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拷问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作为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深邃的人文内涵,是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财富。然而,随着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快速转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再强烈:曾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文化积淀逐步流失,仪式感日渐淡化,节日正演变为简单的假日,或是商家吸金的噱头。在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次消逝的今天,如何善待每一个节日,让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应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多种多样,如春节的祭灶、扫尘、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端午的祭祀、划龙舟、悬艾叶菖蒲,清明节的踏青、插柳等,人们通过这些行为表达愿望、敬畏自然、亲近血缘、怀念祖先、体
2、现价值观,它们也是节日文化的重要支撑。然而,在现代文明背景下,节庆活动的简化导致仪式感淡漠,节日文化内涵大打折扣。“端午的赛龙舟曾是大家最期盼的节目,孩子们挂上大人给的香囊兴冲冲地奔向人头攒动的河岸,激动起来甚至在岸上追着龙舟奔呐喊助威。”在南方长大的小余,每每回顾儿时的记忆便唏嘘不已,“如今的娱乐活动何其多,人们宁可在电视前匆匆一瞥赛况,也不愿穿越拥堵的城市去感受那热火朝天的气氛了。”而中秋节,在月下设宴,品瓜果、月饼,把酒问月的场面也有所改变且不论因环境污染而不再皎洁的月亮,城市化进程令大多数百姓住进了鸽子笼似的高楼,赏月的理想环境已不复存在。至于七夕,被扭曲为“中国情人节”;重阳,对于年
3、轻人来说越发陌生无怪乎有人惊呼,中国传统节日似乎就剩下饮食文化了,中秋节、端午节更是被戏称为“月饼节”、“粽子节”。任何一种节日都会有自己历史形成的传统仪式,这种融化在节日里的仪式,渐渐形成了对世界与人生的一种祈求和寄托。缺少节日的仪式感,便缺少了对节日的尊重与敬畏。节日的形式,有时就是节日的内容,剥离了欢庆节日的形式,便也容易让节日徒剩一件漂亮的外衣而缺乏鲜活的生命。至于被称作节日“保留节目”的饮食,也和从前大有不同了。小余记忆中的春节,家家户户打年糕、酿米酒、炸糖枣、腌腊肉,自家制好的食物,还总不忘端上一碗给邻里街坊。而今,那样热腾腾的场面已一去不复返,制作食品的程序步步简化,繁荣的市场经
4、济在方便百姓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淡漠了节日气氛。连最能体现春节文化的年夜饭,如今也被许多百姓选择在酒店度过,甚至出现了“一席难求”的景象。月饼,更是因其过分华丽的包装、昂贵的食材而身价飞涨,一度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节日具有增强凝聚力、树立核心价值观、加深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是集体的文化记忆。如何拯救这些流传千年、意蕴丰富的文化记忆,让它们在新时代重现活力,是近年来包括专家学者、普通百姓在内的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近 30 余年来,空前未有的大变革让中国人经历了历史上少有的大范围迁徙流变。一代、两代、三代的中国人,离开自己的父母之乡,在外面的世界打拼、奋斗,寻求机会、财富和成功
5、。在 21 世纪又一个十年开始的新春之际,我们停住匆匆的脚步,回顾、追念那些曾被我们疏远、遗忘的家庭、先辈、家族的足迹,希望在血脉的追忆和凝聚中,重建我们个人、家庭、家族的心灵家园。无法确知,这种对个人、家庭、家族先人的追念是否是可以重新赋予春节以独特人文标识的传统资源,还是只是一代人漂泊之后的慰藉之法。但已经看到的是,春节、家庭足迹的追寻、先人的追念、祖先的拜祭,也许可以让我们这一代饱经漂泊、诱惑的心灵得到慰藉、温暖和皈依。春节,这个承载着十几亿人的希望、期待、祝愿、向往、反思的重要节日,其文化含量必然是多重的、丰富的、复杂甚至是矛盾的。在辞旧迎新之际,我们有理由为今天的和谐欢乐,我们也应该包容那些暂时的不如意。 “混搭”可能就是当下春节的文化内核,就好像年夜饭的餐桌上,既有北方的饺子,也有南方的汤圆。我们不必指责它不够纯粹,只要各取所需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