜、更容易”的新世界。 “云计算”的“云”说明存储和计算的弥漫性、无所不在的分布性和社会性特征。我们把提供信息资源的服务器称为“云” 。对于
18、用户来说, “云”无处不在,可无限扩展,能随时获取;对众网络公司而言,加入“云”端,是携手协作,降低成本,实现共赢的好办法。以云计算为代表的存储与运算技术,可支持网络对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存储和运算。物联网大规模发展后产生的数据量将会远远超过互联网的数据量,海量的数据的存储与计算处理需要云计算技术的应用。 “云计算”能更加充分利用网络服务器资源,让人们在更加广阔的空间共享信息,为泛在信息社会提供技术支撑并降低了运行成本。3. 信息社会与泛在信息社会联系3.1 泛在信息社会是信息社会高度发展的结果信息社会初期受到基础系统和信息终端技术、性能的限制, “信息”并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
19、术的不断发展以及通信基础设施的完善,信息社会将逐渐过渡到“泛在信息社会” 。从信息化的角度来看待泛在信息社会,实际上是将信息化的应用更加深化和广化,将信息化进行到底,实现进一步的智能化。泛在信息社会将信息化贯穿到生产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信息化走向“现实” 、走向“泛在” 。所以,泛在信息社会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信息社会,是在信息社会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是信息社会高度发展和结果。3.2 信息社会与泛在信息社会区别二者的差别体现在网络基础、信息交流方式、信息技术等方面。见表 1信息社会 泛在信息社会网络基础 互联网 物联网信息交流方式 人-人 人-人;人-物;物-物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
20、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自动化技术、光电子技术、光导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传感网、物联网、云计算、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等表 1 信息社会与泛在信息社会4. 我国泛在信息社会发展战略2009 年 6 月 10 日,中国科学院发布了创新 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系列报告,为我国描绘了面向 2050 年的科技发展路线图。这份由 300 多名专家经过一年多研究形成的路线图认为,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构建支撑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八大经济社会基础和战略体系,其中就包括对我国到 2050 年的信
21、息网络发展的战略5目标:建立无所不在的信息网络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普及度、网络能力、信息服务能力。其总体建设目标是:经过 40 多年的努力,使我国全面进入信息社会,社会信息化总体上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详细指标见表 2类别 特征 2020 前后 2030 前后 2050 前后终端普及 计算机拥有量超过 5 忆台,新型终端普及率超过 50%泛在终端普及率超过 80%几乎人人都有信息终端,几乎所有联网的设备都是信息终端信息技术普及度网络普及 网民超过 6 亿,其中农村网民达 3 亿网民超过 10 亿,传感网在城乡普及信息网络像电力一样普及,数字鸿沟几乎消除有线网 局域网带宽将超过100G,用户
22、接入速率可达 1G建成超越 TCP/IP的未来网络,城域量子保密通信系统带宽各取所需,实现基于量子密码的全球使用安全通信网络无线网 用户带宽超过 100 兆,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实现空、天、地、水一体化通信融合具有感知和认知能力的分布自治的无线通信系统网络能力传感网 在物流、医疗监护、环保、防灾等领域普及传感网络传感器终端达到数千亿个传感“尘埃”无处不在服务端资源域名达 8500 万个,网站超过 1400 万个,服务器总量超过 6000 万台泛在的网络专业服务,信息服务资源极大丰富个性化、智能化信息服务成主流网上信息内容中国网页总数超过3300 亿个网上中文信息内容占世界网上信息总量的 10%人
23、均 1TB 的个性化网上信息信息服务能力信息产业规模和质量信息产业年收入超过15 万亿元,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建立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平台,信息产业实现能耗和排放零增长数据和知识产业成为支柱产业之一表 2“创新 2050”建立无所不在的信息网络体系实现信息化的过程可粗略分为 E-社会和 U-社会两个阶段。2020 年以前,主要发展电子化、数字化技术,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国际上一般称为 E-社会。U 是指无处不在和全民普及的意思。20202050 年,我国将完成从 E 社会到 U 社会的过渡,实现无论何时、何地、何人、何物均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泛在信息网络正在进入快速演进和全民
24、普及阶段,信息网络的无处不在、惠及大众以及低功耗、低成本、易使用、高可信、自治管理和个性化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发展信息技术的主旋律。泛在信息社会指日可待。5. 小结综上所述,全球正在步入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我们正大踏步地迈向信息社会,并将逐渐过渡到泛在信息社会。在这个新环境下,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将同人类的生产生活全面对接,泛在信息社会将是一个无处不在,更简单、更方便,力量更强大的无形的信息化社会。实现 E-社会到 U-社会的战略转变,已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 “泛在信息社会”是6社会信息化以及国家信息发展战略的必然演进方向,故在我国实施 U-China 战略,建设“无处不在的网络中国” ,将其融入
25、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大框架下,使我国早日迈进网络和应用无所不在的泛在信息社会时代。参考文献: 孙伟平.信息社会及其基本特征.哲学动态,2010(9) 走进信息社会: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 2010课题组.走近信息社会:理论与方法.电子政务,2010(8) 季拥政.泛在信息社会及其基本特征.图书馆学研究(理论版),2011(10) 钱小聪.当泛在网真正泛在.中国电信业,2010(8) 郭庆婧.“泛在”时代:呈现全新特性 呼唤移动支撑.人民邮电,2007(10) 季拥政.泛在信息社会及其基本特征.图书馆学研究(理论版),2011(10) 走进信息社会: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 2010课题组.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 2010.电子政务,2010(8) 武威.物联网将带动互联网的新一轮创新.通讯世界,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