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论语与大学生素质摘 要 优秀传统文化应该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文章通过对论语这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关联的分析,指出论语等凝聚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作品,至今仍然有其重要价值. 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要充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倡导大学生阅读优秀文化经典,是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良好途径,也是我们培养21 世纪人才的必然要求.关键词 论语 传统文化 素质教育 创新引言知识经济端倪初现,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因而高校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专多能,博学多才的通才教育已提到议事日程上,“创新”也频频提为校训,培养德才兼备,能工、能商、能将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能善管理
2、的复合性人才 ,是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目标,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在教育过程中重视素质教育. 自党的十五大和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教育任务后,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形成共识,许多专家也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培养学生素质的影响.在教育学上“素质”是指人在禀赋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包括人的思想、智能、人文、身心等综合品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受“科学主义”或叫“技术主义”的影响深刻,功利性、实用性倾向非常严重,从而大大弱化了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我们在鼓励学生掌握高新知
3、识,领取通向21世纪的一张张通行证的同时,应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续和发扬,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人才.一般说,文化传统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法、行为模式、情感态度、知识经验等基本成份,其中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处于深层核心地位,对其他成份起深层次制约作用. 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中国也不例外,而高校学生对精华和糟粕自有区分能力,但现在的大学生,特别在理工科学生中一些专业知识较优秀的学生,在专业知识考分的竞争中,缺乏豁达的胸怀,而陷入狭隘、自私的心境中,从而对人类创新思维的本能以自我压制而难以开发,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
4、哲学理念.在传统文化中孔子思想博大精深,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至今在世界上长兴不衰. 孔子思想与当前高校大学生素质有什么关联呢? 我们认为儒家学说与其说是哲学,毋宁说是关于如何做人,如何建立社会秩序的理论. 21 世纪必然将是一个更加重视人的生存和发展,社会的和谐和进步的时代.高等院校为21 世纪培养人才必然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因此,孔子以人为本建构的理论对于大学生的素质培养仍然有借鉴意义. 在当前推行的素质教育中,要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出一要爱国、二会创新的人才.论语中表述的仁学精神,君子的理想人格和审美的人生观,成人观,求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等对当今大学生的素
5、质培养极具现实意义.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的内核.1 吸取“仁学”精华,学会关心人,关心社会,培养胸怀世界的高素质人才“仁”是孔子儒学精神的核心概念. 在论语中约有105 处写“仁”.“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论语 颜渊) . 孔子认为人类的同情心和爱心首先从父母兄弟开始. 爱和敬是一种很普遍也很高贵的情感,使这种情感得以保持和发扬就会有仁的品德和行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矣. ”(论语雍也)“ 能近取譬”是把个体内在的相亲相爱之情外推于他人和社会,因而具有巨大的情感亲和性和感染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6、 :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 梁惠王上) 孟子可谓深得孔子仁学精神精髓. 由爱父母兄弟进而爱所有的人是一种很朴素、很可贵的自然情感. 西方现代派作品中描述的孤独感、异化现象正是对“他人即地狱”这种现代人的爱的荒漠的恐惧. 培养学生爱父母、爱朋友、爱祖国,激发民族凝聚力,应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国力”包含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民族凝聚力. 这三力中关键是民族凝聚力,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而民族凝聚力取决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对人文文化的认同.针对伴随工业文明而产生的全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寄希望于教育,希望通过提高人的素质,培养未来社会的新成员来帮助解决全球问题.
7、 2 以君子的人格理想“, 孔颜乐处”的审美人生态度,培养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道德的充实,人格的伟大,是孔子理论的显著特征. 杨叔子先生说:“对人的思想教育,感情陶冶,精神塑造有三个层次,最基层:人格; 中层:法纪;最顶层:政治方向,无疑政治方向是根本,是灵魂,一错全错,法纪是言行的标准,是礼,无礼则乱,然而最基础的是人格,没有人格,政治思想无处生根,没有人性的党性是不存在的,没有人格来谈政治思想只能是假、冒、伪、劣,是非混淆,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最大损失和危害是摧毁人格,是摧毁我国优秀传统的人文精神. 孔子以“君子,为其理想人格的象征. 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以利,君子坦荡荡,
8、小人常戚戚.“君子”就是把仁义道德化为个体自觉的内在欲求,从内心深处理解了道德的神圣性、先天性,并真正把它作为个体自觉的内在欲求,从内心深处理解了道德的神圣性、先天性,并真正把它作为行为准则去实行的人. 因此孔子一方面要求“君子”有崇高的道德理想、乐观向上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奋斗精神和献身态度,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这也是我们民族可贵的精神财富. 这也是我们这一文明古国至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内在力量.孔子在强调人格的同时,也指明如何做人、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调
9、节自我,他强调把内心的道德情操贯注于平时的日常生活,表现在具体的言行、容貌、风度、待人接物等方面,这就是杨叔子先生说的学生素质培养第二层次.“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过而其行”(语论 尧曰) 君子要注意“九思”(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恭”,“言思忠”,“事思敬”“, 疑思问”“, 侧思难”“, 见得思义”)“三戒”(少年之时,戒之在色; 壮年之时,戒之在斗;老年之时,戒之在得) . 因此,君子是内外兼修、言行一致的人. 同时孔子也阐明理想的人格不是可望不可及的.“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 人们只要内省和坚定不移地进行道德实践,就能
10、实现自己的人格理想. 而平时点点滴滴,言行举止都是君子风范的基础.现实生活中,君子风范只是礼义的修饰,在现实生活中还不够,学会在七彩的人生中调节自我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孔子自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语语雍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 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子罕) 现实生活的痛苦和贫困完全可以由精神生活的充实和心理上的愉悦来弥补.“孔颜乐处”是指一种进入到道德自由状态而获得的美感体验. 这是被朱熹称为:“人欲尽去,天理流行”的境界,是一种乐观主义的审美的人生态度. 孔子认为仁、德能够让人胸怀开阔
11、,泰然自若,能给人以快乐. 一个人如果以仁德为本就不会有失落、忧愁;如果形成了丰沛充实的道德情操,就能产生巨大的人格力量,面对艰难困苦无所畏惧. 在孔子思想影响下,我们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不是趋于功利,而且趋于审美,充满了乐观的精神和艺术的眼光. 让我们的学生在下一世纪激烈的竞争中对人、物、自然保留一分审美的眼光即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同样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具备了自我调节素质基础上怎样与人乐处,搞好人际关系,相处乐事,又是素质教育的重头戏,特别是我国独生子女的社会现状下更为重要. 现代人感叹交友难、合作难,孤独感、冷漠感吞噬人的心灵的时候,我们来看看孔子这位大思想家与人相处的艺术.“四海之内皆
12、兄弟”(论语颜渊) 主张“和为贵”,以仁爱原则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要乐于交友,把它视作人生快乐之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子而) 与朋友交往要以信用为原则.“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做人应多检省自己,少责备他人.“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 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 看待人要大处着眼,要宽容. 如果我们都能象孔子那样乐于交友,善于交友,相处乐事取得合谐的人际关系,就会导致学校学风良、社会环境优、人民安定、国家兴旺.3 以“古之学者为己”“, 学而不思则罔”的态度,培养学生“求是.求实.创新
13、”的学风“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为己”指通过道德的自我修养完成人格的塑造,从而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为人”则是通过知识的积累以学识渊博取悦于人. 孔子推崇“古之学者”,认为学习不只是为他人所用,更重要的在于提高自己. 当前教育的实用性、功利性倾向严重. 孔子“为己”的态度与素质教育精神一脉相通. 高等学校教育不能沦入实用主义的误区,正像杨叔子先生说的:我们是育人,非制品,21 世纪具有前瞻性、创造力、复合型的人才,更要明白育人的内涵,培养人才中,明确只要有求实的态度的人才能具备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 孔子认为教育是提
14、高人生修养的根本,对待学习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样老老实实的态度,才能为创新能力打下踏实的基础.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21 世纪人才素质最后的立足点是创新意识和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高度特殊化的实质性能量”,这种能量的释放,从思维角度看,应具有联想、观察、想象、分析等能力. 在心理角度上,应具有性格、意志等方面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应变能力.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不仅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的熏陶,更应该从古代的智者身上领悟厚积薄发、吐故纳新的境界. 创新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长期积淀成的一种社会意识. 孔子理想人格中崇尚的坚强品性,坚韧的意志是创新能力的基础.事实上,孔子非常重视创新,
15、论语中多次论述了创新的重要性.孔子说“: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论语里仁) 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规定要怎么做,也没有规定不要怎么做,只要合乎道义就可.“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论语泰伯) 做学问就好像追赶什么一样,惟恐赶不上,赶上了还要担心丢失它. 这些无不体现了创新的本质:创新无界限,创新无止境. 孔子也以是否具有创新精神来评判学生能力的大小. 颜回因安于穷困被孔子称为贤明,但却因对孔子的话没有不喜欢被孔子视作是一个不能帮助他的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从孔子精辟地论述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中我们可深刻领悟知识学习和创新成才的辩证关系. 并提出兴于诗、立
16、于礼、成于乐,也正是杨叔子先生的三个层次论.“兴于诗”,指通过学习“诗”培养兴趣、志向,陶冶人的性情;“立于礼”,指通过学习“礼”而“知礼”才能立足社会;“成于乐”是指具备艺术修养,具有审美能力,从而有明确的政治方向,社会责任感,才能达到成人“至善至美”的境界.论语思想对当前高校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有启发和借鉴作用,当然,其思想也有众多局限性.但我们相信大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较好的辨别能力. 从“古为今用”的观点出发,学习、吸取论语等传统思想文化精华,对于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21 世纪人才的民族文化内涵,提升民族自豪感,开拓素质教育的深度等都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 童芍素. 面向二十一世纪高校德育探索.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102 田宏等. 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文化素质教育. 辽宁教育研究,2000 , (10) :363 孔子. 论语. 长沙:岳麓书社.19894 杨叔子. 是“育人”非“制品”再谈人事教育的基础地位. 高等教育研究.2001 .22 (2) :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