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102.66KB ,
资源ID:952830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95283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指南》.docx)为本站会员(上善若水)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指南》.docx

1、关于印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指南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委、建设局)、发展改革委、 环境保护厅(局),北京市市政市容委,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天津市市容园林委,重庆市市政管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局: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各地选择适宜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路线,有序开展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规划、建设、运行和监管工作,住房城 乡建设部、国家 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共同组织编写了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指南,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参照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

2、环境保护部二一年四月二十二日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指南生活垃圾处理是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治污减排,确保城市公共卫生安全,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水平,实现城市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国已颁布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符合国际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发展方向,在其指导下,我国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与处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生活垃圾产生量持续上升同处理能力不足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生活垃圾处理与管理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为保障我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的不断增强、

3、无害化处理水平不断提高,指导各地选择适宜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路线,有序开展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规划、建设、运行和监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技术政策,制定本指南。1. 总则1.1 基本要求1.1.1 生活垃圾处理应以保障公共环境 卫生和人体健康、防止环境污染为宗旨,遵循“ 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原则。1.1.2 应尽可能从源头避免和减少生活垃圾 产生,对产生的生活垃圾应尽可能分类回收,实现源头减量。分类回收的垃圾应实施分类运输和分类资源化处理。通过不断提高生活垃圾处理水平,确保生活垃圾得到无害化处理和处置。1.1.3 生活垃圾处理应统筹考虑生活垃圾分

4、类收集、生活垃圾转运、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行监管等重点环节,落实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过程中的污染控制,着力构建“城乡统筹、技 术合理、能力充足、环保达标” 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1.1.4 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应纳入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计划,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综合利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促进生活垃圾处理的产业化发展。1.2 生活垃圾分类与减量1.2.1 应通过加大宣传,提高公众的认识 水平和参与积极性,扩大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范围和城市数量,大力推广生活垃圾源头分类。1.2.2 将废纸、 废金属、废玻璃、废塑料的回收利用纳入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范畴,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生活垃圾资源再生模式,有效推进

5、生活垃圾资源再生和源头减量。1.2.3 鼓励商品生产厂家按国家有关清 洁生产的规定设计、制造产品包装物,生产易回收利用、易处置或者在环境中可降解的包装物,限制过度包装,合理构建产品包装物回收体系,减少一次性消费产生的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1.2.4 鼓励净菜上市、家庭厨余生活垃圾分 类回收和餐厨生活垃圾单独收集处理,加强可降解有机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1.2.5 通过改变城市燃料结构,提高燃气普及率和集中供 热率,减少煤灰垃圾产生量。1.2.6 根据当地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路 线,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模式。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应该遵循有利资源再生、有利防止二次污染和有利生活垃圾处理

6、技术实施的原则。1.3 生活垃圾收集与运输1.3.1 加快建设与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和后 续处理相配套的分类收集和分类运输体系,推进生活垃圾收集和运输的数字化管理工作。1.3.2 应实现密闭化生活垃圾收集和运 输,防止生活垃圾暴露和散落,防止垃圾渗滤液滴漏,淘汰敞开式收集方式。1.3.3 应逐步提高生活垃圾机械化收运水平,鼓励采用 压缩式方式收集和运输生活垃圾。1.3.4 应加强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建设,重点是区域性大中型 转运站建设。1.3.5 拓展生活垃圾收运服务范围,加强县 城和村镇生活垃圾的收集。1.4 生活垃圾处理与处置1.4.1 应结合当地的人口聚集程度、土地 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生活

7、垃圾成分和性质等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路线,并应满足选址合理、规模适度、技 术可行、 设备可靠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要求。1.4.2 应在保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基 础上,加强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和资源回收利用。单独收集的危险废物或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废物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具备条件的城市可采用对多种处理技术集成进行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实现各种处理技术优势互补。规划和建设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园区是节约土地资源、加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污染控制、全面提升生活垃圾处理水平的有效途径。1.4.3 应依法对新建生活垃圾处理和处 置的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标准,从生活垃

8、圾中回收的物质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用途或者标准使用。1.4.4 应保障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行水平,确保 污染物达标排放。运行单位应编制生产作业规程及运行管理手册并严格执行,按要求进行环境监测,做好安全生产工作。1.4.5 加强设施运行监管,实现政府监管与社会 监管相结合,技术监管与市场监管相结合,运行过程监管和污染排放监管相结合。2. 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适用性2.1 卫生填埋2.1.1 卫生填理技术成熟,作业相对简单 ,对处理对象的要求较低,在不考虑土地成本和后期维护的前提下,建设投资和运行成本相对较低。2.1.2 卫生填埋占用土地较多,臭气不容易控制,渗 滤液处理难度较高,生活垃圾稳定化周期较长

9、,生活垃圾处理可持续性较差,环境风险影响时间长。卫生填埋场填满封场后需进行长期维护,以及重新选址和占用新的土地。2.1.3 对于拥有相应土地资源且具有较 好的污染控制条件的地区,可采用卫生填埋方式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2.1.4 采用卫生填埋技术,应通过生活垃圾分 类回收、资源化处理、焚烧减量等多种手段,逐步减少进入卫生填埋场的生活垃圾量,特别是有机物数量。2.2 焚烧处理2.2.1 焚烧处理设施占地较省,稳定化迅速,减量效果明 显,生活垃圾臭味控制相对容易,焚烧余热可以利用。2.2.2 焚烧处理技术较复杂,对运行操作人 员素质和运行监管水平要求较高,建设投资和运行成本较高。2.2.3 对于

10、土地资源紧张、生活垃圾热值满 足要求的地区,可采用焚烧处理技术。2.2.4 采用焚烧处理技术,应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 标准处理焚烧烟气,并妥善处置焚烧炉渣和飞灰。2.3 其他技术2.3.1 其他技术主要包括生物处理、水泥窑 协同处置等技术。2.3.2 生物处理适用于处理可降解有机垃圾,如分 类收集的家庭厨余垃圾、单独收集的餐厨垃圾、单独收集的园林垃圾等。对于进行分类回收可降解有机垃圾的地区,可采用适宜的生物处理技术。对于生活垃圾混合收集的地区,应审慎采用生物处理技术。2.3.3 采用生物处理技术,应严格控制生物 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臭气,并妥善处置生物处理产生的污水和残渣。2.3.4 经过分类的

11、生活垃圾,可作为替代燃料 进入城市附近大型水泥厂的新型干法水泥窑处理。2.3.5 水泥窑协同处置要符合国家产业 政策和准入条件,并按照相关标准严格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3. 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技术要求3.1 卫生填埋场3.1.1 卫生填埋场的选址应符合国家和行 业相关标准的要求。3.1.2 卫生填埋场设计和建设应满足生活垃圾 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和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等相关标准的要求。3.1.3 卫生填埋场的总库容应满足其使用寿命 10年以上。3.1.4 卫生填埋场必须进行防渗处理,防止对地下水和地表水造成污染,同时应防止地

12、下水进入填埋区。鼓励采用厚度不小于1.5毫米的高密度聚乙烯膜作为主防渗材料。3.1.5 填埋区防渗层应铺设渗滤液收集 导排系统。卫生填埋场应设置渗滤液调节池和污水处理装置,渗滤液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到环境中。调节池宜采取封闭等措施防止恶臭物质污染大气。3.1.6 垃圾渗滤液处理宜采用“预处理生物处理深度处理和后处理”的组 合工艺。在满足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的前提下, 经充分的技术可靠性和经济合理性论证后也可采用其他工艺。3.1.7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应实行雨污 分流并设置雨水集排水系统,以收集、排出汇水区内可能流向填埋区的雨水、上游雨水以及未填埋区域内未与生活垃圾接触的雨水。雨水集排水系统收集的

13、雨水不得与渗滤液混排。3.1.8 卫生填埋场必须设置有效的填埋气体 导排设施,应对填埋气体进行回收和利用,严防填埋气体自然聚集、迁移引起的火灾和爆炸。卫生填埋场不具备填埋气体利用条件时,应导出进行集中燃烧处理。未达到安全稳定的旧卫生填埋场应完善有效的填埋气体导排和处理设施。3.1.9 应确保生活垃圾填埋场工程建设质 量。选择有相应资质的施工队伍和质量保证的施工材料,制定合理可靠的施工计划和施工质量控制措施,避免和减少由于施工造成的防渗系统的破损和失效。填埋场施工结束后,应在验收时对防渗系统进行完整检测,以发现破损并及时进行修补。3.2 焚烧厂3.2.1 生活垃圾焚烧厂选址应符合国家和行 业相关

14、标准的要求。3.2.2 生活垃圾焚烧厂设计和建设应满 足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技术规范CJJ90、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和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 GB 18485等相关标准以及各地地方标准的要求。3.2.3 生活垃圾焚烧厂年工作日应为365 日,每条生产线的年运行时间应在8000小时以上。生活垃圾焚烧系统设计服务期限不应低于20年。3.2.4 生活垃圾池有效容积宜按5-7天额定生活垃圾焚烧量确定。生活垃圾池应设置垃圾渗滤液收集设施。生活垃圾池内壁和池底的饰面材料应满足耐腐蚀、耐冲击负荷、防渗水等要求,外壁及池底应作防水处理。3.2.5 生活垃圾在焚烧炉内应得到充分燃 烧,二次燃烧室内

15、的烟气在不低于850的条件下滞留时间不小于2秒,焚烧炉渣热灼减率应控制在5% 以内。3.2.6 烟气净化系统必须设置袋式除尘 器,去除焚烧烟气中的粉尘污染物。酸性污染物包括氯化氢、氟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应选用干法、半干法、湿法或其组合处理工艺对其进行去除。应优先考虑通过生活垃圾焚烧过程的燃烧控制,抑制氮氧化物的产生,并宜设置脱氮氧化物系统或预留该系统安装位置。3.2.7 生活垃圾焚烧过程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烟气中二噁英的排放,具体措施包括:严格控制燃烧室内焚烧烟气的温度、停留时间与气流扰动工况;减少烟气在200-500 温度区的滞留时间;设置活性炭粉等吸附剂喷入装置,去除烟气中的二噁英和

16、重金属。3.2.8 规模为300吨/日及以上的焚烧炉烟囱高度不得小于60米,烟囱周围半径200米距离内有建筑物时,烟囱应高出最高建筑物3米以上。3.2.9 生活垃圾焚烧厂的建筑风格、整体色 调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厂房的建筑造型应简洁大方,经济实用。厂房的平面布置和空间布局应满足工艺及配套设备的安装、拆换与维修的要求。4. 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监管要求4.1 卫生填埋场4.1.1 填埋生活垃圾前应制订填埋作业计 划和年、月、周填埋作业方案,实行分区域单元逐层填埋作业,控制填埋作业面积,实施雨污分流。合理控制生活垃圾摊铺厚度,准确记录作业机具工作时间或发动机工作小时数,填埋作业完毕后应及时覆盖,覆

17、盖层应压实平整。运行、监测等各项记录应及时归档。4.1.2 加强对进场生活垃圾的检查,对进场 生活垃圾应登记其来源、性质、重量、 车号、运输单位等情况,防止不符合规定的废物进场。4.1.3 卫生填埋场运行应有灭蝇、灭鼠、防尘和除臭措施,并在卫生填埋场周围合理设置防飞散网。4.1.4 产生的垃圾渗滤液应及时收集、处 理,并达标排放,渗滤液处理设施应配备在线监测控制设备。4.1.5 应保证填埋气体收集井内管道连 接顺畅,填埋作业过程应注意保护气体收集系统。填埋气体及时导排、收集和处理,运行记录完整;填埋气体集中收集系统应配备在线监测控制设备。4.1.6 填埋终止后,要进行封场处理和生 态环境恢复,要继续导排和处理垃圾渗滤液和填理气体。4.1.7 卫生填埋场稳定以前,应对地下水、地表水、大气 进行定期监测。对排水井的水质监测频率应不少于每周一次,对污染扩散井和污染监视井的水质监测频率应不少于每2周一次,对本底井的水质监测频率应不少于每月一次;每天进行一次卫生填埋场区和填埋气体排放口的甲烷浓度监测;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进行场界恶臭污染物监测。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