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3 ,大小:92.50KB ,
资源ID:9569747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956974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广州市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规划.doc)为本站会员(精品资料)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广州市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规划.doc

1、广州市工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规划 http:/2007-12-21 14:55:08国家信息中心 为适应“十一五”时期广州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总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空间布局,提升产业竞争力。根据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对“十一五”时期全市工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进行宏观指导。一、“十五”时期广州工业经济发展主要特点(一)总量大、增速快广州工业经过“九五”时期的调整,“十五”时期特别是后半段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05 年,工业总产值 6770亿元,比 2000年增长 1.3倍,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目标,五年净增

2、产值 3670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净增量的 2.7倍;20012005年年均增速 18.3%,比“九五”时期年均增速加快 2.6个百分点;尤其是“十五”后半段工业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后三年合计新增工业总产值约 3000亿元,相当于前两年新增额 5倍左右,基本相当于“九五”末期 2000年全年工业总产值。2005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 1867.53亿元,比 2000年翻了一番以上,年均增速16.5%,比“九五”时期加快 2.4个百分点,高于全市经济增速 2.7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36.5%,比 2000年提高 1.3个百分点,工业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 44.

3、4%。(二)结构日趋优化1.广州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五”以来,在汽车等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行业增产带动下,重工业生产不断加速。2004 年 2月,全市重工业产值首超轻工业,标志着全市轻重工业结构调整出现了里程碑式的变化,工业化进程步入重化产业为先导的新经济周期。2005 年,全市轻重工业比重为 41.6:58.4,重工业比重较 2000年大幅上升了 15.2个百分点,工业重型化态势明显。2.支柱产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目前,汽车等机械装备、石化及精细化工、电子信息、钢铁、制药、轻纺、新材料等全市七大重点发展产业的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70%。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化、电子

4、信息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三大工业支柱产业年均增速约 31.3%,高于同期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 13个百分点,占全市总量的比重也从 2000年的 28.0%上升到 42.8%,同比提高了 14.8个百分点,三大支柱产业所占份额不断扩大。2005 年,支柱产业实现利润 232.0亿元,占全市工业利润比重超过六成,充分显现其强有力的龙头带动作用。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2005 年我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 1710.4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 25.3%,比 2000年提高了 9.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增速 30.1%,高于同期工业总产值增速 11.8个百分点,科技进步对工业增长贡献率约

5、50.5%,比 2000年提高 2.4个百分点,标志着我市工业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的贡献日益突出。4.名牌战略取得新进展。2005 年,全市新增工业产值中约有四成来自名牌产品企业的创造,名牌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 35%,比 2000年提高 5个百分点。目前,全市共有中国名牌 21个,省名牌产品 146个,分别占全国、全省的2.27%和 16.57%。其中,销售收入超 10亿元的有 32个,超 5亿元的品牌 56个,超亿元的有 143个。5.各种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十五”时期,我市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呈现出国有、三资、民营企业同步大发展,多元结构生机显现

6、的良好局面。一是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2005 年,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以占全市工业总产值 27.5%的比重,创造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 35.7%;与此同时,企业综合效益指数达 273.4,比全市平均水平高 86.8个点,充分显示我市国有企业经过改革重组生机勃勃。据统计,2005 年,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户数和职工人数分别比 2000年减少 118户、6.66 万人,但资产总额和工业总产值却分别增长了 37.7%和 111.7%。二是三资企业仍是全市工业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2005 年三资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 4399.77亿元,同比增长 18.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7、 3.2个百分点,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 65.0%,比 2000年提高约 18个百分点,在我市各类企业中比重最高,增速最快,是我市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三是民营企业发展步伐加快。2005 年全市民营工业总产值 1458.1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 21.5%,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 89.1%,比 2000年提高 6.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户均产值 1.09亿元,比 2000年增加 0.5亿元,户均产值提高 91.2%;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 700多户、产值超 10亿元的企业 77户、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

8、8户。(三)效益竞争优势突出1.综合经济效益指数屡创新高。2005 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6.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10个点以上,比全省高 30个点以上,比 2000年大幅提高 61.5个点。2.工业盈利水平持续高速增长。2005 年,广州工业以不到全省 1/5的产值创造了全省近 1/4的工业利润,利润率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05 年,全市工业实现利润总额 384.09亿元,相当于 2000年全市工业利润总额的 3.2倍,分别相当于东莞、佛山利润总额的 3.5倍和 4.8倍。在全国六个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上海、北京、天津、苏州、深圳、广州)中,广州工业的工业增加值率、工

9、业资产贡献率和资金利税率均排名第一。3.综合能耗水平不断下降。近年来,我市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每元工业利润耗电量均比国内主要工业城市低。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均在逐年下降,分别从 2000年的每万元 0.46吨标准煤、1.60 吨标准煤下降到 2004年每万元 0.36吨标准煤、1.31 吨标准煤,与全国工业综合实力最强的上海、苏州、深圳、天津、北京等五城市比较,广州工业产值综合能耗最低。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万元工业产值粉尘排放量及污水排放量比 2000年减少约一倍和 50%以上。虽然“十五”时期我市工业发展成效显著,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也存在

10、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既有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又有近年暴露出来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主要包括:产业发展环境有待继续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层次不高,实力不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集中度不够高,带动力强的特大型企业少,部分行业的产业链缺乏关键环节;工业布局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工业规划滞后于城市规划,工业集聚地的专业化和特色不明显,难以充分发挥产业相互支撑和配套效应;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尚未形成,创新能力不强等。二、发展环境(一)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一是国际产业链的全球化延伸和再配置为广州工业融入世界经济利用两种资源和市场提供了新的机遇。目前,全球制造业加速向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转移,有利于我

11、市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加工制造业方面有很强的国际比较优势,而广州作为珠三角中心城市在发展工业方面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广州独特的历史文化、良好的城市环境,吸引着每年近 30亿美元的外商投资。截至 2005年末,世界 500强的跨国公司中,已有 140家落户广州(占全省的比重高达 80%),60 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广州设立了 8000多家外资企业和 2000多个办事机构。一年近 2000亿元的市场购买力,使众多外商越来越看好广州的前景,广州正日益成为他们投资及创业的乐土。二是国内开始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为广州工业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外部氛围。“十一五”期间国内城市化、工业化

12、的双重推动,使经济又具备了增长的内在动力和条件,另外整个世界经济在此期间将保持较高增速,因此可以预期进入国内的外资以及对外的贸易总量将继续扩张,我市工业发展将面临良好的外部环境。从产业结构升级角度看,“十一五”期间我国高技术产业领域将在外资外贸企业的带动下紧跟世界发展步伐全面链接国际生产与营销体系,国际竞争力将不断加强;传统产业在竞争刺激与高技术改造下不断更新装备、优化产品结构,竞争力将日渐增强。这种优化产业结构的增长模式,将为我市的工业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供良好的前提。从国内的重点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十一五”期间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升级需要一批特大型冶金、石化和原材料等重化工业产业和消

13、费产业(如汽车)加速发展,我市正是在汽车、石化、钢铁等产业上具备相对的规模和优势,这样国内的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内涵将为我市工业的优势产业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三是 CEPA协议实施和泛珠三角等区域的发展给广州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下,粤港澳“大珠三角”整合成功和优势互补以及泛珠三角概念的提出和实施,意味着这个地区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凸现,对广州而言则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广阔和深远的经济发展腹地,在转移低附加值产业的同时,通过“腾笼换鸟”,为承接高档次的产业转移腾出了空间,也使珠三角周边区域甚至周边省区可以获得广州中心城市的经济辐

14、射而发展壮大自身的区域经济,而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又为广州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四是广州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和作用的进一步加强为充分发挥广州工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提供了重要条件。珠三角地区已成为世界级制造业基地,对工业原材料等重化工业产品需求极大,而广州作为华南地区工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城市,从产业链的配套衔接看,正好可为珠三角发达的加工制造业提供石化、钢铁等上游产品,从这个方面说广州在区域内具有比较明显的比较优势。1998 年省八次党代会明确广州中心城市的地位,2003 年初,又进一步明确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省委、省

15、政府高度重视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广州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国家有关部门也对广州的汽车、钢铁等重大生产力骨干项目和南沙开发等给予了较大的支持;省委、省政府制订的提升产业竞争力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全省产业基地、重大项目的规划布局作出引导和调整,强调既注重促进珠三角产业加快升级和转变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又充分考虑东西两翼和山区的特点、资源优势,提高区域工业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引导珠三角产业向东西两翼和山区转移,这更为我市今后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机遇。(二)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一是新一轮城市竞争加剧及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对广州工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带来了新的压力。一方面

16、,尽管国家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但随着近两年新建项目的陆续投产,部分行业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产能严重过剩的不良后果逐步显露。另一方面,“十一五”期间各城市与区际竞争将更趋激烈,而工业又处于其中的焦点地位。各城市都力争获得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工业资源的战略地位,同时在争夺、占领和控制工业市场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些都对我市工业综合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构成了新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二是环境承载力的约束对广州工业增长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要求将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逐步降低。而依据工业经济的发展规律,“十一五”期间又是我市重工业高速增长的阶段,环

17、境承载力将受到进一步挑战。同时,国家不断加大环境保护的政策力度以及社会民众对环境标准的提高,从政策和社会层面进一步减弱了环境的承载力,这些都对我市工业的增长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对广州工业的发展后劲产生了严重制约。虽然我市工业近年来在速度、规模、结构、效益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相比之下,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还不够快,创新链条中的研发、转化环节还有待加强;现有的高新技术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还比较低;研发投入明显不足;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仍未从根本上得到确立,拥有核心技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还不够多。这种状况如得不到及时的改变,将严重影响我市工业的核心竞争力,

18、削弱我市工业的发展后劲。四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对广州产业结构的升级形成了较大障碍。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能为工业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更低的成本和更高效的市场。而我市目前围绕消费者的生活服务业十分发达,而以现代物流和现代金融、设计管理、咨询为核心的现代生产型服务业体系发育明显不足。这不仅影响我市工业门类中主要产业链的延伸、优化和生产环节的价值增值,而且影响区域内与区域间的产业关联、融合与拓展,将会制约我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对我市现代制造业发展及传统工业在改革改组和改造中重新焕发活力构成较大障碍。三、工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和目标(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

1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围绕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目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的融合,延伸产业链条,构建以技术高端化、产业集群化、资源集约化为特征的新型产业格局,推动产业链条集聚从工艺性向价值性转变,把广州建设成为产业特色鲜明、区域带动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基本原则:一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发展汽车、造船等机械装备、石化及精细化工、电子信息、制药、钢铁、轻纺等产业,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集中力量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产

20、业,特别是支柱产业的竞争力。二是集约经营的原则。通过资产重组、推进技术改造、优化产品结构、加强企业管理,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竞争力。三是以点带面的原则。突出抓好优势产业的关键环节,尤其是针对薄弱环节,努力促进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竞争力的提升。四是发挥聚集效应的原则。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发展主要工业集聚地。五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要把发展广州工业与发展循环经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考虑环境对工业的承载能力,牢固树立发展绿色工业的理念,更加重视节能降耗,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全面增强广州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二)主要目标“十一五”时期主要目标:规模目标工业总产值超过 13000亿元,年

21、均增长 15%左右;工业增加值35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 13.5%左右。品牌影响目标形成超过 200个国家和省级工业名牌产品,全市名优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 50%左右。发展后劲目标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 30%,科技进步对工业的贡献率超过 55%。环境支持目标循环经济格局基本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迅速发展,清洁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 20%。四、“十一五”工业重点发展产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力量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努力形成广州工业新优势。“十一五”期间我市将继续重点发展以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以广石化扩能项

22、目、南沙石化基地等为重点的石化及精细化工业,以计算机及零部件、集成电路、通信设备、软件(嵌入式软件)、新型光电子元器件等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业,重点培育生物医药成为新兴支柱产业,继续发展壮大机械装备工业、钢铁工业、轻纺工业等传统优势产业。(一)汽车产业1、发展目标继续贯彻落实国家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零部件与整车协调发展,按照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以零部件产业为突破口,推进自主品牌建设,努力把汽车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提升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根植性。到 2010年,汽车工业总产值将达到 3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 30%左右,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具有较强自主研发能力的汽车工

23、业技术创新体系,把广州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和亚洲地区主要汽车文化发展中心之一,形成以电子商务平台与连锁销售店相互支撑的全国汽车营销体系和物流体系。汽车整车:到 2010年,汽车整车年生产能力达到 130万辆,产值 2000亿元左右。零部件:到 2010年,汽车零部件产值达到 800亿元以上;重点培育一批外向型出口产品,把广州发展成为部分零部件全球供应的重要基地之一。摩托车:到 2010年,摩托车年产量达到 350万辆左右、产值 200亿元左右,培育壮大 58个在国内有突出影响的摩托车品牌。2、发展重点利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汽车需求迅速增长的大好时机,发挥我市区位优势、经济基础和工业基

24、础优势,利用“外资外技”和“民资民营”两方力量,以广州汽车工业集团等大型汽车企业为载体,以先进汽车制造技术为支撑,积极参与世界汽车产业分工,做强做大,尽快形成以轿车产品为拳头,龙头企业积极带动,汽车工业、摩托车工业齐头并进,整车与零部件企业协调配套、同步发展的现代汽车工业体系。(1)乘用车产业:扶持乘用车生产企业做强做大。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中高档轿车和经济型轿车产品。重点扶持广州本田汽车扩能、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日产乘用车扩能和广州丰田汽车等项目建设。(2)商用车产业:以合资建设商用车项目为契机,加快大中型客车、专用汽车、轻型货车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和促进企业的联合重组,整合做强。做强做大

25、五十铃、骏威等客车生产企业,形成客车生产高、中、低三个档次较强的综合竞争能力;依托广州现代汽车有限公司、广汽日野商用车、广东明威专用车、广日专用车有限公司等重点商用车生产企业,研究开发各种型号的载货汽车、牵引车以及各类专用汽车等商用车产品;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汽车,争取 2010年批量生产电动汽车及混合动力汽车产品。(3)汽车零部件产业:把汽车零部件工业作为产业的重点,与整车共同发展。坚定不移地走引进吸收和联合开发相结合之路,努力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并逐步参与整车企业同步开发设计。通过合资合作,主动融入国际研发体系。提高产品技术性能和系统化、模块化配套能力,加快零部件产业升级,由单一零部件向总成转

26、变,由单纯机械产品向机电一体化产品转变。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零部件产品,加快发展汽车电子类零部件、发动机零部件、底盘零部件、车身及附件、通用零部件及满足现代汽车生产要求的安全、环保、节能等功能性零部件和轮胎、汽车化工等相关产品。促进重点乘用车项目的零部件企业发展,力争使其产品进入乘用车生产厂的国际采购网络之中。(4)摩托车产业:鼓励摩托车生产企业整合做强。通过引导企业整合,兼并重组,组建大企业集团,提高整体实力。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发适应海外和农村市场需求的不同档次的新车型。在提高摩托车行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保持适度发展。(二)石油化工产业1、发展目标加快发展炼油、乙烯及石化深加工、汽车

27、和电子化学品、涂料及其他有原料和市场优势的精细化工产业和产品;积极发展新材料、节能低污等高新技术产品;加快发展壮大中间学科产品。引导企业集群发展,推动向化工园区聚集,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到 2010年,石化工业总产值争取达到 2200亿元,年均递增 18%左右。主要目标是:炼油:加工能力达到 250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超过 100万吨/年,建成百万吨级乙烯基地。合成树脂和化工新材料聚乙烯和聚丙烯:总生产能力达到 150万吨/年以上。建设 30万吨/年聚氯乙烯(PVC)装置。精细化工:精细化率大于 50%,初步形成表面活性剂、高档涂料油墨、食品饲料添加剂及电子、汽车、造纸专用化

28、学品等新领域精细化工的开发、生产基地,使其具备经济规模及系列化、专业化的行业特色,精细化工行业的综合技术水平达到 20世纪 90年代中后期的国际水平。2、发展重点以炼油、乙烯为龙头,重点发展原油加工、乙烯、石化产品深加工、精细化工、石油化工新材料等产业。(1)炼油和乙烯。按“就地发展、加快进度、注重环保”的发展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发挥油化一体的优势,大幅提高原油综合加工能力,建成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基地。(2)聚乙烯和聚丙烯。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建设上下游一体化的大型化聚烯烃装置,建设百万吨级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及其他树脂生产基地。应用新催化剂技术、聚合技术、应用技术、清洁生产工艺等,

29、提高聚乙烯和聚丙烯产品的竞争力。鼓励发展达到经济规模、技术先进、具有竞争力的 ABS、丙烯酸及其酯类、芳烃等其他市场短缺的石油化工产品。(3)聚氯乙烯。发挥中直企业和地方企业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各自优势,积极引进技术和投资,平衡乙烯资源,建设 30万吨/年 PVC装置,配套建设 20万吨/年离子膜氯碱装置。(4)涂料。汽车漆: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和合资合作,发展高档轿车用涂料,高起点地建设万吨级汽车漆生产基地。高耐候建筑乳胶涂料:发展耐候性能 10年以上、耐沾污性好的建筑涂料,如硅丙乳液和氟碳乳液等高档基料乳胶漆。功能性涂料:利用广东稀土资源丰富的条件,开发稀土发光涂料;开发耐热涂料、防火涂料等。(

30、三)电子信息产业1.发展目标加快结构调整优化,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对产业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大企业集团和龙头企业,发展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至 2010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要超过 1800亿元,年均增长 18.5%。2.发展重点以广州开发区、保税区、南沙开发区、番禺区和天河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为主体,在着力推进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和软件产业基地等两大基地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以下六大类产品和技术。(1)通信设备类:重点发展 3G(第三代移动通信)、NGN(下一代网络)、高速路由交换、宽带无线接入、数字化短波通信、卫星通信以及信息安全等核心技术和产品,重点突破无线、光通信核

31、心模块与器件,增强本地基础产品配套能力,强化产业链的核心环节。(2)计算机及零部件:发展高性能服务器、高档商用及家用电脑、笔记本电脑,以及激光打印机、可擦写光盘驱动器等计算机外部设备及关键零部件,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系统安全技术、以及多媒体移动终端等适应 3C融合的技术和产品。(3)软件:发挥广州软件的研发优势,巩固广州软件行业的领先地位。软件产品开发主要定位在应用软件、工具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大力发展机械、石化、汽车、轻纺、钢铁、医药等重点行业所需的工业控制、行业应用软件,积极参与和介入汽车电子系统的嵌入式软件的应用与开发,加快发展动漫产业。同时,继续推进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带动软件

32、业的全面发展。(4)集成电路及新型电子元器件:以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封装等生产环节为突破口,逐步完善整个产业链条,带动、开发、生产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产品,以消费电子、通信类专用芯片为发展重点。同时重点发展新型光电显示器件,如光电子器件芯片、光学晶体基片、光电子信息处理设备、TFT-LCD、OLED 平面显示器、超高亮度 LED以及电子触摸屏等产品。(5)汽车电子及其它电子专用设备:重点发展汽车数字音视频播放系统、电子控制系统、无线通信系统、安全监控系统专用电子传感器及元器件。继续发展自动柜员机、数控设备、信用卡制卡等专用电子设备,特别要努力开拓专用设备市场,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技术含量高的

33、产品。(6)家用视听设备:主要发展高清晰度数字彩电、网络电视、平面显示彩电、新一代数字式高密度视盘刻录播放机、数字式摄录一体机及其它新型显示技术产品、音频、视频的数字压缩与传输技术产品、卫星数字广播、电视接收设备、数字机顶盒、便携式数字音频(如 MP3)和视频产品、多媒体视听产品、高档扬声器及音箱。(四)医药产业1.发展目标推进医药工业招商引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吸纳外资、民营资本、社会资金等多种经济成分,迅速做大产业的经济规模,实现产业升级。以发展现代中药、化学药和生物制药产业为重点,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医药产业。大力推进中药现代化,发展优势的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发展以生物工

34、程、基因工程为重点的生物制药,加快海洋药物的发展。(1)优化产权结构。以引进外资、吸纳民资推动医药产业改革重组,争取到 2010年形成国有股份企业、外资、民营企业比例合理的产权结构。(2)迅速扩大经济规模。2010 年,医药工业总产值 250亿元以上,年均递增 25%左右;规模以上企业 100家,其中 1-2家年产值 100亿元以上,5-8 家 10亿元以上的龙头骨干企业。医药商贸流通额超过 500亿元以上,培育 1-2家年销售收入 200亿元以上的医药商贸企业。(3)优化产业结构。2010 年,形成现代中药、新型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三者并驾齐驱的现代医药产业结构。(4)优化产品结构。到 201

35、0年,全市医药产品形成优化的梯队结构,其中销售收入超 5亿元大产品 5个、超 1亿元大产品达到 20个以上,开发新药 30个以上并实施产业化,争取有 5个以上的制剂产品以药品身份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2.发展重点(1)大力实施中药现代化。加强现代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积极引入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开发中药新产品;加强中药药效作用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的研究,建立高效、微量、快速的组分药效筛选系统;加强中药复方研究,促进新剂型、新工艺在复方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大力开展名优中药产品的二次开发,逐步形成自己产品的特色和技术优势,加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推进标准规范化建设,建立和完善中药材

36、、中成药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系统;发展大宗药材 GAP产业化种植基地,推行和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提高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水平,提高中药行业的标准化水平,逐步实现与国际制药业接轨。发展现代化中药工程技术,重视制药新技术的引进和自主创新,为中药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2)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大力发展以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生物制药技术并实现产业化,重点突破生产用基因工程菌的构建与高效表达,研究高效分离纯化手段,开发新产品,实现产业化。研究基因工程药物的检测分析,建立规范的检测分析方法与评价标准。充分利用我省海洋资源丰富的优势,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提取、分离、纯化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海洋

37、生物药物、海洋生物分子材料和诊断试剂产品的开发与生产。(3)大力发展优势的化学原料药及新型制剂。重点开发抗菌素药物、心脑血管系统药物,抗病毒感染药物、神经精神系统药物、呼吸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降血糖药物、抗肿瘤药物等。积极发展有市场需求、技术含量高、具有相对优势的原料药。建立先进和高效的化学药创新中试基地和产业化基地。(五)机械装备产业机械装备涵盖工业七个大类,其中,本规划提及重点发展的八大领域涉及五个大类(未含金属制品和仪器仪表),合计 4430亿元,占比 96.3%。而在这八大领域中,汽车和电子两大领域的 3600亿元与前面的支柱产业交叉重复,其他六大领域产值合计 830亿元。1.发展

38、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行业组织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不断提高机械行业整体素质和装备国民经济的能力,争取在 2010年前后,实现我市机械装备工业“一个基地、两个中心、三个一批”的目标。一个基地:把广州建设成为全国技术领先、生产规模大、产业优势显著、市场影响力强的机械装备工业制造基地。2010 年比“十五”期末翻一番以上,机械装备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 4600亿元,年均增长 27%左右,使机械装备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 35%左右。两个中心:形成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机械装备工业研发中心和辐射全国的机械装备维修服务中心。三个一批:锻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机械装备企业集团和骨

39、干企业。培育 23家年销售收入 500亿元以上、58 家超 100亿元、1015 家 50-100亿元的骨干企业。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领先的名牌产品。培育发展 30个以上国内市场占有率高,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知名度,在全国同行业排名前 3位的名牌产品。形成一批产业发展技术支撑力强的研发机构和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或研发中心,下同)和面向全行业全社会的加工服务中心。建设壮大我市机械装备工业研发机构,建立一批服务全行业、覆盖全社会的大型机件加工、数控加工、激光加工、维修服务中心和 CAD/CAM/CAE/CAPP中心。2.发展重点(1)汽车制造及零部件领域。2010 年,汽车产量 130

40、万辆,汽车工业总产值超3000亿元。培育 23 家 500亿元以上的大型骨干企业、若干家 50100 亿元的骨干企业。(2)电子信息及通信装备领域。到 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 600亿元。培育 2-3家年销售收入 100亿元以上、8-10 家年销售收入 10亿元以上的骨干企业,培育 10个以上名牌产品。(3)船舶制造领域。不断提高造船能力和技术水平,船舶制造与维修同步发展,争取海洋工程方面有新突破,建成中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2010 年,造船能力 200-300万吨,工业总产值达到 130亿元。培育 1家年销售收入 50亿元以上、1-2 家1050 亿元以上的骨干企业。(4)楼宇成套装备领域

41、。保持电梯生产制造的全国领先地位;建成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多、性能最先进的智能式立体停车设备制造加工基地;率先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楼宇智能化控制研发、制造和管理服务中心,实现楼宇装备业从生产领域向服务领域拓展。2010 年工业总产值达到 250亿元。培育 1家年销售收入 100亿元以上、2-3家年销售收入 10-50亿元的骨干企业。(5)数控机械装备领域。建设全国数控系统和数控机床生产研发服务中心,迅速扩大数控机床生产规模;开创数控激光机床生产装备新领域,建设面向全行业、全社会的数控激光加工服务中心。2010 年数控机械装备工业总产值达到 100亿元以上,培育 5家左右年销售收入 1-10亿元的

42、骨干企业。(6)重型机械装备领域。建成生产规模居于全国前列的重型机械生产研发基地,争取建成全国最大的中小型汽轮机生产基地。2010 年重型机械装备领域工业总产值达到 200亿元。培育 2-3家年销售收入 10-50亿元、5-8 家 1-10亿元的骨干企业。(7)输变电及发电装备领域。大力发展中低压系列输配电成套设备及输配变电智能自动化控制设备,加快发展高压、超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建设品种齐全的高中低压和特种变压器生产制造和销售中心。2010 年,输变电及发电装备领域工业总产值达到 200亿元。培育 1家年销售收入 100亿元以上、3-5 家 10亿元以上的骨干企业。(8)包装机械装备领域。扩大

43、大型、高速软硬无菌灌装生产线、固体食物包装生产线和激光喷码、贴标打包机等包装机械的生产规模,拓展医药加工和包装自动化生产线新领域。2010 年包装机械装备领域总产值达到 50亿元。培育 5家年销售收入1-10亿元的骨干企业。(六)钢铁产业1.发展目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全面提高钢铁工业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广州钢铁工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重点培育 2-3家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到 2010年粗钢产量达 500万吨左右,钢材产量 700-1000万吨,钢铁工业产值 500亿元左右,把我市建成千万吨级钢铁工业基地。2.发展重点(1)产品结构

44、调整。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市场短缺的钢材品种,实现产品的升级,到 2010年钢材板带比提高到 60%以上。钢板(带):加快发展冷轧薄板、热轧薄板、镀锌板、彩涂板、冷轧电工板及不锈钢板。型钢:主要根据区域市场需求发展棒材、钢筋、线材等品种。钢管:主要发展用于油气输送的大口径直缝焊管。生铁:重点支持广钢集团为满足炼钢要求进行的高炉迁建项目。粗钢:适度扩大炼钢能力,使之与轧钢相配套。(2)提高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推广先进成熟技术,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提升钢铁工业,从总体上提高钢铁工业技术装备水平。积极推行清洁生产,降低资源耗量和污染排放量,实现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

45、通过工艺技术和设备的改造和改进,使吨钢综合能耗低于 0.7吨标煤,吨钢耗新水低于 6吨,污染物排放指标达到环保标准要求。(3)发展冶金物流业。以广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大力发展第三方冶金物流,继续发展壮大“广州金属材料交易中心”,力争将其打造成为广东乃至华南地区的冶金电子交易及物流中心。(七)轻纺产业1.发展目标加快行业结构调整,加强区域轻纺行业协调,增强广州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功能。到 2010年,实现全市轻纺工业总产值 2400亿元,年平均递增 10%左右,努力实现轻纺工业“一个平台、四个一批”目标。一个平台:全力构筑广州轻纺产品集散交易平台,凭借华南地区的产业和市场资源,在广州做国际性、电

46、子化、高度集聚的批发市场,中心城区批发市场要强化结算、信息、展示和服务功能,向商品展示、网上交易、电子结算、异地配送等现代交易方式转变,把广州轻纺批发市场从传统型的集散地培育成为聚集全省、辐射全国、影响东南亚的现代轻纺产品物流中心。四个一批:一是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集团和骨干企业:培育 2家产值 100亿元以上、3-5 家 50-100亿元、20 家以上 10-50亿元的骨干企业;二是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领先的品牌:培育中国名牌产品 10个左右,省名牌产品 50个左右;三是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或国内规模的生产基地:建设全球最大钢琴生产制造基地、全国最大皮革皮具制造销售集散基地、全国最大牛

47、仔服装生产制造销售集散基地、全国三大花边生产基地之一。四是形成一批产业发展技术支撑力强的技术研发中心和产品设计中心,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5个以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15个左右。2.发展重点以纺织服装、皮革、塑料、食品、家电等行业为龙头,促进轻纺产品向高档化、智能化、实用化、方便化、艺术化、环保化等方向发展。(1)食品饮料行业。重点发展人们追求时尚的功能保健食品、绿色食品、方便食品等。2010 年食品饮料行业形成工业总产值约 630亿元,年均递增 12%左右。(2)纺织及服装制造业。重点发展已具有扎实基础的牛仔服装、特色服装、高档面料,打造“穿在广州”城市名牌。到 2010年形成工业总产值约

48、 550亿元,年均递增 10%左右。(3)皮革、毛皮、羽绒及制品制造业。以皮鞋及皮制品为龙头,打造全国乃至亚洲皮革业的制造、信息和时尚中心。到 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约 300亿元,年均递增 15%。(4)家电业。以电冰箱、空调器的生产为龙头,全力打造全国重点家电出口基地之一和与国际接轨的检测、认证、标准化中心。到 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 300亿元,年均递增 9%左右。(5)塑料制品业。重点发展聚乙烯管材管件,聚丙烯发泡片材,芯层发泡、玻璃钢排水管道、内壁螺旋构造的 PVC排水管道和低发泡 PVC型材与板材等产品。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约 250亿元,年均递增 8%。(6)造纸

49、印刷业。以林纸一体化项目为龙头,打造全国最大新闻纸生产制造基地之一。到 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约 130亿元,年均递增 9%左右。五、工业布局调整规划(一)工业布局调整的基本思路和导向广州市工业布局规划根据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加快推进有广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进程,在“南拓、北优、东进、西联”城市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坚持产业集聚,实现广州工业空间布局与城市建设的良性互动,进行新一轮优化与调整。在原有的特色集群区基础上,进一步突破行政区域界限,推进园区整合,优化工业空间布局,特别是加速东部重点地区和南沙地区及其它工业园区的建设,并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不宜在市中心区发展的企业向外转移,形成一个都市型工业圈(城市中心区建成区)、二条重点产业发展轴(南拓和东进)、四大工业组团(南部组团、东部组团、北部组团和中部组团)、一批特色产业园区组成的工业集聚发展区,以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促进本市工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广州工业可持续发展,为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具体规划布局导向如下:1.两条重点产业集群发展轴:南拓做强南部:沿沙湾水道以南的番禺东南地区南沙地区,包括黄阁、南沙龙穴岛、万顷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