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二战后强击机的发展强击机是二战中发展起来的新机种。它是一种兼顾了战斗机的操作灵活行和轰炸机的对地攻击性的固定翼作战飞机,在西方叫做攻击机。显然,从名字上就能看出其主要的作战任务在于对地工具。二战中,强击机大放异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而二战后个军事强国争相研制,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强击机。二战后喷气发动机成为飞机的动力,自然而然的强击机也进入了喷气时代。美国研制了以A 开头的 A-4、A-6、A-7、A-10 等一系列成熟的强击机,在各个局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发展了一系列的改进型号。苏联也是强击机发展强国。除了早期的一系列苏式强击机外,最为成熟的是苏-25/39 系列,至今仍为对地
2、攻击主力。战后欧洲也发展了一系列的对地攻击机,主要有英国的“掠夺者”法国的“超军旗”英法合作的“美洲虎”德法联合研制的“喷气阿尔法”等机种。此外,我国在建国之后,科研人员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根据我国的国情,在吃透米格-19 的基础上研制了强-5 强击机。美国和苏联是超级大国,因而其强击机的发展也处于第一集团,在各个领域全面领先。英法德等国处于第二集团,虽然在发展上落后于美苏,但在分系统上有自身的特点,总体技术水平较高。中国是唯一发展强击机的第三世界国家,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技术水平不高,但也处处体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总体来说适应了当时中国和第三世界对强击机的需求。二、当代强击机的典型代表虽然各
3、个有航空研发能力的大国都发展了各有特色的强击机,但最有战斗力最有代表性的则当属美国的 A-10 攻击机和苏联的苏-25/39 强击机。A-10 是当前美国的主力对地攻击机。其外形独特,没有采用二战后流行的后掠机翼,而采用了平直机翼;机身为全金属半硬壳式铝合金结构;座舱唯一机头前部,位置较高,成气泡型;两台发动机位于机身后部;H 型双垂尾。虽然 A-10 外形独特,但却使其拥有了独特的性能:外形布局可以增加航程;座舱位置较高,飞行员视野良好;可有效利用其机翼和机身空间,外挂条件好。A-10 的最新改进型号为 A-10C。装备有两台 TF-34-GE-101 发动机,单台推力 56 千牛,这使其最
4、大速度可达到 834 千米/时,作战速度为 713 千米/时,巡航速度为 623 千米/时,实用升限 9144-11000 米,海面爬升率 30 米/秒。A-10C 的转场航程为 4850 千米,近距支援作战半径 465 千米,起飞距离 610-1372 米,着陆滑跑距离 325-762 米。A-10C 主要武器为一门 6 管 30 毫米机炮,有 11 个挂架,其中翼下 8 个,机身下 3 和,外挂能力为 6.5 吨,可挂载美军现役的各种弹药。苏-25/39 为俄罗斯现役的唯一的强击机。其采用后掠翼和两侧进气的正常气动布局,两台发动机置于机身两侧翼根处。苏-25 具有良好的亚音速机动性,但其座
5、舱位置较低,而且机背隆起较高,因而其座舱视野较为狭小。而且雷达位于机身下侧,对空中目标观察探测有不利影响。苏-39 装备有两台 R-195 发动机,单台推力 45 千牛,但其耗油量大,发动机寿命较短。得益于其良好的气动外形设计,苏-39 在飞行性能上要好于 A-10。其最大飞行速度为 950 千米/时,实用升限 10000 米,海平面爬升率为 60 米/秒,转抄航程为 2250 千米,作战半径为650-900 千米,起飞距离为 1200 米,着陆距离为 600 米。苏-39 的载油量为 4.4 吨,小于 A-10C 的 4.85 吨,加之发动机耗油量大,因而其航程要低于 A-10C。另外其共有
6、 10 个外挂架,载弹量为 4.36 吨。三、强击机特点概括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技术水平的发展,各种武器作战平台,特别时飞行器向着多用途方向发展,传统的对地攻击方面,已不再是强击机和轰炸机的专利,借助先进的火控系统和武器弹药,多用途战斗机能在空战的同时进行对地攻击任务,而且效果不亚于二战时重型轰炸机的地毯式轰炸。另外,武装直升机的发展,也极大的挤压了强击机的存在空间。在这种环境下,传统的强击机还有出路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美苏尽管拥有强大的陆航火力和战斗机精确打击能力,但却仍没有放弃传统的强击机,而是不得对其进行升级改进,以应对不断严酷的战场环境。可见,在未来的战场上,强击机仍有其他武器不可替代
7、的作用。多用途发展趋势的结果之一是高性能战斗轰炸机的出现。它进一步融合了多用途战斗机和强击机的特点,对地作战能力比战斗机强,而机动性等飞行性能又强于传统的强击机,这使强击机这一概念更加的模糊。为了使强击机这一概念与其他平台区分开来,笔者根据自己的一点认识做了如下总结:气动布局:从 A-10、苏-25、“美洲虎”、强-5 等二战后典型的强击机来看,典型的强击机一般有着如下特点:采用机身两侧进气,以方便外挂点的布置,改善了外挂条件,A-10采用了独特的发动机布置方式,更进一步强化了外挂条件,这些都是为了便于对地攻击;双发,以提高生存能力。强击机多采用低空临空攻击方式,采用双发布局无疑减少了战损;多
8、采用单座,座舱位置较靠前,前视野较好,便于对地攻击和战场环境的感知。上述强击机多在 70 年代以前完成设计定型,因而没有采用在三代机上采用的翼身融合、放宽静稳定度、电传操纵等技术,所以机动性有所不及,又加之发动机以及机体重量较大等因素,机动性不及二代战机。但考虑到厚重的装甲和配备有先进的武器系统,其自卫能力较强。飞行性能:当前服役的强击机都是亚音速飞机(强-5 除外),其飞行速度在 700-900 千米/时之间,对速度要求不高,但远高于各型直升机和倾旋翼飞机;强击机的飞行性能要逊于战斗机,而且由于设计定型较早,因而其起降性能较差,起飞距离在 1000 米以上,着陆距离也较大,接近千米,但由于强
9、击机的作战特点,具有野外机场起降能力,对机场的要求不高;强击机反应较快,很多时候充当应召火力支援的角色,因而其布置靠近前线,这对其航程和作战半径要求不高,其作战半径在 500 千米左右。作战任务及武器装备:强击机的主要任务是对地攻击,打击敌人地面火力点及装甲目标和集团目标,为地面攻击部队提供直接火力支援和战场遮断;其打击目标主要为敌地面坚固火力点、装甲目标、油库、桥梁、码头、电厂等高价值目标,敌集结地等集团目标,因而其武器装备除了装备有两枚空空导弹自卫外,主要为对地攻击武器。主要有各种普通炸弹、火箭弹、凝固汽油弹、反坦克导弹、激光制导炸弹及其他精确打击武器等。另外,各种强击机都普遍装备了航炮,
10、主要有 20 毫米、23 毫米、30 毫米等口径,主要进行自卫和对地面目标进行打击。火控系统:强击机一般不装备高性能的对空雷达,因而其对空作战能力差,仅具备有限的自卫能力。其火控系统比较简单,由平显、定位导航系统、武器瞄准、解算、显示及控制系统、雷达警告系统以及各种前视红外搜索吊舱、激光指示吊舱、电子战吊舱和光电吊舱等系统。综上所述,典型的强击机是一种单座、双发、上单翼,具有较好的机动性的一种以对地攻击为主要任务的、拥有厚重装甲和自我能力的作战机种。它可携带多种对地攻击武器,遂行多种攻击任务。具有故障率低、可靠性高、便于维护、出动率高、打击能力强、机动性好、便于操作和造价低的特点。中国强击机发
11、展回顾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独立发展了有中国特色的强击机强-5,另外,还中途下马了另一款自行研制的强击机强。现在,我国在役的强击机为强及其改进型号。强首飞与年,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款超音速飞机,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的强击机,不仅在我国海空军中服役,而且出口到发展中国家,为我国赢得了宝贵的荣誉,开创了我国军机外销的先河。尽管是半个世纪之前的设计,但其改进型号却仍然活跃在我国海空军中,成为我军对地攻击的主力之一。强作为一种年前的设计,在今天看来也有不少亮点,尤其这些是在我国当时落后的技术条件下取得的,这更加难能可贵。从全国来看,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刚刚完成,仅仅具有了初步的重工业基础,在苏联支援下的飞
12、机制造厂仅能生产亚音速的歼战斗机,并没有超音速飞机的研制经验。就强的研制单位南昌飞机制作厂(今天的洪都公司)而言,也仅具备仿制雅克、安-2 螺旋桨飞机的经验,技术力量不足,也缺乏大型重工业制作的条件,对于超音速飞机,无论研制还是生产,都面临极大的困难。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完成一款先进的强击机是不切实际的,但是中国技术人员根据我国的作战需求合理的确定了强-5 的作战任务和战术性能,在吃透米格-19 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设计出别具一格的强-5 飞机。相对于歼-6,强-5 改变了机头进气的设计,在我国作战飞机上首次采用了锥形机头和机身两侧进气。两侧进气的好处显而易见:在腾出机头空间以安装更大的雷达
13、天线和机载设备;飞行员视野更好,为飞行和瞄准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两侧进气缩短了进气道长度,提高了进气效率。采用尖锥机头和两侧进气,也打破了对苏式飞机的迷信,跳出了苏式设计的窠臼,体现了中国人的大胆创新精神。强-5 采用了跨音速面积率理论,设计了蜂腰状机身,这一设计,降低了跨音速阻力,提高了飞机在跨音速时的稳定性。另外,强-5 采用了合适的机翼、水平尾翼和垂尾,提高了飞机的纵向安定性和侧向安定性,使飞机的飞行品质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另外,强-5 的座舱设计、起落架设计、外挂架设计也别具匠心,为中国后来的飞机设计开辟了新的思路。在克服了种种困难后,强-5 终于在 1965 年首飞成功,在此后的试飞中不
14、断克服了种种故障,对各项设计也不断的改进和完善,飞机的飞行性能和作战性能有了较大的提高,进入了海空军服役。虽然在使用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但在技术人员的努力下,各项设计问题得到了解决,强-5 终于成为一个成熟的机种,达到了当初的设计要求。强-5 进入部队服役后,根据部队的反馈和要求不断改进,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强-5 家族。主要有强-5 型、强-5型、强-5A 型、强-5型、强-5D 型、强-5 鱼雷机、强-5M 型、强-5K 型、强-5 双座教练机型和精确打击型等。强-5型主要将原强-5 的机腹弹仓改为油箱,增加了航程和作战半径;改进了外挂,机腹增加了 4 个外挂点,增加了外挂弹量;更换了推力更大
15、的发动机,性能更加完善。强-5A型则在强-5的基础上改善了电子设备、射击瞄准具,增加了干扰弹投放器。强-5型是强-5A 的完善型号,电子设备进一步完善,同时增加了一对机翼外挂点,挂载 PL-7 空空导弹,增强了自卫能力。另外,强-5的外挂武器也进一步完善,打击能力更强,作战范围进一步扩大。强-5D 型也是一个升级型号。机上电子设备得以全面更新。使用了由平显、激光测距仪和新型导航系统构成的综合化导航/攻击系统。强-5 鱼雷机是一款未能完成的改进型。原计划以鱼-2 空投反舰鱼雷为主要武器。为了适应新的作战要求,强-5 鱼雷机进行了重新设计:重新设计了机头,机头圆钝且略微下垂,视野有了改善;配置了新
16、型火控雷达;增加了海上导航即通信能力;机体和机翼结构加强,以适应挂载 2 枚鱼雷的需求。但是,由于我国技术水平的长期落后,强-5 鱼雷机的使用与二战是的空投鱼雷攻舰作战并无差别,而且鱼-2 鱼雷射程太小,仅 5 千米,载机在进入鱼雷射程前就被射击数次,因而强-5 鱼雷机并未发展的必要,于 70 年代下马。强-5M 和强-5K 都是 80 年代我国于西方国家合作的发展项目。二者均以西方标准的航空电子系统代替了国产电子系统,包括惯性导航系统、平显、雷达测距机、激光测距机、无线电高度表、中央计算机和大气数据计算机等设备。换装了西方的机载设备后,强-5 的作战能力有了成倍的提高。但这两款飞机都由于众所
17、周知的原因而未能实现。强-5 双座教练机型:强-5 的飞行员一直由歼教-6 来培养。但歼教-6 由于机体老化和性能落后等原因已退役。歼教-6 退役后,我国已没有合适的教练机为强-5 培养飞行员。为此,洪都公司自行研制了强-5 双座教练机,成为强-5J。它在单座机的基础上增加另一个座舱,舱内仪表布置和单座机一致,可以执行强-5 的所有飞行和攻击任务。强-5 精确打击型:由于缺乏精确打击武器,强-5 一直以来以普通航弹、火箭弹等非制导武器为主,而且其机体机翼结构只能挂载 250 千克级别的炸弹,因此其作战效能一直未能有质的提高。我国的精确制导武器长期以来未见报道,在 2006 年珠海航展上我国的精
18、确打击武器井喷式出现,使人们对国内的精确制导武器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强-5 挂载精确打击武器是提高作战能力的较为可行的措施。受限于强-5 的结构强度和外挂条件,精确打击型号分为两个型号:激光制导炸弹载机和激光照射载机。精确打击型的最大变化在于航电设备和机载武器。它在强-5D 的基础上新一代计算机、GPS/惯性导航系统、新一代主被动电子系统、前视红外吊舱,武器改为国产的 500 千克的“雷霆-2”激光制导炸弹。在机体结构上,加大了机腹油箱,取消了机腹的 4 个外挂架,将机翼中间油箱改为 500 千克炸弹挂架,最外侧的空空导弹挂架改为副油箱挂架。经过这些改进,强-5 的综合作战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19、在未来我军的作战序列中仍有一席之地。经过不断的改进,强-5 的作战能力不断提高,在我国作战序列中占有了重要的位置。但是强-5 毕竟是 60 年代的设计,受限于当时的设计理念、制造水平,强-5 及其后继改进型号都带有先天的缺陷,作战能力始终难以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强-5 毕竟是 60 年代的设计,其使用的材料较为传统,机体结构存在不足,限制了其进一步改进的潜力。强-5 的设计使其燃油量和载弹量难以兼顾,这使其航程、作战半径、打击能力始终难以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而且难以搭载先进的武器系统。这种原始设计上的缺陷难以通过改进得到彻底性的改进。而且其落后的机体导致了机内空间小,限制了电子设备的改进,难以装备
20、大量的先进电子设备。强-5 的另一个缺陷是电子设备的落后。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电子工业基础落后造成的。在90 年代,随着我国电子工业的进步才有所改观。电子系统的长期落后导致了不能使用先进的武器系统,长期以来一直以无制导的炸弹和火箭弹为武器,只能以临空轰炸或用火箭弹进行较为精确的打击,攻击效果且不说,在防空系统日益完善的今天,载机的生存能力尚成问题。强-5 最大的问题是发动机。强-5 装备了两台耗油量大、推力小的涡喷发动机。过高的油耗限制了航程和作战半径,而推力的限制则影响着速度、机动性和载弹量。强-5 的上述问题在装备部队使用过程中就体现出来,出于增强现实战斗力的考虑,强-5 仍然部队改进着进入
21、部队服役。另外,根据部队对强-5 的使用反映和要求,我国科研人员也在积极开始了下一代强击机强-6 的研制工作。强-6 的技术要求比强-5 有了代的提高,达到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例如,飞行速度要求1.8-2.0 马赫,作战半径 800-900 千米,航程 3000 千米以上,装备有完善的空空/空面武器系统,可进行空空/空面攻击作战。从目标上看,这也与当时的高空高速战机歼-8相当,而且攻击能力要强于歼-8.这个指标远远超过了强击机的标准,实际上是一款战斗轰炸机,正是这种过高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当时的技术水平,导致了日后下马的悲剧。当时的歼-8 战机单纯作为高空高速拦截飞机尚且到 80 年代才完善,更何
22、况这种技术水平更高的战斗轰炸机呢?强-6 借鉴了苏联米格-23 的设计,采用了上单变后掠翼、单发单垂尾的气动布局。采用变后掠翼可以兼顾高速性和稳定性,然而其研制难度也是超出想象的。以美国强大的科研实力、财力以及新材料的研制使用的巨大优势,在 F-111 和 F-14 上都曾失败过,更何况我国在当时的技术水平呢?等我国的变后掠翼的材料、结构、设计、驱动机构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研制完成,已经到了 80 年代末期,这时,我国的真正的战斗轰炸机歼轰-7 以完成试飞。虽然歼轰-7 的技术要求并不高,但却符合中国实际,而且其在载弹量、航程以及结构材料方面都强于强-6,所以强-6 下马并不出人意料。强-6 迟迟
23、难以进展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之配套的发动机。强-6 的发动机为涡扇-6,设计要求推力 7100 千克,加力推力 12300 千克,推重比为 5.9.在当时这指标无疑是相当先进的,若能坚持研制下去,无疑会很多程度上提高我国发动机的研制水平,至少不会出现进入 21世纪后再重新组织力量进行“斯贝”国产化的事情。然而,正是其技术要求高,所以研制时间过长,最终导致了于强-6 共同下马的命运,实在令人惋惜。可以说,涡扇-6 下马是我国航空工业的重大失误之一,它使我国至今也没有装备上自己研制的航空涡扇发动机,发动机的问题也始终制约这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强-6 的下马,我国强击机家族就只剩下强-5 这棵独苗。现
24、代战场上老迈的强-5 越来越力不从心。不过,随着歼轰-7 和轰-6 改进型号的服役,我国空中打击力量也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强击机这一机种被排挤到了尴尬的处境。现代强击机的状况与发展趋势一、当代强击机的尴尬状况前面提到,强击机受到武装直升机和战斗轰炸机的排挤,地位尴尬。无论与武装直升机还是战斗轰炸机相比,强击机都有一些不足之处。直升机最大的优势就是不需要机场,对起降场地要求低,因而在机场遭受敌打击后仍有较强的作战能力,不象固定翼飞机一旦机场毁坏就成为一堆废铁。直升机垂直起降的优势是固定翼飞机所无法比拟的,而强击机对起降的跑道长度要求更高,在这方面一旦受到毁坏,战时的出动效率要远逊于武装直升机。直升
25、机垂直起降的特性决定了其反应速度快,战时可以迅速升空作战。而且,武装直升机属于陆军管理,更容易与地面部队配合,作战反应快。直升机飞行速度慢,但却使其在观察、瞄准、射击时仪器工作更稳定,对于移动的装甲目标命中率更高。而且,直升机利用短挂架可一次挂载大量的反坦克导弹,像美国的 AH-64D和俄罗斯的米-28N 可挂载 16 枚反坦克导弹,反坦克作战效率更高。俄罗斯的苏-39 虽然可以挂载大量的反坦克导弹,但由于飞行速度快,射击条件反而不如武装直升机,作战效果不及专用的武装直升机。武装直升机和强击机由于高度和速度的缘故都难以在空战中对苏-27、F-16 等第三代战机构成威胁,但是,在面对第三代战机的
26、攻击时后果却不同。因为武装直升机高度和速度太低,借助地形和植被很可能被战斗机的雷达漏掉,即使在视距内用格斗导弹攻击,由于直升机速度小,红外特征弱,导弹很可能丢失目标。而机炮攻击时,炮弹也会受到低空紊乱的气流影响,射击精度打大折扣。所以,直升机在低空受到战斗机攻击时生存能力较强。而强击机由于高度和速度与战斗机相差较小,而机动性又弱于战斗机,所以容易被战斗机绕到其六点钟方向进行攻击,面对战斗机攻击时生存能力反而弱于武装直升机。但直升机与强击机相比,其综合作战能力也是有差距的。在对地攻击和战场生存能力上,直升机难以与强击机相抗衡。这也是直升机难以取代强击机的原因。在军事强国,强击机仍然有一席之地。直
27、升机与强击机的区别首先在火力上。武装直升机的外挂点少,外挂条件差,载弹量难以与强击机相媲美。此外,差别还体现在弹种的差别上。武装直升机以反坦克导弹为主要任务,外挂主要为反坦克导弹,在攻击人员和车辆等目标时还可以用各种火箭弹和机炮。而强击机的对地攻击武器则丰富的多,除了火箭弹和反坦克导弹外,还可挂载各种制导和非制导炸弹,而且可以挂载重量更大的攻击性武器以打击地面坚固目标,任务弹性更大。这也是直升机难以作到的。武装直升机的生存能力也难以与强击机相比。虽然武装直升机在发动机舱、座舱周围都敷有装甲,可以抵御 12.7 毫米机枪子弹的攻击,但旋翼始终是其软肋,只要被 12.7 毫米子弹命中几发就可以使其
28、丧失战斗力。而强击机向来以皮粗肉厚而著称,例如 A-10 的机腹装甲厚达 50 毫米,可承受 23 毫米炮弹的打击。在日益恶劣的战场环境中,承担对地打击的强击机比武装直升机有更强的生存能力。强击机的飞行速度快,因而可缩短飞临战场的时间,这对于等待空中火力支援的地面部队无疑是极其重要的。此外,利用速度优势还可以在完成任务后迅速脱离战场返航或对其他战场实施火力支援。强击机速度快还有一个优势,在使用用涡喷发动机为动力的导弹时可以赋予导弹一个叫高的初速度,而直升机由于速度低,在使用此类导弹时必须加挂助推火箭,限制了外挂武器的数量。和同属于固定翼作战飞机的战斗轰炸机相比,强击机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但也有
29、自己的独特的优势和特点,用战斗轰炸机完全取代强击机是不可能和不现实的,强击机在一个时期内将和战斗轰炸机长期共存。战斗轰炸机在机载电子系统、外挂武器数量、武器种类、外挂条件、飞行速度、航程、作战半径、空战能力等方面对强击机有着明显的优势。实际上,许多战斗轰炸机就是用优秀的战斗机改装的。如苏-34、F/A-18、F-15E 其原形苏-27、F-18、F-15 本身就是优秀的第三代战斗机。改装后,在拥有强大的对地攻击能力的同时,也保留了强大的空战能力。在战斗轰炸机大量装备的同时仍保留着强击机是因为强击机在某些方面有着更明显的优势。强击机在航程和作战半径上要小于战斗轰炸机,这使其不适合作为远程火力打击
30、力量,但这在近距离火力支援上却不是缺陷。战斗轰炸机多为重型战斗机,造价高昂,适合用精确武器在高空对敌重要目标做精确打击,而对于战场上随时出现的大量存在的小型目标,如机枪阵地、散兵坑等,则不能靠精确制导武器来完全解决,那需要支援飞机不断的对目标进行攻击。这个任务用强击机来执行显然更为合适。而且,对于敌我双方的士气来说,用战斗轰炸机做精确打击显然不如强击机用火箭弹和常规炸弹效果明显。个人认为,技术先进、全面的战斗轰炸机适合可以精确制导武器对敌高价值目标做精确打击,在低威胁的情况下适合以大的载弹量的优势以常规炸弹和火箭弹对敌做覆盖性火力打击,实际上充当了轻型轰炸机的作用。而强击机,则适合作为应招火力
31、,对敌地面小型目标做精确打击。尽管从各自的特点和作用使用上,武装直升机、强击机和战斗轰炸机各有自己的特色,但随着小重量级别的制导炸弹和制导火箭弹的出现,武装直升机和战斗轰炸机的作战范围进一步扩展,强击机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挤压。强击机要在未来的战争环境中仍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进一步扩展使用范围,走“一机多用,一机多能”的路子。二、当代强击机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作战平台正向着多功能、多用途方向发展,这要求一个平台兼负两种以上的作用,单一用途的作战平台发展前景并不看好。对于专门的强击机,正象前面所说的那样,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从世界范围看,强击机的发展出现了三种方向:一是对现有的强击机的电子系统和武器系统
32、进行改进升级,以提高其打击能力和扩大作战范围;二是发展教练/攻击机,在教练机基础上发展其对地攻击功能;三是发展无人攻击机。第一种发展方向适合那些本来技术水平就先进,只通过升级其设备和武器就能大幅度提高作战能力的机型,如 A-10 和苏-25,升级后成为 A-10C 和苏-39。A-10 和苏-25 本身设计优秀,机体坚固,机内空间大,升级潜力很大,只要改进相应的机载设备和升级武器系统就能大幅度的提高战斗力。这类飞机的升级重点就是改进座舱显示系统、升级机载软件和计算机系统、增加各种瞄准射击控制吊舱等。通过这些改进,可以增强战机的信息感知能力、多目标攻击能力和精确打击能力等综合作战能力。这类改进,
33、在提高作战能力的同时,也响应的提高了其使用寿命。但对于机体小、设计落后的机型,则很难进行此类改进,即使改进战斗力提升也较为有限。第二类发展方向是当前较为普遍的方式。现代战机的研制周期越来越长,成本越来越高,因而发展一种只有单一功能的战机从经济上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因而,在飞机的研制时都追求多功能性。即使当初处于降低风险、成本和时间的要求,未队多用途性做强制性要求,也会预留此后升级的空间,待时机成熟后在改进为真正的多用途战机,这是较为成熟的做法。至于强击机,其战术要求多已容纳在当代新发展的教练机中,从名字上看,新一代教练机多冠以教练/攻击机的名字。当前新研制的教练机,如米格-AT、雅克-130、T
34、-50 等,本身气动外形优秀,机动性能好,载弹量大,机载电子系统先进,在设计之初就有改进为多用途战机的能力。例如,韩国的T-50 教练机,在试飞后不久就预备改进为 F-50 和 A-50 两种机型,可见其改进潜力之大。因此,利用当前研制的新一代教练机改装一种专用的强击机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作战使用上也会有不错的效果。第三种改进方向是最新的一种发展趋势,预计会成为未来强击机发展的方向,也回成为有人驾驶强击机的终结。这种改进最早见于 2002 年的阿富汗战争中,霉菌将 RQ-4“捕食者”无人机加以改进,挂载两枚反坦克导弹对塔利班武装进行打击,并取得了较好的作战效果。此外,美军不但将几款现役的无人机
35、改装为武装型,另外还发展了专门的 X-45、X-47 两款无人作战飞机。虽然它们不是作为专门的强击机而研制的,但其最先实现的目标必然是对地攻击。其他国家也进跟这股潮流,大力发展自己的无人作战飞机,如欧洲的“神经元”、俄罗斯的“鳐鱼”。上述的三种关于强击机的发展方向,只是本人对强击机发展的一种认识。各国的国情军力不同,对强击机的发展需求、发展思想也不尽相同。我国到了强击机的换代之际,选择一种技术上可行、经济上能接受的强击机发展方案,是保留强击机这一机种,完成战时近距离火力支援的迫切要求。 现役各国的预警机都是用亚音速运输机改造而成的! 转自铁血社区 http:/ 存在速度慢,机动能力很差!生存能
36、力很弱! 而双三的米格 25、31 系列的高空高速战机很适合袭击亚音速的预警机! 所以各国的亚音速预警机只能在己方防空网络的保护下,在战斗机的掩护下工作!严重限制了工作范围! 如果按双三的米格 25、31 系列的高空高速战机的思路设计新式战机,飞行速度更快,飞行高度更高!隐身效果优秀!甚至解决米波以上的长波雷达探测问题!雷达隐身波段更广!采用热电转换技术和主动强冷制冷技术减低机体红外温度!发动机采用多种方法大幅减低红外特征!搭载 3-20M 的巨型高超音速隐身复合制导的智能导弹!现役的亚音速的预警机几乎没有任何生存能力! 高超音速隐身的无人机加剧了这种可能! 高超音速隐身的无人机机体小,目标也
37、小!搭载 3-20M 的巨型高超音速隐身复合制导的智能导弹突防,靠近现役的亚音速的预警机发射导弹!现役的亚音速的预警机发射诱饵,铝箔条,战机拦截等等!效果不见的很好!几枚导弹换价值巨大的现役的亚音速的预警机是非常合算的生意! 转自铁血社区 http:/ 未来 10-50 年巨型机载远程激光炮和巨型核能激光攻击卫星,巨型空天战机等等的部署服役使现役的亚音速的预警机生存的可能降低到了极端危险的程度! 另外还有现役的地地战略战术导弹改装增加复合主动寻导的智能战斗部,在陆基超远程超大型远程战略雷达的指挥下从太空以 10-20M 以上再入,高空降速寻导! 现役的亚音速的预警机难逃毁灭的结局! 所以,综合
38、上述等手段,预警机的未来必须具备高空高速,高机动!隐身化!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 雷达必须具备溶进机身!360 度球型探测能力!雷达整合进机身的好处是不影响气动飞行能力!现役的电子预警机只有以色列 费尔康预警机 做了部分雷达融合机身!效果还不是很理想! 另外要装备多组红外,常规光学摄影机,激光定位干扰器!多组近程防御的激光炮,多组近程防御拦截的空空导弹!多相诱饵是必须具备的! 转自铁血社区 http:/ 电子预警机/攻击机可以考虑搭载近距离拦截,替死的傀儡无人机!用来做最后的防御手段在欧洲王室里,老国王死了,新国王即位时,仪式官说的就是这么一句。在近距空中支援的王国里,强击机无疑是传统上的国王。
39、但强击机这个国王到底是死了,还是依然活力焕发,这一点存在争论。强-5 还是近距空中支援王国的国王吗?歼-10 所代表的先进双重任务战斗机具有强大的对地攻击能力,会不会取传统强击机而代之,成为新国王呢?空军的战场尽管在天空,但空军的最终目标永远是在地上。飞机最早的应用是侦察,不久飞机就开始往地上扔炸弹,这或许可以看作是对地攻击的雏形。空战是后来的事,是为了不让敌人利用天空向自己扔炸弹,或者利用天空向对方扔炸弹。所谓制空权压倒一切之说是不对的,这是把手段和目标混淆起来了。不过这扯远了。相对于专职打敌人飞机的战斗机来说,轰炸机是专职向地上扔炸弹的。传统上,轰炸机分水平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水平轰炸机专
40、长于面积轰炸,常用于轰炸敌人后方;俯冲轰炸机专长于精确轰炸,常用于直接支援前沿陆军部队。二战初期大名鼎鼎的“斯图卡”就是俯冲轰炸机。随着坦克作为陆军主战武器,俯冲轰炸机开始承担攻击坦克和机动车辆的任务。高初速、平直弹道的航炮比自由下落的炸弹更有利于有效地打击机动目标,所以以炸弹为主要武器的俯冲轰炸机逐渐进化为以航炮和火箭弹为主要武器的强击机。二战中强击机的佼佼者就是苏联的伊尔-2。不担任空战任务的战斗机也开始挂上炸弹和火箭弹,并用机枪扫射暴露的目标,这是所谓战斗轰炸机的开始。二战结束后,以航炮和火箭弹为主要武器的强击机曾经消隐过一段时间,战术对地攻击任务由战斗轰炸机担当,这实际上就是兼作轻型轰
41、炸机使用的战斗机。时间快进到 60 年代,战斗机越来越向高空高速发展,空战专用的火控系统也不适应对地攻击的需要,于是出现强调低空性能和配备对地攻击专用的火控系统的所谓攻击机。这些攻击机比战斗机简单,低空、中速性能优秀,主要武器为炸弹和火箭弹,航炮或者机枪只是作为辅助的扫射火力,主要用于攻击无防护目标,不再强调穿甲能力,所以原用于空战的航炮也足够了。这一代攻击机基本上没有装甲防护,典型的有 A-4、A-7 、苏-22、米格-27 、美洲豹等。与此同时,北约在中欧面临苏军装甲集群的巨大压力,急需有效、可靠的反坦克力量,空中反坦克被作为均衡苏军在坦克上的数量优势的主要手段。在陆军发展反坦克武直的同时
42、,空军也发展反坦克强击机,对于美国空军来说,这就是 A-10。由于精确制导武器依然不普及,A- 10 可以挂载多种炸弹、火箭弹和导弹,但是以一门强大的 7 管 30 毫米转管炮为主要反坦克火力,配备贫铀穿甲弹,可以在一次出击中消灭多辆敌人坦克。由于要和敌人装甲部队短兵相接,并在战场上的低空长时间盘旋和攻击,A-10 还装备了 400 公斤钛装甲,用以提高战场生存力,这基本就是伊尔-2 的思路了。苏联在设计思想和战术要求上有所不同,相对不那么强调反坦克,而是较均衡的综合战场空中支援,其结果是苏-25 强击机。然而,这是强击机王朝的“末代国王”了。A-10 和苏-25 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专用强击
43、机。现代航电可以轻易地在空空模式和空地模式之间切换,战斗机不再需要配备专用火控系统,在客观上是双重任务战斗机很容易地就可以实现美国在 70 年代研制空优战斗机时,曾提出”不为空地攻击付出一磅代价“,但现代航电的双重任务特性和第三代战斗机充裕的挂载能力最终使第三代战斗机成为最成功的双重任务战斗机70 年代的第三代战斗机中中的佼佼者 F-15 在研发的初期,提出“不为空地攻击付出一磅代价”的口号,但第三代战斗机实际上是空战和对地攻击能力一体化的转折点。第三代战斗机的推重比高,翼载小,天生就具有携载大量对地攻击弹药的能力。这种能力其实在第二代战斗机中已经开始了,所以 F-4“鬼怪式”战斗机在越战和中
44、东战争中经常被用作对地攻击。但是第三代战斗机火控系统的数字化使火控系统在空战和对地攻击能力上的界限模糊了,通过出击前的外场编程,可以很容易地在两种能力之间切换,这就是所谓“双重任务”(swing role)或者“多任务”(multi-role )战斗机。F-18 在研制初期是按 F-18 战斗机和 A-18 攻击机分别研制的。但是美国海军很快发现可以通过先进的火控系统实现双重任务,于是 F-18 变成了 F/A-18,尽管人们依然习惯地简称其为 F-18。F-16C/D 是美国空军的主要对地攻击平台,F-15E 也是双重任务,只是在型号编号上没有反映出来。但是 F-22 战斗机已经改称 F/A
45、-22 了,反映其双重任务的特点。这些飞机不再是兼职对地攻击飞机,而是全职双重任务飞机。在不牺牲空战能力的情况下,达到除专用航炮和装甲防护外不逊于专用强击机的对地攻击能力。俄罗斯在苏-27 到苏-30 的发展轨迹上步西方后尘,西欧新研制的第四代战斗机全部都是双重任务战斗机,中国的歼 10 和 FC-1 估计也是一样。与此同时,陆军的武直开始大量装备,不但作为以直升机为运输工具的空中机动部队的护航力量,同时开始大量接过强击机在短兵相接作战中的近距空中支援任务。这是陆军空中机动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不管空军对强击机的未来如何规划,武直是注定要发展的。另一方面,为了降低成本,A-10、苏-25
46、这一代专用强击机没有雷达,这限制了它们的全天候作战能力。苏-25 在改进过程中还有可能在机头加装雷达和光电设备,但 A-10 的机头被那门巨大的航炮占用,没有地方加装雷达和光电设备,使 A-10 的全天候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双重任务战斗机除了具有更高的速度外,还具有优良的全天候能力,在遮断攻击和“猎歼 ”攻击(hunter killer,指在战场上空中高空徘徊待机,一发现目标立刻攻击的战术)中比传统的简单的强击机更加适合,所以把强击机的这一块传统地盘也吃过去了。第一次伊拉克战争中的”死亡公路“是特殊战场上的特殊结果,在这样溃不成军的情况下,武直、战轰、B-52 都能达到同样的效果A-10 在海
47、湾战争和波黑战争中还是取得不俗战果的,但这是特殊战场上的特殊结果,由别的飞机来干不见得不能做到同样有效。被人津津乐道的科威特到巴格达的死亡公路之战中,伊拉克车队溃不成军,夺路而逃,根本没有组织有效的防空,又在一览无遗的公路上挤成一团,不要说 A-10,用 B-52 作地毯轰炸都可以取得同样惊人的战果。波黑的塞族军队基本上是躲躲藏藏,偶尔露头放一枪,用二战时代的螺旋桨 A-1 可能不会比 A-10 差。实际上,不管在伊拉克还是在波黑,大多数猎歼任务还是由 F-16 完成的,A-10、“美洲豹”等的作用主要还是辅助性的。美国空军希望 A-10 有更高的速度以缩短应招时间,还要全天候性能以适应 24
48、 小时和恶劣气候下作战的需要,曾经希望以 F-16 为基础发展 A-16。这个计划不久就放弃了,其原因直接决定了专用强击机为何走向衰亡。现代双重任务战斗机可以有效地执行战场遮断甚至近距攻击任务,但毕竟价格昂贵,似乎是一个浪费。这是简单、廉价、专用的强击机的一个切入点。然而事情没有那么简单。现代战争的现实一再证明,廉价但低效的武器不光是对军人生命的污辱和浪费,也是战败的催化剂。强击机的简单、廉价是有条件、有限度的,再简单、廉价的强击机也必须具有良好的战场生存力,具有全天候攻击能力,具有精确和强大的对地打击能力,具有足够的自卫空战能力。美俄的现役强击机服役已久,速度和全天候性能都不足。欧洲的美洲豹
49、速度不错,但全天候性能同样不足,火力和防护更是大大不如。中国的强 5 除了速度和廉价,没有太多的优点。对于大多数其他国家来说,根本没有像样的强击机。强击机的王朝要繁衍下去,必须有下一代的强击机接班。下一代强击机可以全新研制,也可以从已有战斗机发展而来。全新研制任何飞机都是耗费不菲的举措。现代作战飞机的产量再也不像 60 年代那样动辄几千架,有几百架就是不错的批量了。专用强击机的产量不大可能超过战斗机,这样,连研发成本和独立的后勤保障支援体系在内的全新研制的专用强击机是否还是比战斗机便宜就是一个很大的未知数。美国曾打算用 F-16 做基础,研制 A-16 攻击机,侧重对地攻击,但得失相较,最后放弃了,还是老老实实用基本的 F-16 做战斗轰炸机由现成的战斗机发展而来的强击机可以和战斗机共享初始研发成本,在成本效益上比全新研制要有利得多。但要在成本上显示出优势来,还是要对强击机进行简化。气动上大规模变动等于重新设计一架新飞机,所以不可取,简化的重点在于电子系统、武器系统和发动机。发动机简化基本就是取消加力,进一步的简化又要涉及大规模的设计更改,将变得得不偿失。取消加力的发动机将专用于强击机,生产批