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83.50KB ,
资源ID:9586693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958669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文化生活提纲.doc)为本站会员(精品资料)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文化生活提纲.doc

1、第 - 1 - 页 共 8 页文化生活复习提纲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一、文化的内涵与特点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2、特点:(1)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2)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培养出来的。(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二、文化的社会作用1、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

2、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在经济的基础上,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A、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B、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并不是始终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的。(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3、文化与综合国力 (提高文化竞争力)(1)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2)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提

3、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3)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一、文化对人影响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2、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3、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1)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也不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2)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

4、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二、文化塑造人生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2)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第 - 2 - 页 共 8 页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一、世界文化多样性1、文化既是民族的

5、,又是世界的。(1)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2)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2、尊重文化多样性(1)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

6、求。(2)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它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二、文化传播1、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2、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3、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出现的标志:印刷媒体的推广。大众传媒的形式: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新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

7、的传媒的消失。优点: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4、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1)中华文化不断地向外传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文化竞争力,综合国力。(2)吸收、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3)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5、怎样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1)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2)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一、传统文化1、传统文化的特点:(1)传统文

8、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2、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发展的消极作用。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第 - 3 - 页 共 8 页(1)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

9、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2)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注入时代精神。 (3)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2)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3)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我们才能作出正确文化选择,成为自己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2、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2)科学技术的进步(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4)教育: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10、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第五课 文化创新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2、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3、文化创新的作用(1)文化创新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11、。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4、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二、文化创新的途径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创新与继承的关系)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对一个国家民族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3、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创新与借鉴、融合)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

12、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需要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4、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既要反对“守旧主义” 和“封闭主义” ,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5、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3、第 - 4 - 页 共 8 页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A 文学艺术:B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特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区域文化(区域性)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受历史、地理、经

14、济社会发展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族人们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15、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文化包容性的作用: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中华儿女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第七课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2、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

16、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3、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无论什么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 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一、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第 - 5 - 页 共 8 页1、当代文化生活多样性

17、的原因:(1)现代科技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产品,促进了大众传媒发展。(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2、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1)一方面,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精神生活;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2)另一方面,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3)措施:政府:A 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B 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C 奏响主旋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

18、,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经营者:遵守法律,提高职业道德,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个人: 提高眼力,拒绝污染(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法制意识)二、在文化生活中选择1、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1)落后文化:含义: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成表现出来。措施: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2)腐朽文化:含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 “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危害: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

19、事业。措施: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3)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存在的原因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来文化活力的同时,还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也会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2、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主导、主旋律(2)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

20、,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第九课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有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1)宏伟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2)必

21、由之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第 - 6 - 页 共 8 页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系 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3、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1)为什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为此

22、,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2)是什么?内涵: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表现: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3)怎么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23、四有”公民2、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性(1)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3)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努力为人民提供广阔的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作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第十课 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1、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重要性: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了中国

24、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2、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是什么?基本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为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

25、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3)怎样做?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第 - 7 - 页 共 8 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过程,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从根本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3、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1)为什么?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2)怎样做?(如何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树立

26、社会主义荣辱观。生活与哲学知识体系图表一、 第一单元:含义: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科学的关系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划分可知论、不可知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基本派别 (含义见 P12)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二、唯物论: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物质性统一性原理:自然界的本质、人类社会本质都是物质的。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根本属性 与物质的关系:

27、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物质 运动 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物质运动的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被消灭,不可违抗。规律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都有规律。按规律办事: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在认识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人类社会)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本质

28、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意识 实现的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存在,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活动有目的性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第 - 8 - 页 共 8 页意识的作用 意识活动有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能动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特别注意两重性)改造世界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是什么?为什么?怎样?P41生活与哲学基本原理与方法论总结辩证唯物论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及方法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要尊重物

29、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方法论: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3、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A、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B、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把握规律、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C、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4、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