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州 2019 高三 12 月调研标杆作文点评作文导写和评分细则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19 世纪 80 年代,首批官派留学生被召回国,他们发愤图强,为国家带来新气象。20 世纪 20 年代,大批留学生回到祖国,他们赴汤蹈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20 世纪 50 年代,一批批留学生冲破重重阻碍,投身新中国建设,创造无数奇迹。20 世纪 80 年代,大量中国青年远赴海外,谋求发展,书写别样人生。21 世纪,出现留学生“归国潮” ;同时,中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青年是时代发展的晴雨表,也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作为一名正在求学路上努力奋斗的当代青年,读了上述材料,你
2、会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与你的同龄人分享。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题目解析】一、关于题意理解2019 届广州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语文学科作文题,采用近年全国高考一直使用的新材料作文题型。考生须在阅读题目所给出的材料以后,按所给的任务要求进行写作。(一)对于材料的理解题目中的材料选取了三个世纪五个不同年代的时间段,在时间的纵轴中呈现身处该时段的中国青年在走向世界与回归中国的时代选择上所体现的人生截面19 世纪 80 年代,首批官派留学生被召回国。这批学子受到欧风美雨熏陶,回国后奋发有为,是中国矿业、
3、铁路业、电报业的先驱。有“中国铁路之父” “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的詹天佑即在此列。他们中还出现了今天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最早的校长,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外交官,出现了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总理。20 世纪 20 年代,大批留学生回到祖国。他们中有声名显赫的革命家,更有为数众多的无名英雄。他们中的中共党员、优秀分子为改造中国社会,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立下不朽的功勋,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1937 年日军大举入侵中国时,近 6000 名留日学生在两个月内几乎全部回国,2000 多名在欧美读书的留学生也返国参战,占留学欧美人员总数的一半。 )20 世纪 50 年代,一批批留学
4、生冲破重重阻碍,投身新中国建设。他们创造了新中国科学研究和科技发展事业的诸多奇迹,华罗庚、邓稼先、钱学森等便是他们当中的佼佼者。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幕渐次拉开,国内多地涌现“出国潮” 。许多中国青年远赴海外,谋求新的发展机会,他们在异国的大地上,书写或成就了别样人生。步入 21 世纪,随着改革开放数十载的成果逐步显现,发展迅猛更具活力的经济态势、兼容并蓄更具灵活性的激励政策,都为有志青年提供了更好的逐梦平台,于是又出现了留学生“归国潮” ,同时,中国也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总体上说来,前三个年代的青年书写的都是留学归来扎根华夏奏响青春华章的人生故事,后两个年代则以出国潮
5、和归国潮的现象对举来呈现时代的变化与国家的发展。但无论哪一个年代,青年人的选择与其所处的时代乃至国家的发展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青年人的成长与其所处的时代乃至国家的发展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很显然,材料中包含着个人与时代、个人与国家的立意导向和表述横轴。纵、横双轴交织,形成抚今追昔的思想空间、代代传递的家国情怀和极具张力的时代强音,以期激活时代青年更具活力的人生思考和更有格局的人生选择。(二)对于引导语与写作要求的理解1.引导语“青年是时代发展的晴雨表,也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 ”既是对材料内容的总括,更是对立意和写作的方向作了明确的引领与限定。考生必须以当代青年的独特视角来解读材料,审视青
6、年与时代、青年与国家的关系,并在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大背景下思考个体如何做好人生选择,走好人生道路,从而勾画人生蓝图、谱就青春乐章。2.写作任务“作为一名正在求学路上努力奋斗的当代青年,读了上述材料,你会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与你的同龄人分享。 ”指令非常明确。写作者的身份:正在求学路上努力奋斗的当代青年;写作对象:同龄人;写作内容:读了上述材料之后的感触和思考;写作目的:分享感触与思考。二、关于是否符合题意判断考生作文是否在题意范围之内,主要看是否围绕材料所提供的不同时代“留学与归国”的写作材料,按照“青年与时代”的写作方向,在国家发展的大背景下,表达自己的感触与思
7、考。题目中所提供的写作材料与写作方向是判断考生作文是否在题意范围之内的.主要依据。题意 内容分文章特征一类上紧紧围绕“留学与归国”的材料内容,以“时代与青年”为写作方向,并深入揭示两者的内在联系,思想深刻;明确 “正在求学路上努力奋斗的当代青年”的作者身份和“同龄人”的写作对象,表达精彩,有若干亮点一类中紧紧围绕“留学与归国”的材料内容,以“时代与青年”为写作方向,能揭示两者的内在联系,但内在联系揭示得不够深入;能明确作者身份为 “正在求学路上努力奋斗的当代青年”,写作对象为“同龄人”一类下紧紧围绕“留学与归国”的材料内容,以“时代与青年”为写作方向,能清晰点明两者的联系;能明确作者身份为 “
8、正在求学路上努力奋斗的当代青年”,写作对象为“同龄人”二类上围绕“留学与归国”的材料内容,以“时代与青年”为写作方向,未能明确揭示材料内容与写作方向的联系;暗含作者身份为 “正在求学路上努力奋斗的当代青年”,写作对象为“同龄人”,但不清晰二类中 提及“留学与归国”的材料内容,又提及“时代与青年”这一写作方向,但仅侧重于其中一方面,另一方面仅仅是点到;作者身份和写作对象不清晰符合题意二类下 只围绕“留学与归国”的材料内容,忽略“时代与青年”的写作方向,没有体现作者身份,没有提及写作对象基本符合题意 三类只以“时代与青年”为话题,未涉及“留学与归国”的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作者身份,没有提及写作对象。
9、或只在开头或结尾提及“留学与归国”的材料内容和“时代与青年”的写作方向,但文章主体部分与这两者均无关系偏离题意 四类完全脱离“留学与归国”的材料内容,完全忽略“时代与青年”的写作方向,完全没有体现作者身份,没有提及写作对象,仅选取材料或引导语或要求中的孤立的某个词语展开论述,如“别样”“风气”等,文章与材料内容、写作方向、写作对象等完全无关【样卷及评语】1 号文:中国有我“中国不亡,有我!”这是五四运动时期中国青年向祖国许下的掷地有声的承诺。百年之后,今天的新时代求学路中的青年,也将抖擞精神,庄严宣誓:“中国有我。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历史大潮滚滚而来,我们不难从其中的一个个闪光点中寻找中国
10、之脊梁。那是列强鱼肉中国的时代,官派留学潮送走了一拨拨洋务学习,又赢回一批批洋务骨干;那是民主革命的年代,中国青年奔赴发达国家,学习民主革命思想,探索救国之道;那是改革开放的春天,远赴海外求学的青年以新的方式书写人生。今天,留学生的“归国潮”奔流不息,塑造沃野千里,建设新时代中国。 “中国有我” ,始终是留学学子的人生宣言。红日初升,大道其光。中国在日新月异的建设中与世界密切联系。百年前的中国,是世界的中国,是世界的鱼肉,世界的学徒;今日之中国,是中国的世界,世界是中国的平台,是中国巨轮驶向的方向。中国青年,也因祖国综合国力的增长,身躯更正,脊梁更直。从被迫无奈,为救国救民出国研学到为自身发展
11、与建设祖国结合的留学,这是中国青年崛起的表现,是中国崛起之表现。鲁迅先生曾寄语动荡时期的青年:“摆脱冷气,向上走。 ”此言不虚,在任何时代的青年,都应摆脱身上的“冷气” ,去追求更好的明天。在新时代的“冷气”是什么?是崇洋媚外的标签吗?是“不爱国”的嘲笑讥讽吗?是国外资本主义的“邪恶诱惑”吗?我想皆而有之。新时代的留学青年,需要如尼采说的那样:“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我们要克服的,是内心“崇洋媚外”的“小九九” ,摘掉“不爱国”之帽,放弃“出国享乐”的心态。摆脱身上周遭的冷气,扬一身正气,求真笃学学得真本领,立下“今日之我,逐明日之阳”的志愿,归国建设祖国。“扶摇而上,需借垂天之羽;乘
12、奔击汰,需伫飞云之楫。中国的建设,也更需要青年人做排头兵 。 ”“年轻人需要奋斗吗?” “是的,必须要!”知乎上的问答,浏览量超过 90 万。奋斗,是各时代青年不能忘却的主题。看那投身脱贫攻坚的青年背影,把希望与信心带入山区;看那沙场点兵的勇毅战士,以热血满腔建筑中国钢铁长城;看那“头脑风暴”的创业青年,在创业基地努力拼搏祖国发展之大河之所以奔流不息,是因为每个青年、每个公民奋斗热血澎湃不止。新时代的努力奋斗青年,当“心事浩荡连广宇” ,当树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之志,当许下“中国有我”之诺言,无论出国留学深造,还是留在祖国参与建设实践,无论时代,无论民族,无论脚下的土地是何方。作为求学路上
13、的奋斗青年,我愿你一颗丹心, 。邀三分国际视角,五杯热忱,七顷奋斗之志,拥抱祖国十里春光。中国建设,有我们!评语:本文属议论类一等文。文章开篇先述五四青年“中国不亡,有我”的承诺,再接新时代青年“中国有我”的宣言。将时间跨度百年的两个片段剪接在一起,彰显不同时代中国青年家国情怀的传承与坚定,简洁有力,呼应标题。第二段回顾了中国留学生的百年历史,紧扣题目中的材料,热情讴歌了留学学子在不同时代始终与祖国共命运的人生选择。第三段从中国发展的今昔对比入手,阐述了中国的崛起与中国青年的关系。第四段引用鲁迅先生“摆脱冷气,向上走” ,针对当下中国青年在留学选择中的不良心态,提出“今日之我,逐明日之阳”的建
14、议。第五段列举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热血奋斗,呼吁青年们不论出国与否、身处何方,都心系祖国。结尾以包含激情的文字,发出“中国建设,有我们”的誓言,呼应开头,收束全文。作者格局阔大,眼界高远,文采斐然,笔力雄健。从历史到当下,从时代到青年,在时空两条线索的交织中组织文章,既建构了极具张力的时代背景,也发出了青年矢志建设祖国的时代强音。不足在于第二段“留”字误写作“流” ,有个别句子不够流畅。发展等级打在“丰富”和“深刻”上。评分:20+19+20-1=582 号文携初心远行,归时纷华不染围炉夜话里有这样的一句话:“粗粝能甘,纷华不染。 ”能甘于生活的粗粝,不染生活的纷华,这让我想起了中国历代的出国留学
15、尔后归国奋斗者,他们携初心远行,归来时,初心不染纷华。似乎仍能看见,在归国的轮船上,青年詹天佑向着祖国的方向远眺,他似乎有着强烈的预感,祖国需要他,而他也必定为祖国创造新的气象;似乎仍能听见,林徽因与梁思成夫妇重新踏上祖国故土时那急切而坚定的脚步,他们知道,他们要赴往祖国需要他们的地方而现如今,站立在时代的潮头之上,我想,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我们因何远行,又缘何归来?出国留学在当下似乎是一种潮,可在熙熙攘攘的热闹与急切中,却鲜少有人思考因何而远行。在我看来,出国留学第一层次的意义在于让自我面向世界,认识世界。当下全球化的趋势使国与国之间的关联更为紧密,青年人,当面向世界。第二层次的意义则归于自身的
16、深造提高。不同的国家有其不同的专长领域,青年人,当立志全面发展自我。而至于最高的意义当在于为国家的发展而进行的自我提升。当下国家正处于转型发展之际,高层次人才正当国需,青年人,当具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初心与壮志。缘于此,当代的青年人,请携初心远行。远行,是为了更好的回归。出国留学者的回归,在当代,实质上意味着为国家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出国留学意味着与世界的交流,与国际的接轨,于自身,是创新思维的迸发,是创新能力的提升,打开当下中国的电台,请认真聆听:国家以“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思路被国家所重视因此,远行者们,归时请不忘你们那不染纷华的初心。詹天佑归国的轮
17、船已经远去,林徽因与梁思成的脚步也已远行于昨日的历史,相比昨日,在今日远行者的回归还有着全新的内涵多元发展的机遇。祖国一直在发展,而在今日,我们的祖国正敞开一方沃土,待归来者植根。远行的脚步没有停下,正在求学路上奋斗的你我,请携起我们的初心方远行,归来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初心当不染纷华。评语:本文属于议论类一等文。文章紧紧围绕“留学与归国”的材料内容,以“时代与青年”为写作方向,并深刻揭示两者的内在联系,思想深刻,立意符合题意。文章开头以围炉夜话引入,联想到材料中的留学归国者,指出他们携初心远行,归来时不染纷杂。文章第二段描述留学归国者的情境,紧扣材料,句式整齐,富有画面感。进而引导
18、读者思考其因何远行,又缘何归来。文章第三段,提出了出国留学的两层意义,一是让自我面向世界,认识世界,二是深造提升。提出作为青年人应当为国家的发展而自我提升,这是远行的初心。文章第四段,承上启下, “远行,是为了更好的回归” ,揭示出国回归的目的是为国家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文章第五段,写今日的中国,正敞开一方沃土,待青年归来植根。回应前文,进一步深化主题,文章结尾呼吁当下青年在求学路上奋斗之时,不忘初心,不染纷华。回扣标题,挚语切切,意蕴深长。文章的语言清新流畅,但饱含深情,既有深沉的思考,又具开阔的眼界。文质兼美,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不足之处在于未满 800 字,文章内容略显单薄。发展等
19、级打在“深刻”和“文采”上。评分: 19+20+19=583 号文思留学之浪,逐时代之潮致同龄人的一封信朋友们:你们或许都听过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吧,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铿锵有力的词句,书写着对青年人的希望与嘱托。而写作此文的梁启超先生和与他同时代的许多有识之士一样,都有异国求学的经历。你们可曾想过,留学之于中国,之于中国青年,之于身为中国新一代青年的我们,都意味着什么吗?我想将我的思考与你们分享留学对于中国,是一扇窗户。它通过清末官派留学生们的归来,为古朽的中国注入活力,让中国的大地上跑起本国造的火车与汽车;通过它,中国看见的世界,走向了世界,今日之中国早已昂然崛起,不只是
20、留学生的输出国,更是目的地。于是,金发碧眼的留学生走在中国的大街小巷上。 “歪国人看中国”的栏目火爆一时,中国的文化传播不再只有茶艺功夫。通过留学,世界看见的中国,拥抱了中国。如维克托雨果所言, “东方和西方在低端相遇了” 。而支撑这低端的,正是从古至今千千万万的留学青年们,他们是中国前进的见证者,也是引领者。留学对中国青年,是一条道路。他们通过这条道路走向国际,走向他们追求与向往。杨振宁、李政道在这条道路上走向科学真理,谢婉莹、梁实秋在这条道路上走向文学追求。通过这条道路,他们把自己这块材料锻造成器。他们也在这条道上走回祖国。鲁迅回来了,带着唤醒国人的笔;邓稼先也回来了,带着爆发第一颗原子弹
21、的头脑。他们以留学所得,为中国的发展之路铺下石基。可以说,留学的道路与中国的发展道路其实是并行的,前者如明镜,映照着后者,也如火箭,推动着后者。将中国推进了今日之新时代,推到我们手中。留学对于我们新一代人,是一种选择。时代的发展让我们不必远渡重洋才能接受最好的教育。中国自己培养的奥数队伍也能在国际赛场屡屡夺魁。我们可以选择本土教育,也可以求职海外,但无论哪种选择,我们都需要承袭以前的留学青年们所具备的才智与情怀,铭记今日中国的历史与未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恰同学少年的我们不论是否出国留学,都应具备国际视野与中国智慧,在享受时代红利的同时,亦有功于时代,不负韶华。朋友们,留学的历史与现在给予
22、我们很深的感受,希望你我都能追忆往昔,不忘现在,投身中国发展的时代之潮,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助于中国的新辉煌。以此共勉。评语:本文属议论类一等文。文章从有留学经历、写出了振奋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人的少年中国说的作者梁启超先生写起,从自己对留学与中国、与青年、与新一代青年的我们之间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思考,提出了“留学对于中国,是一扇窗户” “留学对于中国,是一条道路” “留学对于我们新一代人,是一种选择”的思考,最后对同龄的“朋友们”提出了“投身中国发展的时代之潮”的呼告。文章既能紧紧围绕“留学与归国”的材料内容,又能以“时代与青年”为写作方向,并深入揭示两者的内在联系,符合题意,中心突出。文章
23、总体结构清晰,先向读者提出问题,然后再通过由宏观到微观逐层地分析问题,结构严谨。文章的身份意识和读者意识明确,始终站在“一名正在求学路上努力奋斗的当代青年”的立场,向“同龄人”分享自己的思考,用语、用词恰当。文章以丰富、多样且准确的论据来说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发展等级打在“深刻”和“丰富”上。评分: 19+19+19=574 号文 以血荐轩辕以梦兴中华览罢材料,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一方面感念历史中诸多前辈艰苦卓绝的奋斗,另一方面则感激新时代中国傲立世界东方的繁荣与昌盛。周恩来总理儿时有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此时我更要知道:我以为血荐轩辕,我以我梦兴中华。中国近现代有百
24、余年的历史进程,蕴涵了太多的变与不变。然而,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精神。随着鸦片战争一声炮响,中国被轰入了屈辱的近代。詹天佑、孙中山、鲁迅这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里,有谁没有在异乡的夜为民族危机流下眼泪,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紧张的国际形势,百废待兴的国内状况,中国更是只能一穷二白搞建设。然而,钱学森、程开甲、于敏,多少中国青年放下优渥的待遇,只身赴国,共创两弹一星的辉煌。如今,国家富强了,青年也拥有了更多自主发展的权利,八十年代,大量中国青年赴海外深造,书写别样人生;二十一世纪留学生归国热,中国也成了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站在这一时空变化点上的当代青年,我们更丹肩负历史使命,在求学路上奋力前行,为
2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一方面,这要求我们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世界意识。调查显示,在给新时代青年的标签中,世界范尤为显眼,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走出国门,或是出国深造,或是谋求机遇,或是仅仅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然而须知,世界意识是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基底的世界意识。近日,一位中国学生在美国电影学院毕业演讲稿爆红网络。其受高度肯定的原因是她在演讲中展现了高超的水平与自信自如,正是我们所提供的中国青年风貌。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学有所成,报效国家,不在浪潮中迷失。另一方面,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当代社会,我们更要心拥国家情怀,坚守真善美。近日,北大转金融风气日炽,究其原因,正是浮躁
26、与焦虑在学生中的展现,中大学生会官僚化的闹剧,更为中国青年敲响了警钟。须知,生活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中国青年,不应在现实主义的压迫下弯下脊粱,而应成为有梦想,有担当的一代。可以为官以安一方,80 后白头干部李宗凯。当时何曾不是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可为师以育一侪,多支 90后支教团队,行走在新疆,四川、海南的大山中,为孩子们带来知识的浇灌;可以为官济一地,多次寄善款而不留名的“顺其自然” ,正是此种精神的最好体现。鲁迅说过:“愿中国青年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 ,在此,我愿意与君共勉,以血荐轩辕以梦兴中华。评语:本文属于议论类一等文。文章紧扣“留学与归国”的材料内容,准确把握
27、了“时代与青年”的写作方向,并深入揭示了青年与时代、中国的内在逻辑关系,着重论述了当代青年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如何顺应时代潮流,肩负历史使命,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章开头用极富深情的语言扼要地解读材料,并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直截了当,大气磅礴。文章的主体部分,先简明而深刻地阐释了材料,明确指出“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精神” ,并高度赞美了历代学成归来的先辈们为国家民族建立的不朽功勋;再回归当下,强调新时期新气象下的中国当代青年应该努力追寻先辈之精神,肩负历史使命,奋力前行,助力中华复兴梦的实现,并为身为当代青年的我们明确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论证充分,思维缜密,中心
28、突出。文章结尾引用名言警句,扣题点题,首尾呼应。文章忠于材料又能有深刻独到的见解,语言表达流畅,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句式参差错落,足见学生良好的语言功底。发展等级打在“丰富”和“深刻”上。评分: 18+18+19=55师夷之技,以当自强纵观中国近百年历史,继清朝闭关锁国的背景后, “师夷之技”在不断地发生。从晚清的官派留学生到新中国成立 80 年代的大量中国青年远赴海外谋求发展。然“师夷之技” ,所求为何?在我看来,无论是晚清的官派留学生,或是今日今时留洋学习,师夷之技的目的从不是,也不应当是简单的师夷之技“以制夷” ,而是“当自强” 。深究历史,我们不难发现:19 世纪 70 年代,首批官派
29、留学生被召回国后发奋图强,为国家带来新气象;20 世纪 20 年代,大批留学生回到祖国赴汤蹈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20 世纪 50 年代,更有无数归国学子冲破重重阻碍,投身新中国新中国建设。这一批批奔赴海外去“师夷之技”的学子们,最后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回到祖国振兴自强的道路上。学习欧美先进的知识与技术,回到国家帮助祖国进步与发展,岂不正是“师夷之技以自强”吗?然而,在这奔赴远洋的洪流之中,也同样有不少人迷失了自己,忘记了师夷之技,所求为何。20 世纪 80 年代,大量中国青年远赴海外,其中有不少人将国外视为净土,一落足欧美,就不愿意再回头向国,这其中纵然有个人的因素在其中。但一本质的原因就是
30、:彼时中国尚未振兴崛起,我们所师夷之技,尚未令我们自强。但是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苹果“自强”之路也同样如此,正是无数如詹天佑,孙中山,邓稼先等仁人志士赴汤蹈火般的回赴祖国发展,我们的祖国才得以振兴,有了今天的辉煌盛状。21 世纪,出现了留学生归国潮,同时,中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如此盛况,岂不正是我们国家,师夷之技百年后自强的表现吗?师夷之技以制夷的时代已经早已过去,师夷之技以当自强才是发展的永恒主题,百余年无数学子赴远洋回国的经历,才是令我国如今已然发展振兴的原因。师夷之技,所求为何?以当自强。评语:本文属议论类一等文。本文的成功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审题准确,立意鲜明。紧紧围绕“时
31、代与青年” ,在青年留学应该“求什么”的方向上提出了自己深刻的见解。文章第一段由留学现象引出一个问题“师夷之技,所求为何?”第二段顺势提出观点:“在我看来,无论是晚清的官派留学生,还是今时今日(的)留洋学子,师夷之技的目的是当自强 ”,对留学现象有自己的深刻思考。全文的论述始终围绕这一观点展开,不蔓不枝,让人印象深刻。第二,结构清晰,论述有力。文章从历史上的留学谈到今时今日的留学,再到具体的人事,条理清晰;论述时能围绕论点,作辩证分析,凸显“时代与青年”的关系,说服力强。例如文章第三段,紧承上文,结合材料论述不同历史时期的留学生最终选择归国回到“振兴自强的道路上。 ”第四段,笔锋一转,从反面切入,指出“奔赴远洋的洪流中,不少人迷失了自己” ,进而剖析原因:“彼时中国尚未崛起,我们所师夷之技 ,尚未令我们自强 ”。第五段,再次结合具体的例子、现象,强调“如此盛况”源于我们“师夷之技”后的自强。整个论述环节,思路清晰,层层推进,章法老到,周密严谨。此外,文章的写作身份明确,语言表现力强,亦是一大亮点。不足在于:对象意识可更明显一些;第三段第一行“19 世纪 70 年代” ,据材料,应为“19 世纪 80 年代” ;个别语句稍显冗长。发展等级打在“深刻” 。评分:17+18+1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