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短诗五首,读读写写,漫漫( ) 装饰( ) 舵手( ),mn,sh,du,舵手:掌舵的人。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月 夜,沈尹默,沈尹默(18831971),浙江吴兴人。我国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早年游学日本,归国后先后执教于北大、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同办新青年,为新文化运动的得力战士。,作者名片,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话诗九首,开中国白话诗歌之先河。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赫然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讲,正是因了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月 夜 沈尹默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
2、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听读朗读,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整体感知,合作探究,1、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2.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3、本诗的主旨是什么?,1、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冬夜,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实则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2.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3、“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顶高)“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1918年,当时的中国,虽然经过了辛亥革命,已经推翻清王朝,但仍然处在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下,广大群众并没有真正觉醒。封建愚昧、锁闭保守仍旧严重地戕害着我们的民族。因此,唤起自由思想和个性意识,实在是太重要了。沈尹默所在的北京大学,就是这种民主思想的摇篮;他所参与的新青年,则是提倡新文化运动、推进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月夜中表现的摆脱传
4、统思想的束缚,独立奋进的精神和个性解放的思想,正是大时代潮流中激起的一朵浪花。,3、本诗的主旨是什么?,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强大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4、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A一二两句通过写霜风、月光,创设了一个凄冷的恶劣环境。 B三四两句是写“我”要保持独立自主的人格,决不依附别人而生存。 C全诗暗示出面对黑暗的社会、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我”要不屈不挠,保持独立的个性。 D本诗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蕴含着人生的哲理。,C
5、,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戴望舒(19051950)现代诗人。原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江杭县( 今余杭市)人,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作者名片,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6月以后戴望舒在北京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从事编译工作,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萧红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县
6、,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萧红,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可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容易,戴望舒“他们多方设法,托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记者,弄到一张证明,几个朋友,搞到一辆板车,自己拉着,走了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了浅水湾理葬并且只插了一块写有萧红之墓 的木签。”萧红生前是那样坎坷
7、不幸,而身后又偏偏是那样寂寞、凄楚。,背景链接,死者是如此,活者也是如此。戴望舒曾因宣传抗日而被日本宪兵投人监狱,受尽了折磨。出狱以后,原先在香港宣传抗日的大批作家和文化人经过党组织的帮助,早已纷纷离港潜返内地,戴望舒孤身一人,只好苦苦地、寂寞地等待、等待过了很多年,诗人才得以前来凭吊萧红。 这首诗是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这首诗是诗人戴望舒在萧红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它包含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怀念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沉感慨。诗句采用口语,质朴且明快;叙述十分简洁,却能让细腻而又深沉的感情从中自然地抒示出来。,香港浅水湾,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
8、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听读朗读,合作探究,这首短诗意味深长,请联系背景和写作时间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1、结合诗歌背景,你从“走了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中体会到了什么? 2. 如何理解“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3. 如何理解“我等待着,长夜漫漫”和“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写诗人奔赴墓地时的心境,更借此形成此诗之中心意象。“寂寞”同时也隐指女作家一生特别是晚期的境况。,背景链接,萧红只活了3
9、1年,生命便过早凋零: 失爱的童年; 坎坷的情感经历; 艰难的生活; 寂寞孤独的晚期。 诗人与萧红的“寂寞”融而为一,构成了诗篇的基点和最主要的感情色调。,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流露出作家间纯真的怀念和哀思。,一束红山茶花 如一柄燃烧的火炬,隐喻和赞扬亡者生命之灿烂 亦映照出悼者心情的庄严与热烈 也表达了对残暴者的默默抗争,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红山茶”之隐喻比德,表达了对萧红由衷的赞美、欣赏与缅怀,红山茶之花性花品,所蕴含的意义岂不正是萧红一生品性风采的写照凌寒高洁、冷艳不群、坚忍不屈
10、、执著奔放 。采摘一束鲜艳的红山茶,这是戴望舒这样一位情深意笃的诗人心目中对亡友最好的缅怀与祭奠,放置一束鲜艳的红山茶,这是对萧红这样一位生前爱花写花的诗人最好的告慰与祭奠。,我等待着,长夜漫漫,“我等待着” 暗指对抗战胜利的期盼 亦可以看作对命运多舛的省察。 “长夜漫漫” 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 喻指风雨如晦的敌寇统治,那是女作家贫病交加郁郁而终、诗人下狱饱受折磨的政治背景,是二人结下深厚情谊的外在原因。 漫漫艰辛人生长路之寓意。,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这里有伤悼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了生命;有惋惜萧红因早逝而不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更多的光和热,不能在革命文坛上创造
11、更多更出色的作品,还有羡慕,羡慕萧红已实现了永恒的超越,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写诗人所感受到的女作家此时此地之心境。 与自己此时意境与心态构成对比。【安详、恬淡、超然,都构成了对人生的评价,并将这评价延展到对生与死的领悟中。】,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蓉大学语文(B版):“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在萧红墓前,诗人应该内心有一些和萧红的对话,但此时已无须说出。“我”的“等待”与“你”的“卧听”,“我”的“长夜漫漫”与“你”的“海涛闲话”两相对应,这是“生”和“死”的对话,“生”的艰难的行走还要继续,而“死”则是永恒和安详的,短短的四句诗蕴含着诗
12、人对生命的思索和慨叹。,名家点评,这首伤逝之作,包含着对好友盛年而逝的惋惜和悲痛,对亡友真挚的情感与怀念,对生命之旅深沉的感慨与反思。平淡的文字、平静的描述背后潜藏着长久的辛酸与刻骨的悲痛。,小结归纳,断 章,卞之琳,卞(bin)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祖籍南京市溧水区,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用笔名季陵、薛林等。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诗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作者名片,卞之琳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
13、人。作为诗人,他曾师从于徐志摩,与“雨巷诗人”戴望舒并称“南戴北卞”;作为翻译家,他是莎士比亚研究专家。,本诗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背景链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听读朗读,这首诗虽短,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的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 “桥”“楼”“明月”“窗子”。,整体感知,合
14、作探究,1、如果你是电影的导演,下面的四个分镜头,你会如何安排? 镜头一:你在桥上看风景,看到了什么样的风景? 镜头二:楼上的人为什么会看你?什么样的人在看你? 镜头三:桥上的人回到窗前会想到什么? 镜头四:梦中会有什么样的情景? 2.有人说断章是一首情诗,还有人说它是一首哲理诗,你说呢?,镜头一:你在桥上看风景,看到了什么样的风景?镜头二:楼上的人为什么会看你?什么样的人在看你?镜头三:桥上的人回到窗前会想到什么?镜头四:梦中会有什么样的情景?,1、如果你是电影的导演,下面的四个分镜头,你会如何安排?,2.有人说断章是一首情诗,还有人说它是一首哲理诗,你说呢?,爱情诗,关于断章这首诗的旨意,
15、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桥头的“你”在白天是楼上人心目中的风景,在夜晚是楼上人梦中的“装饰”。一个是白天夜晚都在关注着、想念着心中的人;另一个是被别人深爱着,自己却没有感觉。,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耽于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谁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啊!而诗人正是以这短短的两行诗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小照,引人回忆,激
16、人遐想。,2.有人说断章是一首情诗,还有人说它是一首哲理诗,你说呢?,哲理一: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对的,互相依存,息息相关,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哲理诗,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具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断章永远都是那样的精致而睿智,它总是显示着隽永的、无止境的审美内涵,让我们
17、领略到悲哀、感伤、飘忽、空寂与凄清的复杂情绪的同时,暗暗告诉着我们现实人生息息相关、互为依存的哲理性思考,使我们获得某种人生的欣慰!在中国现代诗歌的星空上,断章是娇小而灿烂的一颗星!,小结,连环仿卞之琳诗意,余光中仿断章,拓展延伸,余光中 你站在桥头看落日 /落日却回顾 /回顾着远楼 /有人在楼头正念你 你站在桥头看明月 /明月却俯望/俯望着远窗 /有人在窗口正梦你,风雨吟,芦 荻,芦荻(1912-1994),1912年生,现代诗人。原名陈培迪,生于广东南海。30年代即从事诗歌创作,与人合编今日诗歌中国诗坛诗场等刊物。抗战时期曾任桂林广西日报副刊漓水主编。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专业作
18、家。,作者名片,风雨吟 芦荻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听读朗读,合作探究,1、开头两句“卷”“奔”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诗中的“风雨”有哪些含义? 3、如何理解“年轻舵手的心”?,1. 开头两句“卷”“奔”字有什么表达效果?,“卷”这个动词极为生动,写出了风之大,呼啸奔腾、气势磅礴; “奔”写出了雨之迅猛,滂沱而下,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描绘出了此时“大地”的动荡、不安和被裹挟的状态,自然的将大地与大海联系起来。,2、诗中的“风雨”有哪些含义?,不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 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磨难。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当时中国社会局势动
19、荡不安, “风雨”更深层次的涵义是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3. 如何理解“年轻舵手的心”?,“我”面对苦难中的祖国,就像年轻而缺乏阅历、经验的舵手一样,忧思满怀,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对中国社会前途、民族命运的感到忧虑的同时也激发了“我”敢于乘风破浪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统一,聂鲁达,【聂鲁达】(19041973)智利著名诗人。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作者名片,统一 聂鲁达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
20、并无差异。所有的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听读朗读,合作探究,1、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2.如何理解“繁多是个谎言”? 3、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就能对所有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1、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片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和“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作者在此用“是”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统一的思想。,2.如何理解“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是生命的延续。因此繁多是生物存在的表象,他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3、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就能对所有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认同,将零散的事物化整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更清楚的认识,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不认同,从事物的独特性方面阐述,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