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50KB ,
资源ID:9467789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946778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古典诗歌赏析.doc)为本站会员(kpmy5893)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古典诗歌赏析.doc

1、堯木:中学古典诗歌鉴赏与教学 引言诗歌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现行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 (2007 年 3 月版)的编排来看,其中被选诗歌占了全五册共 65 课中的15 课, 比重已超过四分之一。在这 15 课当中共有 26 首诗,而其中古典诗歌就占 23 首(包括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 ,新诗只有雨巷 、 再别康桥 、 大堰河我的保姆三首。由此我们可知,诗歌教学尤其是古典诗歌的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所占的分量。古典诗歌的选材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虽然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但是在一线的教学当中很多时候却没能把诗歌教育上升到同等地位。古典诗歌遭遇到“冷遇”,有很多原因

2、。首先是古典诗歌自身的原因。古典诗歌在当下的文学中可以说是一种“逝去”的文学体裁,几乎再没有以创作古典诗歌为专业的诗人了,偶尔出现也只不过附庸风雅而已。其次,主要是教师原因。由于中国的孩子在很小就接触了古典诗歌,在很多教师心理认为古典诗歌是学生最易掌握的,所以把古典诗歌视为最易教授的语文课。因此经常把诗歌放在学期最前面来讲,而讲的时候常会忽略诗歌的美育功能。“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人教版,2003 版)规定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而古典诗歌是培养青少年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肥土沃壤,这对于当下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来说仍有很大

3、的现实意义。一、诗歌传统与古代诗歌教育(一)诗歌传统中国拥有悠久的诗歌传统。1.中国是诗歌的国度首先,诗歌是中国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形式。记载于吴越春秋卷九一书中的弹歌据说是远古时代的一首歌谣,歌谣曰:“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这首歌谣被后世的文学家称为“中国诗歌的鼻祖” 。而诗歌在整个古典文学发展史中一直是文学殿堂的奇葩,被视为文学的最高形式。先秦的诗经 、 楚辞 ,汉代的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每个历史时期诗歌都是流光溢彩。 其次,我国古典诗歌种类形式丰富多彩。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古诗按音律划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又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 、楚辞、

4、乐府诗;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两类,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 、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萧统昭明文选所列诗歌类型有二十三个之多,包括“补亡、述祖德、劝励、献诗、公燕、祖饯、咏史、百一、游仙、招隐、反招隐、游览、咏怀、哀伤、赠答、行旅、军戎、郊庙、乐府、挽歌、杂歌、杂诗、杂拟”(萧统诗歌类型划分的标准及特点 ) ,几乎涉及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此外,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大批优秀的诗人,并且创作了大量的古典诗歌。虽然没有人统计过中国古代(清代以前,包含清代)流传下来的诗歌到底有多少首,但数量绝对是是惊人的。单全唐诗 (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就共收

5、录唐代诗人 2529 人的诗作 42863 首,这还不算复旦大学陈尚君先生的补注。 全宋词 (唐圭璋编,王仲闻订补中华书局 1965年重印版)全书共计辑两宋词人 1330 余家,词作约 2 万首, 全宋诗成书 72 册,凡3785 卷,收近万人诗作,录诗 20 余万首。而全明诗 、 全清词所收作品更盛前代。 中国古典诗歌的总量在世界文学宝库当中也是前所未有的,大量的诗歌文献是中华文明的艺术瑰宝,为我们汲取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养料。2.古典诗歌的功能第一, “诗言志”与“ 诗缘情”。 “诗言志”这个命题最早见于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 诗有“ 言志 ”的传统,作诗的目的

6、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和志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 (毛诗大序) 。所以首先作者的内心情感要产生一种感动,要有排解内心情感的冲动,然后才能付诸于诗歌创作。就像“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诗缘情”一语出自陆机的文赋 ,即“ 诗缘情而绮靡”。诗人徐志摩在谈到古代诗词时曾说:“中国诗词重抒情轻叙事。受儒家哲学的影响,古诗词多是士大夫和知识分子表达平治天下的志向和发泄仕途失意的牢骚之作,因此,抒情性很强。 ” 的确,诗必须要有情感,否则,它便像是春风中的枯木,使人产生一种不好的感觉,随而弃之不顾。唯

7、有情感,才使诗艳丽千载,永不凋萎。诗歌的言志与抒情是虽然是两大不同的传统,朱自清先生对其有详尽的论述,如在其诗言志辩中把“诗言志” 与“ 诗缘情 ”作了比较,认为“诗缘情”一语指明了诗歌吟咏个人感情之特征,而“诗言志” 则将诗与政治教化或人生义理相联系,故两者“到底两样,不能混为一谈”,但是他们确是相互伴随的,言志必定要抒情,抒情有时也会抒发鸿途之志。第二, “诗赋取士” ,诗歌成为科举考试必考科目。唐宋两朝的绝大部分时间均以诗赋作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这样就使得古代的文人为了改善自身的生活境况,不得不学习诗词歌赋。此时,诗歌就具备了国家选取人才的手段。古代很多文人都是因为诗写得好走上的仕途。

8、白居易凭着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语,深受顾况的赏识,而认定眼前这个寂寂无闻的少年“有句如此,居亦何难”,从而尽力为之延誉,使其名声大振;项斯以诗卷投谒杨敬之,杨甚爱之, “到处逢人说项斯”,使其诗名不久即从南方传至长安,项斯次年即登上第;而赏爱杜牧的吴武陵,居然在知贡举崔郾的送行宴会上,持阿房宫赋直接向其索要状元,因为已有人选,不得已而接受“第五名”的许诺。这些众所周知的事例,是只能诞生于唐代诗赋取士特殊环境中的佳话。第三,记录社会历史百态诗歌记录民俗。 诗经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起到的作用也非同与其它经书。与其他经文不同的是, 诗经所保存的中国最古老的

9、诗歌都是真实可信的,并非如某些经书那样真伪难辨。她最终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学的发展史。 诗经风、雅、颂三部所代表的民俗、奴隶主贵族的生活、及宗庙祭祀的歌乐和对先祖的颂扬之辞。 诗歌记录历史。诗歌并不能真正意义上改变历史,但诗歌却能证明历史的改变。诗圣杜甫的诗歌被誉为诗史 。所以称其诗歌为“诗史” ,是指杜甫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 “善陈时事” 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没有杜甫的忆昔 ,很难体味“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开元盛况。没有三吏三别,如何知道战乱是唐帝国百姓造成的疾苦。杜甫浓墨重彩地描述这一历史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景象,使得他的诗具有深刻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意义。 诗歌记录情感。 关

10、雎中青年追求淑女那种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 上邪中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把至死不渝的爱情强调得无以复加。陆游 钗头凤中“红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的物是人非的情怀。更有苏轼江城子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3.诗歌与中国文化任何一个民族对本民族文化中的诗歌文化都倍加推崇。这是因为,诗歌作为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象征,是有其特殊地位的。诗歌是文学中的精髓,诗歌是文化中的灵魂。诗歌的表现形式与其民族性是不可分割的。对于一个多民族文化的中国,诗歌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中国自古就不是一个缺少诗歌的国度,诗歌在中国

11、的文化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代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瑰宝。丘吉尔曾经说过:“我宁愿丢掉十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可见,任何一个民族历史上出现的精神导师对于本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从诗经到楚辞 ,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璀璨夺目。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世外,漱涤万物,或醉或醒,或执著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或振拔或淡远,风情万种,千古流芳。他们留下的言行,都会让后人如饥似渴的去不断汲取精神养料以滋补民族的心灵。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上千年诗歌传统的泱泱大国,如何在中学母语教学当中进行

12、诗歌教育对于继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显得至关重要。 “诗的语言永远跟文化产生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说传统文化是古典文明的一种“存在” ,古典诗词就是这个文明的主要精神载体。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品,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凝结体,是语言艺术形式留存下来的。所以曾经有人把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叫做“诗的文化”,这也是认为:中国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之间有一种可以代表的关系,所有过去文化的精华都包容、凝结在古典诗词作品里。(二)诗歌教育诗歌教育并不是一个现代语文教学概念,在我国古代的文学教育当中,诗歌教育很早就被提上了日常教学活动,且非常受重视。 “诗教”的传统古已有之。1.古代的“诗教”诗教是儒家重要的教育

13、思想,即以诗为教。 “诗教”一词最早见于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 孔子是我国古代提倡“诗教”的第一人。早在 2000 多年之前,孔子将删选后的诗作为教材,充分认识到诗教所具有的多重教育价值,不仅系统提出了以诗为教的主张,而且在实施诗教的过程中采用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孔子看来, “温柔敦厚” 是诗教的具体内容,诗歌必须符合“温柔敦厚”的教化标准。那么,何谓“温柔敦厚” 呢?唐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解释说:“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 ”他所谓的“颜色温润”、 “性情和柔”是对诗歌审美情感的要求,

14、是对孔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标准的一个发挥。因为对诗歌审美情感的这种要求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教化的功能,也就是说,在儒家看来,诗歌的温润柔和正是它充当教化工具的必要条件。基于这个认识, 毛诗序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 ,上古出版社)便明确地指出,诗歌创作必须“发乎情,止乎礼义”。诗歌创作必须受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限制,更好地充当维护封建礼教,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因此,传统意义上的儒家诗教在诗歌内容及创作上受到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限制,诗教总是服从和服务于德育教化的。在“以诗为教”的教学活动中,孔子采用多种方法(如说教告知、答疑释惑、评人论事法、雅言示读)(中国古代教育史 ) ,通过这些方法使学

15、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对诗的认识,逐渐提高学诗的自觉性。孔子在实施诗教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为后人所借鉴,并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推陈出新。总之,孔子的诗教观念与教学方法开了我国诗教的先河,后代诗教的发展与孔子的诗教是一脉相承的。2.我国诗教的发展诗教走到近现代,其内涵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它继续发挥其人文教化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它进入课堂教学,成为语文学科中的教学内容之一。1898 年,清政府被迫废除科举制度,办新式学堂。1903 年,清政府制订并颁布了学务纲要 ,第一次以法定的指令性文件,对国文教学诸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规定,标志着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了它的新纪元。从此,诗歌作为与小说、散文、戏剧

16、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其部分“文质兼美”的诗歌作品被选入学校教材,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成为文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诗教”的现代启示我国古代的诗教传统源远流长,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强调“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重视仁德修养,对人民起着人文教化的作用,能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提升人生的境界;另一方面统治者通过诗教启发人们尽忠、尽孝,在思想上不偏不倚,不走极端,因而,诗教也成了统治者巩固其政权的重要手段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诗教” 与我们今天的“ 诗歌教学”有所区别。随着历史的发展, “诗教”内涵也在发展变化之中。在我们用今天的眼光审视它,

17、它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有着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它过于注重“教化”,以此来禁锢人们的思想。但在传统诗教中的教学方法如“吟诵涵泳”、诗歌读写结合等对我们今天的诗歌教学仍然有启示意义。因此,我们应该采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批判地继承我国悠久的文化遗产,剔除封建糟粕,推陈出新,科学扬弃,为今天的诗歌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使它在新的时代发挥应有的作用。二、古典诗歌鉴赏与中学诗歌教育1. 古典诗歌的特点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长久不衰,是因为它有着独特的魅力。它具有生动含蓄,感情深挚,语言凝练,富有音乐性,鲜明的形象和深远的意境等特点。第一,诗歌高度集中,感情深挚。一切文学作品都要集中概括地反映现实

18、生活,诗歌更是如此。不论是抒情诗还是叙事诗,作者总是截取生活中富有典型意义的场面和事例加以描绘,以抒发深挚感情,反映社会现实。杜甫的石壕吏 ,通过记叙老妇深夜被抓之事深刻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了战祸之中人民的现实生活。第二,诗歌的语言精练,富有节奏感、音乐性。诗歌语言极为精练,内蕴丰富,言简意赅。为达到字字珠玑的境界,古代的诗人呕心沥血。 “炼字”的修辞手法最初就是产生于诗歌写作当中的。贾岛“推敲” 的故事就反映了诗人对诗体语言的严谨态度。字词用得恰到好处往往对情感的表达起着强化作用。如杜甫登高中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常”与“独”二字强化了

19、诗人因遭遇坎坷、长期漂泊而产生的孤苦与悲凉的心境。诗歌是抒情的,而人的情感隐含着生命的节律,这种生命的节律正是通过节奏在诗歌中得到体现。诗歌不只供人们阅读,而且供人们朗诵和歌唱,这就使诗歌的语言具有了节奏感和音乐性。 “诗歌常常把不同声调的字词错落有致的配置在诗句之中,造成高低、强弱、长短、缓急等变化,使得读来铿锵有力、琅琅上口”。诗歌通过鲜明的节奏感构成了韵律和谐的音乐美。第三,诗歌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深远的意境。诗歌创作需要借助形象思维。诗歌的形象性既表现为语言的形象,又表现在对形象的描写上。叙事诗通过描写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抒情诗虽然不把描写对象作为表现的主体,而着重

20、表现诗人因描写对象所产生的思想感情,但也是借助联想和想象描写形象,抒发感情的。意境是主观情意与外在物象的整体性融合,是一个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主观与客观高度统一,感情与景物密切融合,构成诗篇的深远意境。2. 鉴赏与诗歌鉴赏什么是鉴赏?那我们就要追根溯源, “鉴”字在说文解字中写作“鉴”,解释为“ 大盆也。一曰监诸,可以取明水于月。 ”春秋时期“鉴” 的作用之一就是 “盛水以为镜子之用” ,而广雅直接记录为“鉴谓之镜。 ”赏很好理解,意为赏析,那我们可以断章取义的认为“鉴赏”就是像镜子映照万物一样的赏析作品的过程。更清楚的说,所谓鉴赏“就是主体收集客体知识的主动行为,是鉴赏意识的表现形式。 ”(

21、余年峰)是人们的对作品的感受、体验、欣赏等让主体又进而对欣赏对象做出判断、评价及鉴别。从心里学角度而言,文学鉴赏就是主体(读者)与客体(物化的文学作品)的双向互动的过程(韩雪屏语文教育心理学 ) 。诗歌鉴赏隶属于文学鉴赏,同样也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不同的是它的客体是“诗歌”。诗歌鉴赏就是人对诗歌作品进行感受,感情,理解和评判的一种思维活动。但是中学诗歌鉴赏又有他的特殊性。中学生的诗歌鉴赏也不单纯是鉴赏的主客体互动,学生的鉴赏活动是在老师的引导之下进行的。教师的出现成为诗歌鉴赏的第三方。在课堂教学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学生的诗歌鉴赏是一种间接鉴赏。诗歌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具有独立鉴赏的能力,使

22、教师退出学生鉴赏的活动,变间接为直接鉴赏。而这一过程是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的。3. 鉴赏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鉴赏活动是一个主客体互动的过程。那么它必定要经历一个的发展阶段,对诗歌作品的认识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由于古典诗歌含蓄,且文化内涵深厚,它的美并不是一目了然的,需要细细发掘。古典诗歌就像是一位绝代佳人,古诗鉴赏的过程可以看作美人照镜子的过程。首先是“以水为鉴” 。这是鉴赏诗歌的第一个阶段,通过直观的阅读,体味诗歌语言的美,在字面上理解作品。鉴赏活动的动态过程是从阅读作品开始的。在对作品“语言结构”的形式因素的感知和符号信息的接收中,鉴赏者借助联想、想象,引发头脑中浮现出相关的审美意

23、象。但是这一阶段以水为鉴,就像水面偶尔会泛起涟漪一样,只是隐隐约约的看到了美人的轮廓,并不能看的透彻。第二阶段“以铜为鉴” 。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对诗歌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鉴赏诗歌流露出的感情,意境和艺术特色。审美意象显现之后,鉴赏者通过理解、思维等心理因素,对意象进行分析整合,从而获得对作品历史内容的认同感。 “以铜为鉴”已经可以清晰的展现美人的姿态,但是仍然让人觉得有些不足的是在娇艳的外貌上挽了一层“金纱”,使人不能洞察美丽容颜下隐藏的内心活动。最后以“玻璃为鉴” 。要想全面的理解诗歌之美,必须出去挡在它前面的“金纱”。发掘诗歌里面要表达的深刻内涵和文化底蕴。在理解作品历史内容的基础上,鉴

24、赏者还要通过情感的再体验和理性的再思考,深入到作品的核心,进一步领悟作品深层的情感内容和象征意蕴,体味作品的内在生命。做到读者与作者心与心的交流。这三个阶段大体上前后有序,职责分明,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诱发,往返流动,构成一个有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主体与客体相互适应的、动态的鉴赏过程。三、中学古典诗歌鉴赏教学常态(一)诗歌鉴赏理论1.诗歌鉴赏的本质诗歌鉴赏的本质是审美。新大纲强调语文学科要“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诗歌是诗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它有着其它文体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美育资源。诗歌的美无处不在。闻一多先生在他的诗论诗的格律中提出“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25、三美主张,虽然三美说是为了建构新诗美学,但是它同样于适用了古典诗歌的美。尤其是音乐的美,在这点上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古典诗歌最早都是用来歌唱的,所以古典诗歌与音乐有些藕断丝连的关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之树永不凋落的硕果。挖掘积淀在诗歌中的美是诗歌教学的主要任务。借助精美的诗歌文本,把学生引进古代诗歌的艺术殿堂,让他们体会到古代诗歌的美,浸染古代诗歌的魅力,这也是诗歌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的。2. 诗歌鉴赏教学目标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了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学诗歌教学也受中学语文教学总目标的制约。因此,想要全面认识诗歌教育的目标,

26、必须将三者结合起来看待。结合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笔者将诗歌教学目标具体阐述如下:(1)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背诵一定数量的诗歌作品,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品味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力,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可通过写读书报告、读书札记、评论鉴赏文章、朗诵表演等具体成果体现);感受诗歌形象,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尝试诗歌创作,展示成果,交流体会。(2)过程与方法目标。注重个性化鉴赏,鼓励学生积极、富有创意地建构诗歌文本意义。学会自己使用有关工具书和多媒体等,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

27、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具有积极鉴赏的态度,高尚的情操,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总之,教师只有明确诗歌教学的目标,才能把诗歌教学真正作为培养文学鉴赏力的突破口,从诗歌鉴赏突破,融会贯通其他文学样式,带动其他文学样式的鉴赏。3. 诗歌鉴赏教学内容:(1)诗歌语言的鉴赏。叶嘉莹先生说:诗词“所有的美都在语言文字中”( 叶嘉莹好诗共欣赏M 北京:中华书局,2007 ) 。诗歌的语言特点鲜明,包括生动、含蓄、简洁、质朴等,但是我认为要把握诗歌语言的美,首先要体味它独特的格律与韵律。中国古典诗歌的表

28、达形式是对语言进行的一种改造,为的是在语音方面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在用词、造句方面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来构造音乐美。由此使诗歌变为一种富有音乐美的文字样式。而节奏和韵律就是诗歌语言音乐美的最主要因素。格律诗的节奏首先是由它的形式严格限制而决定的在中国古典格律诗中,五言诗一般为二三节拍,七言诗则多为二二三节拍,它讲究词句停顿时间长短的对称平衡和协调一致,将内在情感的起伏跌宕纳入整饬严格的音节进行之中。如高中语文第五册的将进酒中既有“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这样节奏鲜明的句式也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在世须

29、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样整散结合句式长短句相间,音节停顿错综变化,情感的表达不为形式格律所束缚,形成了热烈奔放、充满张力的节奏,有力的表现了李白笑傲世俗,不满现实,指斥人生饮酒赋诗纵情欢乐的个性。诗人心灵节律的外化,随物赋形,与情宛转。表达上更加自由奔放,诗人追求的是使诗歌语言的节奏音响符合自我情感的流泻奔突。韵律还表现在诗歌的平仄对仗和押韵。古代汉语有四个声调:平、上、去、入。所谓仄声,指的是上去入三声。在古人的诗词写作中,平仄相互交错协调,“平仄的规则非常重要。可以说没有平仄就没有诗词格律”现代汉语普通话已经没有入声读音了,入声平分阴阳,形成新的四声。所以现代学生所感受到的诗歌的韵律美已

30、经与古典诗歌的原本声态相去甚远,让学生感悟到古典诗歌真正的美感,还需要在在平仄押韵上多作一些工作。诗歌语言各种变形都打破了人们所习惯的语言常规,给人予新、巧、奇的效果,这样就增加了语言的容量和弹性,取得多义的效果;强化了语言的启示性,取得写意传神的效果。所以在这一层意义上,诗歌的语言是一种凝练的语言。诗歌语言极为精练,内蕴丰富,言简意赅。为达到字字珠玑的境界,古代的诗人呕心沥血。 “炼字”的修辞手法最初就是产生于诗歌写作当中的。(2)诗歌表达技巧鉴赏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它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式等。诗歌表达技巧鉴赏的重点主要它的抒情方式。古典诗歌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

31、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情景交融。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作者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再如陈予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通过写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作者对某种景物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情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

32、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如杜甫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所写景来抒发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感。又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情景交融是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此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王维的“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写景之中包含着诗人的隐逸之情。元稹的“残灯无焰影幢”,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哀伤之情,另外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 云破月来花弄影” ,都是情景交融的典范古典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很多,常见的

33、有想象、象征、烘托、对比、渲染用典、虚实等。这些诗歌表现手法中大部分都很容易理解,其中“用典”是最值得注意的,张中行先生在文言津逮 (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系列)中给“用典”下了这样的定义:“用较少的词语拈指的古事或古语以表达较多的意思。 ”古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关来历出处的词语是一种浓缩的文学语言。这种语言需要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才能够解读,诗人往往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搞不清典故就无法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在诗歌中引用典故,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

34、张、对比、炼字等。在众多造就诗歌语言生动凝练特点的修辞手法中,炼字是最为惯用的一种。而炼字也是诗歌语言鉴赏的重要内容。很多著名的诗人都因为炼字二蜚声文坛,如贾岛的“推敲”, “云破月来花弄影”先生张先以及“红杏枝头春意闹” 先生宋祁等。 (3)诗歌意象与意境中国古代的文人大都比较含蓄,诗歌情感的抒发常用间接的抒情方式,这样就常常借物或借景抒情,所以在诗歌里就产生了很多具有特殊含义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大多蕴涵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积淀,有丰富的文化品位。诗歌教学意在让学生阅读诗歌,在长亭、杨柳、残月等具有丰厚的民族意识的意象中,自由的去联想与想象。不仅可以增强民族意识,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

35、审美能力。理解诗歌的意象文化,就是理解诗人的文化品位与修养。因为很多诗歌的意象是代表了诗人的某种追求,如陶渊明弃官归田种 “菊花”,林逋退隐以“梅花”为妻,苏轼“ 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等等。梅、竹、菊本身并没有情感,而它们所具有的天性却迎合了诗人心灵上的某种追求。梅在冬季开放,是“众芳摇落”的季节,而它确能“独暄妍”自然让人联想到坚强,傲骨的气质;“菊花”被称为“ 花中隐逸者”;“竹子”被视作高风亮节的典范都是相同的道理。意象是诗人造境的重要手段。对于诗歌教学而言,我认为意象就是一扇门,通过这扇门才能到达诗歌所创造的意境,从而走入诗人的内心,理解诗人情感。所以在教学当中意象的理解也是学生走

36、入诗歌文化的一扇门,对于诗歌整体美感的把握具有至关键性的作用。如“夕阳西下”,如果把夕阳只是看作晚霞中绚烂的光辉,就不可能理解诗歌中“夕阳”美丽之后的落寞迟暮之感。意象的种类繁多,花草树木,日月星辰,飞禽走兽(如以骏马喻人才,鸿鹄喻高志) ,春夏秋冬,小桥流水,长亭栏杆等等皆可作为意象出现在诗歌里,很难对其做出具体的种类划分。这些意象在具体的情景当中,与诗人的情感相契合,使诗人触景伤情,诗性一触即发。所以有李后主“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离愁别绪;有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依依惜别;也有苏东坡“征帆去棹斜阳里,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释然豁达。意象有感于心为情趣意象通过读者的想象与联想产生思想或

37、心灵的共鸣。意象中寓有情趣,情趣中就表现于意象,而借助诗歌产生的想象与联想。可以使学生达到情感的解放,解放情感对于心理健康有极大的裨益,情感有所寄托。意象对于诗歌固然起到了很大的润色作用,但诗歌如果只是有了意象,还不足以使之成为雅文学的代表。那么真正使之鹤立于文学之巅的应该是“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所谓“意境” 是指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的图景,也包括了作者主观的情态。意境,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强烈的感情与生动的客观景物契合交融,从而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由此知道意境教学才是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诗歌教学的真正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味诗歌之美,在诗歌的世界中与诗人对话,汲取优秀

38、的文人品质,升华自身精神涵养。中国的古典诗歌最讲究对诗歌意境的创造,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 ,字斟句酌。通过审美的创造,以文字表现出艺术的景象或境界,然后给人以无穷尽的想象。王国维认为“词以境界为上”, “有境则自称高格 ”(王国维著人间词话 ,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诗人在诗中造境以衬托所要表达的形象,如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中的“江南游子”,就是辛弃疾本人的自画像,更可贵的是这句词把人带入一种空旷、寂寥、哀婉的落暮之景,让人体味到“江南游子”的孤寂与被冷漠的心情;在这样的意境里诗人的动作、情态、语言都能通过读者的想象与联想在读者心目中传神地再现出他们内心深处的真情和个性这些意象和诗人的形象作为思想情感的载体在意境的张力中使诗歌获得了永久的生命力。在引导学生进入诗人世界中时,应注重学生对形象重新回忆、组合,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固定的画面,通过手和口复现出来,并以组块的状态存在脑海中,以形成长期保持系统,这样在学生心里就形成了一种文化图式。转自堯木的博客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