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期末考试题 试题一 一、 单选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在生产关系体系中,决定生产关系性质的是( ) 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人们在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意味着( ) 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它作用的后果是永远不可改变的 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它的存在和作用是不受时间、地点和条件限制的 3、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要联系( ) 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某个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方式 某个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 4、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
2、矛盾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5、与赊购商品有关的货币职能是( )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支付手段 贮藏手段 6、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 不同商品生产中的两种不同性质的劳动 同一商品生产中分别进行的两个劳动过程 商品生产中同一劳动的两重属性 劳动过程中两种不同职能的分工 7、在商品价值中( ) C+V+M 都是在这次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 C+V 是由旧价值转移来的, M 是新创造的价值 C 是由旧价值转移来的, V+M 是新创造的价值 C 是不变资本价值转移来的, V 是可变资本价值转移来的, M 是新创造的价值 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3、( ) 价值 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9、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 ) 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不同 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 价值转移的方式不同 10、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意味着( ) 可变资本在全部资本中的比重下降 流动资本在全部资本中的比重下降 不变资本在全部资本中的比重下降 固定资 本在全部资本中的比重下降 11、资本积聚是( )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小资本联合成大资本 个别资本通过资本积累增大资本总额 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12、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
4、是指( ) 无产阶级的收入在社会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上升 无产阶级的收入在社会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下降 无产阶级的收入绝对量的下降 无产阶级的物质生活状况绝对恶化 13、产业资本循环要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 ) 实行边生产、边销售、边采购 投入的资本能不断增殖 使资本在空间上按比例并存,在时间上继起 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顺利的通过 14、资本的周转速度( ) 与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与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15、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问题的核心是( ) 恢复原有规模的再生产 扩大原有规律的再生产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5、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16、固定资 本更新是(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因素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条件 17、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 土地肥沃的差别 土地位置的差别 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土地私有权的存在 18、平均利润率形成后,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是市场价格围绕着( ) 价值上下波动 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垄断价格上下波动 成本价格上下波动 1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 私人垄断资本的一种表现形式 国内垄断和国际垄断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工业垄断与银行垄断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与国家政
6、权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20、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是通过( ) 股份公司实现的 参与制实现的 控制国家政权实现的 竞争实现的 二、多选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1、货币是( ) 人们协商的产物 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 经常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 商品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 2、劳动不是商品,因为( ) 劳动发生在购买之后,而不是发生在购买之前 承认劳动是商品,无异于否定资本主义剥削 它本身没有价值 如果劳动是商品它的价值就是无法确定 它不能拿到市场上去交换 3、属于固定资本无形磨损的是( ) 生产原设备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价值下降 木质建筑结构磨损 钢铁设备锈蚀
7、刀具使用磨损 新机器取代旧机器,原机器设备贬值 4、借贷资本的利息( ) 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是企业全部利润 是职能资本家为取得货币资本使用权而支付的一部分 m 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其他资本家集团共同剥削工人的关系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输出的特点表现为( ) 资本输出的规模有了巨大增长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资本渗透大大加强 资本输出的流向侧重于制造业和第三产业 发达资本 主义国家之间的资本渗透大大加强 私人对外直接投资比重迅速增大 三、计算题:( 10 分) 某资本主义企业投入固定资产 150 万元,其中厂房 120 万元,使用期限 30 年。机器 3
8、0 万元,使用期限 5 年。投入流动资本 50 万元,周转时间 3 个月。该企业年产值 270 万元,每月工人工资总额 5 万元。运用上述资料计算: ( 1)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是多少? ( 2)剩余价值率是多少? ( 3)年剩余价值率多少? 四、辨析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 1 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形态。 2 失业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现象。 3 垄断产生,竞争 就消失了。 五、 简答题:(共 15 分) 1、如何理解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7 分) 2、简述马克思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大理论前提。( 8 分) 六、论述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1、试述劳
9、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根本条件。 2、试述职能资本家是如何瓜分剩余价值的? 答案要点 一、 15 题: 3、 3、 1、 4、 3 610 题: 3、 3、 2、 3、 1 1115 题: 3、 2、 3、 3、 3 1620 题: 2、 3、 2、 4、 2 二、 1 题: 3、 4、 5 2 题: 1、 2、 3、 4、 5 3 题: 1、 5 4 题: 1、 2、 4、 5 5 题: 1、 3、 4、 5 三、( 1) 1.5 次 ( 3 分) ( 2) 100%( 3 分) ( 3) 400%( 4 分) 四、 1、正确。( 1 分)( 1)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10、2 分)( 2)超额剩余价值实际上是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的结果。( 2分) 2、错误。( 1 分)( 1)失业的概念( 1 分)( 2)失业是市场经济国家存在的一般经济现象,失业产生的五个原因( 3 分) 3、错误。( 1 分)( 1)垄断是在自由竟争的基础 上产生的( 1 分)( 2)垄断产生后不能消除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原因四方面( 3 分) 五、 1、( 1)价值的含义( 2 分) ( 2)价值看不见,摸不清,要通过交换才能表现出来。( 2 分) ( 3)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3 分) 2、( 1)把社会总产品从价值上分
11、成 C+V+m 三个部分;( 4 分) ( 2)从物质形式上,按其在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中最终胜任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 4 分) 六、 1、( 1)通过对商 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的分析,说明货币与资本的区别。( 4 分)( 2)资本总公式矛盾及其解决矛盾的先决条件( 4 分)( 3)资本家只有在市场上购买一种具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 2 分)( 4)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 5 分) 2、( 1)职能资本的概念( 2 分)( 2)职能资本家有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瓜分剩余价值。否则资本就会转移。( 3 分
12、)( 3)利润率平均化过程分析。( 10 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期末考试题 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请在每小题的列出 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选项前的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主要环节是( ) 购买、生产、销售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循环、周转、社会资本再生产 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2马克思说,( )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价值 剩余价值 劳动二重性 平均利润 3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 使用价值和 价值的矛盾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
13、劳动的矛盾 4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多,因此( )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少,价值总量不变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值总量增加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价值总量不变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价值总量增加 5在商品交换中,商品价格是以( ) 买卖双方讨价还价为基础 商品供求关系为基础 商品的效用大小为基础 商品的价值为基础 6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和直接动机是( ) 追逐相对剩余价值 追逐绝对剩余价值 降低劳动力价值 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7 “ 1 只绵羊 = 5 克黄金”,从价值形式发展阶段来看,它属于( ) 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 一般的价值形式
14、 货币形式 8资本积累的实质是( ) 以暴力剥夺小生产者,把社会财富集中到资本家手中 不断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资本和生产规模,进一步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家通过 节制享受欲望来发展社会生产 资本家靠辛勤劳动发家致富 9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 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生产资料的实现问题 消费资料的实现问题 10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 ) 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的结果 工人工作日不变,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11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 它们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它们在价值
15、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它们 在生产使用价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它们在流通中采取的形态不同 12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取决于( ) 总资本的大小 不变资本的大小 可变资本的大小 生产规模的大小 13下列生产要素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 ) 厂房、设备 原料 燃料 劳动力 1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 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商品的自由交换 劳动力成为商品 货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职能 15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商品价值中( ) c+v+m 都是在这次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 c+v 是由旧价值转移来的, m 是新创造的价值 c 是由旧价值转移来的, v+m 是新创造的价值 c 是不变资本价值
16、转移来的, v 是可变资本价值转移来的, m 是新创造的价值 16产业资本循环要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 ) 实行边生产、边销售、边采购 投入的资本能不断增殖 使资本在空间上按比例并存,在时间上继起 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顺利的通过 17在资本循环过程中,生产资本的职能是( ) 为榨取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生产剩余价值 实现剩余价值 分割剩余价值 18资本的周转速度( ) 与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与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19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 ) 对同一土地作追加投资的效率不同 土地肥沃 程度不同,位置优
17、劣不同 土地的经营垄断 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资本有机构成 20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内部的竞争形成( ) 商品的生产价格 商品的个别价值 商品的社会价值 商品的垄断价格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请在每小题的列出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并将正确选项前的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决定商品流通所必要的货币量的因素有( ) 货币供应量 待流通的商品量 价格水平 货币流通速度 纸币的发行量 2价值是( ) 商品的自然属性 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的基础 使用价值的前提 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 3相对过剩人口
18、是( ) 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 人口增长的必然规律 资本主义的产业后备军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的同时,劳动力的供给绝对增加 4绝对剩 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区别和联系是( ) 二者都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提高了剩余价值率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相对剩余价值以生产技术变革为条件,绝对剩余价值不以技术进步为条件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要求延长工作日,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部要求延长工作日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现代资本主义提高剥削程度的主要方式 5借贷资本的利息是( ) 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企业的全部利润 职能资本家为取得
19、货币资本使用权而支付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工人的关系 三、计算题(每题 8 分,共 8 分)。 某资本主义企业投入固定资产 150 万元,其中厂房 120 万元,使用期限 30 年。机器 30 万元,使用期限 5 年。投入流动资本 50 万元,周转时间 3 个月。该企业年产值 270 万元,每月工人工资总额 5 万元。运用上述资料计算: 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是多少? 剩余价值率是多少? 年剩余价值率是多少? 四、简答题(每小题 8 分,共 32 分) 1简述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2简述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联系和区别。 3简 述固定资本无形(精
20、神)磨损及其形成原因。 4简述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 五、论述题(三选二,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1试述为何劳动力成为商品使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根本条件。 2试述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 3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多选题 1. 2. 3. 4. 5. 三、计算题 1.05 次 /年 100% 400% 四、简答题 1. 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受供求等因素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
21、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这并不违反价值规律。因为: (1)从较长时期来看,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跌部分可以相互抵消,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2)商品的价格无论怎样波动,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变动的。 2.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形式,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由于资 本积聚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即资本积累而实现的,它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而资本集中则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的,它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由于资本积聚要受到社会财富绝对增长速度的限制,它的增长速度比较缓慢,而资本集中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它可以使个别资本在短时间内迅速
22、增大。 (2)联系: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的规模日益增大,它们可利用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打败众多的中小资本,从而加快资本集中的速度。资本集中的结果,使资本规模迅速扩大,这就为采用先进技术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获得巨额剩余价值,从而加 快了资本的积累和积聚。 3.固定资本的无形(或精神)磨损,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引起固定资产无形磨损的主要原因有: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固定资本价值降低;出现新的效率更高的机器设备。 4.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它们表示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
23、率是用来表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的,是剥削率;而利润率只是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是资本的增殖率。它们在量上是有区别的,剩余价 值率比利润率要大。剩余价值率表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却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似乎剩余价值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五、论述题 1. (1)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货币才转化为资本。 ( 2)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从形式上看,在资本总公式 G W G中,剩余价值表现为两个流通行为的结果,它似乎是在流通中产生的,这与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的要求是相矛盾的。 ( 3)剩余价值既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
24、流通产生,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货币所有者要使货币转化为资本,取得剩余价值,就必须在流通中即市场上找到一种特殊商品,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属性,它的使用能够创造出价值,并且能够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 4)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买和卖形式上平等的欺骗性。 2.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 1)( v+m) = C。这是基本的实现条件。这个条件表明,在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两 大部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即第一部类向第
25、二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必须与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相平衡;第二部类向第一部类提供的消费资料,必须与第一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相平衡。这样,全部社会总产品都可以实现。在这一基本实现条件的基础上,还可推导出两个派生的实现条件: ( 2)( c+v+m) = c+ c。这个条件反映了生产资料生产与社会再生产对生产资料需求的关系,要求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应该与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相平衡。 ( 3)( c+v+m) = (v+m)+ (v+m)。这个条件反映了消费资料生产 与社会再生产对消费资料需求之间的关系,它要求第二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应与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保持平衡。 3.
26、 ( 1) c+v 是取得是生产成本的形式。在 c+v 转化为生产成本后,剩余价值就被看作是全部耗费资本的产物。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就转化为利润。( 5 分) ( 2)由于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的不同,各部门的利润率有高有低,但现实生活中却是“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说明存在着利润向平均利润的转化过程:转化的原因 竞争和资本转移;转化的具体过程;平均利润形成后,各部门 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和它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出现差额。( 10 分) ( 3)在平均利润形成后,企业按生产价格、而非商品价值出售。( 5 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期末试题 试题一 一、简答题(本部分共四道题,每
27、题 10 分,共 40 分): 1试述国民收入再分配及其必要性。 2简述扩张性财政政策及其意义。 3简述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功能和意义。 4简述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 二、辨析题(本部分共两大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请先判断对与错,然后简单说明理由): 1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失业率为零。 2 实现经济增长也就是实现了经济的发展。 三、材料题(共 1 题,每题 20 分,共 20 分):结合所学知识或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下面是关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一组材料 材料 1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总额、利润总额和税金总额及其在全国总计中的比重 : 资料来源: 2004 中国统计
28、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4 年 9 月版 材料 2 集体经济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占到整个国民经济的 1/3,占公有制经济的 1/2,集体企业就业人数为 14377 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 19.7%,其中, 城镇集体单位从业人员1291 万人,乡镇集体企业从业人员 13086 万人。 摘自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 材料 3 1997 年后,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一支重要力量。到 2004 年,累计登记个体工商户 2325.98 万户,注册资金 5219.28 亿元。私营企业发展得更快,截至 2004 年上半年,私营企业达 344 万户,比 1997
29、年的 96.1 万户增长 2.5 倍多;注册资本 42164 亿元,比 1997 年增长近 7 倍;产值 20083 亿元,比 1997 年增长 3 倍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10603 亿元,比 1997 年增长 4.7 倍。 摘自中华工商时报 2005 年 2 月 3 日 材料 4 2005 年 2 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共三十六条,从放宽市场准入、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完善社会服务、维护合法权益等方面作出了详细的政策规定。随着这些政策的实施, 2005 年以来,非公有资本已开始较多地进入电力、铁路、民航、石油、城市公用设施等行业和领域,非公有
30、制经济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请回答: ( 1)结合材料 1,如何理解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 2)结合材料 2 和材料 3,说明如何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如何坚持和完善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四、论述题:(本部分共一题,每题 20 分,共 20 分): 联系实际,谈谈你认为要使中国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微观基础,需要解决哪些主要问题? 答案要点: 一、简答题: 1、( 1)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涵义( 4 分); ( 2)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原因( 6 分)。 控制社会收入差距拉大的需要 ; 政府行使社会管理
31、者职能的需要; 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 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建立社会保障基金和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 2、( 1)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及其实现手段( 6 分);增加财政支出:增加政府采购、政府投资、补贴;减少财政收入:减税;关于国债政策 ( 2)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现实意义( 4 分)。扩张社会总需求;增强了投资者预期信心,对刺激投资起到一定作用。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创造就业岗位;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挤出效应;国债规模过大:赤字增加。 3、( 1)社会保障制度的涵 义及其内容( 4 分); ( 2)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 6 分)。 4、( 1)经济制度的涵义(
32、 2 分);是体现一个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基本制度,具有根本的质的规定性。 ( 2)经济体制的含义( 3 分);是借助于经济机制( Mechanism)实现资源配置的一整套经济系统,包括了组织和管理经济的一整套具体制度和形式,是基本经济制度的表现形式。不具有独立的社会或制度属性。在我国,经济体制的两个层次:经济运行机制、资源配置手段;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基础上形成的整个国民经济的组织管理制度。 ( 3)经济制度与经济 体制的区别与联系( 5 分)。 二者的区别:在社会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在经济运动中的稳定程度不同; 在社会制度属性上不同。 二者的联系: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前提和基础
33、; 经济体制反作用于经济制度。 二、辨析题: 1、对( 2 分)。( 1)就业的涵义( 2 分);( 2)就业的基本分类( 3 分);( 3)充分就业状态下,可能存在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 3 分) 2、错( 2 分)。( 1)经济增长的涵义( 2 分);( 2)经济发展的含义( 3 分);( 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 分)。 三、材料题: ( 1)公有制的 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34、。只有公有制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数量的优势才有实际的经济意义,才能确保其自身优势。( 7 分) ( 2)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是充分认识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二是在政策上要清除各类歧视性规定,在市场准 人、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各种所有制经济同等待遇。三是在政治上要关心帮助,在参与政治生活方面应当一视同仁;四是要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 ( 6 分) ( 3)根据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
35、展公有制经济。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 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7 分) 四、论述题:(二选一) 1、( 1)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特征( 5 分) ( 2)产权界定是微观经济基础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5 分) ( 3)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对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和分类改组;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10 分) 2、(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收入分配领域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6、”的必要性。( 6 分) ( 2)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必要性。( 6 分) ( 3)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及其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总原则。( 8 分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期末试题 试题二 一、简答题(本部分共四道题,每题 10 分,共 40 分): 1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分配制度及其依据。 2为何产权界定是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形成条件? 3如何理解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及其关系。 4简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 二、辨析题(本部分共两大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请先判断对与错,然后简单说明理由): 1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意味着政府将完全不再介入社会的经济运行。 2公有制
37、实现形式可以并且应当多样化。 三、材料题(共 1 题 ,每题 20 分,共 20 分):结合所学知识或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摘自:胡锦涛 2005 年 2 月 19 日讲 结合材料请回答: ( 1)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 2)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 3)如何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四、论述题:(本部分共一题,每题 20 分,共 20 分): 联系实际,谈谈你认为我国为什么要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答案要点: 一
38、、简答题: 1、(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特征( 4 分); ( 2)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 6 分)。 2、( 1)产权界定的内涵及其内容( 4 分); ( 2)产权界定是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形成条件的原因( 4 分)。 3、( 1)宏观调控的涵义及其基本目标。( 3 分) ( 2)宏观调控的具体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6 分) ( 3)四大目标的不可兼得性。( 1 分) 4、( 1)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6 分); ( 2)可持续发展 的意义( 4 分); 二、辨析题: 1、错误( 2 分)。( 1)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
39、存在“市场失灵”( 4 分);( 2)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及其内容( 4 分) 2、正确( 2 分)。( 1)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的含义( 3 分);( 2)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的关系( 2 分);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的原因( 3 分)。 三、材料题 ( 1)社会保障的涵义、功能( 4 分);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6 分)。 ( 2)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社会保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等方面 组成。 ( 3)建立健全中国特色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途径。 四、论述题: (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收入分配领域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6 分) ( 2)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必要性。( 6 分) ( 3)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及其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总原则。( 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