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生物试卷第 1 页,共 8 页生物试卷 3姓名: 班级: 一、单选题1. 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 ,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 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 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 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2. 图为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 )的数量变化,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2、( ) A. a 种群与 b 种群为捕食关系,a 种群依赖于 b 种群 B. a 种群与 b 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 a 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的制约 D. b 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 a 种群的制约 3. 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 A. 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 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 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 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4. 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 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 动物在群
3、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D. 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木层的水平结构 5. 图甲和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它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 A. 衰退和增长 B. 增长和衰退 C. 稳定和衰退 D. 稳定和增长 6. 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对于野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有重要意义,图是某海域野生鱼类在实施了休渔(休渔:为保证海洋中的鱼类有充足的繁殖和生长时间,每年在规定的时间内,禁止任何人在规定的海域内捉鱼)保护后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为了获得最大捕捞量,捕捞后种群数量应该保持在 b 点附近范围所代表的水平上B. 该种群增长速率最
4、快点是 b 点,环境阻力最大是在 8 年以后C. 休渔能够很好的促进该种群数量的恢复,并使该种群数量能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D. 适当的捕捞有利于该鱼类更新,有利于该种群的生存7. 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 A. 一定地区单位面积内的杂草数量 B. 一个池塘单位体积内的鲢鱼数量 C. 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的乔木数量 D. 一条河流中单位体积内的虾数量 高中生物试卷第 2 页,共 8 页8. 下列 4 个种群不同年龄的个体数曲线图中,属于衰退型种群的是 ( ) A. B. C. D. 9. 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 每毫升河水中有 9 个大肠杆菌 B. 斑马在草原上成
5、群活动 C. 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 木棉树在路旁每隔 5 米种植 10. 人口学家统计预测中国人口到 2050 年将达到 16.8 亿,此后人口数量将逐渐下降,这种预测的主要依据是 ( )A. 种群数量和密度 B. 种群年龄组成 C. 种群性别比例 D. 出生率和死亡率 11. 在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 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 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C. 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 D. 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12.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叙述,
6、正确的是( ) A. 样方法调查机场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取样应注意远离飞机跑道B. 标志重捕法调查老宅中壁虎的种群密度,标志位置可以是尾部C. 可以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密度D. 某山区野生东北虎种群密度的调查宜采用标志重捕法13. 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了 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 图中 N t 表示第 t年的种群数量,N t 1 表示第 t1 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甲种群在 0t 3 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 乙种群在 0t 1 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 乙种群在 t 2 时数量最少 D. 甲种群在 t 3 后数
7、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 14. 下列研究问题属于种群水平的是 A. 四大家鱼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 B. 池塘中的鲫鱼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C. 池塘的范围和边界 D. 池塘中各个种群之间的关系15. 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生态系统在 20 年内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植物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株/平方米) 。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 第 120 年,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程度先升高再逐渐降低B. 第 110 年,物种 b 逐渐成为优势物种,主要与其生长高度有关C. 第 15 年,物种 a 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高
8、中生物试卷第 3 页,共 8 页D. 第 1015 年,物种 a 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相关16. 森林中,杜鹃、黄鹂等在林冠层筑巢、捕食,山雀、啄木鸟等栖居在林中层,画眉、八色鸫等主要在林下层,这种现象反映了群落的( ) A. 物种组成 B. 物种丰富度 C. 垂直结构 D. 水平结构 17. 某海洋生态系中的甲、乙、丙和丁四个物种,其种群大小与海水深度的关系如图。根据图中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物种的种群大小与海水深度呈正相关,与丙物种的竞争最为激烈B. 乙物种从浅海到深海都有分布,故海水压力是影响该物种种群大小的主要因素C. 若甲丁四个物种中包括藻类,则丙物
9、种最可能为藻类D. 丁物种的种群最小,且主要分布在深海区,应是一种自养生活的鱼类18. 某捕食者与其猎物种群大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如果以捕食者数量为 X 轴、猎物数量为 Y 轴作图,则图形正确的是( ) A. B. C. D. 19. 下列实例中属于种内斗争的是 ( )A. 培养液中生活着两种草履虫 B. 人工密植的杨树林长得细高,利于夺光 C. 噬菌体侵入细菌体内 D. 鲈鱼的成鱼以鲤鱼的幼鱼为食 20. 下图代表生活在同一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在夏季和秋季的食区范围在秋季,两个种群均以橡树为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两种群的数量受其密度的影响 B. 在秋季,两种群的生态位部分重叠
10、 C. 两种群的生存和生长相互影响 D. X 部分表明两种群在秋季因生存空间而竞争 21. 如图是某高等动物种群增长曲线,对其理解合理的是( ), A. 图中 0a 段是种内斗争限制了种群增长 B. 图中a b 段,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 C. 从 b 点开始种间竞争成为制约种群数量的主导因素 D. 如果该物种是高中生物试卷第 4 页,共 8 页海洋经济鱼类,适当捕捞应使种群数量降至 a 点 22.下列实验中酒精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A.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中 100%酒精作用是分离色素B. 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中 95%酒精作用是洗去多余卡诺氏液C.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中 50
11、%酒精作用是解离时固定细胞分裂相D.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70%酒精作用仅是杀伤细菌作用23. 下列有关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田鼠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B. 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可以采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C. 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主要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 制作的生态缸应密闭,放置在室内通风、阳光直射的地方24. 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 )A. 形成的植物种类不同 B. 影响因素不同 C. 形成的生物数量不同 D. 起始条件不同 25. 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所描绘的景象变迁,可视为( )
12、A. 群落的初生演替 B. 种群的初生演替 C. 群落的次生演替 D. 种群的次生演替 26. 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 B. 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 C. 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 D. 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 27. 生物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 自然群落一定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
13、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C. 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过程D. 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28.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B. 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 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D.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高中生物试卷第 5 页,共 8 页二、识图作答题29. “标志(记)重捕法” 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
14、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n)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 。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 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 2hm 2(1hm 2= 10000m 2) ,随机布设 100 个鼠笼,放置 1 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 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1 )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 )的计算公式 。(2 )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 只/hm 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
15、偏 。(3 )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 。(4 )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一种鼠) ,平均每 100m2 有 3.6 个洞口,洞口数量与田鼠的比例关系为 。(5 )该研究机构还对这一地段中的蒲公英进行了取样调查,得到下表所示数据: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种群密度为 6.5 株/m 2 B用此方法求得的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应完全相同C再重新选一次样方,所得的结果与这次应相同 D此方法为标志重捕法高中生物试卷第 6 页,共 8 页30. (10 分)下图为某地森林中植物的分布情况模式图,据图分析回答: (1 )该区域中的所有生
16、物可以称为 。(2 )从该图可知,该地植物的空间结构可分为 和 。(3 )图中高大的乔木生长最旺盛,与灌木和草本植物在争夺阳光的 中处于优势,乔木、灌木与草本植物依次分布在不同的层次,这种结构的重要意义是 。(4 )如果由于火灾导致该森林被破坏,但经若干年后,该森林又可慢慢恢复,这种演替属于 。(5 )假如另一个生态系统中存在下图所示的食物网:若要在短期内,让猫头鹰的数量明显增加,则应把能量集中引向的食物链是_ _。若把该食物网中的兔全部杀死,则该食物网中数量首先发生改变的生物是 ,改变情况是 。三、实验题31.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
17、: 第一高中生物试卷第 7 页,共 8 页步:配制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灭菌备用,将干酵母用无菌水进行活化。 第二步:利用相同多套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 装置编号 A B C D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mL 15 15 5 5无菌水/mL 10 10装置容器内的溶液 活化酵母菌液/mL 0.1 0.1 0.1 0.1温度/ 5 28 5 28第三步: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装置中起始酵母菌数目,做好记录。 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第五步:连续 7 d,在相同时间取样计数,做好记录。 回答下列问题: (1 )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灭菌所需要的温度为 ,酵母菌的活化就是让 。 (2
18、 )本实验的具体课题名称是 。 (3 )下面是某同学第 5 d 在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做法,请完善相关步骤并回答: 振荡摇匀试管,取 1 mL 培养液并适当稀释,稀释样液的无菌水中加入了几滴台盼蓝染液(台盼蓝是一种大分子染料) 。 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 上,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 ,制作好 临时装片。 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在观察计数时只统计没有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的原因 。 (4 )已知血细胞计数板大方格为 1 mm 1 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 100 倍的培养液厚度为 0.1 mm,计数时一个大方格观察值为 M,则 10 mL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
19、总数约为 个。四、探究题32. 如表是自然演替下某群落植物种类组成的变化情况 物种总数(种) 乔木层优势物种数(种)演替阶段编号 乔木 灌木 藤本 草本 针叶树 阔叶树A 7 3 2 6 1 3B 4 2 0 3 3 0C 18 7 4 10 0 6据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处于演替早期的阶段是 _ _ (填编号) ,依据是 _ _ ;若该群落是在原始森林被砍伐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的,则此演替类型属于 _ _ (2 )据表推测,动物种类最多,分层现象最复杂的群落所处的演替阶段是 _ _ (填编号) ;在三个演替阶段中,若群落遭受同等程度的破坏,则恢复力稳定性最高的阶段是 _ _ 高中生物试卷第 8 页,共 8 页(填编号) (3 )不同演替阶段中乔木层的优势树种不同,主要原因是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后期树种具有 _ _ _ 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