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肿瘤十三项及血常规的临床意义,第一章 肿瘤十三项临 床意义,甲胎蛋白(AFP): 1:放射免疫电泳甲胎蛋白AFP正常值2:25g/L放射免疫分析AFP正常值:20g/L酶联免疫法AFP正常值:25g/L 最常用的定量试验为放射免疫法(正常值为025ug/L),若超过25ug/L为阳性,若再25400 ug/L之间为低浓度阳性,超过400ug/L即为高浓度阳性。 2:甲胎蛋白偏高的原因 肝癌是常见的造成甲胎蛋白偏高的原因之一,一般正常人血清中甲胎蛋白的含量不到20g/L,但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却又恢复了产生这种蛋白质的功能,据调查发现约有80%的肝癌患者血清中甲胎蛋白会升高,通,常以400g/L
2、为标准,高于此数值应该考虑肝癌的可能性,一般在肝癌出现症状之前的8个月甲胎蛋白就已经升高,所以肝硬化、慢性肝炎病人、家族中有肝癌患者的人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定期的检查。因此,甲胎蛋白对肝癌的肝癌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2)妊娠妇女和新生儿也会出现甲胎蛋白的一时性升高,因为甲胎蛋白是胎儿的正常血浆蛋白成分,是胚胎早期的主要蛋白质,妊娠期妇女甲胎蛋白是会明显升高,一般在妊娠后3个月,甲胎蛋白就明显升高,到7-8月孕妇母血中AFP量达到最高峰并相对稳定,但其仍旧低于400g/L,约在产后3周后逐渐恢复正常水平。,甲胎蛋白偏高可能与非恶性疾病如急、慢性肝炎,重症肝炎恢复期,肝硬化,先天性胆管闭塞
3、,畸形胎儿等甲胎蛋白可出现升高,但是起升高的幅度比较小,且持续的时间比较短。甲胎蛋白偏高可能与生殖细胞肿瘤有关,据资料显示大约50%患有生殖细胞肿瘤的病人其甲胎蛋白(AFP)呈阳性;一些其它肠胃管肿瘤如胰腺癌或肺癌及肝硬化等患者亦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甲胎蛋白偏高;另外,若甲胎蛋白大于25g/L的男性患者还要考虑睾丸癌的可能。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甲胎蛋白有轻度、中度升高,一般在50300g/L,与肝细胞癌不同点为升高幅度低,一般不持续增高,经治疗后降低以至恢复正常。新生儿肝炎。30%新生儿肝炎可测出甲胎蛋白,发生率随病情的严重度而增加,大多明显增高。此可与先天性胆管闭锁鉴别,后者甲胎蛋白大多正
4、常。其他原因。肝损伤、充血性肝肿大、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先天性酪氨酸病、孕妇(36个月)、睾丸或卵巢胚胎性肿瘤(如精原细胞瘤、恶性畸胎瘤、卵巢癌等)也常有甲胎蛋白增高。,3: 甲胎蛋白升高偏高的危害第一,在成人,大约80%的肝癌患者血清中出现甲胎蛋白升高,在生殖细胞肿瘤出现甲胎蛋白阳性率为50%。因此,甲胎蛋白偏高一般意味着肝癌的发生。正常人血清中甲胎蛋白的含量一般不到每升20微克,但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却又恢复了产生这种蛋白质的功能,所以甲胎蛋白偏高应考虑肝癌的可能性。第二,孕妇的甲胎蛋白偏高可能意味着胎儿有缺陷。甲胎蛋白在产妇羊水或母体血浆中,可用于胎儿产前监测。如在神经管缺损、脊柱
5、裂、无脑儿等时,甲胎蛋白可由开放的神经管进入羊水而导致羊水中甲胎蛋白偏高明显。胎儿在宫腔内死亡、畸胎瘤等先天缺陷亦可有羊水中甲胎蛋白偏高。甲胎蛋白可经羊水部分进入母体血循环,在85%脊柱裂及无脑儿的母体,在妊娠16-18周血浆甲胎蛋白偏高则有诊断价值,但必须与临床经验结合,以免出现假阳性的错误。第三,甲胎蛋白偏高也可能是肝损伤、充血性肝肿大、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先天性酪氨酸病、孕妇(36个月)、睾丸或卵巢胚胎性肿瘤(如精原细胞瘤、恶性畸胎瘤、卵巢癌等)引起的。因此,甲胎蛋白偏高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是一种好现象,必须引起患者的注意,结合病史、影像学检查等了解甲胎蛋白偏高的原因,及时治疗,减
6、少甲胎蛋白带来的危害5。,4: 甲胎蛋白与肝癌的关系1)甲胎蛋白可以视为是一种肿瘤信号,它意味着肝脏可能产生了肝癌。关于甲胎蛋白与肝癌的关系,其实甲胎蛋白可用来当做检验肝癌的指标。但是,甲胎蛋白的高低与肝癌的大小并无绝对关系。甲胎蛋白和肝癌两者的关系有两点要注意一下:62)第一,小型肝癌约有三分之一不会有甲胎蛋白上升,所以甲胎蛋白正常并不表示没有肝癌的存在。3)第二,肝炎本身也会引起甲胎蛋白稍微的上升,因肝炎而产生的甲胎蛋白上升,其意义表示,受损的肝脏发生再生现象,而不是表示并发了肝癌。此种因肝炎导致的甲胎蛋白升高,其数值一般都在等四百以内(当然也有例外)。须注意的是,当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
7、下降以后,若甲胎蛋白并未跟着下降,则必须要考虑并发肝癌的可能性。此外,孕妇血中的甲胎蛋白值也会高一些。4)甲胎蛋白越高,并非表示肿瘤越大。不过,如果是在同一个患者身上,甲胎蛋白的高低(与自己以前的数值比较)是相当具有参考价值的,可作为治疗成功与否,以及是否有肿瘤复发的一项指标。,癌胚抗原,大肠癌组织可产生一种糖蛋白,作为抗原引起患者的免疫反应。此种抗原称为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可广泛存在于内胚叶起源的消化系统癌,也存在于正常胚胎的消化管组织中,在正常人血清中也可有微量存在。 癌胚抗原是一个广谱性肿瘤标志物,它能向人们反映出多种肿瘤的存在,对大肠
8、癌、乳腺癌和肺癌的疗效判断、病情发展、监测和预后估计是一个较好的肿瘤标志物,但其特异性不强,灵敏度不高,对肿瘤早期诊断作用不明显。,临床意义CEA最初发现于结肠癌和胎儿肠组织中,故名癌胚抗原。CEA升高常见于大肠癌、胰腺癌、胃癌、乳腺癌、甲状腺髓样癌等。但吸烟、妊娠期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非特异性结肠炎等疾病,15%53%的病人血清CEA也会升高,所以CEA1不是恶性肿瘤的特异性标志,在诊断上只有辅助价值。此外,血清CEA水平与大肠癌的分期有明确关系,越晚期的病变,CEA浓度越高。97%的健康成人血清CEA浓度在25ng/mI以下。原发性小肠癌CEA分布原发性结肠癌患者CEA增高占4580%。
9、除原发性结肠癌以外,腺胰癌、胆管癌、胃癌。食道癌、腺癌、肺癌、乳腺癌和泌尿系统的肿瘤阳性率也很高,一般在5070%。良性肿瘤、炎症和退行性疾病,如结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胰腺炎和酒精性肝硬化变病人CEA也有部分升高,但远远低于恶性肿瘤,一般小于20g/L,CEA超过20 ng/ml时往往提示有消化道肿瘤。所以测定CEA可以作为良性与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依据。,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参考值5ngm1) 是一个较广谱的肿瘤标志物。在结直肠癌CEA升高与分期相关,在乳腺癌、肺癌、胰腺癌等也升高,癌性胸水明显升高。可用于恶性肿瘤术后的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也
10、可用于对化疗患者的疗效观察。一般情况下,病情好转时血清CEA浓度下降,病情恶化时升高。手术完全切除者,一般术后6周CEA恢复正常:术后有残留或微转移者,可见下降,但不恢复正常:无法切除而作姑息手术者,一般持续上升。CEA可用于恶性肿瘤的筛选、恶性肿瘤的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1)增高:恶性肿瘤:整个胃肠道肿瘤均可增高。如:直结肠癌、胃癌、胆道癌明显升高,也可见于肺癌、乳腺癌、卵巢癌、骨肉瘤、甲状腺髓样癌、肝癌、胰腺癌、膀胱癌、霍奇金病等。非肿瘤性疾病:胆道炎症、肾功能不全、结肠息肉、肝硬化、慢性肝炎、闭锁性黄疸。其它:大量吸烟、妊娠也可轻度升高。2)主要用于监测术后肿瘤有无复发和治疗的效果。一般情
11、况下,病情好转时血清CEA浓度下降,病情恶化时升高。手术完全切除者,一般术后6周CEA恢复正常;术后有残留或微转移者,可见下降,但不恢复正常;无法切除而作姑息手术者,一般持续上升。,另外,对CEA升高的大肠癌患者,血清CEA水平与癌肿的大小和有无转移存在一定的关系。判断复发与转移:特别是肝转移时,CEA升高更为明显,出现腹胰转移时,腹水中CEA浓度也可升高,可用于估计病情。CEA监测阳性率与肺癌患者病期密切相关,可监测病情变化。发现CEA在正常值上限三倍以上时,预示有全身转移。肺癌患者术后可出现CEA短期升高,一般在2月内下降。如长期不下降并有上升倾向,当考虑有转移可能.3)胸腔积液:胸液中C
12、EA形成后不易进入血液循环,故恶性胸液中CEA水平较血清升高更为明显。肺腺癌引起的胸液中CEA升高最为明显,90%患者胸液升高.,血清铁蛋白血清铁蛋白简称铁蛋白。铁蛋白(serum ferritsn, SF)是去铁蛋白(apoferritin)和铁核心Fe3+形成的复合物铁蛋白的铁核心Fe3+具有强大的结合铁和贮备铁的能力,以维持体内铁的供应和血红蛋白相对稳定性。SF是铁的贮存形式,其含量变化可作为判断是否缺铁或铁负荷过量的指标。,特征:缺铁性贫血。贮存铁缺乏。长时间口服铁治疗的监侧贫血的鉴别诊断。一缺铁易发人群的监测(孕妇、献血者、幼儿和血液透析病人).。铁过度负荷。长时间铁转移治疗的监测。
13、,临床意义:1:SF增高体内贮存铁增加:原发性血色病、继发性铁负荷过大。铁蛋白合成增加:炎症、肿瘤、白血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贫血(pernicious anemia)组织释放增加:肝坏死、慢性肝病等。2: SF减低SF减低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大量失血.、长期腹泻、营养不良等。.若SF低于15g/L时即可诊断铁缺乏。也可以作为营养不良的流行病学调查指标。如果SF大于100g/L,即可排除缺铁。,CA50:癌抗原50是一种以唾液酸酯和唾液酸糖蛋白为主的肿瘤标志物.癌抗原50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广谱肿瘤标志物与癌抗原19-9有一定的交叉抗原性,主要用于胰腺癌、结肠直
14、肠癌、胃癌的辅助诊断,其中胰腺癌病人增高最明显。增高:见于胰腺癌(阳性率可达87)、结肠直肠癌、胃癌、肺癌肝癌、卵巢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溃疡性结肠炎肝硬化、黑色素瘤、淋巴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增高。,癌抗原72-4是一种肿瘤相关糖蛋白抗原(tumor associated glycoprotein),它是胃肠道和卵巢肿瘤的标志。参考值ELISA法为30ng/ml,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可能性非常高。各类非小细胞肺癌阳性检出率为70%85%。CYFRA21-1的血清浓度水平高低与肿瘤临床分期正相关,也可作为肺癌手术和放化疗后追踪早期复发的有效指标。CYFRA21-1的血清高浓度水平提示疾病处于进展期
15、和预后不良。质量成功的标志是CYFRA21-1的血清浓度迅速下降,反之则表示病灶未完全清除。血清水平下降后又升高,则提示疾病复发。但是,CYFRA21-1阴性也不能排除存在肺癌的可能。CYFRA21-1对各型肺癌诊断的敏感性依次为:鳞癌腺癌大细胞癌小细胞癌。另外,CYFRA21-1对其他肿瘤,如侵袭性膀胱癌、头颈部、乳腺、宫颈、消化道肿瘤均有一定的阳性率。,临床应用CYFRA21-1在临床应用1.1CYFRA21-1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在国内,非小细胞肺癌的复发和转移是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患者就诊时,多处于晚期。CYFRA21-1用于与良性肺部疾病(肺炎、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等)的鉴
16、别,特异性比较好。CYFRA21-1水平显著升高提示肿瘤已晚期或预后差。但CYFRA21-1正常或轻微升高,不能排除肿瘤的存在。治疗效果好,CYFRA21-1的水平会很快下降或恢复到正常水平,如果CYFRA21-1值不变或轻度减低提示肿瘤没有完全去除,或有多发性肿块存在。1.2CYFRA21-1在原发性肝癌(PHC)诊断中的应用大多数PHC 确诊时已多属中、晚期,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较差,因此探寻合适的肿瘤标志物以便对PHC进行早期诊断对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极为重要。PHC患者血清CYFRA21-1水平均显著高于肝脏其他疾病患者;不同组织学类型的PHC患者血清CYFRA21-1水平均明
17、显高于肝脏其他疾病患者;肝脏炎性疾病患者血清CYFRA21-1水平最低,肝硬化患者血CYFRA21-1水平有所升高。,1.3CYFRA21-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CYFRA21-1是一种新型的肿瘤标志物,其为CK19的全长片段。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患者血清CYFRA21-1水平明显升高2。因此CYFRA21-1可用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复发的诊断。1.4CYFRA21-1在膀胱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CYFRA21-1则是CK19 的可溶性片段,是一种低分子量(400ku)的酸性角蛋白,免疫组化证实其位于单层上皮和复层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内,细胞死亡时其以溶解片段的形式释放,最初主要用于非小细胞
18、肺癌的检测。后发现其对膀胱癌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都较好;CYFRA21-1对膀胱癌的早期诊断具重要价值。1.5CYFRA21-1在食管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食管癌在我国属高发癌症之一,以鳞状上皮癌最多见。CYFRA21-1对肺鳞癌的敏感性较腺癌和小细胞肺癌显著高,而且CYFRA21-1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数目呈正相关。动态测定CYFRA21-1浓度对于食管癌的病情判断、治疗方法的选择、疗效观察、预测复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6CYFRA21-1在鼻咽癌、宫颈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鼻咽癌(NPC)是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与EB病毒密切相关。CYFRA21-1在鼻咽癌患者血清中显著增高。因此提高NPC诊
19、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准确评估出治疗后的疗效及尽早发现治疗后的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对提高NPC患者的生存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CYFRA21-1升高见于约40%的宫颈癌患者,其升高与分期和肿瘤大小相关。,糖链类抗原153CA15-3:是乳腺癌的最重要的特异性标志物。30%-50%的乳腺癌患者的CA15-3 明显升高,其含量的变化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是乳腺癌患者诊断和监测术后复发、观察疗效的最佳指标。CA15-3 动态测定有助于II 期和III 期乳腺癌病人治疗后复发的早期发现;当CA15-3 大于100U/ml 时,可认为有转移性病变。分类:1)肿瘤组织产生,包括: 分化抗原;胚胎抗原(AFP,C
20、EA);同工酶(NSE);激素(HCG)组织特异性抗原(PSA,free PSA);粘蛋白、糖蛋白、糖脂(CA125)癌基因及其产物;多胺类 等2)肿瘤与宿主相互作用后产生,包括:血清铁蛋白;免疫复合物;急性时相蛋白同工酶;白细胞介素受体;肿瘤坏死因子 等。,糖类抗原15-3(CA15-3)通过化学发光酶免疫法定量分析人血清或血浆中的糖蛋白CA15-3(Breast Cancer Antigen CA15-3)的浓度。增高见于乳癌,常用于乳癌疗效观察和预后估计。转移性卵巢癌、结肠癌、肝癌、胆管癌、胰腺癌、肺癌和支气管癌时,也可不同程度增高。19世纪80年代,对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随访有一定价值,
21、但在乳腺癌的早期敏感性较低是其不足。一般,CA15-3的参考值为28U/ml。临床意义:(1)乳腺癌患者CA15-3升高,乳腺癌初期的敏感性:60%,乳腺癌晚期的敏感性:80%。CA15-3对乳腺癌的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复发和转移的诊断有重要价值。(2)其他恶性肿瘤也有一定的阳性率。如:肺癌、结肠癌、胰腺癌、卵巢癌、子宫颈癌、原发性肝癌等。(3)肝脏、胃肠道、肺、乳腺、卵巢等非恶性肿瘤性疾病,阳性率一般10%。此外,CA15-3水平增高的乳腺癌患者发生转移的时间较CA15-3正常的患者要早许多。据分析研究,乳腺癌患者血清CA15-3水平变化与其局部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情况之间存在改变的一致性,尤其
22、是有远处转移灶者,其CA15-3表达水平及阳性率均显着增加,所以,CA15-3具有对乳腺癌转移起监视的作用,如其血清水平持续升高,则应开始或加强化疗、放疗或改用内分泌治疗等。,糖链类抗原 CA242CA242:是一种唾液酸化的糖类抗原,能被结肠癌细胞株经杂交瘤技术得到的一系列单克隆抗体之一Ca242所识别,它是一种存在于多器官恶性肿瘤中呈粘蛋白类型的糖蛋白叫CanAg,即不能与LewisA型抗原反应,也不能与唾液酸化的半乳糖苷反应。CA242:是一种粘蛋白型糖抗原,可作为胰腺癌和结肠癌较好的肿瘤标志物,其灵敏度与CA19-9相仿,但特异性、诊断效率则优于CA19-9,CA242 正常值20(单
23、位:IU/ml)CA242:是一种唾液酸化的鞘糖脂类抗原,几乎总是和CA50一起表达,但两者受不同的单克隆抗体识别。在临床上均被用于消化道恶性肿瘤尤其是胰腺癌、结直肠癌的诊断,与CA19-9、CA50相比,新一代的CA242在胰腺癌、胆囊癌和消化道癌中的灵敏度、特异性更高(CA50、CA19-9易受肝功能以及胆汁郁积的影响,在良性阻塞性黄疸以及肝实质性损害记疾病时常出现假阳性)。,灵敏度:对胰腺癌的诊断,CA242优于CA19-9,敏感性可达66%100%;大肠癌的敏感性达60%72%;CA242其灵敏度与CA19-9相仿,但特异性、诊断效率则优于CA19-9;肺腺癌阳性率76%;直肠腺癌阳性
24、率79%;食管和乳腺癌阳性率为62%;小细胞肺癌的阳性率为50%;肺鳞癌的阳性率为9%,假阳性率较低,只有5%。,鳞癌抗原SCC鳞癌抗原SCC:是子宫颈鳞癌的首选肿瘤标志物。它的Cutoff值一般在2.5g/L,SCC参与正常和恶变时的蛋白分解调控,子宫颈鳞癌时明显升高。但因目前尚未发现100%特异性和100%灵敏度的肿瘤标志物,肿瘤与肿瘤标志物之间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它们只是相关性。因此,并不能单纯仅从该指标升高就确诊是子宫颈鳞癌。需要紧密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手段综合判断。另外,部分肺癌、胃癌、卵巢癌患者该指标也会升高。,胃泌素释放肽(GRP)属于胃肠激素,主要刺激胃的G细胞分泌胃泌素、参与平滑
25、肌细胞的收缩、促进细胞间的相互作用。SCLC患者往往存在高水平GRP的表达和分泌,但GRP半衰期只有2分钟,稳定性差,难以检测。作为GRP的前体,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的半衰期更长、更稳定,可通过血清或血浆样本检测,反映GRP的水平。ProGRP在正常上皮中不表达或表达非常低,在良性肺疾病和上皮来源的肿瘤中有低水平的表达。研究表明,如设定ProGRP的判断界值(cutoff)为30pg/ml,在各种实体瘤,如肺癌、乳腺癌、宫颈癌、结直肠癌、肝癌、胰腺癌、肾细胞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内对ProGRP进行检测,ProGRP在SCLC中显著升高至66%,远远高于在其他肿瘤内的表达,证明其对SC
26、LC有较好的特异性。,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血清NSE是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所特有的一种酸性蛋白酶,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特异性标志,如神经母细胞瘤、甲状腺髓质癌和小细胞肺癌(70%升高),可用于鉴别诊断、病情监测、疗效评价和复发.。正常值:血清NSE水平94fl) ,(MCH)3250pg(32fl),(MCHC)3236%,正细胞性贫血 (MCV)8094fl ,(MCH)2632pg,(MCHC) 3135%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MCV)7280fl(80fl),(MCH)2125pg(26fl) ,(MCHC)3135%小细胞低色素贫血(MCV)5080fl(80fl) ,(MCH
27、) 2125pg(26fl) ,(MCHC)2430% (31fl)正常参考值:血球计数仪法、人工法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100fl平均红细胞蛋白量(MCH):2733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36%(320360g/L),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为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异质性的参数,常以所测得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 这是一项由血液分析仪测量获得的反映周围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简言之,是反映红细胞大小不等的客观指标。一般通过RDW和MCV这两个参数进行贫血的形态学分类。,白细胞计数(1)定义:白细胞计数:是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白细胞数目。旧称白血
28、球,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白细胞是无色有核细胞,正常的外周血液中常见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3)正常范围成 人:(3.59.5)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婴 儿:(15.020.0)109/L儿 童:(5.012.0)109/L,临床意义增多1.生理性主要见于月经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妇女、剧烈运动、兴奋激动、饮酒、餐后等。新生儿及婴儿明显高于成人。2.病理性急性化脓性感染(脓肿、脑膜炎、肺炎阑尾炎扁桃体炎等),某些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乙型脑炎)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严重烧伤,急
29、性大出血,恶性肿瘤及某些金属(如铅、汞等)中毒生理性增高见于新生儿月经期,分娩,情绪变化及注射肾上腺素后等。,减少:某些传染病(伤寒、副伤寒黑热病疟疾、病毒性肝炎、沙门菌属感染等),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非白血性或亚白血性白血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艾滋病等),脾功能亢进各种原因所致健康搜索的脾肿大(如门脉肝硬化、班替综合征等),粒细胞缺乏症,恶性组织细胞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慢性理化损伤,电离辐射(如X线等),肿瘤化疗及某些药物(磺胺氯霉素)反应等。,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granulocyte)在瑞氏(Wright)染色血涂片中,胞
30、质呈无色或极浅的淡红色,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0.20.4微米)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细胞核呈杆状或25分叶状,叶与叶间有细丝相连。其颗粒表面有一层膜包裹,可分14型,颗粒中含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酸性磷酸酶、吞噬素(phagocytin)、溶菌酶、葡糖苷酸酶、碱性磷酸酶等。中性粒细胞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绝大部分的粒细胞属中性粒细胞。每微升血液中约有4500个中性粒细胞。由于这些细胞的细胞核的形态特殊,又称为多形核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在血管内停留的时间平均只有6-8小时,它们很快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发挥作用,而且进入组织后不再返回血液中来。在血管中的中性粒
31、细胞,约有一半随血流循环,通常作白细胞计数只反映了这部分中性粒细胞的情况;另一半则附着在小血管壁上。同时,在骨髓中尚贮备了约2.510(12)个成熟中性粒细胞,在机体需要时可立即动员大量这部分粒细胞进入循环血流。,中性粒细胞在血液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处于机体抵御微生物病原体,特别是在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线,当炎症发生时,它们被趋化性物质吸引到炎症部位。由于它们是藉糖酵解获得能量,因此在肿胀并血流不畅的缺氧情况下仍能够生存,它们在这里形成细胞毒存在破坏细菌和附近组织的细胞膜。由于中性粒细胞内含有大量溶酶体酶,因此能将吞噬入细胞内的细菌和组织碎片分解,这样,入侵的细菌被包
32、围在一个局部,并消灭,防止病原微生物在体内扩散。当中性粒细胞本身解体时,释出各溶酶体酶类能溶解周围组织而形成脓肿。,致病原理: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后,进入血液或组织。在骨髓、血液和结缔组织的分布数量比是28:1:25,成年人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约占白细胞总数的55%一70%。中性粒细胞属多形核白细胞的一种,由于其数量在粒细胞中最多,因此有人将多形核白细胞指中性粒细胞。该细胞内含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颗粒中含有髓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髓过氧化物酶是中性粒细胞所特有,即使在有强吞噬作用的巨噬细胞中也极少或完全没有这种酶。在细
33、胞化学上,一般将这种髓过氧化物酶作为中性粒细胞的标志。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所谓趋化作用,就是细胞向着某一化学物质刺激的方向移动。对中性粒细胞起趋化作用的物质,称为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中性粗细胞膜上有趋化因子受体,受体与趋化因子结合,激活胞膜上的钙泵,细胞向前方伸出片足,使细胞移向产生趋化因子的部位。中性粒细胞的片足与产生趋化因子的异物接触后,接触处周围的胞质形成隆起即伪足,接触部位的细胞膜下凹,将异物包围,形成含有异物的吞噬体或吞噬泡。中性粒细胞膜表面有IgGFc受体和补体C3受体,可加速吞噬作用。被吞噬的异物裹有抗体和补体时,与中性粒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而加强了细胞对它的吞噬作
34、用,称为调理作用。,细胞随着吞噬作用的开始,导致细胞膜紊乱而引起呼吸爆发,细胞耗氧量增加,产生大量的过氧化物及超氧化物等细胞毒性效应分子,对寄生虫具有杀伤活性。在IFN-和TNF刺激下,则可产生更多的过氧代谢阴离子,杀死胞外寄生虫。中性粒细胞在杀死吞噬的细菌等异物后,本身也死亡,死亡的中性粒细胞称为脓细胞。中性粒细胞受细菌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等作用时,细胞的颗粒内容物向细胞外释放。释出的酸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可以分解血管基膜、肾小球基膜、结缔组织的胶原蛋白与弹性蛋白以及血浆中的补体C5、C15和激肽原等。其分解产物有的又是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能吸引更多的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释放的物质中,还
35、有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中性粒细胞不动因子(NIF)、激肽酶原、血纤维蛋白溶酶原、凝血因子、白三烯等。,除了在抗感染中起重要的防御作用外,中性粒细胞可引起感染部位的炎症反应并参与寄生虫感染引发的变态反应,从而引起免疫病理损害。抗体直接作用于组织或细胞上的抗原,中性粒细胞通过其Fc受体与靶细胞表面的IgGFc段结合,发挥ADCC作用,从而导致细胞毒型变态反应损害;当抗原抗体比例适合而形成19S大小的免疫复合物,不易被吞噬,沉积于毛细血管壁,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至局部。中性粒细胞通过Fc受体和C3b受体与免疫复合物结合并吞噬之。吞噬过程中脱颗粒,释放出一系列溶酶体酶类,造成血管和周围组织的损伤
36、;在IgE介导的速发型变态反应的部位,也有中性粒细胞的聚集,说明中性粒细胞也参与了速发型变态反应导致的病理损害,淋巴细胞百分比 淋巴细胞:属白细胞的一种,由淋巴器官淋巴细胞产生,是机体免疫应答功能的重要细胞成分。可分为大淋巴细胞和小淋巴细胞,前者直径在1015um,占10%,后者直径610um,占90%。胞体呈圆形或椭圆形。成熟淋巴细胞需依赖抗原刺激而分化增殖,继而发挥其免疫功能。淋巴细胞比率:外周血液涂片,经wright染色后观察其形态,白细胞可分为5种类型,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正常生理情况淋巴细胞比率为:20%40%,淋巴细胞检测属于临床
37、化验血液常规的范畴,通过对白细胞检测并进行计数和分类即可对淋巴细胞的形态、比率进行观察。,淋巴细胞增多或减少1)淋巴细胞增加(lymphocytosis):主要见于感染性疾病,且主要为病毒感染,如: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也可见于百日咳、结核、布鲁病、梅毒等。此外,肿瘤性疾病(白血病、淋巴瘤)、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器官移植后也可出现淋巴细胞增多。2)淋巴细胞减少(lymphocytopenia):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治疗,以及放射线损、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单核细胞单核细胞(monocytes)是体积最大的白细胞。其细胞核常偏位,呈多形性,如卵圆形、肾形、马蹄形、不规则形等,常有折叠感;染色质呈疏松网状,着色较浅。胞质较多,嗜碱性,但因含大量细小的嗜天青颗粒而染成灰蓝色,颗粒含过氧化物酶。血涂片,Giemsa染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